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2485发布日期:2019-02-12 21:39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变压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浸式变压器。



背景技术:

油浸式变压器内部充满了变压器油,变压器等设备浸泡在变压器油中,因为变压器油具有高绝缘特性以及排水性,因此油浸式变压器能够有效提高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性,同时防止火灾等各种灾害,但另一方面,由于变压器容易流动,因此需要使用配套的变压器外壳,容纳和限制变压器油,为防止外部水分或者其他杂质进入变压器外壳内部,一般是设计成全封闭的结构。

但由于变压器油存在消耗以及需要对变压器内部进行维护操作等,无法完全避免空气、昆虫或其他杂志进入变压器内部,由于内部的温度较高,上述杂质长期滞留在变压器外壳内部,容易引起内部功能的破坏,例如内部残留的空气容易导致位于较高位置的结构如高压套筒内部以及附近结构得不到变压器油绝缘支持,还可能引起内部菌类微生物的滋长积累,各类菌类微生物以及误入的昆虫等含有蛋白质等分子的杂质在变压器油中分解成蛋白质等异类粒子,容易破坏变压器油的绝缘效果,引起变压器油变质,或者附着在变压器或者外壳结构上引起短路等异常情况,这些因各种原因进入变压器内部的气体、昆虫等各类杂质进入变压器内部之后不易清理,长期积累后容易形成各类气泡、空腔等破坏绝缘性能的结构,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变压器性能以及变压器油的质量,提高了设备和变压器油的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其绝缘性能,防止气体或其他杂质积累的油浸式变压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主体以及位于变压器主体外部的变压器外壳,所述变压器外壳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位于四周的壁板,三者组成盒装结构;

顶板的剖面为弧形,顶板的下表面、底板的上表面以及壁板的内侧面围成封闭的内腔,变压器本体设于内腔内部;顶板的下表面一侧高一侧低并均匀倾斜,顶板的端面为中间高两侧低并均匀延伸的弧面,中间隆起;

变压器外壳的顶板的上方设有电极套筒,包括多个高压套筒和多个低压套筒;高压套筒和低压套筒分别设置在顶板上隆起的两侧;电极套筒的内部中空,其顶端设有出口,变压器本体上的接线端从出口内伸出,接线端和出口的缝隙密封;变压器外壳的顶板较高的一侧设置有注油筒,注油筒下端开口并于变压器外壳内部的内腔连通;

位于同一侧且相邻的电极套筒之间设有绝缘导流管,绝缘导流管使相邻的电极套筒内部相互连通;每一侧最靠近注油筒的电极套管上还设置有回油管,竖直方向上回油管的高度高于该侧电极套筒上的绝缘导流管的高度。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沿距离注油筒从远到近的方向,绝缘导流管的高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布。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还包括设置在变压器外壳的壁板上的冷却管,冷却管中空,且中空部分与变压器外壳的内腔连通,冷却管为弧形的管道,冷却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散热片。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还包括油枕,油枕上设置有注油管,注油管从注油筒中伸入到变压器内腔下部。

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能够改善现有油浸式变压器的密封效果,提高变压器油对变压器内部结构的防护能力,减少设备内部结构暴露的可能性,有效防止内部气体空腔的形成,提高使用过程中气体等杂质的排除效果,便于杂质从内部排出和收集,改善长期使用时变压器油的质量;提高电极套筒内部变压器油的浸润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油浸式变压器的原理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的正视图(部分剖切);

