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2628发布日期:2019-02-12 21:4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绕线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卧式绕线机。



背景技术:

聚乙烯电熔管件是通过接线柱联接电熔焊机,由电熔焊机输出恒定的电压供给装配完成的聚乙烯电熔管件和聚乙烯管材,使预置在管件内的电阻线产生热量,电阻线对管件和管材进行加热,达到熔融状态的管件和管材在一定的压力下分子链重新联结,达到规定焊接时间后管件和管材进入冷却阶段,冷却过程当中管件和管材中间的聚乙烯分子链重新排列结晶,以达到管件和管材熔接的目的。电熔管件在生产时,要先将电阻线绕在模具的抽芯芯子上,再将绕有电阻线的抽芯芯子放入模具中进行注塑,待注塑成型且冷却后,将抽芯芯子抽出,得到成型的电熔管件。

申请人此前设计了申请公布号为CN106151755A的电熔管抽芯芯子绕线机,包括机架一侧设滚筒,滚筒上绕有电阻线,机架上设支架、拉紧装置、削线装置、转动座和热熔接装置,支架上设升降气缸,升降气缸连转动压紧头,拉紧装置包括上、下拉紧座,上拉紧座上设第一、第三导向轮,上、下拉紧座之间设导向杆外设弹簧,导向杆外位于弹簧下端设自适应调节座,自适应调节座上设第二导向轮,削线装置包括机架和支架之间设丝杆,丝杆上设削线座上设纵向导轮、横向导轮和削线头,削线头中设刀片,转动座上设定位环和拉线座,定位环内壁制定位直面,定位环中设抽芯芯子,拉线座中开穿孔,热熔接装置包括机架和支架之间设固定柱,固定柱上设固定板上设顶出气缸,顶出气缸连热熔接头。

上述的绕线机解决了电阻线松散及电阻线之间贴不紧的问题,但在使用过程中申请人仍发现一些不足之处:芯子的绕线线头需要将线头系在转盘上,工作效率低下,此外芯子的上下料需要人工操作,进一步影响效率。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为解决上述问题往往会考虑加快操作速度或使用机械手夹持芯子进行上下料,但这样对效率的提升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卧式绕线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卧式绕线机,包括机架和供线装置,所述机架内设有用于夹持芯子左右两端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旋转顶尖和跟随所述旋转顶尖转动的转盘,所述转盘上固连有夹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线装置包括能相对机架左右往复滑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方设有能相对支撑板前后往复滑动的控线板,所述控线板的上方固连用于电阻线穿出的出线管,所述出线管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夹线头上转动连接有两个能通过相对闭合实现夹持电阻线的门板,所述夹线头上设有驱动两门板相互靠拢的弹性件,当两门板相抵靠时呈V形,当所述支撑板带动出线管运动至与两所述门板正对的位置时所述控线板能带动该出线管向前运动并将两门板撑开。

