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1374发布日期:2018-10-23 22:2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基于2017年4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079031),其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

现有技术的说明

已知一种层叠布线体,其中,多个堆叠的汇流条被设置为形成导电路径,或者堆叠多个布线体以形成平面布线体(参见JP-A-2011-146237和JP-A-2016-101046)。这样的层叠布线体有益于降低导电路径的阻抗,并且在实现空间节约的同时减轻噪声的影响。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层叠布线体中,每层导体(板状布线部件)基本只在两端处连接。因此,要求各层板状布线部件在长的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处,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容易地电连接到辅助部件等的配对导体。在JP-A-2016-101046中公开的平面布线体中,连接器设置在延伸方向上的中途。然而,除了连接器包括向平面布线体侧凸出的凸片端子之外,不存在其他特定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已经鉴于该情况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该层叠布线体具有多个堆叠的板状布线部件,即使在层叠的布线体布线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位置,该板状布线部件也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结构且容易地使配对导体电连接到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

通过以下构造实现上述目的。

(1)设置有一种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包括:

多个板状布线部件,该多个板状布线部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互相堆叠;

绝缘层,该绝缘层布置在上下相邻的所述板状布线部件之间,以使上下相邻的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绝缘;

连接部,该连接部在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位置设置在每个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上表面中;以及

引出部,该引出部在避开所述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之中的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同时,取出所述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中的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所述连接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被布置在比所述层叠布线体中的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低的层中。

根据构造(1)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与绝缘层交替堆叠,使得中间层被绝缘,从而形成多个电路的层叠布线体。在这样的层叠结构中,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与下侧板状布线部件重叠,并且在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位置,通常难以在上表面中进行到配对导体的电连接。因此,在根据本示例性构造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设置了引出部。引出部作用为使得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不妨碍配对导体电连接到设置在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上表面中的连接部。即使每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与配对导体之间的电连接已经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层叠布线体的仅两端处进行,但是利用这样的构造,该电连接能够在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的任意位置处进行。结果,例如,利用布设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层叠布线体,安装在车辆的任意位置处的多个辅助部件的配对导体能够以短距离容易地连接到电源。换言之,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以连续延伸状态电连接到配对导体,而在长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内不断开,并且提高了配对导体的连接位置的选择的自由度。

(2)例如,所述连接部是竖立片,该竖立片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切割并且竖立;并且所述引出部具有插孔,所述插孔在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和所述绝缘层两者中钻出,以使得所述竖立片能够穿过所述插孔。

根据构造(2)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形成在各层的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中的竖立片穿过形成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的插孔,使得各层的竖立片的能够从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凸出。换言之,所有层的板状布线部件的连接部都从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取出。绝缘层从取出的板状布线部件的竖立片的前端的周边去除,使得取出的板状布线部件容易地连接到诸如作为所谓的卡缘端子这样的配对连接器的配对导体。结果,在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中切割并且竖立的竖立片的前端能够直接用作卡缘端子,使得能够实现简单的连接结构,并且还能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多。

(3)例如,所述连接部是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设置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上表面中的局部区域中;并且所述引出部具有露出孔,所述露出孔在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和所述绝缘层两者中钻出,以使所述接触表面露出于所述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

根据构造(3)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在各层的板状布线部件的上表面中的局部区域中去除绝缘层以形成接触表面。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接触表面通过露出孔而在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中露出,该露出孔形成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和绝缘层中。所有层的接触表面均在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中露出,并且能够电连接到配对导体。能够在例如凸出的抵接端子(配对导体)抵接在抵接连接器的引出端处的状态下连接每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的露出的接触表面。利用该构造,板状布线部件自身的导体表面能够用作对于抵接连接器的接触表面,使得能够实现简单的连接结构,并且还能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

(4)例如,所述连接部是柱状的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上表面中竖起;并且

所述引出部具有插孔,所述插孔在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和所述绝缘层两者中钻出,以使得所述紧固部件能够穿过所述插孔。

根据构造(4)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紧固部件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类似地,在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另一个紧固部件在该另一个紧固部件在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不与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的紧固部件重叠的位置处竖起。当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与下侧板状布线部件重叠时,在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的紧固部件穿过形成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的插孔。利用该构造,在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中,电连接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紧固部件与电连接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紧固部件在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平行设置。例如配对电线的端子(配对导体)紧固到多个紧固部件。根据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例如,连接到正极和负极的一对紧固部件能够在相对窄的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平行设置在上表面中。

