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80811发布日期:2019-12-11 00:2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带端子配件的电线的技术:在具有多条金属裸线被扭绞而成的芯线的电线的前端部安装有端子配件,焊料附着在芯线的切割端面。在专利文献1中,被设置成通过将芯线的前端部浸渍在存储有熔融焊料的焊料槽中的流动方式来使焊料附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55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带端子的电线中,希望能够用简单的构成来提高电气性能。例如,如果可以不添加焊料等追加的材料、追加的部件而实现电阻的减小,那么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单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用简单的构成提高电气性能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和压接端子,所述电线具有:芯线,所述芯线具有多个裸线;以及覆皮,所述覆皮以使所述芯线的端部露出的状态来覆盖所述芯线,所述压接端子具有:芯线压接部,所述芯线压接部相对于所述芯线的端部中所述覆皮侧的部分被压接;以及压紧部,所述压紧部相对于所述芯线的端部中比所述芯线压接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被压紧,所述芯线具有多个所述裸线中的一部分所述裸线被切断而形成的切断面,所述切断面与所述压紧部相邻,并在所述电线的轴向上与所述压紧部的侧面对置,在所述切断面,相邻的所述裸线彼此被接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和压接端子,该电线具有:芯线,具有多个裸线;以及覆皮,以使芯线的端部露出的状态来覆盖芯线,该压接端子具有:芯线压接部,相对于芯线的端部中覆皮侧的部分被压接;以及压紧部,相对于芯线的端部中比芯线压接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被压紧。芯线具有多个裸线中的一部分裸线被切断而成的切断面。切断面与压紧部相邻,且在电线的轴向上与压紧部的侧面对置。在切断面,相邻的裸线彼此被接合。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相邻的裸线彼此在切断面被接合,从而起到用简单的构成来提升电气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除去工序的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的主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设置工序的主视图。

图7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设置工序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切断工序的主视图。

图9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压接工序以及切断工序的剖视图。

图10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切断工序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切断面的侧视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紧部的剖视图。

图1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压接部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压紧部的压紧形状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压紧形状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压紧形状的又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工序的剖视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以及压接端子的剖视图。

图2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工序以及切断工序的剖视图。

图2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工序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带端子的电线

2压接端子

3电线

11连结部

12芯线压接部

13连结部

14覆皮压接部

15、18底部

16a、22a、25a第一压紧片

16b、22b第二压紧片

17a、17b压紧片

21、26底部

22e缘部

22s、23、24侧面

31芯线

31a端部

31b前端

31c切断面

32裸线

32a前端部

33覆皮

34接合部

100端子压接装置

110第一模具

111第一砧座

112第二砧座

113第三砧座

114第四砧座

120第二模具

121第一压接器

122第二压接器

123第三压接器

l第一方向

w第二方向

h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并不通过该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4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的俯视图,图3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除去工序的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的主视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俯视图,图6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设置工序的主视图,图7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设置工序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切断工序的主视图,图9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压接工序以及切断工序的剖视图,图10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切断工序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切断面的侧视图,图1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图1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紧部的剖视图,图1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压接部的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图6的vii-vii截面。在图9中示出图8的ix-ix截面。在图13中示出图1的xiii-xiii截面。在图14中示出图1的xiv-xiv截面。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具有压接端子2以及电线3。压接端子2是相对于电线3被压接的端子。压接端子2以与电线3成一体的状态与配对侧端子(省略图示)电连接。压接对象的电线3在端部除去覆皮33从而芯线31露出预定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芯线31是多条裸线32的集合体。裸线32由铜、铝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压接端子2通过被压接在电线3的端部,从而相对于露出的芯线31电连接。

压接端子2由作为基材的导电性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铜合金板)来形成。压接端子2通过对基材的冲压加工、折曲加工等来形成为能够与配对侧端子、电线3连接的预定的形状。压接端子2具有连结部11、压紧部20、芯线压接部12、连结部13以及覆皮压接部1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压接端子2的长边方向称为“第一方向l”。第一方向l是压接端子2和配对侧端子的插入方向,且是电线3的轴向。将压接端子2的宽度方向称为“第二方向w”。第二方向w是与第一方向l正交的方向。将与第一方向l以及第二方向w都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h”。第三方向h是压接端子2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h是在后述的压接工序中,芯线压接部12被第一模具110以及第二模具120按压的方向。在第一方向l上,将芯线31的前端侧称为“前侧”,将与前侧相反的一侧称为“后侧”。

