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85817发布日期:2019-05-31 19:2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实现高频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如今电连接器已经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之间的交换速率越来越快,因此对电连接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电连接器组件能支持快速的传输速率而且还需要提高电连接器信号传输的稳定性。现已知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多个安装槽,多个差分信号端子对应设于多个所述安装槽且与所述本体不接触。由于所述本体由导电材料制成,故所述本体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磁场起到屏蔽作用,减少了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之间的插入损耗,而且所述本体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不接触所以不会造成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短路。虽然所述本体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起到屏蔽作用,但同时也影响了信号端子的电容特性,减低了端子的特性阻抗,因此,不能很好地保证电连接器的高频特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解决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保证高频性能和信号稳定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电连接器组件,用于对接一对接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为吸波材料制成且安装于一电路板上,至少一安装槽贯穿所述本体的上下表面;至少一差分信号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且对应收容于至少一安装槽,每一个所述安装槽收容一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与所述本体不接触。进一步,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每一个信号端子均采用表面粘着技术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每一个信号端子具有一基部,且自所述基部竖直向下延伸一导接部,一通孔贯通所述导接部,所述电路板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导接部插入所述固定孔使所述信号端子固定于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每一个信号端子具有一基部,且自所述基部上端向前再向上延伸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进一步,所述安装槽为长形且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前后方向的长度。进一步,多个所述安装槽从左至右呈多排排列于所述本体,不同排的所述安装槽相互错位设置。进一步,所述本体下表面凸伸至少一支撑块用于支撑所述本体至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本体进一步包括多个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贯穿所述本体上下表面;多个接地端子对应固定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上端朝前再向上延伸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自所述基部下端竖直向下延伸一导接部与所述电路板导接。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采用表面粘着技术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电路板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接部插入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进一步,所述安装槽从上往下的投影面积比所述收容槽的投影面积大。进一步,所述收容槽位于前后两个所述安装槽之间。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内壁朝前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自上而下贯通所述本体,且从上往下的投影面积比所述收容槽的投影面积小。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前后两个边缘与所述安装槽的前后两个边缘不齐平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两个边缘之间。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内壁设有至少一凸块,所述凸块抵接所述基部,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前后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本体设有多个所述安装槽,所述信号端子安装至所述安装槽且与所述本体不接触,所述本体由吸波材料制成从而吸收了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电磁能,减少了插入损耗,保证了所述连接器组件的高频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图2为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2电连接器组件的主视图;图4为图2本体在a-a方向剖后的俯视图;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图5电连接器组件b-b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组件10本体1上表面11下表面12安装槽13收容槽14凹槽141凸块142支撑块15端子2差分信号端子对2a信号端子2a接地端子2b基部21弯折部22延伸部23侧部231接触部24导接部25通孔251电路板3固定孔31【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方便描述,定义x轴为前后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组件10,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与一对接元件(未标号)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包括一本体1,多个端子2从上往下安装于所述本体1并与一电路板3电性连接。参阅图2与图3,所述本体1为纵长的矩形由吸波材料制成且具有一上表面11与一下表面12,吸波材料为可损材料,使用中可吸收结合所述端子2向外辐射的能量,而且能改变共振频率,使得所述端子2在所需频率时不会发生谐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也可由参有金属粉末的绝缘塑胶混合物制成。多个安装槽13与多个收容槽14设于所述本体1,且多个所述安装槽13与多个所述收容槽14均自所述上表面11向下贯穿所述本体1,所述收容槽14前侧的内壁向前凹设形成贯通所述本体1上下表面的一凹槽141,所述收容槽14左右两侧的内壁各凸设有一凸块142,两个所述凸块142相互对称。所述本体1的所述下表面12为矩形,所述下表面12的四个角落各向下凸伸一支撑块15,用以支撑所述本体1于所述电路板3上。参阅图2与图3,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多个信号端子2a与多个接地端子2b,所述端子2具有竖直的一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上端弯折延伸一弯折部22,自所述弯折部22竖直向上延伸一延伸部23,所述接地端子2b的所述延伸部23向后抵接所述收容槽14内壁,所述延伸部23与所述基部21平行且在前后方向上错位。所述延伸部23两侧各凸伸有一侧部231,两个所述侧部231向上连接料带。自所述延伸部23上端继续向前并向上延伸一接触部24,所述接触部24具有弹性,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24与所述端子2电性连接。自所述基部21下端向下延伸显露出所述本体1并向前水平弯折延伸一导接部25,当所述接地端子2b安装至所述收容槽14时,所述收容槽14的所述凹槽141为所述导接部25提供插入空间,便于安装。所述端子2采用表面粘着技术使所述导接部25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3。参阅图2与图3,每一所述安装槽13收容一差分信号端子对2a,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由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a组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与所述本体1不接触,即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在所述安装槽13中处于悬空状态,从而使得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不会发生短路现象且降低了信号传输时所述本体1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电容特性的影响,有利于信号的高速传输。每一所述收容槽14固定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所述接地端子2b从上往下安装如所述收容槽14内,且位于两个所述凸块142与所述收容槽14前侧的内壁之间,两个所述凸块142抵接所述接地端子2b,从而限制了所述接地端子2b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参阅图4,所述安装槽13从上往下的投影形状大致成长形,其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收容槽14从上往下的投影形状成凸字形,所述安装槽13的投影面积比所述收容槽14的投影面积大。多个所述安装槽13从左至右排列成两排设于所述本体1,且不同排的所述安装槽13相互错位,多个所述收容槽14从左至右排列成四排设于所述本体1。同一排的两个所述安装槽13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收容槽14,两个所述收容槽14相互对称且位于不同排。同一列中,所述收容槽14的前边缘与所述安装槽13的前边缘不齐平,所述收容槽14的后边缘与所述安装槽13的后边缘不齐平,且所述收容槽14的前后两个边缘位于所述安装槽13的前后两个边缘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3的前边缘与所述收容槽14的前边缘之间相隔的距离为a,所述安装槽13的后边缘与所述收容槽14的后边缘之间间隔的距离也为a。参阅图5与图6,此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5为自所述基部21末端竖直向下延伸形成,当所述接地端子2b从上往下安装至所述收容槽14内时所述收容槽14无需设有所述凹槽141来为所述导接部25提供额外的插入空间,故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14未设有所述凹槽141且从上往下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所述导接部25设有一通孔251,所述通孔25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述导接部25,所述电路板3上设有多个固定孔3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安装至所述电路板3时,所述导接部25插入所述固定孔31干涉配合,使所述端子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3。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10有以下增益效果:1.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安装至所述安装槽13且与所述本体1不接触,由于本体1是吸波材料制成,吸波材料可吸收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向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减少了插入损耗与回波损耗,增强了屏蔽性能,另一方面吸波材料改变了所述本体1的共振频率,减少了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产生的不必要的谐振,且没有影响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的电容特性,保证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的高频特性。又由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与本体1之间彼此不接触,有利于高速传输电信号。2.所述接地端子2b固定于所述收容槽14与所述本体1接触,由于本体1是吸波材料制成,故消除了接地端子2b的谐振,且所述接地端子2b能将所述本体1吸收的磁场导出电连接器组件10外,有利于减小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的电磁干扰,减低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3.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收容至所述安装槽13内处于悬空状态,使得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在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高速传递信号的过程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2a产生的热量能迅速通过空气传递到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外部,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的散热。以上详细说明仅为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