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1955发布日期:2018-08-10 21:12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导电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软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组件中,在一些用于导电的连接件上,会采用软连接结构。软连接结构由多层金属箔叠合而成。与整块导电件的结构相比,软连接结构具有较大的柔软性,可以适应动力电池组件外部环境不稳定的特点,同时又兼具一定的连接强度、较好的导电性能,较好保持各个电池或待连接件之间的连接。

软连接结构一般包括硬连接区和软连接区,现有的软连接结构中,如果再焊接接线端的时,一般都会焊接在硬连接区的表面,但是由于硬连接区的结构强度更大,不易变形,因此如果接线端所连接的部件的位置改变(比如抖动时),往往会带动整个软连接结构移动,不利于保持整个软连接结构的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软连接结构,整体结构更稳定。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部和接线端,连接部由多层金属箔叠合而成,连接部包括软连接区,接线端连接于软连接区。

其中,接线端的端面与软连接区的表面通过摩擦焊焊接。

其中,软连接区的表面,在摩擦焊区域预先进行去氧化层处理,形成未氧化层。

其中,未氧化层进行活化处理,形成易焊层,接线端焊接于易焊层。

其中,接线端呈圆柱形。

其中,连接部还包括硬连接区,硬连接区与软连接区相邻,硬连接区由多层金属箔的侧面焊接后形成,连接部经过至少一次退火后,在硬连接区的预设位置弯折,形成硬连接弯折区。

其中,连接部呈L形,连接部的转角处位于硬连接弯折区处。

其中,软连接区的两侧设置有硬连接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组件,应用了此种软连接结构,能保持整个软连接结构稳定。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软连接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组件,软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部和接线端,连接部由多层金属箔叠合而成,连接部包括软连接区,接线端连接于软连接区。通过将接线端连接在软连接区,使用过程中,如果接线端另一端所连接的部件位置改变(比如由于抖动等原因)时,由于软连接区柔软性较好,接线端可以随之移动,而对整个软连接结构的影响比较小,整个软连接结构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其中,1-连接部,11-金属箔,12-硬连接区,121-硬连接弯折区,13-软连接区,2-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部1,连接部1由多层金属箔11叠合而成。比如,可以是铝箔、铜箔叠合形成等。连接部1包括硬连接区12和软连接区13,硬连接区12与软连接区13相邻,软连接区13保持多层金属箔11的层叠状态,金属箔11之间可以分离,因此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可以允许软连接区13的两侧位置发生一定的改变。硬连接区12由多层金属箔11的侧面焊接后形成,图1中的A区域为将侧面的焊接层去除后,金属箔11外露后的示意图。硬连接区12也可以是先经过热压,再将侧面焊接形成。通过将多层金属箔11的侧面焊接后,硬连接区12整体形成为一个整体,与软连接区13相比,硬连接区12的结构强度更高,更能保持一个较好的外形结构,有利于与待连接部件(比如动力电池组件的端部)连接。具体而言,软连接区13的两侧设置有硬连接区12,两侧的硬连接区12可以连接部1两端的结构完整,不会分散。

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连接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软连接结构还包括接线端2,接线端2可以呈圆柱形。接线端2连接于软连接区13,接线端2用于跟其他的部件连接。将接线端2连接在软连接区13上,可以允许接线端2随着所连接的部件产生一定的位移,而对整个软连接结构的影响比较小,整个软连接结构更稳定。便于连接。

具体而言,接线端2的端面与软连接区13的表面通过摩擦焊焊接。为了焊接过程中能焊接牢固,本实施例中,在软连接区13的表面,在摩擦焊区域预先进行去氧化层处理,形成未氧化层,再在未氧化层的基础上进行摩擦焊,提高焊接的牢固性。另外,还可以继续对未氧化层进行活化处理,提高易焊接的程度,形成易焊层,接线端2焊接于易焊层,提升焊接的可靠性。

软连接区13的表面可以通过磨具磨除的方式去除氧化层,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去除氧化层,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需要弯折,以便于连接空间上错位的待连接件,为了保持弯折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能保持为弯折的状态,本实施例的软连接结构将连接部1经过至少一次退火后,在硬连接区12的预设位置弯折,形成硬连接弯折区121。连接部1经过退火后,可以让硬连接区12变柔软,再对硬连接区12弯折,在弯折时不易出现外侧开裂、内侧被挤压破碎等缺陷,最终形成结构强度更高、更能保持弯折状态、且不开裂的硬连接弯折区121,保持整个连接部1呈一个较好地弯折状态,有利于与待连接结构连接。

具体而言,连接部1呈L形,L形的连接部1的转角处位于硬连接弯折区121处。当然,连接部1也可以呈其他形状,或者具有多个硬连接弯折区12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组件,包括上述的软连接结构,可以保持较好的折弯状态,保持连接稳定。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