连结部11、压紧部20、芯线压接部12、连结部13以及覆皮压接部14按照该顺序沿第一方向l排列。连结部11被配置在压接端子的最前侧。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被压紧。芯线压接部12在比压紧部20更靠覆皮33的位置相对于芯线31被压接。覆皮压接部14相对于电线3的覆皮33被压接。芯线压接部12和覆皮压接部14经由连结部13连结。连结部11从压紧部20向前侧延伸。

压紧部20具有底部21以及一对压紧片22a、22b(参照图12)。压紧片22a、22b为从底部21的端部延伸出的片部。芯线压接部12具有底部15以及一对压紧片16a、16b。一对压紧片16a、16b为从底部15的端部延伸出的片部。另外,覆皮压接部14具有一对压紧片17a、17b。

芯线压接部12相对于露出的芯线31的覆皮33侧的部分被压接。压紧部20相对于露出的芯线31中比芯线压接部12更靠前端31b侧的部分被压紧。本实施方式的芯线31具有切断面31c。切断面31c被形成在压紧部20和芯线压接部12之间。切断面31c是裸线32被压紧部20切断而形成的面。切断面31c在第一方向l与压紧部20相邻。切断面31c在第一方向l上与压紧部20的后侧的侧面22s对置。切断面31c具有相邻的裸线32接合而成的接合部34(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多个裸线32彼此金属接合从而电气性能提升。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包含除去工序、设置工序、切断工序以及压接工序。

(除去工序)

除去工序是从电线3除去覆皮33的一部分而使芯线31露出的工序。图2示出覆皮33的一部分被除去前的电线3。在图2所示的电线3中,除了芯线31的端面之外,芯线31整体被覆皮33覆盖。如图3所示,在除去工序中,覆皮33的前端部33a被从电线3除去。通过将前端部33a除去,芯线31的端部31a从覆皮33露出。芯线31的截面形状以及各裸线32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是圆形。但是,芯线31的截面形状、裸线32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为圆形。

(设置工序)

设置工序是将电线3设置在压接端子2的工序。压接端子2在被形成为图5所示的平板状后,被折曲加工成图6所示的u字形状。更具体而言,压接端子2在芯线压接部12处被折曲成底部15为u字状的底壁,压紧片16a、16b为侧壁。另外,压接端子2在压紧部20处被折曲成底部21为u字形状的底壁,压紧片22a、22b为侧壁。如图5所示,芯线压接部12的第一压紧片16a的长度l1比压紧部20的第一压紧片22a的长度l大。另外,第二压紧片16b的长度l3比第二压紧片22b的长度l4大。

在设置工序中,压接端子2以及电线3被设置在端子压接装置100的第一模具110。如图6以及图7所示,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第一模具110以及第二模具120。第一模具110是固定式的模具,并支承压接端子2。第二模具120是移动式的模具,其相对于第一模具11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如图7所示,第一模具110具有第一砧座111、第二砧座112、第三砧座113以及第四砧座114。第一砧座111支承芯线压接部12。第二砧座112支承覆皮压接部14。第三砧座113支承压紧部20。第四砧座114支承连结部11以及未图示的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是压接端子2中与配对侧端子连接的部分。端子连接部经由连结部11与压紧部20连接。

第二模具120具有第1压接器121、第二压接器122以及第三压接器123。第一压接器121与第一砧座111对置。第一压接器121将芯线压接部12压紧从而使芯线压接部12相对于芯线31压接。第二压接器122与第二砧座112对置。第二压接器122将覆皮压接部14压紧从而使覆皮压接部14相对于覆皮33压接。第三压接器123与第三砧座113对置。第三压接器123通过将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压紧,从而在芯线31形成切断面31c。

