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8335发布日期:2019-01-04 23:1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的容量越做越大,作为电连接转接的关键载体的连接器也朝着大电流、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连接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锁螺栓连接器,一种是快插连接器。

锁螺栓连接器虽然具有接触可靠、成本低廉的优势,但是其安装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常常需要三种以上的螺栓、多种工具切换使用;且在安装时容易出现扭力打错现象;同时无法设置有效的机械防呆。

快插连接器虽然具有安装和拆卸容易的优点,但是其连接可靠性差,且当过大电流通过时需要把连接器做大,导致其外形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安装和拆卸简单、连接可靠性高,保证了连接器的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之间的过流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插座、插头和锁紧件。插座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一端子,安装于第一壳体。插头包括:第二壳体;以及第二端子,安装于第二壳体。第一端子具有:第一连接端,收容于第一壳体。第二端子具有:第二连接端,沿长度方向突出于第二壳体。第二壳体沿长度方向插接于第一壳体,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端在第一壳体中沿高度方向叠置。锁紧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以使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保持接触。

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为平板状结构。

第一壳体具有:主体部;以及第一插接部,连接于主体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壳体具有:本体部;以及第二插接部,连接于本体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主体部收容并固定第一连接端,第一插接部连通于主体部。第二连接端沿长度方向突出于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插接于第一插接部以使第二连接端伸入主体部中。

第一壳体还具有:限位部,形成于主体部内并沿高度方向延伸。限位部沿长度方向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外侧,且限位部沿高度方向突出于第一连接端。

限位部设置有:限位槽,设置于限位部的面向第二连接端的一侧。第二连接端的端部收容于限位槽中。

第一壳体还具有:开口部,沿高度方向突出于主体部并连通于主体部。锁紧件经由开口部进入第一壳体的主体部中,以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插座还包括:上盖,与开口部配合并封装开口部。

第一壳体还具有:收容孔,设置于开口部的周向外侧;以及台阶部,靠近收容孔并沿高度方向突出于主体部。插座还包括:弹性锁止件,固定设置于上盖且收容于第一壳体的收容孔中。

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定位部,设置于第一插接部。第二壳体还具有:第二定位部,设置于第二插接部。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凹凸配合,以在长度方向上限定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卡接部,设置于第一插接部。第二壳体还具有:第二卡接部,设置于本体部。第二卡接部与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以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第二卡接部为弹性卡接部,第二壳体还具有:手柄部,连接于第二卡接部,用于带动第二卡接部沿长度方向伸缩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插头的第二壳体沿长度方向插接于插座的第一壳体,这种连接方式简单,便于连接器的安装和拆卸。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沿高度方向重叠并面对面接触,由此使得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的接触面积大,保证了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之间的过流能力。同时,由于第二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被锁紧件固定在一起,从而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能够始终保持接触,由此提高了插头的第二端子与插座的第一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锁紧件与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之间的安装和拆卸简单,保证了连接器的安装和拆卸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插座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上盖。

图3是从不同于图2的视角看到的插座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插座的内部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插座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6是图1中的插头的外壳体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插座 211本体部

11第一壳体 212第二插接部

111主体部 213第二定位部

112第一插接部 214第二卡接部

113限位部 2141卡接孔

1131限位槽 215手柄部

114开口部 216延伸部

115收容孔 22第二端子

116台阶部 221第二连接端

117第一定位部 2211第二连接孔

118第一卡接部 222第二延伸端

12第一端子 23绝缘壳

121第一连接端 24紧固件

1211第一连接孔 3锁紧件

122第一延伸端 4第一密封垫

13上盖 5第二密封垫

14弹性锁止件 L长度方向

15绝缘盖 H高度方向

2插头 W宽度方向

21第二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1、插头2、锁紧件3、第一密封垫4以及第二密封垫5。参照图1至图5,插座1可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端子12、上盖13、弹性锁止件14以及绝缘盖15。

参照图1和图6,插头2可包括:第二壳体21、第二端子22、绝缘壳23、线束体(未示出)以及紧固件24。

参照图2至图4,第一端子12安装于第一壳体11。其中,第一壳体11可注塑于第一端子12而成型。第一端子12可具有:第一连接端121,收容于第一壳体11。

参照图1和图6,第二端子22安装于第二壳体21。第二端子22可具有:第二连接端221,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第二壳体21。

参照图1,插头2的第二壳体21沿长度方向L插接于插座1的第一壳体11。这种连接方式简单,便于连接器的安装和拆卸。

当插头2的第二壳体21插接于插座1的第一壳体11时,第二端子22伸入第一壳体11中,直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端221与第一端子12的第一连接端121在第一壳体11中沿高度方向H叠置。这里的“叠置”是指,第二连接端221与第一连接端121沿高度方向H重叠并面对面接触,由此使得第二连接端221与第一连接端121的接触面积大,保证了第二端子22与第一端子12之间的过流能力。