(5)例如,所述连接部是柱状的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并且所述引出部是绕行部,该绕行部在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弯曲,以离开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重叠区域。

根据构造(5)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紧固部件在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在至少一个板状布线部件中,作为引出部的绕行部形成为在板状布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弯曲,并且离开板状布线部件的重叠区域。紧固部件在绕行部的上表面中竖起。当板状布线部件重叠时,在板状布线部件的绕行部中竖起的紧固部件不与另一个板状布线部件重叠。利用该构造,在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中,多个紧固部件在与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平行设置。例如配对电线的端子(配对导体)紧固到紧固部件。根据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例如,连接到正极和负极的一对紧固部件能够在相对窄的层叠布线体的宽度方向上平行设置。不需要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钻出供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紧固部件穿过的插孔,从而能够防止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截面减小。

(6)例如,所述连接部是柱状的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并且所述引出部是切口部,通过切除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与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缘以在该处插入所述紧固部件而设置所述切口部。

根据构造(6)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紧固部件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类似地,在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另一个紧固部件在该另一个紧固部件在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不与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的紧固部件重叠的位置处竖起。当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与下侧板状布线部件重叠时,在下侧板状布线部件中竖起的紧固部件穿过形成在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中形成的切口部。利用该构造,在层叠布线体的上表面中,电连接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紧固部件与电连接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紧固部件在层叠布线体的延伸方向上平行设置。例如配对电线的端子(配对导体)被紧固到紧固部件。

(7)例如,堆叠所述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以形成至少一对的偶数层,该至少一对的偶数层电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从而连接到辅助部件。

根据构造(7)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多个板状布线部件成为堆叠至少一对的偶数层的层叠布线体。表述“至少一对的偶数层”是指一对的两层,两对的四层或者三对的六层。在层叠布线体中,一对板状布线部件中的一个板状布线部件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并且另一个板状布线部件连接到负极。利用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层叠布线体可以被构造为使得连接到辅助部件的配对导体能够在延伸方向上的中途在上表面的任意位置处电连接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以及下侧板状布线部件。利用这样的构造,电源正极和负极能够以短距离容易地连接到安装在车辆的任意位置处的多个辅助部件的配对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即使在层叠布线体布线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的位置处,也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容易地利用多个堆叠的板状布线部件将配对导体电连接到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

上文中,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此外,参考附图根据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后文中,称为“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细节将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在内的层叠布线体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层叠布线体的顶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层叠布线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4B要与图1所示的层叠布线体结合的配对连接器的截面图,并且图4C是沿着图4B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变型例的顶视图;

图6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另一个变型例的顶视图;

图7是图示出图1所示的层叠布线体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在内的层叠布线体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层叠布线体的顶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层叠布线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11A是要与图8所示的层叠布线体结合的配对连接器的截面图,并且图11B沿着图9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图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与配对导体一起被图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图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与配对导体一起被图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图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与配对导体一起被图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3是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在内的层叠布线体1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顶视图和分解立体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主要包括板状布线部件13、绝缘层15、连接部17和引出部19。

板状布线部件13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通过堆叠多层而形成。多层板状布线部件13经由绝缘层15而堆叠以形成层叠布线体11。不特别限制板状布线部件13的堆叠层的数量。换言之,层叠布线体11可以由附图所示的四层形成,或者可以由两层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以该顺序从下层开始堆叠,以形成四层的四层层叠布线体11。

四层层叠布线体11可以包括四个电路。例如,这四个电路可以从下层开始依次由48V负电路、48V正电路、12V正电路和12V负电路形成。作为这样的堆叠层的实例,有利的是相邻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和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具有相同的极性。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形成为“48V正电路”,并且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形成为“12V正电路”。通过堆叠若干电路而形成的层叠布线体11形成为使得将极性相同的层设置为相邻的,从而防止了导致电力系统层的噪声传递到信号系统层这样的串扰,并且能够提高抗噪性能。

板状布线部件13由长条板状的诸如铜、铜合金、铝和铝合金这样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使得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矩形形状。在板状布线部件13中,宽度方向是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且厚度方向是层堆叠方向。板状布线部件13形成为具有与厚度相比非常大的宽度。

