汽车及其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2845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汽车及其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蓄电池相关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及其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技术领域中,汽车电气系统使用直流电,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混联制电路,所有电路都有正极与负极,从负载引出的回路都要通过导线连接到蓄电池的负极接线端上,如果采取分立接线方式,蓄电池上的导线就会有上百条,为了节约电线材料与导线连接的方便,一般汽车都采用单线制,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在用电设备上,蓄电池的负极与汽车车架相连接,这种蓄电池的负极与车架本身相连接称为“搭铁”,当下国际惯例蓄电池负极与汽车车架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本身对车身本体化学腐朽少,对无线电干扰也少。

目前汽车作为产品,已经进入了大众消费,全球都在采购销售,带动着各产业的兴起,如运输行业,汽车运输、火车运输、轮船运输等,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对被运输的汽车来说直接带来的问题,即汽车的静态功耗对蓄电池电量的影响,可能带来缺电等问题,所以在长时间运输时,人们往往想到将蓄电池负极的螺母拧松,拔掉负极端子,以减少对汽车蓄电池的电量消耗影响。此外,人们长期出差,为了防止汽车的静态功耗对蓄电池的电量消耗影响,通常也采用以上措施。这其中就涉及到对连接于蓄电池的负极搭铁端子进行安装或拆下的问题。

图1是现有技术中负极搭铁端子通过螺母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通过螺母13松开或锁紧来拔掉或者安装负极搭铁端子14,如果想要拔掉负极搭铁端子14,那么就需要借助于10mm的扳手工具进行辅助,然后把负极搭铁端子14从负极柱15上拔出,这样才能节省蓄电池的用电量;反之,当负极搭铁端子14安装在负极柱15上时,人们通过扳手工具对穿在负极柱15上的负极搭铁端子14进行锁紧。

此外,负极搭铁端子14长期暴露在外,没有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对负极搭铁端子14产生以下问题:首先,在维修汽车部件的时候,会把油污垢遗留在负极搭铁端子14上;其次,受到雨水的影响,对负极搭铁端子14造成腐蚀;再次,长时间暴露在外会使负极搭铁端子14上布满灰尘以及受高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无疑增加了使用成本。

综上,这种安装结构要拔掉或安装负极搭铁端子时,存在如下问题:

1、首先要选择10mm的扳手工具,松开紧固螺母,很不方便;

2、要安装时,要选择10mm的扳手工具,紧固螺母,也很不方便;

3、紧固螺母与蓄电池正面很近,扳手工具不但不方便操作,还很容易破坏蓄电池;

4、负极搭铁端子长期暴露在外,没有一点防护,负极搭铁端子容易损坏,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以解决在拔掉或者安装负极搭铁端子时,要借助于扳手工具的问题,以及对裸露在外的负极搭铁端子容易损坏且存在安全隐患和布满灰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包括负极柱和负极搭铁端子,该负极搭铁端子包括通孔、与该通孔相连通开口区、分布于该开口区两侧的两个支角和分别设置于该两个支角上的两个第一穿孔,该安装结构还包括防尘紧固盖和安装轴,该防尘紧固盖包括前端部及与该前端部相连的后端部,该后端部包括两个侧板及设置于该两个侧板上的两个第二穿孔,该两个侧板的内侧面为沿着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该两个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沿水平方向从靠近该前端部的一端向远离该前端部的一端逐渐变小,该负极搭铁端子通过该通孔套在该负极柱上,该两个支角收容在该两个侧板之间且该两个支角在该两个侧板的作用下能够收紧或放松该负极柱,该安装轴穿过该两个第一穿孔和该第二穿孔将该防尘紧固盖和该负极搭铁端子装在一起,该防尘紧固盖可围绕该安装轴转动。

进一步地,该两个侧板的内侧斜面之间对应于最前端的宽度为L1,该两个侧板的内侧斜面之间对应于该两个第二穿孔中心连线位置的宽度为L2,该两个侧板的内侧斜面之间对应于最外端的宽度为L3,其中L1大于L2,L2大于L3。

进一步地,该两个支角和该开口区的总宽度为L4,则L1大于L4,L3小于L4。

进一步地,L2与L4相当。

进一步地,该两个支角的外侧面为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面。

进一步地,该防尘紧固盖以该安装轴为转动支点向上掀起至与该负极搭铁端子成90度时,该两个侧板的内侧斜面分别与该两个支角的外侧斜面正好贴合在一起。

进一步地,该防尘紧固盖的后端部形成开口状。

进一步地,该两个第一穿孔的中心点到该两个支角后端面的距离为h1,该两个第一穿孔的中心点到该两个支角底面的距离为h2,该两个第二穿孔的中心点到该两个侧板后端面的距离为h3,该两个第二穿孔的中心点到该两个侧板顶面的距离为h4,则h4大于h1,h2大于h3。

