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7303发布日期:2018-12-25 19:5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系统,尤其涉及该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系统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015年4月21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9011177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系统,其包括安装在设备内的电路板、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安装在设备周边的周边连接器、及连接周边连接器与芯片的内部线缆连接器组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穿孔或挤压安装的方式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但穿孔安装需要进一步焊接才能实现电性连接,而挤压安装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及较强的结构强度,从而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结构简单、安装容易、且尺寸较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用于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内部电路板、安装在内部电路板上的芯片、靠近芯片设置并与芯片电性连接的内部导电片、及远离芯片设置并可与外部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界面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与内部导电片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及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线缆,所述线缆可与所述界面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可弹性抵靠在所述内部导电片上的第一弹性端子。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进一步包括与界面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线缆与第二连接器连接。

所述内部电路板包括边缘导电片,所述边缘导电片靠近界面连接器设置并与界面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可弹性抵靠在所述边缘导电片上的第二弹性端子。

所述内部电路板上设有围设在边缘导电片外侧的边缘框体,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可与所述边缘框体配合以将所述第二弹性端子保持弹性抵靠在所述边缘导电片上的边缘固持件。

所述第二弹性端子排成一排,所述边缘固持件的内侧设有与相应的第二弹性端子配合的收容槽。

所述线缆直接与所述界面连接器电性及机械连接。

所述内部电路板上设有围设在内部导电片外侧的内部框体,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可与所述内部框体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弹性端子保持弹性抵靠在所述内部导电片上的内部固持件。

所述第一弹性端子排成一排,所述内部固持件的内侧设有与相应的第一弹性端子配合的收容槽。

本发明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系统,其结构简单、安装容易、且尺寸较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系统,其包括设于电子设备内部的内部电路板、安装在内部电路板上的芯片、靠近芯片设置并与芯片电性连接的内部导电片、远离芯片设置并可与外部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界面连接器、及电性连接内部导电片与界面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与内部导电片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及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线缆,所述线缆可与所述界面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弹性抵靠在所述内部导电片上的第一弹性端子。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所述第一连接器安装到内部电路板上后的高度小于等于芯片的高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与内部电路板通过弹性抵靠实现电性连接,从而,整体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且尺寸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系统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系统的进一步的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系统的另一视角的进一步的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系统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系统100内部电路板10

芯片20内部导电片30

内部框体31界面连接器40

电连接器组件50,80第一连接器51

第一弹性端子510第一连接部511

第一连接部512第一接触部513

内部固持件514收容槽515

线缆52芯线520

第二连接器53第二弹性端子530

第二连接部531第二连接部532

第二接触部533边缘固持件534

收容槽535边缘导电片60

边缘框体6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0所示,符合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系统100,其包括设于电子设备内部的内部电路板10、安装在内部电路板10上的芯片20、靠近芯片20设置并与芯片20电性连接的内部导电片30、远离芯片20设置并可与外部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界面连接器40、及设于电子设备内部并电性连接内部导电片30与界面连接器40的电连接器组件50。所述电连接器系统支持每通道传输速度大于等于25gbps,通过所述电连接器组件50电性连接所述界面连接器40及与界面连接器40相距较远的芯片20,从而,使得高速信号通过所述内部电路板10的路径最短化,从而避免在难以升级或升级成本更高的内部电路板10中传输产生的损耗。

所述电连接器组件50包括与内部导电片30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51、及一端与第一连接器51连接的线缆52,所述线缆52可与所述界面连接器4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51包括弹性抵靠在所述内部导电片30上的第一弹性端子510。所述第一弹性端子510在横向方向上排成一排。所述第一弹性端子510包括与线缆连接器的第一连接部511、自第一连接部511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12、及自第一连接部512的末端延伸的与内部导电片3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513。所述线缆52呈扁平的结构,所述线缆52包括若干芯线520,该等芯线520排列成一排。所述第一弹性端子510可与相应的芯线520铆接或其他方式实现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内部电路板10上设有围设在内部导电片30外侧的内部框体31。所述第一连接器51包括可与所述内部框体31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弹性端子510保持弹性抵靠在所述内部导电片30上内部固持件514。所述内部固持件514的内侧设有与相应的第一弹性端子510配合的收容槽515。所述第一连接器51安装到内部电路板10上后的高度小于等于芯片20的高度。从而,其无需避开内部如为芯片20散热的散热器,从而可以设计的更加靠近所述芯片20,进一步缩短高速信号在内部电路板10上的传输距离。

如图1-8及10所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50进一步包括连接在所述线缆52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53。所述内部电路板10上设有边缘导电片60,所述边缘导电片60靠近所述界面连接器40设置并与界面连接器4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53通过所述边缘导电片60与所述界面连接器40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53包括可弹性抵靠在所述边缘导电片60上的第二弹性端子530。所述第二弹性端子530在横向方向上排成一排。所述第二弹性端子530包括与线缆连接器的第二连接部531、自第二连接部531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部532、及自第二连接部532的末端延伸的与边缘导电片60接触的第二接触部533。所述第二弹性端子530可与相应的芯线520铆接或其他方式实现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内部电路板10上设有围设在边缘导电片60外侧的边缘框体61。所述第二连接器53包括可与所述边缘框体配合以将所述第二弹性端子530保持弹性抵靠在所述边缘导电片60上的边缘固持件534。所述边缘固持件534的内侧设有与相应的第二弹性端子530配合的收容槽535。

如图9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80的另一端直接与所述界面连接器40进行机械及电性连接。从而,进一步缩短所述高速信号在内部电路板10上的传输距离。

本发明电连接器系统100的电连接器组件50与内部电路板10通过弹性抵靠实现电性连接,从而,整体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且尺寸较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