绝缘层15夹置在上下相邻的板状布线部件13之间。板状布线部件13通过将绝缘层15夹置在板状布线部件13之间而电绝缘。任何绝缘材料可以用作绝缘层15,只要该材料使板状布线部件13互相电绝缘即可。例如,可以通过对各个板状布线部件13的正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面进行粉末涂覆而形成绝缘层15。在本实施例中,板状布线部件13(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的正面和背面通过粉末涂覆而分别形成有绝缘层15。作为粉末涂覆,存在两种主要的方法,即,“静电涂覆法(喷涂)”和“流化床浸涂法(浸涂)”。可以利用这些粉末涂覆方法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绝缘层15。在绝缘层15通过粉末涂覆而形成的情况下,在设置绝缘层15之后堆叠多个板状布线部件13。

而且,板状布线部件13可以形成为使得该板状布线部件13通过具有电绝缘性质的片材(绝缘片)而彼此电绝缘。在该情况下,交替地堆叠多个板状布线部件13和绝缘片。可以在预先使正面和背面结合有绝缘片之后堆叠板状布线部件13。由其间夹置有绝缘片的多个层形成的板状布线部件13还在外周处被绝缘层15覆盖,从而形成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表面被覆盖的层叠布线体11。因此,层叠布线体11被构造为仅在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表面中露出板状布线部件13的导体表面。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连接部17设置在各个板状布线部件13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的上表面中。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7由竖立片29(第一竖立片31、第二竖立片33、第三竖立片35和第四竖立片37)形成,在各个板状布线部件13(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中切割并且竖立所述竖立片29。竖立片29形成为使得U状切割形状形成在板状布线部件13中,前端从与板状布线部件13连接的、作为基端的部分弯曲并且与板状布线部件13垂直地竖立。U状切割形状被设定为使得形成在每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中的竖立片29以相同的长度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凸出,如图1所示。

换言之,如图3所示,第一竖立片31形成在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中。第二竖立片33形成在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中。第三竖立片35形成在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中。第四竖立片37形成在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中。竖立片29的竖立的前端不具有绝缘层15,并且用作板状布线部件13从其露出的电接触部39。通过去除预先形成的绝缘层15而形成电接触部39。或者,可以通过在形成绝缘层15时遮蔽绝缘层15而形成电接触部。

引出部19形成在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中。引出部19是用于在避开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同时将从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和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竖立的连接部17(竖立片29)向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取出的部分(用于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电连接的部分)。换言之,引出部是使得配对导体能够电连接到位于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连接部17这样的部分。

在第一实施例中,引出部19由插孔41形成,在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及其各自的绝缘层15中钻出插孔41,以使得竖立片29(第一竖立片31、第二竖立片33和第三竖立片35)能够穿过该插孔41。

有利的是竖立片29通过绝缘结构而在插孔41的内周处与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绝缘。换言之,竖立片29形成为使得:在板状布线部件13的正面和背面预先通过粉末涂覆或者通过与绝缘片结合而绝缘的情况下,不具有绝缘层15的非绝缘表面由于切割和竖立而从竖立片29的两侧露出。在将竖立片29插入到插孔41内之前(即,在板状布线部件13堆叠之前),非绝缘表面可以通过涂覆可固化绝缘材料而绝缘。

在板状布线部件13中形成了竖立片29之后通过粉末涂覆使竖立片29绝缘的情况下,竖立片29的两侧也与板状布线部件13的正面和背面同时被涂覆为绝缘的。以这种方式,绝缘结构可以形成为使得同时使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两侧和板状布线部件13的正面和背面绝缘。

可以通过使竖立片29的两侧在与插孔41的内表面隔开充分间隙的状态下插入到插孔41中而使竖立片29在插孔41中与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绝缘。根据这样的绝缘结构,板状布线部件13通过粉末涂覆或者通过与绝缘片结合而绝缘,然后能够形成竖立片29。以这种方式,绝缘结构可以被构造为使得竖立片29的两侧通过由插孔41所确保的隔离空间而绝缘。此外,在该绝缘结构中,确保隔离空间的竖立片29与插孔41之间的空间可以由绝缘材料填充并且固化,或者绝缘弹性部件可以配合到该空间。

如图1和2所示,例如,多个竖立片29可以形成为使得各个电接触部39设置在沿着层叠布线体11的宽度方向的直线上。电接触部39在层叠布线体11中的布局不限于以上结构,如在下文的变型例中所述。