进一步地,该安装轴为销轴或螺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负极搭铁端子、防尘紧固盖和安装轴的组装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要扳手工具进行松开或锁紧螺母来拔掉或安装负极搭铁端子的问题,提供了无需扳手工具的便利,以及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现有技术中负极搭铁端子裸露在外,没有采用任何防护措施,这样会存在安全隐患和积满灰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结构,使用防尘紧固盖扣紧负极搭铁端子,由防尘紧固盖盖住负极搭铁端子,这样不会轻易碰到负极搭铁端子,消除了暴露在外的负极搭铁端子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解决了长期暴露所带来的布满灰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负极搭铁端子通过螺母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负极搭铁端子通过防尘紧固盖和安装轴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防尘紧固盖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负极搭铁端子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各元件安装后的剖视图。

图7为图2中防尘紧固盖向上掀开至与负极搭铁端子呈90度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负极搭铁端子通过防尘紧固盖和安装轴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及汽车蓄电池负极搭铁端子的安装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结构包括负极搭铁端子1、防尘紧固盖9、安装轴6及负极柱7,其中,该负极搭铁端子1压入该负极柱7,该防尘紧固盖9盖合在该负极搭铁端子1上,该安装轴6把该负极搭铁端子1及该防尘紧固盖9组装成一整体。

该负极搭铁端子1包括通孔4、与该通孔4相连通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开口区3、分布于开口区3两侧的两个支角21、22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支角21、22上的两个第一穿孔51、52。两个第一穿孔51、52的中心点到两个支角21、22后端面的距离为h1,两个第一穿孔51、52的中心点到两个支角21、22底面的距离为h2。具有一定宽度的开口区3便于两个支角21、22受外力挤压时,使得两个支角21、22可以向开口区3方向收紧。另外,两个支角21、22的外侧面沿着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

该防尘紧固盖9包括前端部91及与该前端部91相连的后端部92。该后端部92包括两个侧板121、122及分别设置在该两个侧板121、122上的两个第二穿孔10、11。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面为沿着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沿水平方向从靠近前端部91的一端向远离前端部91的一端逐渐变小。两个第二穿孔10、11的中心点到两个侧板121、122后端面的距离为h3,两个第二穿孔10、11的中心点到两个侧板121、122顶面的距离为h4。其中,h4大于h1,h2大于h3。防尘紧固盖9上的两个第二穿孔10、11与负极搭铁端子1上的两个第一穿孔51、52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4所示,在防尘紧固盖9上,该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斜面之间对应于最前端(即靠近前端部91的一端)的宽度为L1,该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斜面之间对应于两个第二穿孔10、11中心连线位置的宽度为L2,该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斜面之间对应于最外端(即远离前端部91的一端)的宽度为L3,其中L1大于L2,L2大于L3。

如图5所示,在负极搭铁端子1上,该两个支角21、22与开口区3的总宽度为L4。具体地,L1、L2、L3与L4之间还具有如下关系:L1大于L4,L3小于L4,L2可以与L4相当。因此,请结合图6,在利用防尘紧固盖9安装负极搭铁端子1时,负极搭铁端子1通过通孔4套在负极柱7上,该防尘紧固盖9的前端部91盖在该负极搭铁端子1上,该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收容在该防尘紧固盖9的两个侧板121、122之间,当两个支角21、22从前端部91开口较大的一端(L1宽度位置处)朝向后端部92开口较小的一端(L3宽度位置处)装入时,由于L3小于L4,该防尘紧固盖9的两个侧板121、122能收紧该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两个支角21、22被两个侧板121、122夹紧,从而使两个支角21、22夹住负极柱7,实现负极搭铁端子1的安装。

该安装轴6的直径小于该负极搭铁端子1上的第一穿孔51、52和防尘紧固盖9上的第二穿孔10、11的直径,该安装轴6穿过该防尘紧固盖9的第二穿孔10、11及负极搭铁端子1的第一穿孔51、52,将防尘紧固盖9和负极搭铁端子1装在一起,其中防尘紧固盖9可以围绕安装轴6进行转动。具体地,该安装轴6可以是销轴或螺栓,当该安装轴6是销轴时,可以配合开口销防脱,当该安装轴6是螺栓时,可以配合螺母防脱。但是,该安装轴6只是松动地穿设在防尘紧固盖9和负极搭铁端子1中,因此防尘紧固盖9可以围绕安装轴6转动。

