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2115发布日期:2018-07-11 04:3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化且可方便退卡的电子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04558701号揭示了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共同夹持形成有收容腔,以供具有电子卡的卡托插入。然而,该电子卡连接器的整体结构较高,不能适应现有电子卡连接器小型化发展的趋势。针对上述方案改良的结构可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CN106450844号揭示了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上,所述遮蔽壳体扣持于绝缘本体上且共同形成以供具有电子卡的卡托插入的收容腔。该电子卡连接器通过将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上虽符合小型化发展的趋势,然而其限定了收容腔的空间结构,使得该电子卡连接器需要插接更多或不同电子卡时,其无法进行扩展使用。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电子卡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且可方便退卡的电子卡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卡连接器,用于安装至电路板上,该电子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具有顶壁及自顶壁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侧壁,该侧壁设有安装至电路板上的焊接脚,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于遮蔽壳体的顶壁上,并共同形成有沿插拔方向插入电子卡的收容腔,且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弹性臂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该所述电子卡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遮蔽壳体上用于顶推卡托的退卡机构。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位于一侧壁外侧的挡壁,所述挡壁与相邻侧壁形成有容置推杆的收容槽,所述退卡机构包括容置于收容槽内的推杆、固设于绝缘本体前端的凸轮及枢轴。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遮蔽壳体的顶壁设有对应枢轴的扣持孔,所述枢轴自下而上穿过绝缘本体与凸轮而卡持于扣持孔,所述推杆前端设有卡持槽,所述凸轮包括抵接卡托的推动部和与推杆配合作动的带动部,所述带动部的自由端收容于卡持槽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遮蔽壳体还包括具有焊接脚的前壁,所述前壁自顶壁的前端向下弯折形成且与顶壁的弯折处形成有临近扣持孔的开口,所述绝缘本体部分收容于开口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电子卡连接器进一步具有位于收容腔下侧的下绝缘本体及固持于下绝缘本体上的下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下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上下对应且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绝缘本体与下绝缘本体本体分别位于收容腔的上下两侧且彼此分离。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顶壁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设有位于顶壁上表面且开口向外逐渐变大的倒角部,所述第一本体具有填满倒角部的扣持部。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插拔方向延伸入收容腔内,且所述接触部均朝向绝缘本体的后端延伸。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导电端子由一料带冲压落料成型且下导电端子由另一料带冲压落料成型,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在垂直于插拔方向的横向上排成一排且和下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处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其后端的后端部,所述电子卡连接器包括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部的侦测端子及组装于后端部的弹性端子,所述侦测端子与导电端子由同一料带冲压落料成型且设有暴露于后端部的接触部及延伸出后端部的焊接部,所述侦测端子的焊接部与导电端子的焊接部排布成一排,所述弹性端子包括弯曲延伸入收容腔的弯曲部及位于弯曲部自由末端的抵接部,所述弹性端子的抵接部位于侦测端子的接触部后端且抵接于侦测端子的接触部。

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遮蔽壳体的侧壁设有向收容腔侧凸伸的弹性卡持部,所述电子卡连接器设有一体注塑于弹性卡持部上的绝缘凸块,所述绝缘凸块凸伸入收容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遮蔽壳体的顶壁上,且自顶壁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侧壁,该侧壁设有安装至电路板上的焊接脚,并通过将绝缘本体一体形成在遮蔽壳体上,且遮蔽壳体下侧与电路板形成有收容空间,以降低电子卡连接器的高度,实现小型化;同时所述电子卡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遮蔽壳体上的退卡机构,从而有利于卡托的插入和退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卡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卡连接器组件中电子卡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子卡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电子卡连接器中上模组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的上模组去除退卡机构后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电子卡连接器中的上模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上模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上模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上模组的仰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上模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电子卡连接器组件的卡托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子卡连接器组件100,该电子卡连接器组件100可安装至电路板(未图示)上且设有电子卡连接器及插入电子卡连接器内的卡托7。所述电子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201及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3共同形成有沿插拔方向插入卡托7的收容腔101,请结合图12所示,所述卡托7设有分别位于其上、下表面的两个卡槽70,所述两个卡槽70的结构相同且彼此呈中心对称设置,实现电子卡正反向插入,方便同时安装使用两个电子卡,无需考虑防呆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子卡连接器还具有位于收容腔内的下绝缘本体6及固持于下绝缘本体上的下导电端子202,且所述绝缘本体1与下绝缘本体6分别位于收容腔的上下两侧且彼此分离,实现电子卡连接器上侧单独使用,并适应客户依据使用情况做调整,降低制造成本。

参阅图2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01由一端子料带冲压落料成型且所述下导电端子202由另一端子料带冲压落料成型。所述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201一体注塑成形,且下导电端子202一体成型于下绝缘本体6上,所述绝缘本体1与下绝缘本体6分别位于收容腔101的上下两侧且彼此分离,方便绝缘本体与下绝缘本体分别设置,组合配置,适应不同客户需求,降低制造成本,且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成型于遮蔽壳体上,有利于降低电子卡连接器的高度,适应小型化。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主体11及位于主体11后端的后端部12,所述收容腔10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主体11下方。所述导电端子201的端子料带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再将端子料带上的导电端子201彼此切断分开。所述收容腔101位于所述下绝缘本体6的上方,所述下导电端子202的端子料带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下绝缘本体2上,再将端子料带上的下导电端子201彼此切断分开。