如图4A所示,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凸出的电接触部39具有与所谓的卡缘端子类似的结构。本文中,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类似于卡缘型的配对连接器43连接到层叠布线体11,使得配对导体能够电连接到各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

图4B的实例中所示的配对连接器43在绝缘壳体47中包括与电接触部39相对应的卡缘端子45(四个配对导体)。换言之,一个配对连接器43能够同时连接到四个电路。如图4C所示,各个卡缘端子45包括一对接触片49,该对接触片49从前后两侧夹置电接触部39。各个接触片49的上端通过连接结构(未示出;例如,设置在基板上的汇流条电路中的压接刃连接或者端子连接)电连接到诸如分支线这样的电线。

在绝缘壳体47中,与层叠布线体11的下表面接合的一对柔性接合臂51垂直地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柔性接合臂51中,卡缘端子45电连接到电接触部39的绝缘壳体47接合到层叠布线体11,以防止分离。设置有卡缘端子45的绝缘壳体47的连接开口53包括使卡缘端子45分离的多个绝缘壁55。

图5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11的变型例的顶视图。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凸出的多个电接触部39可以设置为以堆叠的顺序在层叠布线体11的延伸方向上偏移。在图5所示的变型例中,第二竖立片33的电接触部39设置在图中第一竖立片31的电接触部39的右侧,第三竖立片35的电接触部39设置在图中第二竖立片33的电接触部39的右侧,并且第四竖立片37的电接触部39设置在图中第三竖立片35的电接触部39的右侧。根据电接触部39的布局图案,用于与各层相对应的单个电路的配对连接器57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到四个位置。

图6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11的另一个变型例的顶视图。可以通过排列用于相同电压的一对正电路与负电路而并排设置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凸出的多个电接触部39。在图6所示的变型例中,48V负电路的第一竖立片31的电接触部39与48V正电路的第二竖立片33的电接触部39配对,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12V正电路的第三竖立片35的电接触部39与12V负电路的第四竖立片37的电接触部39配对,并且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根据电接触部39的布局图案,连接到正电压电极和负电压电极的用于不同电压的配对连接器59可以根据需要而在两个位置处连接。

图7是图示出图1所示的层叠布线体11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由多个堆叠的板状布线部件13形成的层叠布线体11有利地堆叠为至少一对的偶数层,该至少一对的偶数层电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从而通过配对连接器59而连接到辅助部件61的分支线62。表述“至少一对的偶数层”是指一对的两层,两对的四层或者三对的六层。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11形成为两对的四层。

如图7所示,层叠布线体11布设在车辆中,在该车辆中,电池63设置在例如后侧处。层叠布线体1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布设于车辆的地板面板65的上表面。层叠布线体11的后端电连接到熔断器箱64,该熔断器箱64连接到后侧处的电池63。层叠布线体11的前端穿过设置在仪表板67中的通孔,并且连接到位于发动机室中的交流发电机69。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11可以被构造为使得一对板状布线部件13中的一个板状布线部件(例如,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并且另一个板状布线部件(例如,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可以连接到负极。利用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层叠布线体11可以被构造为使得在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中在上表面的任意位置处从上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以及任意下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取出电路。

利用该构造,层叠布线体11能够通过短的分支线62将用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到安装在车辆的任意位置处的多个辅助部件61。作为辅助部件61的实例,存在有在前侧的仪表和多媒体显示器,以及在后侧的第二排中的滑动座椅。

接着,将描述上述构造的作用。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四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和绝缘层15交替地堆叠以绝缘,从而形成四个电路的层叠布线体11。在这样的堆叠结构中,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与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重叠,并且在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通常难以在上表面进行与配对导体的电连接。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设置引出部19。引出部19在不妨碍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与配对导体(卡缘端子45)的电连接的同时作用于设置在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上表面中的连接部17。

虽然已经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层叠布线体11的仅两端处进行每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与配对导体之间的电连接,但是利用本构造,该电连接能够在层叠布线体1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的任意位置处进行。结果,例如,利用布设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用于主线的长的层叠布线体11,能够将与安装在车辆的任意位置处的多个辅助部件61的分支线62连接的配对导体(卡缘端子45)以短距离容易地连接到电源。换言之,四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以连续的延伸状态电连接到配对导体,其在长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上不断开,并且提高了配对导体的连接位置的选择的自由度。