图3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的透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的右视图(部分剖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中所示,油浸式变压器通常由变压器主体1以及主体1外部的变压器外壳2组成,全封闭式的油浸式变压器中变压器主体1被外壳2完全包裹,仅在顶部设有注油筒3 (还可能设有其他辅助注油设备等结构)以及用于连接电极套筒(包括高压套筒20和低压套筒21),变压器1上的接线电极从套筒中伸出变压器,变压器油注入变压器主体1与外壳2之间之间的空间内,为保证套筒的绝缘性能,变压器油位于套筒内的液面高度H和 h不能过低,传统方法使用真空加油设备,需要先往变压器外壳中注油直至液面接近变压器外壳顶部后,停止真空注油以避免油液溢入真空室,之后再使用人工补油的方式补充变压器油,由于注油管5直径较小,不便于对变压器内部的变压器油进行观察,也不便于对套筒内部进行注油,只能依靠声音或者经验进行判定,及时获取液面状态,很容易导致变压器套筒内部以及变压器外壳中残留气体,或者液面从注油筒3溢出,流至变压器或者地面,产生油污,难以清洗,同时油液易燃湿滑,遗留很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类中油浸式变压器,其结构如图2、图3、图4所示,包括变压器外壳2,以及位于变压器外壳2内部的变压器1。变压器外壳2为盒状结构,包括顶板23、底板24和四周的壁板25,顶板23的一端高处另一侧较低,顶板23的剖面为弧形,顶板23的下表面和底板24上表面以及壁板25内侧面围成封闭的内腔,变压器1 设于内腔内部,顶板23的下表面一侧高一侧低并均匀倾斜,其断面为中间高两侧低且均匀延伸的弧面,整体结构如向下扣住的瓦状以在注油过程中使气体不会在顶板23下方形成空泡而是沿顶板23的下表面被排挤到较高的一侧并进入注油筒3。

变压器外壳2包括固定在顶板23上方的电极套筒,包括多个高压套筒20和多个低压套筒21,电极套筒分别置于顶板23的两侧,注油过程中,气体从两侧被挤到中间再从较高一侧排出,电极套筒的内部中空,其顶端设有出口,变压器1的接线端电极分别从缺口中伸出以便于连接输电线,电极与电极套筒的接触面密封以防止空气进出以及变压器油溢出;多个高压套筒20以及多个低压套筒21分别依次固定在变压器外壳2顶端两侧,且高压套筒和低压套筒分别置于顶板的不同侧以便于连接线缆,变压器外壳2的顶板23较高的的一端固定有注油筒3,注油筒3下端开口与内腔内部连接,注油过程中气体被排挤从注油筒3中挤出。

通常状况下变压器1上有多个接线电极且包括多个高压电极以及多个低压电极,因此变压器外壳2上至少包括一个高压套筒和一个低压套筒,本实施例中包括三个高压套筒20 以及三个低压套筒21,为使变压器油能够充分进入套筒内部,电极套筒之间分别通过绝缘导流管22相互连接,绝缘导流管为中空导管使同一侧的点击套管的内腔相互连通,靠近注油筒3一侧的电极套筒上还设有与注油筒3连通的回油管26;其中回油管26的位于绝缘导流管22的上方;绝缘导流管22和回油管26均有绝缘耐温材料制作。注油过程中,随着变压器油液位的升高,空气会被变压器油排挤,通过设计绝缘导流管22以及回油管 26,可以使变压器油逐渐充满电极套筒内部,同时能够在变压器油液面到达足够高度时尽可能排净套筒内部的气体,借助绝缘导流管22以及回油管26可以保证电极套管内变压器油的液面高度不低于套管的水平位置,同时不需要在电极套管的顶部开设排压孔或者使用真空补油器进行操作,在注油过程中,还能够主动将电极套管内部以及变压器油上层的旧变压器油以及其他杂质气体等物质依次排挤至注油筒3中以排出变压器外壳2。

为进一步提高效果,可以沿距离注油筒3从远到近的方向使绝缘导流管22从较低位置到较高位置依次布置或者倾斜布置,使远离注油筒3的电极套管先充满变压器油,防止空泡形成,防止绝缘导流管22中残留气泡。

为提高变压器油的冷却效果,在变压器外壳2的两侧还设置有冷却管27,为避免在注油过程中冷却管内残留气体或者杂质,冷却管27由弧形的管道构成,冷却管27的两端与变压器外壳2内部连通,冷却管27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片。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变压器外壳2外部的油枕4,油枕4的下端设置有注油管5,注油管5向下伸出从注油筒3中穿过,并伸到变压器外壳2内腔底部。通过使用深入到变压器外壳2内腔底部的注油管5,可以使变压器油直接从底部向上补充,避免直接从注油筒3注油时变压器油滴落产生泡沫以及新旧变压器油相互混合。同时被排出的气体以及位于顶层的旧变压器油以及漂浮杂质等也不会与新补充的变压器油混合,而是从注油筒3中排出。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注油筒3外部的过滤净化装置,在利用油枕4进行补油的过程中,可以设定足量补油,从而将变压器内部的杂质以及旧变压器油排出变压器外壳2进行净化处理,以便于进行回收利用,保证变压器的冷却效率,降低变压器油耗,提高能效。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