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0846发布日期:2018-12-22 08: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电缆结合主体1、连接器结合主体2、结合有连接导体3的电介质4。

结合有连接导体3的电介质4安置于连接器结合主体2,将电缆结合主体1折叠并与连接器结合主体2结合,由此形成同轴电缆连接器。

本发明的申请人认识到上述传统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多种问题,才着眼于本发明并进行具体化,传统电缆连接器存在如下问题点。

第一、传统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将电介质4固定到连接器结合主体2上,从而导致连接器结合主体2的高度增加,由此同轴电缆连接器的高度也会增加,因此存在很难实现超薄型连接器的缺点。

第二、传统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存在电介质4的固定力弱的缺点。

第三、由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暴露在外,因此存在会受到外部信号的干扰的缺点。

第四、将电介质4安置在连接器结合主体2,或将电缆结合主体1折叠后与连接器结合主体2结合的情况下,因结合精密度低,从而存在产生不良品的缺点。

上述背景技术中说明的事项仅仅是为了增进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不应被解释为该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该同轴电缆连接器可制造成超薄型、可改善固定力、可屏蔽外部信号,并且可改善结合精密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信号针;

电介质,与所述信号针结合;第一主体,与所述信号针的一侧电连接的连接器结合;以及第二主体,从所述第一主体延伸形成,并与所述信号针的另一侧电连接的连接器结合;所述第二主体包括固定所述电介质的固定部,所述电介质包括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被固定部。

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本体部,形成为另一侧开放的环状;以及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另一侧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对应;以及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所述另一侧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对应,所述电介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及所述第二本体部对应形成,所述电介质包括:第三本体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及所述第二本体部所形成的空间;以及第三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对应,所述第三延伸部从所述第三本体部延伸形成。

所述第三延伸部,包括:连接托架,从所述第三本体部的外周面凸出形成;第三托架,从所述连接托架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托架支撑所述信号针的另一侧;以及盖,以能够向所述信号针的另一侧方向折叠,与所述第三托架结合的方式从所述连接托架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延伸平面部,从所述第二本体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对第二托架,从所述延伸平面部的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以及一对主固定片,从一对所述第二托架的一端延伸形成,所述主固定片对所述盖进行加压。

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第一托架,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另一侧延伸形成;以及舌片部,从所述第一托架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盖及所述主固定片之间,所述舌片部对所述盖的平面进行加压。

所述舌片部位于一对面对的所述主固定片之间,以屏蔽外部信号。

所述舌片部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加压部。

所述第三托架还包括一对垂直导轨,所述垂直导轨从所述第三托架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以引导所述盖与所述第三托架的结合。

所述固定部及所述被固定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及所述第三延伸部。

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延伸平面部,从所述第二本体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以及一对第二托架,从所述延伸平面部的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延伸部,包括:连接托架,从所述第三本体部的外周面凸出形成;以及第三托架,从所述连接托架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托架支撑所述信号针的另一侧,所述固定部及被固定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托架及所述第三托架。

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槽;所述被固定部,包括被固定突起。

所述被固定部,包括被固定突起;所述固定部,包括向所述被固定突起方向凸出形成的固定突起。

所述第三延伸部,包括:连接托架,从所述第三本体部的外周面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第一托架,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所述另一侧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托架凸出形成有插入突起,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及所述第一托架之间形成有供所述插入突起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插入突起的一侧面倾斜地形成。

导向突起,形成于所述第三本体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平面部;垂直法兰,从所述平面部的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以及止挡部,从所述垂直法兰的一端向所述平面部内侧方向折曲形成,使得所述导向突起卡住。

所述导向突起,包括:第一导向突起,限制所述电介质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方向移动;以及第二导向突起,限制所述电介质向所述第二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本体部下端形成有可插入所述导向突起的导向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如下列所述的多种多样效果。

第一、存在能够将同轴电缆连接器制造成超薄型的优点。

第二、存在能够使电介质更为容易地结合的优点。

第三、存在能够改善同轴电缆的固定力及电连接的优点。

第四、存在能够屏蔽外部信号的优点。

第五、存在能够改善结合精密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传统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4是图3的剖视图。

图5的(a)及图5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固定部及被固定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的(a)及图7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加压部的图。