在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形成在各层的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中的用作连接部17的竖立片29穿过形成在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中的插孔41,使得各层的竖立片29的竖起的前端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凸出以作为电接触部39。换言之,所有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竖立片29都从层叠布线体11的上表面取出。绝缘层15从取出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竖立片29的前端的周边去除,使得作为所谓的卡缘端子的竖立片29容易连接到配对导体43的卡缘端子45。结果,在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中切割并且竖立的竖立片29的前端能够直接用作卡缘端子,使得能够实现简单的连接结构,并且还能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多。

在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多个板状布线部件13成为堆叠至少一对的偶数层的层叠布线体11。在层叠布线体11中,一对板状布线部件13中的一个板状布线部件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并且另一个板状布线部件连接到负极。利用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层叠布线体11可以被构造为使得连接到辅助部件61的分支线62的配对导体(卡缘端子45)能够在延伸方向上的中途在上表面的任意位置处电连接到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以及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利用这样的构造,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能够以短距离容易地连接到安装在车辆的任意位置处的多个辅助部件61。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图8至10是图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7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顶视图和分解立体图。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将省略冗余说明。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层叠布线体71的连接部17是形成在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上表面的局部区域中的接触表面73。

接触表面73形成为例如矩形形状。接触表面73可以通过使板状布线部件13在预定位置被遮蔽的状态下进行粉末涂覆而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在预定位置处结合具有矩形孔的绝缘片而形成。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和绝缘层15中钻出引出部19以形成露出孔75,从而在层叠布线体71的上表面中露出接触表面73。露出孔75能够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孔41相似地形成。

换言之,如图10所示,第一接触表面79形成在第一板状布线部件77(板状布线部件13)中。第二接触表面83形成在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中。第三接触表面87形成在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中。第四接触表面91形成在第四板状布线部件89中。露出孔75形成在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板状布线部件13)中,以露出第一板状布线部件77的第一接触表面79。两个露出孔75形成在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中,以分别露出第一板状布线部件77的第一接触表面79和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的第二接触表面83。三个露出孔75形成在第四板状布线部件89中,以分别露出第一板状布线部件77的第一接触表面79、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的第二接触表面83以及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的第三接触表面87。

如图9所示,例如,多个接触表面73和露出孔75可以形成为设置在沿着层叠布线体71的宽度方向的直线上。接触表面73和露出孔75在层叠布线体71中的布局不限于以上布局。换言之,布局可以与图5和6所示的多个电接触部39的布局图案相同。

如图11B所示,在层叠布线体71的各个露出孔75的底表面中露出的接触表面73能够通过所谓的抵接连接器93(配对连接器)而与配对导体电连接。

图11A的实例中示出的抵接连接器93在绝缘壳体101中包括与各个接触表面73相对应的抵接端子95(四个配对导体)。抵接端子95包括前端接触部96,该前端接触部96能够利用弹性部97而进退移动,并且被存放在露出孔插入部99中。露出孔插入部99一体地形成有筒状形状的电绝缘壳体101。抵接连接器93能够同时连接到四个电路。

如上所述,抵接连接器93可以形成为用于单个电路的四个连接器以对应于各层,或者可以形成为用于不同电压两对连接器以与各电压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绝缘层15从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上表面中的局部区域部分地移除,以形成接触表面73。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接触表面73(第一板状布线部件77的第一接触表面79、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的第二接触表面8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的第三接触表面87)通过露出孔75而在层叠布线体71的上表面中露出,该露出孔75形成在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89)和绝缘层15中。所有层的接触表面73均在层叠布线体71的上表面中露出,并且能够进行与抵接端子95(配对导体)的电连接(通路)。换言之,能够在凸出的抵接端子95抵接在抵接连接器93的前端上的状态下,连接在层叠布线体71的上表面中露出的每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接触表面73。利用该构造,板状布线部件13自身的导体表面能够用作对于抵接连接器93的接触表面73,使得能够实现简单的连接结构,并且还能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抵接连接器93的露出孔插入部99插入到层叠布线体71的露出孔75内,使得能够可靠地使在露出孔75的内周表面中露出的各层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非绝缘表面与抵接端子95绝缘。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抵接连接器93的多个露出孔插入部99插入到露出孔75中,并且从而能够防止抵接连接器93错误地反向(图11A和11B的左右方向)结合。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抵接连接器93的多个露出孔插入部99插入到露出孔75内,并且从而能够限制抵接连接器93相对于层叠布线体71的移动,而无需复杂的配合结构。利用该构造,能够实现即使施加振动或者冲击也使位置难以偏移的高度可靠的组合结构。