供线装置用于保证将电阻线持续提供至芯子上进行缠绕,夹持装置能够从左右两端通过旋转顶尖将芯子顶紧并带动芯子旋转,转盘与旋转顶尖同步转动,电阻线的线头连接于夹线头上,然后转盘开始旋转,随着供线装置不断供线而将电阻线绕至芯子的表面。通过设置相对机架左右运动的支撑板和相对支撑板前后滑动的控线板,使出线管设于控线板上,这样在绕线时出线管能随支撑板左右运动使芯子绕线均匀;通过在夹线头上设置两个能相对闭合夹持电阻线的门板,并设置弹性件使两门板在张开时产生相互靠拢的趋势,此外设置两门板相抵靠时呈V形,两门板能对夹持的电阻线形成锁死,向外的拉力越大则带动两门板夹得更紧使线头难以脱出,这样在绕线前可先手动将电子线穿至两门板之间,当第一个芯子绕线完成后,转盘复位且热熔设备对绕线进行焊压,之后切断电阻线并在出线管的出线端预留一小截伸出的线头,出线管移动与夹线头正对并随控线板滑动伸出,两门板相抵靠时呈V形便于出线管通过V形的开口将两门板撑开,两门板张开会使之前夹持的线头脱落而便于直接下料,当出线管退出时两门板的闭合趋势会将预留的线头夹住,这样可直接进行下一个芯子的绕线操作,免去人工解线和系线的繁琐操作,保证绕线稳定性同时大大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夹线头上固连有两根平行布置的转柱,两所述门板分别套设于两所述转柱的外围以实现相对转动开合,该门板的中部均开设有卡口,所述转柱贯穿所述卡口的两侧壁,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位于卡口内且固定套设于转柱的外周面,该扭簧的扭杆与卡口的内侧壁相顶靠。通过在夹线头上设置转柱,使门板绕转柱转动开合,便于门板装配和维护,在门板的中部开设卡口,并设置扭簧固定套设于转柱外周面并使扭簧的扭杆与卡口内侧壁相顶靠,这样两门板受到的驱动力作用与中部位置,保证夹持稳定且将扭簧藏于卡口内能避免干扰损坏。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出线管的出线端沿出线方向逐渐向内收缩。通过设置出线管的外侧壁自后向前向内收缩,这样便于出线管撑开门板,此外也便于出线管从门板之间退出。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夹线头的底部固连有朝转盘外侧延伸的挡片。在绕线之前出线管在脱出后相对夹线头相侧方移动一段位移,这样避免在绕线过程中电阻线重复绕至夹线头上,通过在夹线头的底部设置朝转盘的径向外侧延伸的挡片,这样出线管侧移过程中将电阻线带至挡片上方,绕线时转盘带动夹线头开始自下而上运动,这样挡片的侧边将电阻线卡至夹线头外侧从而有效避免电阻线绕至夹线头上。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两所述门板相抵靠时为线接触。通过设置两门板为线接触抵靠,这样增加对电阻线外侧的夹持压强,使夹持效果稳定。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支撑板的前端固连有与出线管垂直的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容许所述出线管通过的通孔,该隔板表面设有用于切断电阻线的铡刀,当铡刀切线时该铡刀与出线管的出线端具有间隔,所述控线板上还固定有用于防止电阻线回退的夹线块,所述夹线块位于所述出线管的后方。通过在隔板上设置通过的通孔,且在隔板表面设置铡刀,这样铡刀沿隔板切断电阻线时能保证切断效率,设置铡刀切线时与出线管的出线端保持一定距离能够保证切线后均能自动预留线头,在控线板上设置夹线块位于出线管后方,这样保证控线板在前移时能带的电阻线同步运动。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夹持装置的下方设有若干沿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的下料座,所述下料座的顶部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内设有能前后翻转的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的底部具有能与所述下料座限位抵靠的限位面,当所述限位面与下料座相抵靠时所述导向条的上表面呈朝缺口方向倾斜向下的斜面,所述夹持装置的正下方设有用于托载芯子至所述夹持装置的托台,所述托台能相对所述机架上下往复运动并从相邻的所述导向条之间穿过。通过在夹持装置下设置若干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下料座,在下料座顶部的缺口内设置能前后转动的导向条,且使夹持装置正下方为其供料的托台能从相邻的导向条之间穿过,设置相邻的导向条之间距离小于芯子长度,这样托台在带动芯子上升时芯子会与导向条的下表面接触,由于导向条可向上翻转,不会影响托台供料;而在导向条的底部设置能与下料座限位抵靠的限位面,这样导向条在与下料座抵靠时不会继续向下翻转,而此时导向条的上表面朝缺口处向下倾斜,这样当芯子绕线完成后托台承载成品芯子下移过程中芯子会与导向条上表面接触并随之滚落下料,而托台空载继续向下运动,能够运载新的芯子,这样在托台运动过程中即完成了下料操作,减小了上料周期,大大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机架内设有竖板,所述竖板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杆,所述横杆位于所述竖板的顶部边缘且与竖板平行,若干所述下料座和导向条均套设于所述横杆的外周面且能沿横杆滑动,该下料座与竖板相抵靠。通过设置竖板且在竖板的一侧表面固定沿左右延伸的横杆,使下料座和导向条均依次套设在横杆外周面,下料座的背面能与竖板的表面沿周向限位抵靠,这样操作者能够根据不同尺寸长度的芯子调节导向条之间的距离,提高本绕线机的适用性。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紧邻所述竖板的另一侧设有沿左右方向运动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与该竖板的顶部平齐。通过在竖板的另一侧设置与竖板顶部平齐的传送带,这样沿导向条滚落的成品芯子能落至传送带上完成下料且由于落差小能够减小磕碰损伤。