图8的(a)及图8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加压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相关的详细说明及实施例,将更加清楚本发明的目的、特定的优点及新的特征等。应当留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对各附图的构成要素附加附图标记之际,即便表示在不同的图上,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地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第一、第二等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多种构成要素,但是上述构成要素不应被上述术语限定。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个构成要素。此外,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使本发明的要旨变得模糊时,将省略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信号针p、电介质300、第一主体100、第二主体200。

第一主体100与连接器结合,第二主体200与电缆c(参考图7的(b)及图8的(b))结合。

第一主体100及第二主体200相结合,在其内部形成能够收容电介质300的空间。

信号针p结合于电介质300,信号针p的一侧与连接器电连接,信号针p的另一侧与电缆c(参考图7的(b)及图8的(b)电连接。

第二主体200上形成有用于固定电介质的固定部224a,电介质300上形成有与固定部224a对应的被固定部324a。

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制造如下,即,将电介质300放置于第二主体200,固定部224a结合于被固定部324a而被固定后,将第一主体100折叠后与第二主体200相结合。在结合电缆c(参考图7的(b)及图8的(b))的第二主体200形成有固定部224a,在电介质300形成被固定部324a,由此将电介质300固定于第二主体200,从而第一主体100的高度,尤其是第一本体部110的高度降低,从而可以实现超薄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第一主体100可包括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延伸部120,第二主体200可包括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延伸部220,电介质300可包括第三本体部310和第三延伸部320。

第一本体部110的一侧和第二本体部210的一侧彼此连接,使得能够进行折叠。

并且,第一本体部110的另一侧可形成为开放的环形,第一延伸部120则从第一本体部110的开放的另一侧向外侧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本体部110的形状根据设计者的意图,可变更为除了环形之外的多种形状。

第二本体部210形成为与上述第一本体部110对应的形状。并且,第二本体部210与第一本体部110一起形成收容电介质300的第三本体部310的空间。第一主体100及第二主体200结合时,第二本体部210与第一本体部110结合。

第二延伸部220在第二本体部210的另一侧延伸形成,并且,第二延伸部220形成能够与上述第一延伸部120相对应。即,第二延伸部220及第一延伸部120形成能够收容电介质300的第三延伸部320的空间。

电介质300包括第三本体部310和第三延伸部320,第三延伸部320从第三本体部310延伸而形成,且能够与第一延伸部120及第二延伸部220相对应。

如上所述,第三本体部310被收容于第一本体部110及第二本体部210结合时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第三延伸部320则收容于第一延伸部120及第二延伸部22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

第三本体部310可形成为大致圆形,以便插入于第一本体部110,第三本体部310的形状可根据第一本体部110的形状而变更为多种形状。

另外,第三延伸部320可包括连接托架322、第三托架324、盖326。第二延伸部220则可包括延伸平面部222、第二托架224、主固定片226。

连接托架322在第三本体部310的外周面凸出形成。第三托架324从连接托架322延伸形成,以支撑信号针p的另一侧。盖326向信号针p的另一侧方向折叠,盖326的一端与连接托架322结合,使得盖326与第三托架324结合。即,连接托架322构成为设置于根据第一延伸部120及第二延伸部22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从上述连接托架322开始延伸形成的第三托架324支撑信号针p的另一侧,盖326的一端与连接托架322结合,使盖326向第三托架324的方向折叠。

第二延伸部220的延伸平面部222是从第二本体部210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

第二托架224从延伸平面部222的两侧沿垂直方向分别延伸而形成,第二托架224以延伸平面部222为中心设置有一对,主固定片226从第二托架224的一端分别延伸而形成。

将上述主固定片226折叠,直接给折叠状态的盖326的平面加压,从而比传统同轴电缆连接器加压电介质来间接的加压盖的方式更能够改进同轴电缆的固定力及电连接。

另外,第一延伸部120可包括从第一本体部110的另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托架122和从第一托架122延伸形成的舌片部124。

在第一主体100、第二主体200及电介质300最终结合的状态下,舌片部124位于盖326及主固定片226之间,起到加压盖326的平面的功能。

另外,为了屏蔽外部信号,上述舌片部124最好位于在最终结合状态下的彼此面对的一对主固定片226之间。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中,主固定片226加压舌片部124,并通过舌片部124加压盖326,从而能够更加坚固地固定电缆c(参考图7的(b)及图8的(b))及电介质300的同时,由于舌片部124位于一对主固定片226之间的细微缝隙之间,从而能够屏蔽从细微缝隙中流入的外部信号。