参阅图7至图9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01设有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21、自固持部21凸伸入收容腔101内的弹性臂22及延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23。所述弹性臂22设有与卡托7中的电子卡接触的接触部24,所述导电端子201的接触部向下凸伸入收容腔101,而下导电端子202的接触部24则向上延伸入收容腔101。同时所述导电端子201的接触部24与下导电端子202的接触部24上下对应且彼此相对设置,以便所述卡托7在正反方向上均能插设于收容腔101内,即卡托以180度的正反向插入,即所述卡托7无需考虑正反情况下均可插入电子卡连接器内,且上述收容腔101由上下的绝缘本体、下绝缘本体夹持而成,中间没有其它机构件,可降低插接双层电子卡的电子卡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实现薄型化趋势。

所述导电端子201及下导电端子202均排布成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01的弹性臂22沿插拔方向延伸入收容腔101内,且所述弹性臂22均可朝向绝缘本体1的后端部12运动以对接相应的电子卡。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3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部12且在垂直于插拔方向的横向上排成一排且和下导电端子202的焊接部23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01及下导电端子202均排布成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01及下导电端子202的弹性臂22沿垂直于插拔方向的横向延伸入收容腔101内且彼此相对设置。

所述遮蔽壳体3具有顶壁31及自顶壁31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侧壁32,所述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于遮蔽壳体3的顶壁31上,并形成有上述收容腔101。所述顶壁31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贯穿孔33及位于其前端且向收容腔101内突伸的导引部34。所述贯穿孔33设有位于顶壁31上表面且开口向外逐渐变大的倒角部330,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填满倒角部330的扣持部13,进一步降低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3的高度,实现小型化,不仅保持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的固持效果,且实现遮蔽壳体顶壁的平整度。所述贯穿孔33用以绝缘本体1注塑时模具的定位,所述扣持部13则将绝缘本体1稳固的固定在遮蔽壳体3的顶壁31上而不易脱落。

所述导引部34为自遮蔽壳体3的顶壁31撕裂且向内收容腔101延伸的弹片,并向内倾斜延伸,方便导引电子卡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主体11设有位于其前端的倾斜导引部14,所述倾斜导引部14下侧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所述遮蔽壳体3的导引部34下侧,所述导引部34位于倾斜导引部14的前方且部分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当所述卡托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的收容腔101时,所述卡托先会受到遮蔽壳体3的导引部34的导引,然后沿着绝缘本体1的倾斜导引部14滑动最终容纳至收容腔101内;由此避免了所述卡托在插入时直接碰撞或刮擦绝缘本体1的主体11的情况发生。

所述遮蔽壳体3的侧壁32设有与顶壁31不相连的弹性卡持部35及安装至电路板上的焊接脚36。所述弹性卡持部35向收容腔101内凸伸,当卡托7插入收容腔101时,所述遮蔽壳体3的弹性卡持部35锁扣于卡托7的锁扣槽71内,以形成良好的锁扣固定。所述焊接脚36与焊接部23处于同一平面内,以共同焊接于电路板上,保证电子卡连接器稳定的焊接固定于电路板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卡连接器200设有一体注塑于弹性卡持部35上的绝缘凸块,所述绝缘凸块凸伸入收容腔101内。

所述电子卡连接器还包括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部12的侦测端子4及组装于后端部12的弹性端子5,所述侦测端子4与导电端子201由同一料带冲压落料成型且设有暴露于后端部12的接触部及延伸出后端部12的焊接部,所述侦测端子4的焊接部与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3排布成一排。所述弹性端子5包括弯曲延伸入收容腔101的弯曲部51及位于弯曲部51自由末端的抵接部,所述弹性端子5的抵接部位于侦测端子4的接触部后端且抵接于侦测端子的接触部。所述卡托7未插入时,所述弹性端子5的抵接部抵接于侦测端子的接触部;所述卡托7完全插入时,所述卡托7向后顶推弹性端子5使得所述弹性端子5的抵接部与侦测端子4的接触部分离,从而形成卡托7插入时的侦测作用。

结合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电子卡连接器100还包括便于卡托7退出的退卡机构8,所述退卡机构8包括设于绝缘本体左侧的推杆81、固设于所述遮蔽壳体前端的凸轮82及将凸轮82固设于遮蔽壳体前端的枢轴83。所述推杆81前端设有卡持槽812,后端设有钩部811。所述凸轮82包括抵接卡托前端的推动部821和与推杆81配合作动的带动部822。所述带动部822的自由端收容于卡持槽812内使得凸轮82和推杆81能够连动操作。当所述卡托插入时,所述推动部821被所述卡托驱动直至被所述卡托在插入方向上固定,从而避免退卡机构8晃动。当所述卡托退出时,所述推杆81向前推动而带动所述凸轮82顺时针转动,令所述凸轮82的推动部821驱动所述卡托退出,所述凸轮82恢复到初始状态。

所述遮蔽壳体3具有位于左侧侧壁32外侧的挡壁37,所述挡壁37与相邻侧壁32形成有收容槽以容置推杆81。所述遮蔽壳体3的顶壁31设有对应枢轴83的扣持孔310,所述枢轴83自下而上的组装入绝缘本体11且扣持于扣持孔310上,且扣持孔310相对顶壁上表面向下沉陷,有利于收容枢轴的末端,实现顶壁上表面的平整性及光滑。所述顶壁31的前端向下弯折形成具有焊接脚的前壁38,所述顶壁31与前壁38的弯折处形成有临近扣持孔310的开口390,所述开口390的设计可有效避免遮蔽壳体3的顶壁31前端因临近扣持孔310而无法折弯的问题,从而节省了设计空间。同时所述绝缘本体11部分收容于开口390内,使得绝缘本体11与开口390处的遮蔽壳体3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两者之间的结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分别位于收容腔101上下两侧的导电端子201及下导电端子202且设有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21、自固持部凸伸入收容腔内的接触部24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23。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4与下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4上下对应且彼此相对设置,使得所述卡托在正反方向上均可插设于收容腔内,避免了误操作引起的误插入而损坏电子卡连接器的情形。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