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8045发布日期:2019-01-25 17:19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极板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



背景技术:

现行的铅酸蓄电池为了增强极板栅强度,常常把板栅设计成又硬又厚的结构,结果制成的正负极板栅都非常厚,受容酸量约束相应配套的隔板也要十分厚,同样空间所容极板栅总面积就无法提高,所以铅酸蓄电池储电容量小,能量密度就非常低,为节省板栅用料、减轻板栅重量,被迫将板栅的空隙率设计得很大,造成板栅与铅膏接触率很低,导致板栅集流效果差,加之极板栅间距较大,造成极板栅间电阻电阻很大,导致电池充放电速度慢。

本实用新型将对正负极板栅结构和材料进行改进,使得采用此正负极板栅的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速度与储电容量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一种铅酸蓄电池用的高集流超薄正负极板栅,而正负极板栅为通过电热挤压金属薄板形成网状的板栅,板栅只起导电作用,不再发挥骨梁支撑作用,所以配制合金时不必强调其硬度和强度,结构可由原来的栅格形式改为薄板上采用冲压或热熔技术开孔,通过降低板栅开孔面积总和与所在极板栅总面积比率,这样可将板栅做得更薄,而且更能保证板栅与铅膏的有效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包括正极板栅和负极板栅,正极板栅和负极板栅上端设有极耳,所述正极板栅为耐腐蚀金属薄板上均匀开设小孔制成,正极板栅厚度不大于mm,所述负极板栅为铜丝网编织而成或采用耐腐蚀金属薄板上均匀开设小孔制成,负极板栅厚度不大于0.5mm,面积不大于20mm2,所述正极板栅的开孔面积总和与所在正极板栅总面积比小于1:2,所述负极板栅上小孔面积不大于7mm2,所述负极板栅的开孔面积总和与所在负极板栅总面积比小于1:3。

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手段,所述正极板栅和负极板栅从极耳一侧向另一侧厚度均逐渐变薄,厚度差为0-0.3。

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手段,所述正极板栅和负极板栅表面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进行表面粗糙性处理。

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手段,所述正极板栅和负极板栅上的极耳位置与左边框距离和右边框距离比为1:2-3。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利用新极板栅集群一体化技术突破了传统板栅必备骨架支撑功能的限制,新板栅只需强化导电功能,使板栅厚度和孔隙率大为降低。这种板栅不仅能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且还能提高板栅与铅膏的接触率,提升板栅的集流性能,提高电池充放电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出的正极板栅的结构示意图(方形小孔)。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出的负极板栅的结构示意图(圆形小孔)。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中:1、正极板栅;2、负极板栅;3、极耳;4、小孔;41、方形小孔;42、圆形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铅酸蓄电池用的正负极板栅,包括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上端设有极耳3,所述正极板栅1为金属薄板上均匀开有小孔4制成,所述负极板栅2为铜丝网编织而成或采用金属薄板上均匀开有小孔制成,所述正极板栅1的金属薄板和负极板栅2的金属薄板均采用电热挤压金属薄板形成小孔4或热熔技术开设。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从极耳3一侧向另一侧的极板栅厚度均逐渐变薄,厚度差为0-0.3mm。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表面进行粗糙性处理。

电热挤压金属薄板时,接触点熔化从模头内空孔中流出。金属薄板蹍压成薄板,卷绕成盘,然后热压成多个小孔4,切割加工成板栅块,制成极板栅。

正负极板栅为通过电热挤压金属薄板形成网状的板栅,板栅只起导电作用,不再发挥骨梁支撑作用,所以配制合金时不必强调其硬度和强度,结构可由原来的栅格形式改为薄板上热压出许多小孔的形式制成,这样可将板栅做得更薄,而且更能保证板栅与铅膏的有效贴合。

负极板栅2采用铜丝网编织时,铜丝之间留有间隙的进行编织,形成间隙孔,间隙孔类似于上述小孔。

将铅膏喷涂在极板栅上时,铅膏在小孔4内与极板栅两面的铅膏为一体,干燥后极板栅相当于卡在固体铅膏内,固体铅膏和极板栅将会变为一体结构。

产品1

正极板栅1厚度为1mm,负极板栅2厚度为0.5mm,所述正极板栅1的小孔4为圆形小孔42。所述负极板栅2为铜丝网编织而成,所述正极板栅1的金属薄板为纯铅薄板。所述正极板栅1上圆形小孔42的直径为5mm,所述正极板栅1的开孔面积总和与正极板栅1总面积比为1:2。所述正极板栅1表面采用物理方法进行表面粗糙性处理。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上的极耳3位置与左边框距离和右边框距离比为1:3。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从极耳3一侧向另一侧的厚度差为0.1mm。

产品2

正极板栅1厚度为0.5mm,负极板栅2厚度为0.3mm,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的小孔4为方形小孔41。所述负极板栅2为采用金属薄板上均匀开有小孔制成,所述正极板栅1的金属薄板为合金铅薄板,所述负极板栅2的金属薄板为纯铅薄板。所述正极板栅1上方形小孔41的对角线长度为3mm,所述正极板栅1的开孔面积总和与正极板栅1总面积比为1:3,所述负极板栅2上方形小孔41的对角线长度为2mm,所述负极板栅2的开孔面积总和与负极板栅2总面积比为1:4。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表面采用化学方法进行表面粗糙性处理。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上的极耳3位置与左边框距离和右边框距离比为1:2。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从极耳3一侧向另一侧的厚度差为0.3mm。

产品3

正极板栅1厚度为0.8mm,负极板栅2厚度为0.4mm,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的小孔4为圆形小孔42。所述负极板栅2采用金属薄板上均匀开有小孔制成,所述正极板栅1的金属薄板为纯铅薄板,所述负极板栅2的金属薄板为纯铅薄板。所述正极板栅1上圆形小孔42的直径或方形小孔41的对角线长度为0-5mm,所述正极板栅1的开孔面积总和与正极板栅1总面积比为1:4,所述负极板栅2上圆形小孔42的直径为1mm,所述负极板栅2的开孔面积总和与负极板栅2总面积比小于1:5。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表面均用物理方法进行表面粗糙性处理。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上的极耳3位置与左边框距离和右边框距离比为1:2.5。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从极耳3一侧向另一侧的厚度差为0.2mm。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对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内容,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不必经过创造性劳动所进行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