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522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符合USB3.1规范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缩写:USB)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也是一种输入输出界面技术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个人计算机和移动装置等信息通讯产品。

USB 3.1是最新的USB规范,该规范由英特尔等大公司发起。与现有的USB技术相比,新USB技术使用一个更高效的数据编码系统,并提供一倍以上的有效数据吞吐率,能够完全向下兼容现有的USB连接器与线缆。USB 3.1有三种连接介面,分别为Type-A(Standard-A)、Type-B(Micro-B)以及Type-C。其中,标准的Type-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面方式。

现有的USB3.1 Type-A插座连接器一般包括壳体、连接在壳体内的绝缘体、嵌设在绝缘体内的九个端子,其中,这九个端子包括位于上方的两对上差分信号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及位于下方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一个电源信号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但是,一旦这种插座连接器的绝缘体被损坏,容易影响信号传输,并且极有可能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插座连接器,结构连接比较稳固,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及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相互卡接的上插入组件及下插入组件;其中,所述上插入组件包括上绝缘体、以及并排嵌设于所述上绝缘体内的上接地端子和两对上差分信号端子;所述下插入组件包括下绝缘体、以及并排嵌设于所述下绝缘体内的下接地端子及三个下信号端子;所述下绝缘体与所述上绝缘体卡接,且所述下接地端子的远离所述下绝缘体的一端、及各所述下信号端子的远离所述下绝缘体的一端均与所述上绝缘体卡接;所述上接地端子和所述下接地端子中至少有一个与所述壳体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地端子与所述壳体抵接时,所述上绝缘体开设有用于露出部分所述上接地端子的第一凹槽,所述壳体的内侧凸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上接地端子抵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地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本体,所述上接地端子本体的一端经折弯延伸有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一焊接脚的底面伸出所述上绝缘体;所述上接地端子本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内垂直折弯并延伸有第一DIP脚,所述第一DIP脚的端部伸出所述上绝缘体;所述上接地端子本体与所述第一DIP脚之间设置有连接部,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的顶面暴露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凸起抵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上绝缘体的顶面凸设有与各所述第一卡槽对应的卡块,各所述卡块分别卡入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下接地端子与所述壳体抵接时,所述下绝缘体开设有用于露出部分所述下接地端子的第二凹槽,所述壳体的内侧还凸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下接地端子抵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下接地端子及各所述下信号端子均包括下端子本体、位于所述下端子本体的一端的第二DIP脚、及位于所述下端子本体的另一端并折弯形成的接触部,所述第二DIP脚朝向所述壳体内垂直折弯并延伸出所述下绝缘体;所述接触部的远离所述第二DIP脚的一端与所述上绝缘体卡接;部分所述下接地端子本体暴露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上绝缘体的底面开设有用于卡持所述下绝缘体的第二卡槽、及用于分别容纳所述下接地端子及各所述下信号端子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上绝缘体的顶面开设有分别与各所述第一容纳槽连通的第二容纳槽,所述下接地端子的远离所述下绝缘体的一端、及各所述下信号端子的远离所述下绝缘体的一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下绝缘体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下绝缘本体、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绝缘本体的一侧并分别沿长度方向包覆所述下接地端子及各所述下信号端子的第二下绝缘本体;所述第二卡槽包括用于卡置所述第一下绝缘本体的横向卡槽及分别卡置各所述第二下绝缘本体的纵向卡槽,各所述纵向卡槽均与所述横向卡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地端子和/或所述下接地端子与所述壳体在抵接处通过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下绝缘体与上绝缘体卡接,且下接地端子的远离下绝缘体的一端、及各下信号端子的远离下绝缘体的一端均与上绝缘体卡接,实现上插入组件及下插入组件的稳固连接;通过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中至少有一个与壳体抵接,实现其与壳体之间短接,能够有效防止因上绝缘体破损而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并提升了产品的屏蔽效果,使信号传输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插座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插座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中:10-壳体;11-第一凸起;12-第一卡槽;13-弹性卡片;20-上插入组件;21-上绝缘体;211-横向卡槽;212-纵向卡槽;213-第一容纳槽;214-第二容纳槽;215-第一凹槽;216-卡块;22-上接地端子;221-上接地端子本体;222-第一焊接脚;223-第一DIP脚;224-连接部;23-上差分信号端子;30-下插入组件;31-下绝缘体;311-第一下绝缘本体;312-第二下绝缘本体;313-凸条;32-下接地端子;321-下端子本体;322-第二DIP脚;323-接触部;33-下差分信号端子;34-电源信号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4所示,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壳体10、上插入组件20及下插入组件30,上插入组件20及下插入组件30相互卡接,并通过壳体10的顶面及两侧的弹性卡片13卡持于壳体10内。

