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2931发布日期:2018-11-02 21:3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具有较强供电能力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插槽连接器作为一种传输中介已广泛设置于电脑中,用以连接各种内存卡以提供电脑的容量或增强电脑的运行速率。然而由于现今电脑传输的速率,插槽连接器中电流传输的速度也不断增加,为使插槽连接器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传输,通常会在插槽连接器的信号端子之间增加若干供电端子用以传输电流以增加电流的传输通道。然而,由于增加较多的供电端子,插槽连接器在传输较大电流时,使得信号端子周围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进而严重影响插槽连接器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电流传输速率,同时保证信号传输稳定性的电连接器组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子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触垫和多个第二触垫;一电连接器,用以与所述电子元件对接,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模组,收容于所述本体中,所述第一模组仅供电且于一纵长方向上具有排列成至少一排的多个电源端子,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电性连接;以及至少一第二模组,收容于所述本体中且位于所述第一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二模组具有多个导电端子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电子元件具有一第一对接部、一第二对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的一缺口,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所述第一触垫,所述第二对接部设有所述第二触垫;所述本体具有一第一插槽、一第二插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之间且收容于所述缺口的一分隔肋,所述第一模组中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插槽凸伸,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向所述第二插槽凸伸。进一步,所述第二插槽内设有一键扣,所述第二对接部设有一开口对应收容所述键扣,于所述纵长方向上,所述键扣将所述第二插槽分隔形成相邻设置且宽度不同的两个对接口。进一步,所述键扣和所述开口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键扣将所述第二插槽分隔形成三个对接口,于所述纵长方向上,位于中间的所述对接口的宽度分别小于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对接口的宽度。进一步,于所述纵长方向上,所述键扣的宽度小于所述分隔肋的宽度。进一步,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多个弹性臂、以及自所述基部相对另一端延伸的至少一焊接部。进一步,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均呈平板状,于同一所述电源端子上,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基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所述焊接部有多个且穿孔焊接于一电路板,于同一所述电源端子上,相邻两个所述焊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个的所述弹性臂之间的间距。进一步,所述本体具有多个收容孔分别对应收容多个所述电源端子,每一所述收容孔具有一隔栏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进一步,所述隔栏对应设有一凹口收容所述基部。进一步,相邻的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设有一分隔壁,于所述纵长方向上,所述分隔壁的宽度大于所述隔栏的宽度。进一步,所述第一触垫呈矩形长条状。进一步,所述第一触垫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电子元件的相对两侧,于所述纵长方向上,多个所述电源端子对应排列成两排,且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电性连接。进一步,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具有呈平板状的一基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呈平板状的一主体部,位于所述电子元件相同一侧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基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具有至少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触垫电性连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导接部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二触垫电性连接,所述电子元件沿一插入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入方向垂直于所述纵长方向,所述接触部于所述插入方向上与所述导接部错开设置。进一步,多个所述电源端子采用穿孔焊接的方式固定于一电路板,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采用表面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另增设仅供电的所述第一模组,所述第一模组具有排列成至少一排的多个电源端子,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电性连接,使得大电流可经由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传输至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从而可有效提升电流传输时的速率;所述第一模组设于所述第二模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模组独立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模组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所述第二模组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之间的信号传输,使得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电子元件之间信号传输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电源端子与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电源端子与导电端子的侧视图;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组合在电连接器组装后的立体图;图5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电连接器组合倒转180°后的立体图;图7为图4中电连接器组合在电子元件插入后的立体图;图8为图7中电连接器组合的前视图;图9为图8中电连接器组合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组合100电子元件1第一对接部11第一触垫111第二对接部12第二触垫121开口122对接端123缺口13电连接器2本体21对接面210安装面211第一插槽212第二插槽213对接口2131分隔肋214收容孔215分隔壁216隔栏217凹口2171键扣218容纳腔219第一模组22电源端子221基部2211弹性臂2212焊接部2213固定部2214接触部2215第二模组23端子组件23A绝缘块231凸出部2311定位孔2312导电端子232主体部2321导接臂2322尾部2323导接部2324电路板3【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定义一插入方向X以及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X的一纵长方向Y与一横向方向Z。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于所述插入方向X上相互对接的一电子元件1和一电连接器2。所述电子元件1具有一第一对接部11、一第二对接部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12之间的一缺口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元件1为电子卡。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对接部1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触垫111,所述第一触垫111呈矩形长条状,两个所述第一触垫111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1对称设置(如图9)。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垫111也可仅有一个且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1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部1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二触垫121,多个所述第二触垫121相对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2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接部12设有两个开口122,于所述纵长方向Y上,所述开口122的宽度小于所述缺口13的宽度,两个所述开口122将所述第二对接部12分割成三个对接端123,其中位于中间的所述对接端123相对于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对接端123都窄,且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对接端123在所述纵长方向Y上等宽设置。