在设置工序中,被形成为u字状的压接端子2被放置在第一模具110的上表面。如图7所示,压接端子2以芯线压接部12与第一砧座111对置,覆皮压接部14与第二砧座112对置,压紧部20与第三砧座113对置的方式放置在第一模具110。更详细而言,压接端子2以底部15被第一砧座111支承,而且一对压紧片16a、16b的前端与第一压接器121对置的方式被放置。另外,压接端子2以底部21被第三砧座113支承,而且一对压紧片22a、22b的前端与第三压接器123对置的方式被放置。

电线3被设置于被第一模具110支承的压接端子2。电线3以芯线31的端部31a与芯线压接部12的底部15以及压紧部20的底部21对置、覆皮33与覆皮压接部14的底部18对置的方式被设置在压接端子2。例如,电线3被设置成前端31b从压紧部20向前侧突出。需要说明的是,电线3也可以被设置成前端31b与压紧部20对置。

(压接工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压接工序以及后述的切断工序同时进行。首先,说明压接工序。压接工序是使芯线压接部12相对于芯线31压接的工序。在压接工序中,芯线压接部12被压接在芯线31,覆皮压接部14被压接在覆皮33。在压接工序中,压接端子2以及电线3被夹入第一模具110以及第二该模具120之间。第一模具110以及第二模具120使压紧片16a、16b相对于芯线31压接,使压紧片17a、17b相对于覆皮33压接。在压接工序中,第二模具120向着第一模具110向下方移动。

第一压接器121具有使压紧片16a、16b变形的弯曲面121a。本实施方式的芯线压接部12以被称为所谓的b压接的方式相对于芯线31被压接(参照图14)。弯曲面121a以使得压紧片16a、16b的前端朝向第一模具110的方式使压紧片16a、16b变形为弯曲形状。第一压接器121使压紧片16a、16b变形以利用一对压紧片16a、16b以及底部15将芯线31包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覆皮压接部14以被称为所谓的b压接的方式相对于覆皮33被压接。

(切断工序)

切断工序是利用压紧部20使芯线31的裸线32切断的工序。在压接工序中,在第二模具120加工时,第三压接器123使第一压紧片22a以及第二压紧片22b变形,从而相对于芯线31压紧。如图6以及图8所示,第三压接器123具有使压紧片22a、22b变形的弯曲面123a。本实施方式的压紧部20以被称为所谓的b压接的方式相对于芯线31被压紧(参照图12、図13)。如图9所示,在同一截面比较时,第三压接器123的弯曲面123a位于比第一压接器121的弯曲面121a靠下侧。

弯曲面123a以使得压紧片22a、22b的前端朝向第一模具110的方式使压紧片22a、22b变形为弯曲形状。第三压接器123使压紧片22a、22b变形以利用一对压紧片22a、22b以及底部21将芯线31包入。图8以及图9示出第三压接器123使压紧部20变形的中途的状态。从图8所示的状态起,当第三压接器123进一步下降时,如参照图10说明的那样,压紧部20将裸线32切断。

如图10所示,第一压紧片22a利用缘部22e将裸线32切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压紧片22a的截面形状是矩形。缘部22e是第一压紧片22a的角部,更具体而言,是第一方向l的后侧且内侧的角部。换言之,缘部22e是第一压紧片22a的侧面22s的底部21侧的端部。第一压紧片22a将裸线32向着底部21压紧,从而使裸线32产生剪切破坏。产生剪切破坏的位置是裸线32中与缘部22e抵接的位置及其附近。由于剪切破坏,裸线32被切断,从而裸线32的前端部32e被切除。第一压紧片22a将多个裸线32切断,同时相对于芯线31被压紧。第二压紧片22b与第一压紧片22a同样地在将裸线32切断的同时相对于芯线31被压紧。裸线32被切断,从而在芯线31形成切断面31c。

