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0748发布日期:2019-02-01 19:0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传输高频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一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块,绝缘块与两排端子一体注塑成型,一中间屏蔽片位于两排端子之间,用以做屏蔽作用。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埋设于所述绝缘块中,自固定部向前延伸一接触部,接触部上具有一弧形接触点,与对接连接器接触,自固定部向后延伸一接脚,接脚上具有一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其中,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传输的速率是40gbps,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输速率是40gbps的电连接器显然还是不够的,势必需要更加高的传输速率的电连接器,在电连接器速率提高的同时,阻抗也要匹配,现有技术的端子的阻抗与日益渐增的电连接器速率不相匹配。。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多个信号端子设置成相对的上下两排,屏蔽片具有一凹槽位于两排信号端子之间,从而调节阻抗的一种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向前电性对接一第一元件,向后电性导接一第二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块;一上排端子设于所述绝缘块,其具有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一下排端子设于所述绝缘块,其具有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块后方,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所述绝缘块的上下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一屏蔽片,固定于所述绝缘块且位于所述上排端子及所述下排端子之间,所述屏蔽片具有至少一凹槽且位于所述绝缘块后方,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进一步,所述绝缘块具有一第一绝缘块和一第二绝缘块,所述上排端子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中,所述下排端子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中,所述屏蔽片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块之间。进一步,所述上排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所述下排端子具有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多个所述凹槽具有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在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凹槽位于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一第一段和自所述第一段向前延伸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段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的距离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段的距离,一转折段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述转折段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上下对应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呈上下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上排端子具有一对第一低速信号端子,所述下排端子具有一对第二低速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低速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低速信号端子在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多个所述凹槽具有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低速信号端子和第二低速信号端子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块后表面凹设一第一凹腔,所述第二绝缘块后端凹设一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凹腔和所述第二凹腔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凹腔的腔底与第二凹腔的腔底上下齐平,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凹腔的腔底上下齐平。进一步,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显露于所述第一凹腔中,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显露于所述第二凹腔中。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具有一抵接部,用以抵接所述第二元件。进一步,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所述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水平设置,所述连接部后端显露于所述绝缘块的后方,所述凹槽对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后端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后端。进一步,具有一绝缘本体,用以收容所述绝缘块和多个所述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后端凹设一收容腔,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元件,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收容腔内。进一步,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块中,自所述连接部前端向前延伸一第一导通部,电性接触所述第一元件,多个所述第一导通部分成上下两排设于所述对接腔中,自所述连接部后端向后延伸一第二导通部,电性导接所述第二元件,多个所述第二导通部分成上下两排设于所述收容腔内。进一步,所述第二元件为一电路板,所述第二元件插入两排所述导接部之间且抵接所述屏蔽片,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元件的前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凹槽显露于绝缘块后端,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向后延伸出绝缘块后端,凹槽位于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之间,从而增加了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正对面积,调节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阻抗特性,从而符合更好速率的所述电连接器的阻抗要求。