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电连接器2用以与所述电子元件1对接,其包括:一本体21;一第一模组22,收容于所述本体21中且与两个所述第一触垫111电性连接;一第二模组23,收容于所述本体21中且设于所述第一模组22的一侧,所述第二模组23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121电性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本体21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本体21具有相对的一对接面210和一安装面211,所述本体21还具有一第一插槽212、一第二插槽21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212和所述第二插槽213之间且收容于所述缺口13的一分隔肋214,所述第一插槽212和所述第二插槽213于所述插入方向X上分别自所述对接面210向下凹陷形成。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所述本体21于所述第一插槽212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多个收容孔215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215之间的一分隔壁216,所述本体21于每一所述收容孔215内设有一隔栏217,于所述纵长方向Y上,所述隔栏217的宽度小于所述分隔壁216的宽度(如图8),所述隔栏217设有一凹口2171延伸至所述安装面211。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本体21于所述第二插槽213内凸设有两个键扣218,每一所述键扣218对应收容于一个所述开口122中,于所述纵长方向Y上,所述键扣218的宽度小于所述分隔肋214的宽度,于所述纵长方向Y上,两个所述键扣218将所述第二插槽213分割成三个对接口2131,其中位于中间的所述对接口2131相对于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对接口2131都窄,且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对接口2131在所述纵长方向Y上等宽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键扣218可设置一个,如此将所述第二插槽213分割成宽度不同的两个所述对接口2131,当然也可不设置所述键扣218,如此只有一个所述对接口2131,此时所述对接口2131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插槽213的宽度。所述安装面211对应每一所述对接口2131凹陷形成一容纳腔219(如图6)。如图1、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模组22仅供电且具有于所述横向方向Z上排列成两排的多个电源端子221,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215,排列成两排的所述电源端子221位于所述第一插槽212的相对两侧,且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111电性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触垫111仅有一个且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1的一侧时,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对应仅设有一排,且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111电性连接。如图2所示,每一所述电源端子221包括一基部2211、自所述基部2211一端延伸的四个弹性臂2212、以及自所述基部2211相对另一端延伸的两个焊接部221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2212也可具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以上,所述焊接部2213也可具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基部2211呈平板状且收容于所述凹口2171,在所述横向方向Z上限制所述电源端子221的移动,所述基部2211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有一固定部2214,所述固定部2214与所述收容孔215的壁面干涉配合,以将所述电源端子221固定于所述收容孔215中。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一所述弹性臂2212具有一接触部2215向所述第一插槽212凸伸以与所述第一触垫111电性连接,所述隔栏217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臂2212之间,所述隔栏217用以防止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臂2212受力不均时过度偏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栏217位于中间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臂2212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1可在每一所述收容孔215中对应每相邻两个所述弹性臂2212设有一个所述隔栏217。如图4、图8和图9所示,所述焊接部2213呈平板状,露出所述安装面211且采用穿孔焊接(DIP)的方式固定于一电路板3,所述焊接部2213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部2215的宽度,于同一所述电源端子221上,所述焊接部2213与所述基部2211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焊接部2213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臂2212之间的间距。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模组23符合GenZ规格,所述第二模组23有三个,每一所述第二模组23对应与一个所述对接端123电性连接且具有相互配合的两个端子组件23A。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模组23也可具有一个、两个或者三个以上。每一所述端子组件23A包括收容于所述容纳腔219中的一绝缘块231、以及镶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31中且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121电性连接的多个导电端子232。每一所述绝缘块231设有一凸出部2311和一定位孔2312,所述凸出部2311和所述定位孔2312设有两个所述绝缘块231的相对侧,并且其中一个所述绝缘块231的所述凸出部2311插入并配合于另一个所述绝缘块231的所述定位孔2312内。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32包括多个用以传输信号的端子,所述导电端子232与所述电源端子221结构不同。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32包括一主体部2321、自所述主体部2321一端延伸的一导接臂2322、以及自所述基部2211相对另一端延伸的一尾部2323。所述主体部2321呈平板状且镶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31中,位于所述电子元件1相同一侧的所述主体部2321与所述基部2211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导接臂2322具有一导接部2324向所述第二插槽213凸伸,且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二触垫121电性连接,所述导接部2324于所述插入方向X上与所述接触部2215错开设置,可实现所述电子元件1的插入分阶。所述尾部2323露出所述安装面211,且采用表面焊接(SMT)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于组装时,如图1和图4所示,先将所述第一模组22组装至多个所述收容孔215中,同时将三个所述第二模组23分别对应组装至三个所述容纳腔219中,再将所述第一模组22和所述第二模组23分别焊接至所述电路板3,如图7和图8所示,最后将所述电子元件1沿所述插入方向X插入至所述电连接器2中,直至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111电性连接,同时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32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121电性连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有下列有益效果:(1)另增设仅供电的所述第一模组22,所述第一模组22具有排列成至少一排的多个电源端子221,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111电性连接,使得大电流可经由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21传输至同一个所述第一触垫111,从而可有效提升电流传输时的速率;所述第一模组22设于所述第二模组23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模组23独立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模组22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所述第二模组23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121之间的信号传输,使得所述电连接器2与所述电子元件1之间信号传输更加稳定。(2)所述第一模组22在提供大电流时容易产生电磁场,于所述纵长方向Y上,所述分隔肋214的宽度大于所述键扣218的宽度,可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模组22对于所述第二模组23与多个所述第二触垫121之间信号传输的干扰,保证了所述电连接器2与所述电子元件1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3)于所述纵长方向Y上,所述键扣218将所述第二插槽213分隔形成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对接口2131,两个所述对接口2131的宽度不同,起防呆作用,可有效避免所述电连接器2与所述对接元件在对接时由于操作不当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4)所述接触部2215于所述插入方向X上与所述导接部2324错开设置,当所述电子元件1插入时,所述电子元件1先与所述接触部2215抵接,接着再与所述导接部2324抵接,可实现所述电子元件1的插入分阶,降低了所述电子元件1的插入难度。(5)由于所述电源端子221与所述导电端子232结构不同,因此通过所述焊接部2213穿孔焊接于所述电路板3,且所述尾部2323表面焊接于所述电路板3,此时使用者无需控制所述焊接部2213与所述尾部2323的共面度,便可轻易将所述电连接器2正确焊接至所述电路板3。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