第一压紧片22a以及第二压紧片22b将裸线32切断,同时对裸线32的端部加压,使与相邻的裸线32的端部滑动。由于剪切破坏以及与相邻的裸线32的滑动,在裸线32,氧化膜被破坏,从而露出新表面。由此,相邻的裸线32彼此粘着接合。由此,接合部34至少被形成在芯线31的切断面31c。也可以是相邻的裸线32的外周面彼此粘着来形成接合部34。相邻的裸线32彼此在接合部34被金属接合。

图11以及图12示出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的压紧已完成的状态。在多个裸线32中,底部21附近的一部分裸线32r不被切断而被压紧部20压紧。也就是说,压紧部20将除去一部分裸线32r之外的大部分裸线32切断。压紧部20例如也可以将位于芯线31的半径方向的中心的裸线32切断。换言之,被切断而构成切断面31c的一组裸线32也可以包含位于芯线31的中心的裸线32。这样的话,压接端子2经由接合部34与芯线31的中心的裸线32电连接。

压紧部20也可以将芯线31所包含的多个电线32中至少半数的裸线32切断。这样的话,压接端子2经由接合部34与至少半数的裸线3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已被切断的裸线32的前端沿着切断面31c向朝着压紧部20的底部21的方向(图1的箭头y1方向)剪切变形。在切断工序中,通过压紧片22a、22b与切断面31c滑动,从而箭头y1方向的剪切力作用于裸线32。由于该剪切力,裸线32的前端向箭头y1方向剪切变形。

在上述那样制造的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多个裸线32利用接合部34被互相接合。由此,裸线32彼此的电阻以及芯线31和压接端子2的电阻被降低。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能够使电气性能提升。

如以上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具有电线3和压接端子2。电线3具有:芯线31,其具有多个裸线32;以及覆皮,其以使芯线31的端部31a露出的状态覆盖芯线31。压接端子2具有芯线压接部12以及压紧部20。芯线压接部12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覆皮33侧的部分被压接。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比芯线压接部12更靠前端侧的部分被压紧。

芯线31具有多个裸线32中的一部分裸线32被切断而成的切断面。切断面31c与压紧部20相邻,且在电线3的轴向上与压紧部20的侧面22s对置。在切断面31c,相邻的裸线32被接合。在切断面31c处裸线32彼此被接合,电阻被降低,从而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气性能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切断面31c利用压紧部20来形成。该情况下,有时在压紧部20的压紧片22a、22b会留下切断裸线32的痕迹。例如,考虑在压紧片22a、22b的缘部22e、侧面22s处会留下压迫裸线32的痕迹、与裸线32滑动的痕迹。例如,在缘部22e、侧面22s存在与裸线32滑动而形成的条痕时,可以说切断面31c是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来形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裸线32的前端也可以沿着切断面31c向朝向压紧部20的底部21的方向剪切变形。在这样剪切变形的芯线31中,由于接合部34的形成被剪切变形促进,所以电气性能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中,切断面31c是裸线32被压紧部20切断而形成的面。裸线32是否是被压紧部20切断例如可以通过在缘部22e、侧面22s形成的条痕等处痕迹来确认。另外,在已被切断的裸线32的一部分附着在缘部22e、侧面22s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裸线32是被压紧部20切断的。

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包含压接工序和切断工序。压接工序是对电线3来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覆皮33侧的部分使压接端子2的芯线压接部12压接的工序。切断工序是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比芯线压接部12更靠前端31b侧的部分将压接端子2的压紧部20压紧,并利用压紧部20将多个裸线32中的一部分裸线32切断的工序。在切断工序中,可以期望多个裸线32中的至少一部分裸线32彼此接合。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气性能提升。

切断工序也可以兼做使相邻的裸线32彼此接合的接合工序。在接合工序中,压紧部20通过使相邻的裸线32彼此滑动或者压紧片22a、22b相对于裸线32滑动中的至少一者,来破坏裸线32的氧化膜,从而使裸线32彼此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切断工序也可以不与压接工序同时进行。例如,压接端子装置100也可以使第三压接器123与第一压接器121独立地上下移动。作为一个例子,端子压接装置100可以以第一压接器121停留在下止点的状态来使第三压接器123下降从而进行切断工序。或者,端子压接装置100在端子压接部120的压接结束并使第一压接器121上升时,使第三压接器123下降来进行切断工序。或者,也可以在压接工序结束后,利用别的工序、别的装置来进行切断工序。