在上述的一种卧式绕线机中,所述机架上还设有用于放置芯子的储料架,所述储料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传输芯子的传送皮带,两所述传送皮带沿前后方向同步运动,所述托台位于两所述传送皮带之间且能自下而上将该传送皮带上的芯子托起。通过在机架上设置储料架,这样操作者能够预存多个芯子进行绕线,提高工作效率,在储料架两侧设置的传送皮带能够带动芯子运动至托台上完成自动上料,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卧式绕线机通过在夹线头上设置两个能相对闭合夹持电阻线的门板,并设置弹性件使两门板在张开时产生相互靠拢的趋势,此外设置两门板相抵靠时呈开口朝向转盘外侧的V形,两门板能对夹持的电阻线形成锁死,出线管将伸出将两门板撑开,两门板张开会使之前夹持的线头脱落而便于直接下料,当出线管退出时两门板的闭合趋势会将预留的线头夹住,这样可直接进行下一个芯子的绕线操作,免去人工解线和系线的繁琐操作,保证绕线稳定性同时大大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2、本卧式绕线机通过在夹持装置下设置若干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下料座,在下料座顶部的缺口内设置能前后转动的导向条,而在导向条的底部设置能与下料座限位抵靠的限位面,这样导向条在与下料座抵靠时不会继续向下翻转,而此时导向条的上表面朝缺口处向下倾斜,这样当芯子绕线完成后托台承载成品芯子下移过程中芯子会与导向条上表面接触并随之滚落下料,而托台空载继续向下运动,能够运载新的芯子,这样在托台运动过程中即完成了下料操作,减小了上料周期,大大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卧式绕线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卧式绕线机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出线管即将撑开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出线管即将撑开门板的俯视状态示意图。

图5是夹线头与转盘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夹线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门板抵靠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托台与导向条的布置位置示意图。

图9是下料座与导向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竖板;111、横杆;

2、供线装置;21、支撑板;22、控线板;23、出线管;24、隔板;241、通孔;25、铡刀;26、夹线块;

3、夹持装置;31、旋转顶尖;32、转盘;33、夹线头;331、门板;332、弹性件;333、转柱;334、卡口;34、挡片;

4、下料座;41、缺口;

5、导向条;51、限位面;

6、托台;7、传送带;8、储料架;9、传送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卧式绕线机包括机架1和供线装置2,机架1内设有用于夹持芯子左右两端的夹持装置3,夹持装置3包括旋转顶尖31和跟随旋转顶尖31转动的转盘32,转盘32上固连有夹线头33,供线装置2包括能相对机架1左右往复滑动的支撑板21,支撑板21上方设有能相对支撑板21前后往复滑动的控线板22,控线板22的上方固连用于电阻线穿出的出线管23,出线管23沿前后方向延伸,夹线头33上转动连接有两个能通过相对闭合实现夹持电阻线的门板331,夹线头33上设有驱动两门板 331相互靠拢的弹性件332,当两门板331相抵靠时呈开口朝向转盘32外侧的V形,当支撑板21带动出线管23运动至与两门板 331正对的位置时控线板22能带动出线管23向前运动并将两门板331撑开。机架1的顶部设有用于对绕线完成后的芯子外周电阻线熔接的热熔装置。供线装置2用于保证将电阻线持续提供至芯子上进行缠绕,夹持装置3能够从左右两端通过旋转顶尖31 将芯子顶紧并带动芯子旋转,转盘32与旋转顶尖31同步转动,电阻线的线头连接于夹线头33上,然后转盘32开始旋转,随着供线装置2不断供线而将电阻线绕至芯子的表面。通过设置相对机架1左右运动的支撑板21和相对支撑板21前后滑动的控线板 22,使出线管23设于控线板22上,这样在绕线时出线管23能随支撑板21左右运动使芯子绕线均匀;通过在夹线头33上设置两个能相对闭合夹持电阻线的门板331,并设置弹性件332使两门板331在张开时产生相互靠拢的趋势,此外设置两门板331相抵靠时呈开口朝向转盘32外侧的V形,两门板331能对夹持的电阻线形成锁死,向外的拉力越大则带动两门板331夹得更紧使线头难以脱出,这样在绕线前可先手动将电子线穿至两门板331之间,当第一个芯子绕线完成后,转盘32复位且热熔设备对绕线进行焊压,之后切断电阻线并在出线管23的出线端预留一小截伸出的线头,出线管23移动与夹线头33正对并随控线板22滑动伸出,两门板331相抵靠时呈V形便于出线管23将两门板331撑开,两门板331张开会使之前夹持的线头脱落而便于直接下料,当出线管 23退出时两门板331的闭合趋势会将预留的线头夹住,这样可直接进行下一个芯子的绕线操作,免去人工解线和系线的繁琐操作,保证绕线稳定性同时大大提高绕线工作效率。进一步来讲,两门板331相抵靠时为线接触。通过设置两门板331为线接触抵靠,这样增加对电阻线外侧的夹持压强,使夹持效果稳定。夹线头33 上固连有两根平行布置的转柱333,两门板331分别套设于两转柱333的外围以实现相对转动开合,门板331的中部均开设有卡口334,转柱333竖直贯穿卡口334的两内侧壁,弹性件332为扭簧,扭簧位于卡口334内且固定套设于转柱333的外周面,扭簧的扭杆与卡口334的内侧壁相顶靠。通过在夹线头33上设置转柱333,使门板331绕转柱333转动开合,便于门板331装配和维护,在门板331的中部开设卡口334,并设置扭簧固定套设于转柱333外周面并使扭簧的扭杆与卡口334内侧壁相顶靠,这样两门板331受到的驱动力作用与中部位置,保证夹持稳定且将扭簧藏于卡口334内能避免干扰损坏。出线管23的外侧壁自后向前逐渐向内收缩。通过设置出线管23的出线端沿出线方向逐渐向内收缩,这样便于出线管23撑开门板331,此外也便于出线管23 从门板331之间退出。夹线头33的底部固连有朝转盘32外侧延伸的挡片34。在绕线之前出线管23在脱出后相对夹线头33相侧方移动一段位移,这样避免在绕线过程中电阻线重复绕至夹线头 33上,通过在夹线头33的底部设置朝转盘3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挡片34,这样出线管23侧移过程中将电阻线带至挡片34上方,绕线时转盘32带动夹线头33开始自下而上运动,这样挡片34 的侧边将电阻线卡至夹线头33外侧从而有效避免电阻线绕至夹线头33上。