第三实施例

接着,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图12是局部图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103以及电线105(配对导体)的端子119的立体图。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将省略冗余说明。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如图12所示,层叠布线体103的连接部17由双头螺栓107形成,该双头螺栓107是从板状布线部件13竖起的柱状的紧固部件。在第三实施例中,引出部19由插孔109形成,在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和绝缘层15中钻出该插孔109,以使得双头螺栓107能够穿过该插孔109。

换言之,第一双头螺栓113在作为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11的上表面中竖起。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作为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15的上表面中的竖起。

可以在双头螺栓107在未覆盖有绝缘层15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上表面中竖起之后设置绝缘层15。可以在从覆盖有绝缘层15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上表面去除预定区域的绝缘层15之后,使双头螺栓107竖起。双头螺栓107通过将轴的基端表面利用例如电阻焊接、摩擦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结合到板状布线部件13而竖起。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15的上表面中竖起。类似地,在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11的上表面中,第一双头螺栓113在该第一双头螺栓113在层叠布线体103的延伸方向上不与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15中竖起的第二双头螺栓117重叠的位置处竖起。当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15与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11重叠时,在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11中竖起的第一双头螺栓113穿过形成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15中的插孔109。利用该构造,在层叠布线体103的上表面中,电连接到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11的第一双头螺栓113与电连接到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15的第二双头螺栓117在层叠布线体103的延伸方向上(图中的左右方向上)平行设置。

电线105(配对导体)的端子119分别通过螺母116和118紧固到第一双头螺栓113和第二双头螺栓117。紧固部件不限于双头螺栓,并且例如,筒状轴可以作为紧固部件而竖起,使得插入到端子119中的轴的前端塑性变形并且通过铆钉而紧固。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连接到正极和负极的一对第一双头螺栓113和第二双头螺栓117能够在相对窄的层叠布线体103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平行设置在上表面中。

第四实施例

接着,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第四实施例。图13是局部图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121以及作为配对导体的电线123的端子119和120的立体图。在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将省略冗余说明。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如图13所示,层叠布线体121的连接部17由双头螺栓107形成,该双头螺栓107是在板状布线部件13中竖起的柱状的紧固部件。在第四实施例中,引出部19由绕行部125形成,该绕行部125是弯曲的(在板状布线部件13的宽度方向上弯曲),并且离开与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重叠区域。

换言之,第一双头螺栓113在作为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中的绕行部125的上表面中竖起。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作为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的上表面中竖起。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的上表面中竖起。在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中,绕行部125形成为引出部19,该引出部19是弯曲的并且离开板状布线部件之间的重叠区域。第一双头螺栓113在绕行部125的上表面中竖起。当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与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重叠时,在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的绕行部125中竖起的第一双头螺栓113不与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重叠。利用该构造,在层叠布线体121的上表面中,一对第一双头螺栓113与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与层叠布线体12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平行设置。

电线123(配对导体)的端子119通过螺母116与第一双头螺栓113紧固。电线123(配对导体)的端子120通过螺母118与第二双头螺栓117紧固。引出部19可以被构造为使得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在宽度方向上弯曲以形成绕行部125,或者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和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两者均在宽度方向上弯曲以形成绕行部125。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连接到正极和负极的一对第一双头螺栓113和第二双头螺栓117能够在相对窄的层叠布线体121的宽度方向上平行设置。不需要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中钻出供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的第一双头螺栓113穿过的插孔,使得能够防止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的截面减小。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的绝缘层15从第一双头螺栓113的周边去除,使得能够确保相对于电线123的端子119的大的接触面积。

第五实施例

接着,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第五实施例。图14是图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层叠布线体131以及作为配对导体的电线105的立体图。在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将省略冗余说明。

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如图14所示,层叠布线体131的连接部17由双头螺栓107形成,该双头螺栓107是在板状布线部件13中竖起的柱状的紧固部件。在第五实施例中,引出部19由切口部137形成,通过切除与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缘以插入双头螺栓107而形成该切口部137。