具体地,为了保证第一端子12与第二端子22之间的过流能力,第一连接端121和第二连接端221可为平板状结构。

锁紧件3固定连接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端221和第一端子12的第一连接端121。在连接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第二连接端221和第一连接端121被锁紧件3固定在一起,从而第二端子22与第一端子12能够始终保持接触,由此提高了插头2的第二端子22与插座1的第一端子1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锁紧件3与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之间的安装和拆卸简单,保证了连接器的安装和拆卸效率。

为了通过锁紧件3实现第二端子22与第一端子12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一端子12的第一连接端121沿高度方向H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11(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端221沿高度方向H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211(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孔2211与第一连接孔1211沿高度方向H对齐并连通,锁紧件3通过第二连接孔2211和第一连接孔1211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和第二连接端221。

具体地,锁紧件3可为连接螺栓,锁紧件3螺纹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和第二连接端221,以使第一连接端121与第二连接端221保持接触。

第二连接端221可沿高度方向H叠置在第一连接端121的上方,此时第二连接孔2211可为沿高度方向H贯通第二连接端221的通孔,而第一连接孔1211可为沿高度方向H贯通第一连接端121的通孔,也可为不贯通第一连接端121的盲孔。

参照图1至图4,第一壳体11可具有:主体部111;以及第一插接部112,连接于主体部111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主体部111收容并固定第一连接端121,第一插接部112连通于主体部111。

参照图1和图6,第二壳体21可具有:本体部211;以及第二插接部212,连接于本体部211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第二连接端221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第二插接部212,第二插接部212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12以使第二连接端221伸入主体部111中,由此第二连接端221与第一连接端121在主体部111中沿高度方向H叠置。

参照图2至图4,第一壳体11还可具有:限位部113,形成于主体部111内并沿高度方向H延伸。限位部113沿长度方向L位于第一连接端121和第二连接端221的外侧,且限位部113沿高度方向H突出于第一连接端121。

当第二壳体21插接于第一壳体11时,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端221沿长度方向L逐渐伸入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111中,直到第二连接端221被限位部113止挡,此时表示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已安装到位。这里,一方面,限位部113限定了第二连接端221在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111中的安装位置,即限位部113对第二连接端221起到了预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限位部113保证了第二连接端221的第二连接孔2211与第一连接端121的第一连接孔1211之间的同轴度,从而便于锁紧件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221与第一连接端121。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13的面向第二连接端221的表面可为平面。当第二插接部212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12后,第二连接端221的端部被限位部113的面向第二连接端221的表面止挡。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至图4,限位部113可设置有:限位槽1131,设置于限位部113的面向第二连接端221的一侧。当第二壳体21插接于第一壳体11后,第二连接端221的端部收容于限位槽1131中且被限位槽1131止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限位部113设置有限位槽1131,因而限位部113不仅具有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且在锁紧件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221与第一连接端121之前,限位部113还对第二连接端221起到了固定作用(即第二连接端221在高度方向H和宽度方向W上的运动受到限位槽1131的限制),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第二连接孔2211与第一连接孔1211之间的同轴度。

参照图2至图4,第一壳体11还可具有:开口部114,沿高度方向H突出于主体部111并连通于主体部111。锁紧件3经由开口部114进入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111中,以锁紧连接第二连接端221和第一连接端121。上盖13与开口部114配合并封装开口部114。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4,第一壳体11的开口部114可设置有外螺纹。参照图5,上盖13可设置有内螺纹,且上盖13螺纹连接于开口部114。这里,上盖13可以用手直接与开口部114旋紧,从而便于控制扭矩且操作简单方便,增加了封盖效率。

参照图1和图3,第一壳体11还可具有:收容孔115,设置于开口部114的周向外侧;以及台阶部116,靠近收容孔115并沿高度方向H突出于主体部111。弹性锁止件14固定设置于上盖13,且弹性锁止件14收容于第一壳体11的收容孔115中。

当安装上盖13与开口部114时,慢慢拧紧上盖13,上盖13逐渐靠近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111、弹性锁止件14逐渐靠近台阶部116,而当弹性锁止件14与台阶部116接触时,基于弹性锁止件14自身的弹性,弹性锁止件14首先会被台阶部116上抬随后再落入收容孔115中并发出响声,由此提示上盖13已被锁紧。而当需要拆卸上盖13与开口部114时,首先沿高度方向H将弹性锁止件14向上拔出一段高度,随后再拧松上盖13以使上盖13与开口部114脱离。这里,弹性锁止件14的作用相当于对上盖13的二次锁止,解决了上盖13未装配到位或上盖13被误打开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参照图1和图5,上盖13可设置有安装孔(未示出),弹性锁止件14固定设置于上盖13的安装孔中。