如图2-4所示,支撑板21的前端固连有与出线管23垂直的隔板24,隔板24上开设有容许出线管23通过的通孔241,隔板 24表面设有用于切断电阻线的铡刀25,当铡刀25切线时铡刀25 与出线管23的出线端具有间隔,控线板22上还固定有用于防止电阻线回退的夹线块26,夹线块26位于出线管23的后方。通过在隔板24上设置通过的通孔241,且在隔板24表面设置铡刀25,这样铡刀25沿隔板24切断电阻线时能保证切断效率,设置铡刀 25切线时与出线管23的出线端保持一定距离能够保证切线后均能自动预留线头,在控线板22上设置夹线块26位于出线管23 后方,这样保证控线板22在前移时能带的电阻线同步运动。

如图1、图8、图9所示,夹持装置3的下方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的下料座4,下料座4的顶部开设有缺口41,缺口 41内设有能前后翻转的导向条5,导向条5的底部具有能与下料座4限位抵靠的限位面51,导向条5两侧与缺口41两侧限位抵靠,当限位面51与下料座4相抵靠时导向条5的上表面呈朝缺口 41方向倾斜向下的斜面,夹持装置3的正下方设有用于托载芯子至夹持装置3的托台6,托台6能相对机架1上下往复运动并从相邻的导向条5之间穿过。通过在夹持装置3下设置两个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下料座4,在下料座4顶部的缺口41内设置能前后转动的导向条5,且使夹持装置3正下方为其供料的托台6能从相邻的导向条5之间穿过,设置相邻的导向条5之间距离小于芯子长度,这样托台6在带动芯子上升时芯子会与导向条5的下表面接触,由于导向条5可向上翻转,不会影响托台6供料;而在导向条5的底部设置能与下料座4限位抵靠的限位面51,这样导向条5在与下料座4抵靠时不会继续向下翻转,而此时导向条5的上表面朝缺口41处向下倾斜,这样当芯子绕线完成后托台6承载成品芯子下移过程中芯子会与导向条5上表面接触并随之滚落下料,而托台6空载继续向下运动,能够运载新的芯子,这样在托台6运动过程中即完成了下料操作,减小了上料周期,大大提高绕线工作效率。托台6的上表面呈V形使芯子在移载过程中稳定。进一步来讲,机架1内设有竖板11,竖板11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杆111,横杆111位于竖板11的顶部边缘且与竖板11平行,若干下料座4和导向条5均套设于横杆111的外周面且能沿横杆111滑动,下料座4的背面与竖板11相贴靠。通过设置竖板11且在竖板11的一侧表面固定沿左右延伸的横杆 111,使下料座4和导向条5均依次套设在横杆111外周面,这样操作者能够根据不同尺寸长度的芯子调节导向条5之间的距离,提高本绕线机的适用性。紧邻竖板11的另一侧设有沿左右方向运动的传送带7,传送带7与竖板11的顶部平齐。通过在竖板11 的另一侧设置与竖板11顶部平齐的传送带7,这样沿导向条5滚落的成品芯子能落至传送带7上完成下料且由于落差小能够减小磕碰损伤。

如图1、图2所示,机架1上还设有用于放置芯子的储料架8,储料架8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传输芯子的传送皮带9,两传送皮带9沿前后方向同步运动,托台6位于两传送皮带9之间且能自下而上将传送皮带9上的芯子托起。通过在机架1上设置储料架8,这样操作者能够预存多个芯子进行绕线,提高工作效率,在储料架8两侧设置的传送皮带9能够带动芯子运动至托台6上完成自动上料,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