换言之,第一双头螺栓113在作为下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的上表面中竖起。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作为上侧的板状布线部件13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的上表面中竖起。在与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缘被切除以形成切口部137,以将第一双头螺栓113插入其中。

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中,第二双头螺栓117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的上表面中竖起。类似地,在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的上表面中,第一双头螺栓113在该第一双头螺栓113在层叠布线体131的延伸方向上不与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中竖起的第二双头螺栓117重叠的位置处竖起。当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与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重叠时,在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中竖起的第一双头螺栓113穿过形成在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中的切口部137。利用该构造,在层叠布线体131的上表面中,电连接到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的第一双头螺栓113与电连接到上侧的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35的第二双头螺栓117在层叠布线体131的延伸方向上(图中的左右方向上)平行设置。

电线105(配对导体)的端子119通过螺母116紧固到第一双头螺栓113。电线105(配对导体)的端子119通过螺母118紧固到第二双头螺栓117。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连接到正极和负极的一对第一双头螺栓113和第二双头螺栓117能够在相对窄的层叠布线体13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平行设置在上表面中。下侧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的绝缘层15从第一双头螺栓113的周边去除,使得能够在切口部137处露出与电线105(配对导体)的端子119进行接触的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33,并且确保相对于端子119的大的接触面积。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即使在多个板状布线部件13堆叠的层叠布线体11(71、103、121和13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的位置处,配对导体(卡缘端子45和端子119)也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容易地电连接到各层布线部件的板状布线部件13。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推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本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公知技术而通过修改和应用获得的变化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后文中,将在下文[1]至[7]中简要总结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布线体的导体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特征。

[1]一种层叠布线体(11)的导体连接结构,包括:

多个板状布线部件(13),该多个板状布线部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互相堆叠;

绝缘层(15),该绝缘层布置在上下相邻的所述板状布线部件之间,以使上下相邻的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绝缘;

连接部(17),该连接部在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位置设置在每个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的上表面中;以及

引出部(19),该引出部在避开所述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之中的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同时,取出所述多个板状布线部件中的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的所述连接部(17),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布置在比所述层叠布线体中的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低的层中。

[2]根据[1]所述的层叠布线体(11)的导体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17)是竖立片(29),该竖立片在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第一板状布线部件21、第二板状布线部件23、第三板状布线部件2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27)中切割并且竖立;并且

其中,所述引出部(19)具有插孔(41),所述插孔在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和所述绝缘层(15)两者中钻出,以使得所述竖立片能够穿过所述插孔。

[3]根据[1]所述的层叠布线体(71)的导体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17)是接触表面(73),该接触表面设置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第一板状布线部件77、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89)的上表面中的局部区域处;并且

其中,所述引出部(19)具有露出孔(75),所述露出孔在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第二板状布线部件81、第三板状布线部件85和第四板状布线部件89)和所述绝缘层(15)两者中钻出,以使所述接触表面露出于所述层叠布线体(71)的上表面。

[4]根据[1]所述的层叠布线体(103)的导体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17)是柱状的紧固部件(双头螺栓107),该紧固部件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13)的上表面中竖起;并且

其中,所述引出部(19)具有插孔(109),所述插孔在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11)和所述绝缘层(15)两者中钻出,以使得紧固部件(第一双头螺栓113)能够穿过所述插孔。

[5]根据[1]所述的层叠布线体(121)的导体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17)是柱状的紧固部件(双头螺栓107),该紧固部件在所述板状布线部件(13)中竖起;并且

其中,所述引出部(19)是绕行部(125),该绕行部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第一板状布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弯曲,以离开所述板状布线部件(第一板状布线部件127和第二板状布线部件129)的重叠区域。

[6]根据[1]所述的层叠布线体(131)的导体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17)是柱状的紧固部件(双头螺栓107),该紧固部件在所述下侧板状布线部件(13)中竖起;并且

其中,所述引出部(19)是切口部(137),通过切除所述上侧板状布线部件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缘以使所述紧固部件(第一双头螺栓113)插入而设置所述切口部。

[7]根据[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层叠布线体(11)的导体连接结构,其中,堆叠多个板状布线部件(13)以形成至少一对的偶数层,该偶数层电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从而连接到辅助部件(6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