也可以是多个电线3被设置在压接端子2来进行压接工序以及切断工序。该情况下,端子压接装置100在压接工序中,相对于多个电线3的芯线31使芯线压接部12压接。另外,端子压接装置100在切断工序中,利用压紧片22a、22b来使多个电线3的裸线32切断。

[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的压紧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例的形状。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压紧部的压紧形状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压紧形状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压紧形状的又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5所示的压紧部20中,两个压紧片22a、22b一边重叠一边相对于芯线31被压紧。在图15所示的压紧部20中,第二压紧片22b被重叠在第一压紧片22a的外侧。图16所示的压紧部20中,两个压紧片22a、22b重叠,且在底部21形成凸部21a。凸部21a向芯线31突出。在底部21形成有凸部21a的情况下,在第三砧座113设置有用于形成凸部21a的突起。通过形成凸部21a,从而促进了底部21和芯线31的粘着。

图17所示的压紧部20中,两个压紧片22a、22b一边将前端彼此对接一边相对于芯线31被压紧。图17所示的压紧部20以第一压紧片22a以及第二压紧片22b的前端部与底部21平行的方式被压紧在芯线31。

[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参照图18,对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工序的剖视图。如图18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压紧部20中,第一压紧片22a的侧面23是倾斜面。侧面23是第一压紧片22a的芯线压接部12侧的侧面。侧面23以缘部22e的角度θ为钝角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侧面23以随着从第一压紧片22a的内侧面22c向外侧面22d去而沿着第一方向l向芯线压接部12靠近的方式倾斜。第二压紧片22b也设置有同样倾斜的侧面23。

侧面23将已被切断的裸线32的端部压缩,从而促进裸线32彼此的滑动。另外,侧面23与已被切断的裸线32的前端面滑动而促进裸线32彼此的接合。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能够实现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气性能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压紧片22a以及第二压紧片22b中,侧面23的相反侧的侧面24也可以设置成倾斜面。该情况下,侧面24的倾斜的朝向可以与侧面23的倾斜的朝向相反地设置。也就是说,侧面23、24以随着从外侧面22d向侧面22c去而沿着第一方向l互相靠近的方式倾斜。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9至图21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对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有同样功能的构成要素,标记同样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9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以及压接端子的剖视图,图20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工序以及切断工序的剖视图,图2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工序的剖视图。在第2实施方式的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例如,芯线压接部12与压紧部20一体地形成。

如图19所示,芯线压接部12的第一压紧片16a和压紧部20的第一压紧片25a被形成为一体的片部。第一压紧片25a被形成为随着沿着第一方向l向前侧去而高度h1变低。也就是说,第一压紧片25a被形成为后端部25r最高,前端部25f最低,中央部25c为中间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同样地,压紧部20的第二压紧片(图示省略)和芯线压接部12的第二压紧片16b被形成为一体的片部。另外,压紧部20的第二压紧片的形状与第一压紧片25a的形状相同。

如图19所示,第三压接器123的弯曲面123a具有第一面123b以及第二面123c。第一面123b被设置在弯曲面123a的前侧。第二面123c被设置在弯曲面123a的后侧。第一面123b以及第二面123c分别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第一面123b以及第二面123c以随着沿第一方向l靠近第一压接器121而朝向上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弯曲面123a以随着沿第一方向l向后侧去而截面面积变大的方式倾斜。第一面123b的倾斜角度比第二面123c的倾斜角度小。第三压接器123通过像上述那样倾斜,从而被构成为将第一压紧片25a的前侧的部分以比后侧的部分强的压紧力压紧。

电线3以芯线31的端部31a与芯线压接部12的底部15以及压紧部20的底部26对置的方式设置在压接端子2。例如,电线3被设置成前端31b从压紧部20前侧突出。端子压接装置100同时执行压接工序以及切断工序。也就是说,第一压接器121以及第三压接器123成一体下降。如图20所示,第一压接器121使芯线压接部12相对于芯线31压接,第三压接器123使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缠绕并切断裸线32。

