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1293发布日期:2018-10-23 22:2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接插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及发动机上电控零部件的增加,汽车上对于用以实现电气连接的接插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的接插件市场中,不同供应商之间由于技术不能共享,只能各自进行开发,导致了市面上存在着品类繁多的线束接插件及端子,这些品类繁多的线束接插件的开发都需要经过复杂的接插件设计及与端子的匹配设计工作,所需的设计周期往往很长,且开发成本高。此外,现有的量产端子多为老平台量产件,结构复杂,这导致对应的接插件结构复杂度及体积大小也相应增大,以现有产品为例,普通的两针线对线插件对接后整体长度达到50mm以上,普通的两针线对电器插件对接后整体长度也达到了40mm以上。而随着汽车整车空间的调整及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大量老旧结构接插件已不能满足汽车对于接插件的布置要求,且对这些老旧结构接插件进行结构更改比较困难,也容易造成全部模具设备的报废,因此很有必要对接插件进行改进开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端子模块,以实现接插件核心构件的模块化、通用化设计,进而提供一种接插组件,以解决全新开发接插件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单端子模块,包括单端子插件和设于所述单端子插件内的线束端子,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单端子插件的四个外表面分别形成四个配合面,互为相对面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上均开设有锁槽,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上还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配合面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凸块,所述第一连接槽和所述第一连接凸块沿所述单端子模块插入外壳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锁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三配合面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槽,相对的第四配合面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凸块;其中,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锁槽用于与套设于所述单端子模块外的所述外壳的固定面上的锁销配合或者与相邻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锁槽配合一起供插销插入。

本发明提供的单端子模块采用了外表面上设有连接结构可相互组合的单端子插件作为绝缘外壳,一个单端子插件对应一个线束端子且线束端子的结构统一,通过量产的单端子插件之间的组合,数个独立的单端子模块即可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接插件产品,单端子模块作为接插件中的核心构件实现了模块化、通用化,缩短了开发新的接插件的周期,有效节约了成本。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锁销、所述第一连接凸块、所述第二连接凸块均为楔形,所述锁槽、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均为燕尾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单端子插件内部的本体部和部分伸出于所述单端子插件一端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弯折设于所述本体部一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本体部包括基板和支撑部,片状的所述接触部弯折设于所述基板的一端,较长的所述基板和较短的所述接触部构成近似“L”形的结构,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板的中部两侧,所述支撑部一端与所述基板相连,另一端抵住所述单端子插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对的内侧面以支撑所述线束端子。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单端子模块为第一单端子模块,所述第一单端子模块的所述单端子插件内设有容纳所述线束端子的容纳槽,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容纳槽的靠近所述第二配合面的一侧,所述容纳槽的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面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支撑部的末端嵌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单端子模块的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朝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倾斜弯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单端子模块为第二单端子模块,所述第二单端子模块的所述单端子插件内设有容纳所述线束端子的容纳槽,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容纳槽的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面的一侧,所述容纳槽的靠近所述第二配合面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支撑部的末端嵌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单端子模块的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朝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配合面倾斜弯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单端子模块还包括防水塞,所述防水塞上设有线束装配孔,线束装配到所述防水塞上后与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本体部压接以与所述线束端子连接,所述防水塞安装至所述单端子插件的与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远离的端口,相应的所述线束设于所述单端子模块的与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远离的一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单端子插件的露出所述线束端子的所述接触端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容纳密封圈的密封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接插组件,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插接单元,所述外壳的两个相对的内表面形成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均设有锁销,所述插接单元包括两个如上所述的单端子模块,两个所述单端子模块相对设置以使两个所述线束端子电连接;其中,所述外壳内设有一排所述插接单元,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所述锁槽分别与所述外壳的两个所述固定面上的所述锁销配合;或者,所述外壳内设有两排层叠设置的所述插接单元,第一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所述锁槽和第二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上的所述锁槽分别与所述外壳的两个所述固定面上的所述锁销配合,第一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配合面相邻设置,且第一排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上的所述第一连接槽与第二排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凸块配合;或者,所述外壳内设有n排层叠设置的插接单元,其中,n>=3,第m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m+1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配合面相邻设置,第一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所述锁槽和第n排的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上的所述锁槽分别与所述外壳的两个所述固定面上的所述锁销配合,且第m排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槽与第m+1排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一连接凸块配合,1<m<n,第m排的所述单端子插件上的至少一个所述锁槽和相邻排的所述单端子插件上的所述锁槽相叠形成一个中间锁槽,所述插销插入所述中间锁槽,以将第m排的所述插接单元与至少一个相邻排的所述插接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固定。