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中,为了使盖326结合于第三托架324的正确位置,最好包括从第三托架324的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对垂直导轨328。

上述一对垂直导轨328是从支撑信号针p的另一侧的第三托架324的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形成能够收容信号针p的空间,并且,将盖326向信号针p的另一侧的方向折叠时,能够对盖326起到引导功能。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固定部224a及被固定部324a分别形成于上述的第二延伸部220及第三延伸部320。

固定部224a形成于第二延伸部220的第二托架224,被固定部324a可形成于第三延伸部320的第三托架324。

另外,固定部224a包括固定槽224a,被固定部324a则包括被固定突起324a,并且上述固定部224a和被固定部324a可根据设计者的意图对其形状及形成位置进行多种变更。

如图5的(a)及图5的(b)所示,也可以让被固定部324a包括被固定突起324a,固定部224a则包括向被固定突起324a方向凸出形成的固定突起224a。

如上所述,通过固定部224a和被固定部324a,将电介质300固定到第二主体200,由此第一主体100的高度,尤其是第一本体部110的高度降低,能够实现超薄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进而,使得电介质300更加坚固地固定到第二主体200上。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三延伸部320包括在第三本体部310的外周面凸出而形成的连接托架322。第一延伸部120则包括在第一本体部110的另一侧延伸而形成的第一托架122。连接托架322的平面上凸出形成有插入突起322a,并且在第一本体部110及第一托架122之间最好形成有插入孔100a,以便插入突起322a插入。

如上所述,将第一主体100折叠后,将其结合到安置有电介质300的第二主体200时,插入突起322a将会插入到第一本体部110与第一托架122之间形成的插入孔100a,插入突起322a和插入孔100a能够改善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的结合精密度。

另外,上述插入突起322a的一侧面最好以倾斜的方式形成。

如上所述,在盖326垂直的状态下,插入突起322a与盖326下端的距离比插入突起322a与盖326上端的距离更窄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就算插入突起322a没有正确地插入到插入孔100a,插入突起322a的一端一旦插入到插入孔100a,则插入突起322a的倾斜的一侧面随着形成插入孔100a的舌片部124的一侧面正确地插入到插入孔100a。

如图2及图6所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还包括形成于第三本体部310外周面的导向突起312,第二本体部210则最好包括平面部212、垂直法兰214、止挡部216。垂直法兰214形成为从平面部212两侧沿垂直方向延伸;止挡部216从垂直法兰214的一端向平面部212的内侧方向折曲形成,以便卡住导向突起312。

如上所述,通过导向突起312卡在止挡部216,从而限制结合于第二主体200的电介质300的移动。

另外,导向突起312可包括:第一导向突起312a,其作用是限制电介质300向第二主体200的一侧方向移动;第二导向突起312b,其作用是限制电介质300向第二主体200的宽度方向移动。

并且第一本体部110的下端最好形成有插入导向突起312的导向槽110a。

如上所述,将第一主体100折叠后与安置有电介质300的第二主体200结合时,导向突起312会插入到导向槽110a,从而导向突起312及导向槽110a能够改善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的结合精密度。

另外,如图7的(a)及图7的(b)所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舌片部124上可以沿横向形成有加压部124a。

加压部124a在舌片部124的底面凸出形成并加压盖326的平面,加压部124a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具有三角形断面,也可以如图8的(a)及图8的(b)中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拱形断面,加压部124a的形状是可根据设计者的需求,变更多种形状。

上述加压部124a在盖326的平面中提高位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c1上的部位的加压力,来改善电缆c(参考图7的(b)及图8的(b))的中心导体c1的固定力及电连接。

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为了固定电缆c(参考图7的(b)及图8的(b)),还可包括与主固定片226单独形成的辅助固定片232,上述辅助固定片232最好形成于在第二延伸部220的末端延伸形成的辅助延伸部230,并且辅助固定片232的形状最好形成为与上述主固定片226对应的形状。

以上虽然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这仅仅是为了具体说明本发明,不限定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被本领域技术人员变更或改良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的单纯的变形乃至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范畴。因此,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会根据添附的权利要求范围而变得明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