具体地,弹性锁止件14可包括:弹簧(未示出),固定于安装孔中;以及插销,穿设并固定连接于弹簧,且插销在台阶部116的干涉作用下插入收容孔115中。

参照图1,绝缘盖15包覆锁紧件3的面向上盖13的一端。这里,绝缘盖15的作用,一方面是在上盖13被拆下后防止人员触电,另一方面是当锁紧件3没有扭到位时,上盖13会与绝缘盖15产生干涉并进一步拧紧锁紧件3,同时起到了提醒作用。

为了在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的插接过程中,对第二壳体21的第二插接部212和第一壳体11的第一插接部112进行定位,参照图1至图4,第一壳体11还可具有:第一定位部117,设置于第一插接部112。第二壳体21还可具有:第二定位部213,设置于第二插接部212。第二定位部213与第一定位部117凹凸配合以在长度方向L上限定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这种定位方式简单,易于安装和拆卸且无机械防呆问题。

具体地,第一定位部117可为凹槽(如图1至图4所示),相应地第二定位部213为凸起(如图1和图6所示);或者第一定位部117可为凸起,相应地第二定位部213为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第一定位部117可设置于第一插接部112的内周面。第二定位部213可设置于第二插接部212的外周面。当第二壳体21插接于第一壳体11时,第二插接部212逐渐插入第一插接部112中,且当第二定位部213到达第一定位部117所在的位置时,第二定位部213与第一定位部117凹凸配合,此时第二插接部212不可再继续插入,由此表示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已安装到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17也可设置于第一插接部112的外周面,第二定位部213可设置于第二插接部212的内周面。此时,当第二壳体21插接于第一壳体11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插接部112收容于第二壳体21的第二插接部212中。

当第二壳体21的第二插接部212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插接部112之间的相对位置限定后,第二壳体21和第一壳体11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固定连接。

为了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1和第一壳体11,参照图1至图4,第一壳体11还可具有:第一卡接部118,设置于第一插接部112的外周面。参照图1和图6,第二壳体21还可具有:第二卡接部214,设置于本体部211的外周面。第二卡接部214与第一卡接部118卡接配合以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

第二卡接部214可为弹性卡接部。基于第二卡接部214的弹性,当第二插接部212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12后,第二卡接部214能够与第一卡接部118卡接配合,以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

参照图1和图6,第二壳体21还可具有:手柄部215,连接于第二卡接部214并带动第二卡接部214沿长度方向L伸缩运动。当第二插接部212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12后,推动手柄部215,手柄部215带动第二卡接部214向第一卡接部118靠近,当第二卡接部214接触第一卡接部118时,第二卡接部214先被第一卡接部118抬起直到第一卡接部118与第二卡接部214完全卡接在一起,即完成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固定。

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4,第一卡接部118可为沿高度方向H突出于主体部111的外周面的凸台。参照图1和图6,第二卡接部214沿高度方向H可贯通设置有卡接孔2141,卡接孔2141供第一卡接部118伸入以使第二卡接部214与第一卡接部118卡接配合。当然,第一卡接部118也可为凹槽,相应地第二卡接部214为凸起。

参照图1,第二端子22还可具有:第二延伸端222,沿长度方向L连接于第二连接端221。第二延伸端222与第二连接端221一起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第二壳体21。

参照图1、图2和图4,第一端子12还可具有:第一延伸端122,沿高度方向H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并沿高度方向H突出于第一壳体11。

参照图1,插头2的线束体连接于(如压接)第二端子22的第二延伸端222。绝缘壳23包覆线束体并与第二壳体21密封装配。

第二壳体21可为格兰头。参照图1和图6,第二壳体21还可具有:延伸部216,连接于本体部211并与第二插接部212相对设置。插头2的紧固件24与第二壳体21的延伸部216锁紧配合以密封、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1与线束体。其中,延伸部216可设置有外螺纹,紧固件24可设置有内螺纹并与延伸部216螺纹连接。

参照图1,第一密封垫4套设于第二壳体21的第二插接部212,用于密封连接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当第二壳体21的第二插接部212插接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插接部112后,第一密封垫4弹性挤压在第二壳体21的本体部211与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111之间,从而起到密封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的作用。

这里补充说明的是,紧固件24与第二壳体21的延伸部216之间的锁紧配合形成插头2侧的第一道密封,而第一密封垫4形成插头2侧的第二道密封,由此保证了连接器的防水性能。

参照图1,第二密封垫5位于插座1的第一壳体11的外侧,用于密封连接插座1与固定安装插座1的外部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