请参图6,安装负极搭铁端子1的步骤过程为:首先,把负极搭铁端子1压入负极柱7上,负极柱7插入负极搭铁端子1的通孔4中,此时,负极柱7与负极搭铁端子1处于松配合;接着,把防尘紧固盖9的两个侧板121、122沿着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的向前方推进,使两个支角21、22从两个侧板121、122之间开口较大的一端(L1宽度位置处)朝向两个侧板121、122之间开口较小的一端(L3宽度位置处)插入,由于两个侧板121、122之间的L3宽度小于两个支角21、22之间的L4宽度,当两个支角21、22装入至两个侧板121、122之间较窄一端的L3宽度位置处时,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受到防尘紧固盖9的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斜面收紧的压力,从而使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收紧,使负极搭铁端子1扣紧在负极柱7上,然后把防尘紧固盖9完全盖压在负极搭铁端子1上,此时该防尘紧固盖9上的第二穿孔10、11的中心点与该负极搭铁端子1的第一穿孔51、52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安装轴6穿过防尘紧固盖9的第二穿孔10、11和负极搭铁端子1的第一穿孔51、52,将防尘紧固盖9和负极搭铁端子1装在一起,且防尘紧固盖9可以围绕安装轴6转动。

如图7和图8所示,拔掉负极搭铁端子1的步骤过程为:首先,将该防尘紧固盖9以安装轴6为转动支点向上掀起,防尘紧固盖9围绕安装轴6为转动支点向上旋转,当该防尘紧固盖9转到与该负极搭铁端子1成90度时,该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将从两个侧板121、122之间较窄一端的L3宽度位置处转移至位于两个侧板121、122的两个穿孔10、11中心连线之间的L2宽度位置处,由于L2大于L3,且L2与L4相当,从而实现将原来收紧的两个支角21、22释放至放松状态,负极搭铁端子1与负极柱7松开,此时即可将负极搭铁端子1和防尘紧固盖9一起从负极柱7上取下,从负极柱7上拔掉负极搭铁端子1。

在本实施例中,该防尘紧固盖9的后端部92形成开口状,使得该防尘紧固盖9在掀起时可以转动至90度位置,不会与负极搭铁端子1发生干涉。进一步地,由于两个第一穿孔51、52的中心点到两个支角21、22后端面的距离为h1,两个第一穿孔51、52的中心点到两个支角21、22底面的距离为h2,两个第二穿孔10、11的中心点到两个侧板121、122后端面的距离为h3,两个第二穿孔10、11的中心点到两个侧板121、122顶面的距离为h4,且h4大于h1,h2大于h3,因此该防尘紧固盖9在掀起至90度位置时,负极搭铁端子1不会与防尘紧固盖9发生干涉,防尘紧固盖9也不会与蓄电池发生干涉。

如图8所示,当防尘紧固盖9向上掀起至与负极搭铁端子1成90度时,该防尘紧固盖9的两个侧板121、122的内侧斜面分别与该负极搭铁端子的两个支角21、22的外侧斜面正好贴合在一起,两者接触面积大,使掀起的防尘紧固盖9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

当需要再次将负极搭铁端子1安装至负极柱7上时,重新将负极搭铁端子1和防尘紧固盖9一起插入负极柱7上,在插入负极柱7上时,先保持防尘紧固盖9与负极搭铁端子1成90度,如图7所示,然后向下转动防尘紧固盖9至合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该负极搭铁端子1的两个支角21、22将从位于两个侧板121、122的两个穿孔10、11中心连线之间的L2宽度位置处转移至两个侧板121、122之间较窄一端的L3宽度位置处,两个侧板121、122重新对两个支角21、22实施夹紧,两个支角21、22再次扣紧负极柱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负极搭铁端子1、防尘紧固盖9和安装轴6的组装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要用扳手工具进行松开或锁紧螺母来拔掉或安装负极搭铁端子1的问题,提供了无需扳手工具的便利,以及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现有技术中负极搭铁端子1裸露在外,没有采用任何防护措施,这样会存在安全隐患和积满灰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结构,使用防尘紧固盖9扣紧负极搭铁端子1,由防尘紧固盖9盖住负极搭铁端子1,这样不会轻易碰到负极搭铁端子1,消除了暴露在外的负极搭铁端子1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解决了长期暴露所带来的布满灰尘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实用新型对做任何形式的限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以上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做出些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同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与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