本发明提供的接插组件采用模块化的单端子模块作为基本组成元件,内部结构设计模块化程度高,根据开发需求更改单端子模块的数量和组合方式后,只需对外壳进行简单的开发即可形成新产品,开发周期短、成本低,且模块化的基本组成元件便于调整和更换,有效降低了维修难度和成本。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排所述插接单元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插接单元,在同一排内,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三配合面上的所述第二连接槽与相邻所述插接单元的所述单端子插件的所述第二连接凸块配合。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结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中一种单端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单端子模块中单端子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单端子模块中线束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单端子模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中另一种单端子模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中一插接单元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中外壳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单端子模块 100、接插组件 110、接插组件 120、接插组件 101、第一单端子模块 102、第二单端子模块 11、外壳 113、锁销 115、插销 31、单端子插件 313、锁槽 315、防水塞 317、线束319、密封槽 325、中间锁槽 21、插接单元 33、第一配合面 331、第一连接槽 35、第二配合面 351、第一连接凸块 37、第三配合面 371、第二连接槽 39、第四配合面 391、第二连接凸块 41、线束端子 43、本体部 431、基板 432、支撑部 45、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发明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接插组件100由外壳11和设于外壳11内部的两排层叠设置的单端子模块10组成,单端子模块10包括单端子插件31和设于单端子插件31内部的线束端子41,多个单端子模块10通过单端子插件31外表面上的连接结构组合在一起,同时沿单端子模块10装入外壳11的第一方向X(参见图1),两个单端子模块10之间通过两个线束端子41建立电连接从而配对成一个插接单元21,实质上接插组件100由多个插接单元21组成。

结合参阅图2至图6,单端子模块10包括单端子插件31和设于单端子插件31内的线束端子41,单端子插件31的截面为矩形,单端子插件31的四个外表面分别形成第一配合面33、第二配合面35、第三配合面37及第四配合面39。其中,互为相对面的第一配合面33和第二配合面35上均设有锁槽313,锁槽313用于与套设于单端子模块10外的外壳11的固定面上的锁销113(参见图8)配合;第一配合面33上设有第一连接槽331,第二配合面35上设有第一连接凸块351,且第一连接槽331和第一连接凸块351均在配合面上沿第一方向X延伸,锁槽31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参见图1)延伸,第三配合面37上设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连接槽371,相对的第四配合面39上设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连接凸块391。具体的,在一个单端子插件31上,第一配合面33上的锁销113、第一连接槽331隔单端子插件31的内部空腔分别与第二配合面35上的锁销113、第一连接凸块351正对,第三配合面37上的第二连接槽371隔单端子插件31的内部空腔与第四配合面39上的第二连接凸块391正对;锁销113、第一连接凸块351、第二连接凸块391均为楔形,锁槽313、第一连接槽331、第二连接槽371均为燕尾槽,当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端子模块10组合在一起时,第一连接凸块351与第一连接槽331配合连接,第二连接凸块391与第二连接槽371配合连接。

如图4所示,线束端子41包括位于单端子插件31内部的本体部43和部分伸出于单端子插件31一端的接触部45,本体部43包括基板431和支撑部432,接触部45弯折设于基板431的一端,较长的基板431和较短的接触部45构成近似“L”形的结构,支撑部432设于基板431的中部两侧,支撑部432一端与基板431相连,另一端抵住单端子插件31的与基板431相对的内侧面以支撑线束端子41。线束端子的接触部为片状,改变了传统公母端子的对接方式,两个线束端子通过接触部的过盈配合实现面面接触,降低了线束端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少信号衰减,提高了线束端子连接稳定性,减小了线束端子头部体积。

图5为图2所示的单端子模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从图5中可看出,单端子模块10上还配有防水塞315,单端子插件31的一端的空腔设置为与防水塞315相匹配的圆柱形,防水塞315上设有线束装配孔,线束317装配到防水塞315上后与线束端子41的本体部43压接以与线束端子41连接,然后再将防水塞315安装至单端子插件31的与线束端子41的接触部45远离的端口,相应的线束317就设于单端子模块10的与线束端子41的接触部45远离的一端。

根据线束端子41在单端子插件31内部的安装方向的不同,单端子插件31的内侧面上供线束端子41装入的安装槽(图示未画出)的位置不同,如图5所示,单端子模块10为第一单端子模块101,单端子插件31内设有容纳线束端子41的容纳槽,基板431位于容纳槽的靠近第二配合面35的一侧,容纳槽的靠近第一配合面33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线束端子41通过安装槽装入到单端子插件31中,支撑部432的末端嵌入安装槽中,第一单端子模块101的线束端子41的接触部45朝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倾斜弯折。同理,如图6所示的单端子模块10为第二单端子模块102,单端子插件31内设有容纳线束端子41的容纳槽,基板431位于容纳槽的靠近第一配合面33的一侧,容纳槽的靠近第二配合面35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线束端子41通过安装槽装入到单端子插件31中,支撑部432的末端嵌入安装槽中,第二单端子模块102的线束端子41的接触部45朝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倾斜弯折。