其中,上插入组件20包括上绝缘体21、以及并排嵌设于上绝缘体21内的上接地端子22和两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下插入组件30包括下绝缘体31、以及并排嵌设于下绝缘体31内的下接地端子32及三个下信号端子,这三个下信号端子分别为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一个电源信号端子34。下绝缘体31与上绝缘体21卡接,且下接地端子32、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一个电源信号端子34的远离下绝缘体31的一端均与上绝缘体21卡接;下接地端子32、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一个电源信号端子34分别与上接地端子22和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3错开设置。上接地端子22和下接地端子32中至少有一个与壳体10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上接地端子22与壳体10抵接。具体的,上绝缘体21开设有用于露出部分上接地端子22的第一凹槽215,壳体10的内侧凸设有与第一凹槽215对应的第一凸起11,第一凸起11伸入第一凹槽215内,并与上接地端子22抵接。该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通过壳体10内侧凸设的第一凸起11伸入第一凹槽内与上接地端子22抵接,实现壳体10与上接地端子22之间短接,从而获得了结构连接比较稳定的插座连接器,并且该插座连接器能够有效防止因上绝缘体21破损而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同时,由于壳体10与上接地端子22之间的短接,进一步提升了插座连接器的屏蔽效果,使信号传输更稳定。

该插座连接器中,上接地端子22包括上接地端子本体221,上接地端子本体221的一端经折弯延伸有第一焊接脚222,第一焊接脚222的底面伸出上绝缘体21;上接地端子本体221的另一端朝向壳体10内垂直折弯并延伸有第一DIP脚223,第一DIP脚223的端部伸出上绝缘体21;上接地端子本体221与第一DIP脚223之间设置有连接部224,至少部分连接部224的顶面暴露于第一凹槽215内,并与第一凸起11抵接。其中,由于仅部分或全部连接部224的顶面暴露于第一凹槽215内,而连接部224的底面仍嵌设在上绝缘体21内,如此,更有利于第一凸起11与连接部224之间的稳固连接。

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凸起11与连接部224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可在第一凸起11与连接部224的抵接处通过激光镭射方式焊接连接。

为了进一步保护第一凸起11与上接地端子22的连接部224之间的连接结构,避免因外力作用而遭到破坏,在第一凹槽21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12,上绝缘体21的顶面凸设有与各第一卡槽12对应的卡块216,各卡块216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

该插座连接器中,下接地端子32、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电源信号端子34均包括下端子本体321、位于下端子本体321的一端的第二DIP脚322、及位于下端子本体321的另一端并折弯形成的接触部323,其中,第二DIP脚322的端部伸出下绝缘体31;接触部323的远离DIP脚322的一端与上绝缘体21卡接。

为实现上插入组件20及下插入组件30之间的牢固卡接,在上绝缘体21的底面开设有用于卡持下绝缘体31的第二卡槽、及用于分别容纳下接地端子32、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电源信号端子34的第一容纳槽213,第一容纳槽213与第二卡槽连通;上绝缘体21的顶面开设有分别与各第一容纳槽213连通的第二容纳槽214,下接地端子32、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电源信号端子34的接触部323的端部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二容纳槽214内。组装时,通过下绝缘体31卡入第二卡槽内、及各接触部323的端部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二容纳槽214内,从而实现下插入组件30与上插入组件20的卡接,装配比较方便,连接比较稳固。

进一步的,下绝缘体31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下绝缘本体311、及连接于第一下绝缘本体311的一侧并分别沿长度方向包覆下接地端子32、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及电源信号端子34的第二下绝缘本体312;第二卡槽包括用于卡置第一下绝缘本体311的横向卡槽211及分别卡置各第二下绝缘本体312的纵向卡槽212,各纵向卡槽212均与横向卡槽211连通。如此,安装时,将第一下绝缘本体311卡置于横向卡槽211内,各第二下绝缘本体312分别卡入对应的纵向卡槽212内,从而实现下绝缘体31与上绝缘体21之间的连接。

为进一步使下绝缘体31与上绝缘体21之间牢固卡接,在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二下绝缘本体312的侧部沿高度方向凸设有凸条313,如此,不仅使下绝缘体31与上绝缘体21之间连接更牢固,而且减小了其与上绝缘体21的卡接接触面,更便于下绝缘体31与上绝缘体21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下接地端子32与壳体10抵接。该实施例中,下接地端子32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另外,下绝缘体31开设有用于露出部分下端子本体321的第二凹槽,壳体10的内侧还凸设有与第二凹槽对应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伸入第二凹槽内,并与下端子本体321抵接。该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通过壳体10内侧凸设的第二凸起伸入第二凹槽内与下接地端子32抵接,实现壳体10与下接地端子32之间短接。该实施方式同样能够获得结构连接比较稳定的插座连接器,并且插座连接器的安全性高,屏蔽效果,信号传输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上接地端子22及下接地端子32均与壳体10抵接。该实施例中,上接地端子22及壳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相同,通过壳体10内侧凸设的第一凸起11伸入第一凹槽内与上接地端子22抵接,实现壳体10与上接地端子22之间短接;而下接地端子32及壳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第二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相同,通过壳体10内侧凸设的第二凸起伸入第二凹槽内与下接地端子32抵接,实现壳体10与下接地端子32之间短接。在此不再详述。采用该实施方式,同样能够获得结构连接比较稳定的插座连接器,并且插座连接器的安全性高,屏蔽效果,信号传输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以第一种实施方式为例,装配时,首先将下插入组件30与上插入组件20的卡接,然后将卡接好的上插入组件20及下插入组件30插入壳体10内,第一凸起11伸入第一凹槽215内与上接地端子的连接部224抵接,各卡块216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最后将第一凸起11与上接地端子22的连接部224镭射焊接连接,装配工序简单,结构稳定。采用其余两个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装配过程与采用该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