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波电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3823发布日期:2019-10-19 03:00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波电阻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波电阻器。



背景技术:

电阻器是一个限流元件,将电阻接在电路中可限制通过它所连支路的电流大小,阻值不能改变的称为固定电阻器,阻值可变的称为电位器或可变电阻器,理想的电阻器是线性的,即通过电阻器的瞬时电流与外加瞬时电压成正比。一些特殊电阻器,如热敏电阻器、压敏电阻器和敏感元件,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电阻器是电子电路中应用数量最多的元件,通常按功率和阻值形成不同系列,供电路设计者选用。电阻器在电路中主要用来调节和稳定电流与电压,可作为分流器和分压器,也可作电路匹配负载,根据电路要求还可用于放大电路的负反馈或正反馈、电压-电流转换、输入过载时的电压或电流保护元件,又可组成RC电路作为振荡、滤波、旁路、微分、积分和时间常数元件等。

滤波电阻器是将信号中特定波段频率滤除的设备,是抑制和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滤波电阻器的电阻大小可以达到滤除特定波段频率的效果。为了实现调节电阻大小,滤波电阻器包含有多个电阻模块,实际工作时,根据实际滤波的需要,改变各个电阻模块之间的串并联连接关系,从而调节电阻大小,达到滤波的目的。而现有的滤波电阻器结构不稳定,每个电阻器所能够安装的电阻模块数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能够安装更多电阻模块的滤波电阻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滤波电阻器,包括两条并列布置的立起来的绝缘子支柱、固定在绝缘子支柱上的安装架和固定于安装架的并列的两排支撑排,每排支撑排包括多条篱笆杆,且每排支撑排中相邻的两条篱笆杆呈”八”字状或倒“八”字状布置;两排支撑架之间设有多个条状的电阻模块,电阻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排支撑架的对应的篱笆杆。

其中,安装架和支撑排均是绝缘的。

其中,安装架包括两个侧框和固定在两个侧框之间的多条横杆,两个侧框分别固定在两条绝缘子支柱上,横杆的两端部分别与两个侧框固定,所述篱笆杆两端部分别与不同的横杆固定。

其中,横杆与篱笆杆之间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

其中,侧框设有L形的连接件,横杆与侧框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来实现固定。

其中,侧框固定有金属接线板,电阻模块与金属接线板之间通过导线来实现电连接。

其中,电阻模块包括铝壳和容置在铝壳内的电阻芯,电阻芯与铝壳之间绝缘,铝壳与篱笆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滤波电阻器,每排支撑排中相邻的两条篱笆杆呈”八”字状或倒“八”字状布置,篱笆杆这种布置方式结构相比直立的杆体更加稳定。再者,因为电阻模块是条状的,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排支撑架的对应的篱笆杆,所以在支撑架上可以安装更多的电阻模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一种滤波电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绝缘子支柱1;

侧框2、横杆3、连接件4;

金属接线板5、篱笆杆6;

电阻模块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滤波电阻器如图1所示,包括两条并列布置的立起来的绝缘子支柱1和固定在绝缘子支柱1上的绝缘的安装架,安装架包括两个侧框2和固定在两个侧框2之间的四条横杆3,四条横杆3平行分布,两个侧框2分别固定在两条绝缘子支柱1上,侧框2设有L形的连接件4,横杆3的两端部与侧框2之间通过连接件4来实现固定。

横杆3固定有并列的两排绝缘的支撑排,每排支撑排包括六条篱笆杆6,且每排支撑排中相邻的两条篱笆杆6呈”八”字状或倒“八”字状布置,即每条篱笆杆6相对竖直方向是倾斜布置的,两排支撑排的篱笆杆6是一一平行对齐的,篱笆杆6这种布置方式结构更加稳定。每条篱笆杆6的两端部分别与上下对齐的横杆3固定,横杆3与篱笆杆6之间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

两排支撑架之间设有多个条状的电阻模块7,电阻模块7包括铝壳和容置在铝壳内的电阻芯,电阻芯与铝壳之间绝缘,铝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排支撑架的对应的篱笆杆6。因为电阻模块7是条状的,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排支撑架的对应的篱笆杆6,所以在支撑架上可以安装更多的电阻模块7。图中每两条篱笆杆6之间固定有四个电阻模块7,根据实际滤波的需要,改变各个电阻模块7之间的串并联连接关系,从而调节电阻大小,达到滤波的目的。侧框2固定有金属接线板5,电阻模块7与金属接线板5之间通过导线来实现电连接,金属接线板5作为电阻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本实施例的滤波电阻器,电阻模块7被架空,且周围比较空旷,所以散热效果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