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1763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一种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在试验及运行过程中常常有被击穿的事故发生。据用户及维修人员反应,引线被击穿的原因在于引线的绝缘层被磨损,而磨损原因在于:35KV穿缆式套管内用于布置引线的通道直径远大于实际引线的直径,使引线在通道内晃动,在引线晃动摇摆的过程中,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末端的引线入口边缘处会对引线造成磨损。在长期磨损下引线的绝缘层被破坏,造成局部放电,严重时造成击穿事故。

因此,为避免损伤引线的绝缘,急需研发一种新型的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可以防止引线的绝缘层被破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包括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及引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末端的引线入口;

设置在所述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内部的引线通道;

设置于所述引线通道顶部的引线接头;所述引线从所述引线入口进入,穿过所述引线通道与所述引线接头连接;

引线固定件;所述引线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引线通道底部,包裹在所述引线上,与所述引线通道内壁相抵将所述引线固定在所述引线通道内。

优选的,所述引线固定件包括两个半固定夹及一个绑扎件;

每个半固定夹的内侧面上均包括一条上下通透的引线槽;两条引线槽拼合成一条圆形引线孔,引线从所述引线孔中穿过且引线外表面与所述引线孔内壁相抵;

所述绑扎件将两个所述半固定夹拼合绑扎在引线上。

优选的,每个所述半固定夹均包括:

半圆形上固定盘;

半圆形下固定盘;

与所述上固定盘及所述下固定盘一体连接的半圆柱状连接杆;

所述引线槽由上至下从所述上固定盘的圆心处经过所述连接杆开通至所述下固定盘的圆心处。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上固定盘及所述下固定盘具有相同中心轴;所述连接杆的半径小于所述上固定盘及所述下固定盘的半径;所述上固定盘与所述下固定盘半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引线固定件由木制材料构成。

优选的,所述绑扎件绑扎在两个拼合在一起的所述连接杆的杆体上。

优选的,所述绑扎件包括高网络带,高网络带缠绕在两个拼合在一起的所述连接杆的杆体上。

优选的,所述引线固定件放置在进入所述引线通道,距离所述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末端的引线入口5~10mm处。

优选的,所述引线接头包括引线接头凹槽,所述引线焊接在所述引线接头凹槽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主要包括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引线,引线入口,引线通道,引线接头及引线固定件。在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的末端设置引线入口,在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内部内部设置引线通道,在引线通道顶部设置引线接头。引线从引线入口进入,穿过引线通道,向上与引线接头连接在一起,引线的下端被引线固定件固定。引线固定件设置在引线通道底部,包裹在引线上,与引线通道内壁相抵,使得引线固定件被引线通道夹持紧固,因此引线固定件无法在四周移动。同时,由于引线被引线固定件包裹,因此引线也无法向四周晃动,进而引线与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末端的引线入口无接触,进而保证引线的绝缘层不被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的A-A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的X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中半固定夹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中引线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主要包括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1,引线2,引线通道3,引线接头4及引线固定件5。其中,引线通道设置在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的内部,呈竖直分布。在引线通道的顶部设置引线接头。引线首端从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的引线入口处进入,穿过引线通道,向上与引线接头连接。引线固定件设置在引线通道的底部,并包裹在引线的外表面上。引线固定件的外表面与引线通道的内壁相抵,使引线固定件在引线通道内被紧固,无法向四周移动,进而使引线固定件内的引线也被紧固在引线通道内,无法向四周晃动,进而避免了引线与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的引线入口处的摩擦,有效地防止了引线的绝缘层被破坏。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5KV穿缆式套管内部引线的固定结构,主要包括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引线,引线入口,引线通道,引线接头及引线固定件。在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的末端设置引线入口,在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内部内部设置引线通道,在引线通道顶部设置引线接头。引线从引线入口进入,穿过引线通道,向上与引线接头连接在一起,引线的下端被引线固定件固定。引线固定件设置在引线通道底部,包裹在引线上,与引线通道内壁相抵,使得引线固定件被引线通道夹持紧固,因此引线固定件无法在四周移动。同时,由于引线被引线固定件包裹,因此引线也无法向四周晃动,进而引线与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末端的引线入口无接触,进而保证引线的绝缘层不被破坏。

引线固定件5具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两个半固定夹及一个绑扎件。两个半固定夹结构相同且对称,每个半固定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一条上下通透的引线槽501,两个半固定夹对接拼合在一起后,两条引线槽组合成一条圆形引线孔。引线可以从引线孔中穿过并且引线的外表面与引线孔的内壁相抵,使引线在引线孔内部发生晃动,可以被引线孔稳固地夹紧。

每个半固定夹还均包括上固定盘502,下固定盘503及连接杆504。上固定盘及下固定盘均为半圆形设计,连接杆的首端与上固定盘一体连接,末端与下固定盘一体连接。引线槽由上至下从上固定盘的圆心处经过连接杆开通至下固定盘的圆心处。其中,连接杆与上固定盘及下固定盘具有相同中心轴;连接杆的半径小于上固定盘及下固定盘的半径;且上固定盘与下固定盘半径相等。这样,上固定盘与下固定盘的外边缘处与引线通道内壁相抵,连接杆的外边缘处与引线通道内壁具有一定间距,因此绑扎件51绑扎在两个拼合在一起的连接杆的杆体上。引线固定件由绝缘材料制成,在本实施里中由木制材料制成。绑扎件包括高网络带,高网络带缠绕在两个拼合在一起的连接杆的杆体上,进而实现引线固定件整体的固定。

具体,引线固定件放置在进入引线通道,距离35KV穿缆式套管瓷套末端的引线入口5~10mm处。同时,引线接头具体包括引线接头凹槽,引线的首端焊接在引线接头凹槽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