如图21所示,第一压紧片25a将裸线32切断并切除前端部32a。在裸线32中,被切除的前端部32a例如是从压紧部20向前侧突出的部分。裸线32被切断,从而在芯线31形成切断面31c。第2实施方式中被形成的切断面31c例如是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的倾斜面。切断面31c以随着向压紧部20的底部26靠近而沿着第一方向l向芯线31的前端31b侧去的方式倾斜。

倾斜的切断面31c与随着向前侧去而第一压紧片25a的高度h1(参照图19)变低的情况对应地被形成。在切断工序中,首先第一压紧部25a的后端部25r相对于芯线31被缠绕,接着,中央部25c相对于芯线31被缠绕,最后,前端部25f相对于芯线31被缠绕。因此,最初后端部25r将位于上层的裸线32u切断,接着中央部25c将中层的裸线32m切断,最后,前端部25f将下层的裸线32l切断。由此,被形成的切断面31c成为如图21所示的倾斜面。

第一压紧片25a将裸线32切断的同时对裸线32的端部加压,从而使相邻的裸线32的端部滑动。裸线32彼此滑动,从而裸线32彼此粘着接合。由此,接合部34至少被形成在芯线31的切断面31c。第一压紧片25a将切断面31c以及接合部34覆盖同时被压紧在芯线31。压紧部20的第二压紧片与第一压紧片25a同样,一边将芯线32切断一边形成接合部34。第二压紧片与第一压紧片25a同样,一边将切断面31c以及接合部34覆盖一边被压紧在芯线31。

如图21所示,在压紧已完成的状态下,多个裸线32中的底部26附近的一部分的裸线32r不被切断而被压紧部20压紧。也就是说,压紧部20将除去一部分裸线32r之外的大部分裸线32切断。压紧部2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紧部20同样,可以将位于芯线31的中心的裸线32切断,也可以将至少半数的裸线32切断。

如以上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具有电线3和压接端子2。电线3具有:芯线31,其具有多个裸线32;以及覆皮,其以使芯线31的端部31a露出的状态覆盖芯线31。压接端子2具有芯线压接部12以及压紧部20。芯线压接部12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覆皮33侧的部分被压接。压紧部20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比芯线压接部12更靠前端31b侧的部分被压紧。

芯线压接部12的第一压紧片16a和压紧部20的第一压紧片25a是一体的。另外,芯线压接部12的第二压紧片16b和压紧部20的第二压紧片是一体的。芯线31具有多个裸线32中的一部分裸线32被切断而成的切断面31c。切断面31c被压紧部20覆盖。在切断面31c,相邻的裸线32彼此被接合。通过在切断面31c处裸线32彼此被接合,电阻被降低,从而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气性能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切断面31c是裸线32被压紧部20切断而形成的面。裸线32是否是被压紧部20切断例如可以通过残留在第一压紧片25a的侧面等处的痕迹来确认。在第2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裸线32的前端也可以沿着切断面31c向朝向压紧部20的底部26的方向剪切变形。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包含压接工序和切断工序。压接工序是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覆皮33侧的部分使压接端子2的芯线压接部12压接的工序。切断工序是相对于芯线31的端部31a中比芯线压接部12更靠前端31b侧的部分将压接端子2的压紧部20压紧,并利用压紧部20将多个裸线32中的一部分裸线32切断的工序。

[其他的变形例]

对其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压紧片16a、16b相对于芯线31的压紧方法不限定于被称为所谓的b压接的方式。压紧片16a、16b例如也可以将第二压紧片16b重叠在第一压紧片16a上而相对于接合部34缠绕。压紧片16a、16b以重叠方式被压接的情况下,压紧片16a、16b也可以被构成为将芯线31以及覆皮33这两者一体地覆盖。

覆皮压紧部14相对于覆皮33的压紧方法不限定于被称为所谓的b压接的方式。压紧片17a、17b也可以例如以重叠方式被压接。压接端子也可以不具有覆皮压接部14。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地实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