【附图说明】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4为图3的沿着a-a的剖视图;图5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绝缘块与第二绝缘块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的俯视图;图7为图1的第一绝缘块与第二绝缘块的组装平面图;图8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上下两排端子的立体图;图9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与屏蔽片的立体组装图;图10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与屏蔽片的立体剖视图;图11为图9中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2为图9中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本体1对接腔10上板11上凸部110下板12下凸部120侧板13通道130端子槽14贯穿孔15非贯穿孔16收容腔17侧墙18通孔180端子2连接部20第一段201第二段202转折段203第一导通部21第一接触点210第二导通部22第二接触点220弯折部221第一接地端子g1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第一电源端子p1第一预留端子v1第一低速端子d1第二接地端子g2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第二电源端子p2第二预留端子v2第二低速端子d2绝缘块3第一绝缘块3a第一贯通槽31第一凹腔32第一底面320第一定位槽33上配合面34第一定位柱341第一限位突起342第一挡部343第一开口3430第一端子模组m1第二绝缘块3b第二贯通槽31’第二凹腔32’第二底面320’第二定位槽33’下配合面35第二定位柱351第二限位突起352第二挡部353第二端子模组m2屏蔽片4基部40定位孔401第一凸部41第二凸部42缺口420锁扣臂43接脚44卡持部45第一凹槽46第二凹槽47抵接部48第一槽底460第二槽底470接地片5主体部50卡扣槽501第一延伸臂51第二延伸臂52第一弹片520第二弹片530金属外壳6插座连接器200电路板300第一垫片301第二垫片30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此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00,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为一typec的插头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100向前对接一插座连接器200,向后安装于一电路板3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内收容有一第一端子模组m1和一第二端子模组m2和一屏蔽片4,所述屏蔽片4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m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组m2之间。两个接地片5呈上下180°对称,分别覆盖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表面。一金属外壳6包覆在两个所述接地片5和所述绝缘本体1外。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端凹设形成一对接腔10,用以对接所述插座连接器200,所述对接腔10由一上板11、一下板12以及连接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2的两个侧板13形成。所述上板11的上表面向上凸伸一上凸部110,所述下板12的下表面凸伸一下凸部120。所述上凸部110与所述下凸部120上下对称设置。每一所述侧板13具有贯穿设置的一通道130,所述通道130与所述对接腔10连通。多个端子槽14,分成上下对称的两排,分别设于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2,每一所述端子槽14与所述对接腔10连通设置,且上排所述端子槽14向上不贯穿所述上板11,下排所述端子槽14向下不贯穿所述下板12。所述上凸部110临近上排所述端子槽14的前端,所述下凸部120临近下排所述端子槽14的前端。多个贯穿孔15,设于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2上且分别形成上下两排,上排贯穿孔15贯穿所述上板11,下排贯穿孔15贯穿所述下板12,且每一贯穿孔15位于全部所述端子槽14前方。同一排的两个相邻的所述贯穿孔15之间具有一非贯穿孔16,上排的每一所述非贯穿孔16均不贯穿所述上板11,下排的每一所述非贯穿孔16不贯穿所述下板12。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凹设形成一收容腔17,所述电路板300插入所述收容腔17内。自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两侧分别延伸两个侧墙18,每一所述侧墙18具有向外贯穿设置的一通孔180,所述通孔180连通外界与所述收容腔17。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多个端子2,排成上下两排且呈180°对称设置,本发明中的180°对称是指180°翻转过后完全重叠。其中所述上排端子2的数量为12个,其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多个第一信号端子由两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和一对第一低速端子d1组成。所述上排端子2从左至右依次为一第一接地端子g1、传输usb3.0讯号的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一第一电源端子p1、一第一预留端子v1、传输usb2.0信号的的一对第一低速端子d1、一第一预留端子v1、一第一电源端子p1、传输usb3.0讯号的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一第一接地端子g1。其中下排所述端子2的数量为12个,其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多个第二信号端子由两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和一对第二低速信号端子d2组成。所述上排端子从左至右依次为一第二接地端子g2、传输usb3.0讯号的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一第二电源端子p2、一第二预留端子v2、传输usb2.0信号的的一对第二低速信号端子d2、一第二预留端子v2、一第二电源端子p2、传输usb3.0讯号的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一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预留端子v1和所述第二预留端子v2可作为侦测用,也可作为信号、电源用。请参阅图5和图6,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连接部20,所述连接部2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的连接部20和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均具有位于所述连接部20前后两端的两个第一段201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段201之间的一第二段202,以及两个转折段203,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段202前后两端的两个第一段201。相邻的两个第二段202的距离t2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段201之间的距离t1。请参阅图1,图7和图8,自所述连接部20前端向前且沿着上下方向弯折延伸一第一导通部21,自所述连接部20后端向后且沿着上下方向弯折延伸的一第二导通部22。所述第二导通部22具有一弯折部221,连接所述连接部20。所述第一导通部21末端呈弧形设置而形成一第一接触点210,其中,所述上排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点210朝下拱起,所述下排所述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点210朝上拱起,所述第一接触点21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机械接触。