图7所示的为一个插接单元2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插接单元21由一个第一单端子模块101和一个第二单端子模块102组成,具体的,在连接处,第一单端子模块101的第一配合面33的边缘与第二单端子模块102的第一配合面33的边缘相贴,第一单端子模块101的第二配合面35的边缘与第二单端子模块102的第二配合面35的边缘相贴,同时第一单端子模块101上的线束端子41的接触部45与第二单端子模块102上的线束端子41的接触部45分别朝相反方向弯折,两个线束端子41过盈弹性贴合从而电性连接起来。

单端子插件31的露出线束端子41的接触端45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容纳密封圈的密封槽319,当第一单端子模块101和第二单端子模块102端面相贴形成一个插接单元21时,相应的在连接处的密封槽319中加入一个密封圈,就可防止水从连接处渗入到单端子模块10的内部。

结合参阅图8和图9,外壳11的两个相对的内表面形成固定面,在固定面上设有楔形的锁销113,且外壳11的固定面上的锁销113均相对与固定面相贴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上的锁槽的位置而设置,锁销113的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宽度大于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上第一连接槽331和第一连接凸块351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宽度,外壳11的固定面上的锁销113与第一连接槽331、第一连接凸块351上的锁槽313配合锁接后,锁销113可沿第一方向X抵住第一连接槽331、第一连接凸块351,从而在外壳11内将插接单元21中的两个单端子模块10沿第一方向X固定,保证两者之间无相对位移,从而确保两个单端子模块10间线束端子41在过盈配合下通过自身弹性紧密贴合在一起,保证了信号的稳定传递。

图10为图1所示的接插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接插组件100的外壳11内设有两排插接单元21,如图1所示,接插组件100每排并排设置有四个插接单元21,在同一排内,一个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三配合面37上的第二连接槽371与相邻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连接凸块391配合。在外壳11内,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上的锁槽313和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上的锁槽313分别与外壳11的两个固定面上的锁销113配合;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和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相邻设置,且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上的第一连接槽331与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上的第一连接凸块351配合。

图11为本发明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接插组件110的外壳11内设有一排插接单元21,在同一排内,一个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三配合面37上的第二连接槽371与相邻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连接凸块391配合,同时,插接单元21的第一配合面33、第二配合面35上的锁槽313分别与外壳11的两个固定面上的锁销113配合。

图12为本发明单端子模块和接插组件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接插组件120的外壳11内设有三排插接单元21,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和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相邻设置,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和第三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相邻设置,并且,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上的第一连接槽331与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上的第一连接凸块351配合,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上的第一连接槽331与第三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上的第一连接凸块351配合;在外壳11内,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上的锁槽313和第三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一配合面33上的锁槽313分别与外壳11的两个固定面上的锁销113配合;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的第二配合面35上的锁槽313和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的单端子插件31上的锁槽313相叠形成一个中间锁槽319,插销115插入中间锁槽319,以将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与第一排的插接单元21在第一方向X上固定,从而将第二排的插接单元21中的两个单端子模块10沿第一方向X固定。

本发明提供的单端子模块采用了外表面上设有连接结构可相互组合的单端子插件作为绝缘外壳,一个单端子插件对应一个线束端子且线束端子的结构统一,通过量产的单端子插件之间的组合,数个独立的单端子模块即可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接插件产品,单端子模块作为接插件中的核心构件实现了模块化、通用化,缩短了开发新的接插件的周期,有效节约了成本,同时,与现有的接插件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单端子模块的结构更简化,因而组合的接插组件成品结构更紧凑,总体体积更小,具有应用布置上的极大优势,更利于上级产品实现最优化布置。本发明提供的采用单端子模块作为基本组成元件的接插组件,内部结构设计模块化程度高,根据开发需求更改单端子模块的数量和组合方式后,只需对外壳进行简单的开发即可形成新产品,开发周期短、成本低,理论上可以适应任何针数的端子连接需求;当内部某一单端子模块损坏或连接错误时,只需拆除接插组件的外壳就可直接更换或调整内部单端子模块,操作简单,无需全部报废更换,极大降低了维修难度和成本;此外,模块化的接插组件中,线束端子的结构单一,对于生产管理而言,有效降低了采购、设计及库存管理的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