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613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保证共面度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用于数据传输、数据储存或图像显示等电子产品的接口规格繁多,从早期普遍应用的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到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和较近期的SAS界面(串行SCSI,Serial Attached SCSI)。对许多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新兴应用来说,串行技术可解决传统并行技术所面临的性能瓶颈问题,串行附加式SCSI(SAS)即是并行SCSI基于串行技术的发展,除了有更高的讯号传输速率优点以外,SAS接口也能和SATA驱动器兼容,体积也较SCSI小很多。

SAS连接器主要支持高速串行讯号和电源,一般采用增强型设计,能够在紧凑型存储应用中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因SAS连接器整体体积较小,当SAS连接器为right angle型设计,且端子数量较多时,端子的焊脚共面度难以保证。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保证共面度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顶壁、底壁和形成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对接空间,所述底壁形成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且朝背离对接空间方向突伸的突伸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固定于主体部的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向前延伸入对接部的接触臂、与固定部另一端相连的连接部和自连接部向后延伸的焊脚,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端子,且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臂并排设置于顶壁上并且突伸入对接空间,所述第一端子为切割下料而成的片状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于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从前至后保持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固定部设有向上突伸以与所述绝缘本体的顶壁固定配合的干涉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的隔板,所述隔板具有若干沿横向排列的限位槽以收容第一端子的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限位槽内均设置有倾斜延伸的抵靠面,所述第一端子的连接部位于所述抵靠面后方且向前倚靠于所述抵靠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向后倾斜延伸以使其底端相较于顶端远离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的宽度较其固定部的宽度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部与其固定部相连接的一端经撕破成型一向后延伸的压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部的后端为压接面,其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相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若干第三端子和若干第四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的接触臂呈并排分别设置于底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第四端子的接触臂并排设置于底壁的突伸部上。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数量较多的第一端子为切割下料成型而成,因此可有效提高第一端子焊脚的共面度,整体焊接质量更为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中第一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中A处的放大图。

图7是沿图2中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导电端子2以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部的隔板3。

请参照图1至图4,并结合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自所述主体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及位于所述对接部12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导柱13,所述一对导柱13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所述主体部11的后端的两侧壁内侧均设有第一、第二收容槽111、112以及位于两收容槽111、112之间的凸肋113,所述第一、第二收容槽111、11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被所述凸肋113间隔开。所述第二收容槽112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第一收容槽111的宽度大,且所述第二收容槽112被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卡扣槽114分隔成前后两段。

所述对接部12具有顶壁121、底壁122和形成于所述顶壁121和底壁122之间的对接空间120,所述底壁122形成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1221、第二部分1222以及位于第一部分1221和第二部分1222之间且朝背离对接空间120方向突伸的突伸部1223。

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固定于所述主体部11内的固定部201、自所述固定部201的一端向前延伸入对接部120的接触臂202、与所述固定部201的另一端相连的连接部203和自所述连接部203向后延伸的焊脚204,所述接触臂202的前端具有呈弯曲状以突伸入对接空间120内的接触部2021。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端子21,且所述第一端子21的接触臂202并排设置于顶壁121上并且其接触部2021向下突伸入所述对接空间120内,所述第一端子21为切割下料而成的片状端子,因此所述第一端子21于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从前至后保持一致,每片第一端子21的形状及结构均可有效地保持一致,进而可有效保证第一端子21的焊脚204的共面度,从而提高整体焊接质量。所述第一端子21的固定部201设有向上突伸以与绝缘本体1的顶壁固定配合的干涉部2011。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部203向后倾斜延伸以使其底端相较于顶端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后表面110。

所述隔板3具有若干沿横向排列的限位槽31以及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以与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1相组装定位的一对配合部32,所述限位槽31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部203。每一所述限位槽31内均设置有倾斜延伸的抵靠面310,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部203位于所述抵靠面310后方且向前倚靠于所述抵靠面310上。每一所述配合部32包括第一突出部321、第二突出部322以及位于第一、第二突出部321、322之间的凹槽323,所述第二突出部322外侧继续向外突出形成卡扣部3221。当隔板3组装至绝缘本体1后侧时,所述第一、第二突出部321、322分别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第一、第二收容槽111、112中,所述卡扣部3221卡扣并收容于所述卡扣槽114内,以防止隔板3向后移动脱离绝缘本体1。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还包括有若干第二端子22,所述第二端子22的连接部203沿横向方向的宽度较其固定部201的宽度大。所述第二端子22的连接部203与其固定部201相连接的一端经撕破成型一向后延伸的压接部205。所述第二端子22的连接部20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隔板3的前方,所述隔板3沿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端子22的连接部203与第一端子21的连接部203之间。

所述压接部205的后端为压接面2051,其与所述主体部11的后表面110相平行,以便于采用治具(未图示)将所述第二端子22压入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上,组装较为方便。所述压接面2051位于所述后表面110的后方,即使得第二端子22的压入区一直位于电连接器100的外侧,从而对治具压入位置的准确度要求相对来说不用太大,并且治具的压入头可设计得相对较大,强度较佳。同时,所述压接部205自所述连接部203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撕破成型,以保证治具压入安装过程较为平稳。

所述导电端子2还包括若干第三端子23和若干第四端子24,所述第二端子22和第三端子23的接触臂202呈并排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122的第一部分1221和第二部分1222上,且第二、第三端子22、23的焊脚204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端子24的接触臂202并排设置于所述底壁122的突伸部1223上。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共设置有四十根所述第一端子21、七根所述第二端子22、十五根所述第三端子23及六根所述第四端子24,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端子22、23、24的接触部2021向上突伸入所述对接空间120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