所述第二导通部22末端呈弧形设置而形成一第二接触点220,所述上排端子2的所述第二接触点220朝下拱起,所述下排端子2的所述第二接触点220朝上拱起。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以下特征:所述第一接触点210到所述连接部2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接触点220到所述连接部2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请参阅图5,图6和图7,一绝缘块3,由一第一绝缘块3a和一第二绝缘块3b组成,所述第一绝缘块3a与所述第二绝缘块3b上下配合且呈180°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端子模组m1由上排端子2和所述第一绝缘块3a构成,所述上排端子2的所述连接部20通过inser-molding方式注塑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3a内,所述连接部20前端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前表面,所述第一导通部21末端到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前表面的距离为3.55±0.2mm,所述连接部20的后端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后表面,所述第二导通部22末端到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后表面的距离为1.75±0.2mm。请参阅图5,图6和图7,所述第一绝缘块3a具有两个第一贯通槽31和两个第一凹腔32,所述第一贯通槽31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中间位置,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上下表面,每一所述第一贯通槽31对应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使得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二段202显露于所述第一贯通槽31中。所述第一凹腔32自所述第一绝缘块3a后表面凹设形成,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上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定义一第一底面320。每一所述第一凹腔32与一个所述第一贯通槽3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的后方的所述第一段201自所述第一凹腔32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3a,且所述第一底面320对应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后端的转折段203。所述第一贯通槽31与所述第一凹腔32内充满空气,空气的介电系数小于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介电系数,从而有效地减小了介电系数,从而达到调整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的阻抗的作用。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两侧面分别凹设一第一定位槽33。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侧面显露于所述第一定位槽33的槽底,有利于注塑过程中,夹具固定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侧面,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定位。请参阅图1,图5和图8,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下表面形成一上配合面34,自所述上配合面34向下一体延伸一第一定位柱341以及位于第一定位柱341前方的一第一限位突起342,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在前后方向上纵长设置,且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前表面。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柱34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的高度比所述第一定位柱341的高度大0.03mm。自所述上配合面34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第一挡部343,且所述第一挡部343也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前表面,两个所述第一挡部34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决定一第一开口3430,所述第一开口3430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前表面。所述第二端子模组m2由所述第二绝缘块3b和下排端子2一体注塑成型构成。所述第一绝缘块3a与所述第二绝缘块3b在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相互固定配合,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上表面形成一下配合面35,所述上配合面34与所述下配合面35上下相对设置。请参阅图6,图9和图10,所述第二绝缘块3b具有两个第二贯通槽31’和两个第二凹腔32’,所述第二贯通槽31’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中间位置,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上下表面,每一所述第二贯通槽31’对应一对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使得一对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的所述第二段202显露于所述第二贯通槽31’中,所述第二贯通槽31’内充满空气,从而达到调整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的阻抗的作用。所述第二凹腔32’自所述第二绝缘块3b后表面凹设形成,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3a的上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定义一第二底面320’。每一所述第二凹腔32’与一个所述第二贯通槽3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的后端的所述第一段201自所述第一凹腔32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块3b,所述第二底面320’对应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后端的所述转折段203,所述转折段203使得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后段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二凹腔32’内充满空气,空气的介电系数小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介电系数,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整体的介电系数,有利于维持一对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之间的阻抗稳定。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下表面形成一下配合面35,自所述下配合面35向下一体延伸一第二定位柱351以及位于第二定位柱351前方的一第二限位突起352,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在前后方向上纵长设置,且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前表面。