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0197发布日期:2018-07-04 06:4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信号量剧增,各种地理环境与信号覆盖要求变得复杂,对基站天线的各种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基站天线的性能指标,各运营商大量采用电调天线,即工程师在机房中调整天线倾角改变信号覆盖范围,降低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基站天线采用移相器调整波束倾角,合理正确使用移相器能够实现天线的波束赋形,满足不同地理环境的信号覆盖要求,同时还具有倾角连续可调、精度高、可调范围大、方向图性能指标好、容易控制等优点。

现有移相器主要有分布式移相器和串联集总式移相器两种类型。分布式移相器网络会把移相器设计到每一个输出单元下,每个移相器之间用电缆连接,其缺点是导致整个移相器尺寸大,生产过程繁琐容易出错,从而使成本增加;串联集总式移相器网络是在一条带状线上设置多个输出端口,其缺点是带状线尺寸长,加工复杂,每个端口的移相误差会叠加,导致每个输出单元相位误差不一致,不易控制方向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包括长方体扁平状腔体和设置在该腔体内的带状线、一对滑动介质板和一对固定介质板,所述腔体两端为开放端;

所述带状线包括第一带状线、第二带状线、第三带状线和第四带状线,所述第一带状线的一端通过A功分器与所述第二带状线的一端、所述第三带状线一侧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带状线的另一端通过B功分器连接有两个自由端,所述第一带状线、所述第二带状线及其自由端形成一级移相;

所述第三带状线与所述第一带状线连接的相对侧的中部通过C功分器与所述第四带状线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三带状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B功分器连接四个自由端,所述第四带状线的两端通过所述B功分器连接四个自由端,所述第三带状线及其自由端和所述第四带状线及其自由端形成二级移相,所述一级移相和所述二级移相的带状线及自由端均采用并联形式设置;

一对所述固定介质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带状线、所述第二带状线靠近所述第三带状线的线体和所述A功分器的上下表面;

一对所述滑动介质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状线远离所述第三带状线的线体、所述第三带状线、所述第四带状线、所述B功分器和所述C功分器的上下表面;

所述滑动介质板靠近所述固定介质板的一侧连接有穿出所述腔体一端的拉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拉动拉杆带动滑动介质板沿带状线长度方向滑动,以达到改变滑动介质板在带状线上的覆盖量来改变信号传输路径的实际长度,从而改变各自由端的相位,实现调节天线倾角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一级移相和二级移相的带状线及自由端均采用并联形式置,以减小每一级的相位误差叠加,保证各个端口相位精准度。带状线上的自由端与天线对应的单元连接,按比例改变每个单元的相位,达到方向图赋形效果。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为:所述滑动介质板包括镂空介质和实心介质,所述镂空介质上对称分布有不规则的孔,所述实心介质的介质覆盖量为所述镂空介质的介质覆盖量大于等于一的整数倍,所述镂空介质和所述实心介质分别覆盖于所述一级移相和所述二级移相连接线上,在实现阻抗匹配的同时实现与实心介质覆盖的带状线正整数倍移相量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带状线和所述第四带状线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自由端,且其中一个自由端为蛇状结构,另一个自由端为条状结构。蛇状结构的自由端可以保证带状线外围物理尺寸不加长的同时延长其带状线的物理长度,增加电流流经路径长度使移相量加大,使其与同一功分器下的端口带状线自由端移相量成大于1的整倍数,从而进一步改善方向图赋形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状线、所述第二带状线和所述第三带状线均为条状结构,所述第四带状线为蛇状结构,蛇状结构的带状线同样是为了在保证电气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电流流经路径长度使移相量加大,从而进一步改善方向图赋形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A功分器、所述B功分器和所述C功分器等分或不等分分配功率,功分器能减小各自由端之间及一级移相和二级移相之间匹配造成的反射影响,改善带状线相位传输的较高线性度,保证一、二级移相以及各自由端口幅度变化平滑,从而改善方向图赋形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介质板设置圆形小孔,所述拉杆上设有与所述圆形小孔通过扣合连接的小圆柱,通过拉动拉杆使滑动介质板滑动完成整个移相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介质板靠近所述滑动介质板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该台阶在滑动介质板左右滑动的过程中起限位作用,防止滑动介质板穿出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为一体式拉挤成型,其特点能最大限度保证移相器组件三阶互调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带状线及带状线连接的自由端采用并联形式,从而减小每一级的相位误差叠加,保证各个端口相位精准度,以达到方向图赋形效果。

