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环电感针脚成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3244发布日期:2019-01-16 00:04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环电感针脚成型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环电感针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环电感针脚成型治具。



背景技术:

现阶段市场上磁环类针脚成型多为手动模式作业,治具采用单层结构设计,作业时容易出现线头不入槽、卡线的情况,且存在成型后精度不高,装板难,底板变形不良率高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环电感针脚成型治具,其成型精度高、不易卡线或变形,能有效的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磁环电感针脚成型治具,包括中模块组以及分布于中模块组左右两端的左模块组和右模块组,所述中模块组包括左右两端均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中下模块、左右两端均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中模块和左右两端均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中上模块,所述左模块组包括右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左下模块,右端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左中模块和右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左上模块,所述右模块组包括左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右下模块、左端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右中模块和左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右上模块,所述左下模块、左上模块、中模块、右下模块和右上模块的V型外凸结构的末端设有和磁环电感针脚相匹配的圆弧缺口,左模块组、中模块组和右模块组的圆弧缺口分别与左模块组、中模块组和右模块组的V型内凹结构的内端保持竖直对齐,左中模块和右中模块的V型内凹结构分别与中模块组左右两端的V型内凹结构组成菱形引导口,所述菱形引导口在左模块组和右模块组对冲时,逐渐缩小并挤压成型磁环电感针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中上模块的顶部中央处开有方形下沉台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左模块组和右模块组上均设有安装孔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中下模块、中模块和中上模块通过螺栓连接,左下模块、左中模块和左上模块通过螺栓连接,右下模块、右中模块和右上模块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治具可以使磁环电感针脚加工一次成型,左中模块和右中模块的V型内凹结构分别与中模块组左右两端的V型内凹结构组成菱形引导口,菱形引导口在对冲时逐渐缩小并挤压成型磁环电感针脚,避免磁环电感针脚不入槽或卡线的情况,提高加工作业效率,使脚距排距成型更精准,有效降低底板安装的难度和底板变形的不良率,同时结合其他治具使用,还可以实现成型、切脚工序合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下模块、中下模块和右下模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左中模块、中模块和右中模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左上模块、中上模块和右上模块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一种磁环电感针脚成型治具,包括中模块组2以及分布于中模块组2左右两端的左模块组1和右模块组3。

中模块组2包括左右两端均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中下模块21、左右两端均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中模块22和左右两端均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中上模块23,中下模块21、中模块22和中上模块23通过螺栓连接。

左模块组1包括右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左下模块11,右端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左中模块12和右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左上模块13,左下模块11、左中模块12和左上模块13通过螺栓连接,作业过程中一起动作。

右模块组3包括左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右下模块31、左端具有V型内凹结构的右中模块32和左端具有V型外凸结构的右上模块33,右下模块31、右中模块32和右上模块33通过螺栓连接,作业过程中一起动作。

所述左下模块11、左上模块13、中模块22、右下模块31和右上模块33的V型外凸结构的末端设有和磁环电感针脚相匹配的圆弧缺口4,左模块组1、中模块组2和右模块组3的圆弧缺口4分别与左模块组1、中模块组2和右模块组3的V型内凹结构的内端保持竖直对齐,如图2所示,左中模块12和右中模块32的V型内凹结构分别与中模块组2左右两端的V型内凹结构组成菱形引导口,所述菱形引导口在左模块组1和右模块组3对冲时,所述菱形引导口逐渐缩小并挤压成型磁环电感针脚,脚距排距成型更精准,避免了磁环电感针脚不入槽或卡线,在该治具底部可安装其他部件,磁环电感针脚成型和切脚工序可合并。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5,中上模块23的顶部中央处开有方形下沉台阶,可加高磁环电感成型的拐点,使线圈与底板装板时更贴合,所述左模块组1和右模块组3设有与外部连接的安装孔位,以便该治具和其他机构安装连接,从而实现自动化作业流程。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