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柱35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定位柱351的高度大0.03mm。自所述下配合面35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第二挡部353,且所述第二挡部353也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前表面,两个所述第二挡部35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决定一第二开口3530,所述第二开口3530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前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两侧面分别凹设一第二定位槽33’。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侧面显露于所述第二定位槽33’的槽底,有利于注塑过程中,夹具固定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侧面,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定位。请参阅图1,图2和图5,一屏蔽片4,其由金属片材冲压形成。所述屏蔽片4具有一基部40,所述基部40上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定位孔401,两个所述定位孔401分别位于所述屏蔽片4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左右两侧。自所述基部40前端中间向前延伸一第一凸部41和位于所述第一凸部41左右两侧的二第二凸部42,所述第一凸部41经过所述屏蔽片4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每一所述第二凸部42与所述第一凸部41之间形成一缺口420。两个所述缺口420分别位于所述屏蔽片4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左右两侧。请参阅图1,图2和图5,自所述基部40后端两侧分别向前延伸一锁扣臂43,以及自所述基部40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两个接脚44,所述锁扣臂43与所述基部40之间形成一弹性空间,用以让位所述锁扣臂43的弹性变形。所述接脚44分别与相同侧的所述锁扣臂43在前后方向上经过同一直线。其中一个所述接脚44朝向上方弯折,另一所述接脚44朝向下方弯折。自所述基部40的后端面凹设一第二凹槽47和位于第二凹槽47两侧的第一凹槽46。所述第一凹槽46的底面定义一第一槽底460,所述第二凹槽47的底面定义一第二槽底470。所述第二凹槽47经过所述屏蔽片4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凹槽47凹设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46凹设的深度,所述第一槽底460相对于所述第二槽底470更加靠前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凹槽46与所述第二凹槽47决定一抵接部48,所述抵接部48相对于所述第一槽底460和所述第二槽底470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凹槽46,所述第二凹槽47以及所述抵接部48均位于两个所述接脚44之间。再有自所述基部40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朝向外侧水平延伸一卡持部45,所述第一凹槽46,所述第二凹槽47以及所述抵接部48均位于两个所述卡持部45之间。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每一所述接地片5具有一主体部50,所述主体部50具有一卡扣槽501,自所述主体部50向前延伸多个第一延伸臂51和多个第二延伸臂52,多个第一延伸臂51和多个所述第二延伸臂52排成一排且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延伸臂51沿着上下方向弯折成弧形,所述第二延伸臂52水平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臂52上具有撕裂成型的一第一弹片520,其中所述第一弹片520沿着上下方向弯折且其自由末端朝向后方。自所述主体部50末端向后延伸多个第二弹片530,多个所述第二弹片530排成等间隔设置的一排,每一所述第二弹片530沿着上下方向弯折且其自由末端朝向后方。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所述金属外壳6为一前后贯穿设置的筒状结构,其由金属制成。请参考图3,图5和图6,将第一端子模组m1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m2上下安装固定在一起,其中将屏蔽片4夹持在所述上配合面34和所述下配合面35之间,其中所述基部40,所述第一凸部41和所述第二凸部42被所述上配合面34和所述下配合面35夹持贴合固定。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和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先收容于左右两个所述缺口420中,然后所述第一定位柱341和所述第二定位柱351收容卡持于左右两个所述定位孔401中,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柱341,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柱351,使得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和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能先与左右两个所述缺口420配合,将所述屏蔽片4进行初步定位,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柱341和所述第二定位柱351更加容易进入左右两个所述定位孔401中,便于安装,减少安装误差。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所述第一挡部343和所述第二挡部343’上下相对设置且对应位于所述第二凸部42的前方,用以止挡所述第二凸部42向前移动。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和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位于所述第一凸部41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凸部41前端收容于所述开口3430且不超过所述绝缘块3的前表面,且所述第一凸部41向前显露于所述第一开口3430和所述第二开口3530中。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和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限位所述第一凸部41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同时,所述第一开口3430和所述第二开口3530有利于所述第一凸部41的散热。请参考图10,图11和图12,所述基部40后端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3a和所述第二绝缘块3b的后表面且位于上下两排的所述第二导通部22之间,所述第一凹槽46,所述第二凹槽47,所述抵接部48显露于所述绝缘块3的后方,所述抵接部48向后不超过所述弯折部221,从而减少了所述上下排第二导通部22之间的串音干扰。所述锁扣臂43,所述卡持部45显露于所述绝缘块3的侧面,两个所述接脚44,自上而下观察,上下两排所述第二导通部22位于两个所述接脚44之间。请参考图10,图11和图12,所述第一贯通槽31与所述第二贯通槽31’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腔32和所述第二凹腔3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面320与所述第二底面320’上下齐平,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和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低速端子d1与所述第二低速端子d2上下相对设置。