(2)、带状线与自由端通过多个功分器等分或不等分实现一分N的功率分配,以减小各端口之间及一级、二级移相之间匹配造成的反射影响,改善带状线相位传输的较高线性度,保证一、二级移相以及各自由端口幅度变化平滑,从而进一步改善方向图赋形效果。

(3)、部分带状线和自由端采用蛇状结构是在保证电器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电流流经路径长度,使移相量加大,保证高频移相,从而更进一步改善方向图赋形效果。

(4)、本实用新型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是在多根带状线上设置多个输出端口,以较小的空间实现多个端口的高频移相,且其加工简单、结构紧凑、成本较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相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功分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最优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并联集总式移相器组件,包括一体式拉挤成型的长方体扁平状腔体10和设置在该腔体10内的金属带状线20、一对滑动介质板30和一对固定介质板40,所述腔体10两端为开放端。

如图3和图4所示,带状线20包括第一带状线21、第二带状线22、第三带状线23和第四带状线24,所述第一带状线21的一端通过A功分器25与第二带状线22 的一端、第三带状线23一侧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带状线22的另一端通过B功分器26连接自由端201和自由端202,所述第一带状线21、第二带状线22、自由端 201和自由端202形成一级移相。

所述第三带状线23与第一带状线21连接的相对侧的中部通过C功分器27与第四带状线24的中部连接,第三带状线23的一端通过B功分器26连接自由端203 和自由端204,第三带状线23的另一端通过B功分器26连接自由端205、自由端 206,第四带状线24的一端通过B功分器26连接的自由端207和自由端208,第四带状线24的另一端通过B功分器26自由端209和自由端210,所述第三带状线23、第四带状线24、自由端203、自由端204、自由端205、自由端206、自由端207、自由端208、自由端209和自由端210形成二级移相,组成一级移相和二级移相的带状线和自由端均并列设置。

其中,第四带状线24、自由端204、自由端206、自由端208、自由端210采用蛇型带状线,第一带状线21、第二带状线22、第三带状线23、自由端201、自由端202、自由端203、自由端205、自由端207、自由端209采用条状结构,其特点是保证带线外围物理尺寸不加长的同时延长其带状线的物理长度,增加电流流经路径长度,从而加大移相量,使其与同一功分器下的自由端203、自由端205、自由端207、自由端209移相量成大于1的整倍数,以进一步改善方向图赋形效果。

所述A功分器、B功分器和C功分器与第一带状线21、第二带状线22、第三带状线23和第四带状线24一体成型,使产品更加稳定,组装更加快速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A功分器、B功分器和C功分器均采用威尔金森功分器,且 A功分器25、B功分器26和C功分器27等分或不等分分配功率。

如图2所示,一对固定介质板40分别设置在第一带状线21、第二带状线22靠近第三带状线23的线体和A功分器25的上下表面;一对滑动介质板30分别设置在第二带状线22远离所述第三带状线23的线体、第三带状线23、所述第四带状线 24、B功分器26和C功分器27的上下表面,所述固定介质板40靠近滑动介质板30 一侧的两端设有台阶401,该台阶401对滑动介质板30在沿带线20长度方向滑动的过程中起限位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滑动介质板30包括镂空介质31和实心介质32,所述镂空介质31上对称分布有不规则的孔311,在实现阻抗匹配的同时实现与实心介质32 覆盖的带状线呈正整数倍移相量关系,所述镂空介质31和实心介质32分别覆盖于一级移相和二级移相连接线上。在镂空介质31设置有圆形小孔301,拉杆50的一端设有与圆形小孔301相匹配的小圆柱501,滑动介质板30与拉杆50通过圆形小孔301和小圆柱501扣合连接,拉杆的另一端穿出腔体1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