上下相对的所述第一贯通槽31和所述第二贯通槽31’被所述基部40和所述第二凸部42在上下方向上覆盖,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之间的串音干扰。请参考图1,图2和图9.所述第一凹槽46位于所述第一凹腔32与所述第二凹腔32’之间,且所述第一槽底460与所述第一底面320、所述第二底面320’上下齐平,使得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后方的所述第一段201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后方的所述第一段201之间充满空气,从而减小介电系数,达到调节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之间阻抗特性,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传输更高的速率。由于所述第一底面320对应的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后端的转折段203,所述第二底面320’对应的是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后端的转折段203,故所述第一槽底460位于上下两排的所述转折段203之间。所述第二凹槽47对应上下两排所述usb2.0端子d的所述第二导通部22,用以增加上下两排所述usb2.0端子d之间的端子正对面积,从而调整所述端子2的阻抗。每一所述抵接部48与同侧的所述电源端子d,所述预留端子v对应设置。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将安装完成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m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组m2,所述屏蔽片4一起自后向前插进所述收容腔17中,所述第一绝缘块3a和所述第二绝缘块3b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7中。所述第一导通部21向前延伸进所述对接腔10中,且多个第一导通部21对应多个端子槽14,所述第一导通部21可以在端子槽14内做弹性变形运动,所述第一接触点210凸出所述端子槽14,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0中,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机械接触。所述第二导通部22向后延伸出所述收容腔17中,且所述第二接触点220位于所述收容腔17内。所述锁扣臂43收容于所述通道130中,且所述锁扣臂43末端进入所述收容腔17内,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形成卡持固定且形成一接地回路。所述卡持部45收容于所述通孔180中,所述卡持部4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凸出于所述侧墙18。两个所述接脚44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且位于两个所述侧墙18之间。将两个接地片5分别装设于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2。所述接地片5安装于所述上板11时,所述卡扣槽501套在所述上凸部110四周且两者相互卡持,所述第一延伸臂51向下收容于所述上板11的所述贯穿孔15内,其弧形状的部分所述第一延伸臂51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0内,所述第二延伸臂52收容于所述上板11的所述非贯穿孔16中,所述第一弹片520和所述第二弹片530均向上弯折延伸。请参考图1,图2和图4,所述接地片5安装于所述下板12时,所述卡扣槽501套在所述下凸部120四周且两者相互卡持,所述第一延伸臂51向上收容于所述下板12的所述贯穿孔15内,其弧形状的部分所述第一延伸臂51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0内,位于下板12的所述第一弹片520和所述第二弹片530均向下弯折延伸。请参考图1,图2和图4,一金属外壳6自前向后插设与所述绝缘本体1和两个所述接地片5外。其中所述第一弹片520,所述第二弹片530与所述金属外壳6的上下内面机械接触,两个所述卡持部45抵接所述金属外壳6的左右两侧内面,所述卡持部45具有良好的刚性与所述金属外壳6内面抵接。请参考图1,图2和图4,所述电路板300向前插入所述收容腔17中,夹持于上下两排的所述第二导通部22之间且与所述抵接部48抵接。所述电路板300的上下表面分别排列有两排第一垫片301,每一所述第一垫片301与所述第二导通部22焊接固定,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220在所述第一垫片301的中间位置。所述抵接部48向后不超过所述弯折部221,保证了所述电路板300可以有足够的插入深度,避免所述第二接触点220与所述第一垫片301的后边缘距离过大,增加电性信号的传输路径长度。上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垫片302位于上排所述第一垫片301的两侧后方,下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垫片302位于下排的所述第一垫片301两侧后方,上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垫片302与所述接脚441焊接固定,下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垫片302与另一所述接脚44对应焊接固定。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凹槽46显露于绝缘块3后端,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块3后端,所述第一凹槽46位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s2之间,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之间的正对面积,调节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之间的阻抗特性,从而符合更好速率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阻抗要求。2、位于所述第一凹腔32与所述第二凹腔32’之间,且所述第一槽底460与所述第一底面320、所述第二底面320’上下齐平,使得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后方的所述第一段201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后方的所述第一段201之间充满空气,从而减小介电系数,达到调节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s2之间阻抗特性,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传输更高的速率。3、所述第二凹槽47对应上下两排所述usb2.0端子d的所述第二导通部,用以增加上下两排所述usb2.0端子d之间的端子正对面积,从而调整所述端子2的阻抗。4、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和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先收容于左右两个所述缺口420中,然后所述第一定位柱341和所述第二定位柱351收容卡持于左右两个所述定位孔401中,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柱341,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柱351,使得所述第一限位突起342和所述第二限位突起352能先与左右两个所述缺口420配合,将所述屏蔽片4进行初步定位,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柱341和所述第二定位柱351更加容易进入左右两个所述定位孔401中,便于安装,减少安装误差。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