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6680发布日期:2020-02-28 11:1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的端子。



背景技术:

端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器中,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并且在电性传输过程中,为了更加有利于电信号的传输,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将端子的弹臂设计为多个,以在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之间形成多条传输路径来降低端子的阻抗。现有的一种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自所述基板的一端向上且向所述基板的相对另一端弯折延伸一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顶端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所述基板倾斜延伸一第二弹性臂,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第二弹性臂抵接所述基板;自所述基板的一端向上倾斜延伸一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自所述基板的相同端延伸,所述第三弹性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由于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接触,且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的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基板抵接,所述基板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的多条导电路径。

然而,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力直接作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使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下端抵在所述基板上,并且由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被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紧,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相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基板,所述基板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使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变形空间小,弹性较差,容易产生疲劳。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一导接部接触第一电子元件,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弯折延伸一抵接臂抵接导接部,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延伸一第二臂接触第二电子元件,使第一臂、第二臂和抵接臂的弹性较好,不易疲劳且具有多条导电路径的端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臂;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接部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一抵接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一第二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进一步,所述第一臂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分支和一第二分支,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所述第二臂自所述横梁的一侧倾斜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之间形成一开槽,所述开槽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臂进入所述导接部,所述开槽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抵接臂至少二分之一长度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呈锐角设置,所述抵接臂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且所述导接部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具有一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夹角。

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均减小,且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保持不变。

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抵接臂与所述导接部之间形成间隙,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发生弹性形变并带动所述第一臂发生弹性形变,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臂具有一第一端与所述导接部相连接,及一第二端与所述抵接臂相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二臂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臂的倾斜方向相同。

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抵接臂抵接于所述导接部的第一位置。

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抵接臂抵接于所述导接部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导接部的中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端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第二臂是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作用于所述接触部上的力经过所述第二臂传递到所述第一臂,再通过所述第二臂将力作用于所述抵接臂,使所述抵接臂的一端抵接所述导接部,所述抵接臂的相对另一端并未直接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抵接臂受力较小,不易疲劳;并且,作用于所述第二臂上的力要经过所述第一臂的转折才传递到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并未直接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使得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具有较大的弹性压缩量,弹性较好,不易疲劳;并且由于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进而在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依次形成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一臂、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一臂、所述抵接臂、所述导接部的两条相互并联的导电路径,从而减小了所述端子的阻抗,以改善所述端子信号传输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端子与第一电子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端子与第一电子元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端子未接触第二电子元件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端子未接触第二电子元件时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端子接触第二电子元件时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端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端子100第一电子元件200第二电子元件300

第一臂1第一端11第二端12

第一分支13第二分支14开槽15

横梁16导接部2通孔21

第三夹角c抵接臂3第二夹角b

第二臂4第一夹角a接触部41

第一位置p第二位置q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端子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200与一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端子100为一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每一所述端子100包括一第一臂1;自所述第一臂1的下端弯折延伸一导接部2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自所述第一臂1的上端弯折延伸一抵接臂3;自所述第一臂1的上下两端之间向上延伸一第二臂4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如图2、3、6所示,所述第一臂1具有一第一端11和一第二端12,且所述第一臂1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端11位于所述第一臂1的底端,所述第二端12位于所述第一臂1的顶端,即所述第一端11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12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臂1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分支13和一第二分支14,所述第一分支13与所述第二分支14之间形成一开槽15,所述开槽15前后完全贯穿所述第一臂1,一横梁16连接所述第一分支13和所述第二分支14,位于所述横梁16和所述第一端11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13和所述第二分支14相互平行设置,位于所述横梁16和所述第二端12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13与所述第二分支14在远离所述横梁16的方向上相互靠近,以使所述第一臂1上半部分的宽度逐渐变窄,增加所述第一臂1的弹性。

如图1、3所示,所述导接部2自所述第一端11经过一180°的半圆弧弯转且水平延伸形成,使所述导接部2与所述第一臂1之间形成一第三夹角c,所述第三夹角c为锐角,且所述开槽15的下端自所述第一端11继续向下延伸直至进入所述导接部2的水平部分,增加了所述导接部2与所述第一臂1连接处的柔韧性,使所述第一臂1的弹性更好,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焊接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且多个通孔21上下贯穿所述导接部2,多个所述通孔21可在焊接时收容多余的锡料,防止爬锡现象,并且,锡料自所述导接部2的下表面通过所述通孔21到达所述导接部2的上表面,可以保证所述导接部2焊接的更牢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也可不焊接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所述导接部2直接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上的导电垫),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为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作为一载体承载多个所述端子100安装至一机器的主机板(未图示)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也可以是机器上的主机板,多个所述端子100组装在一绝缘本体内(未图示),通过所述绝缘本体将多个所述端子100安装到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

如图2、3所示,所述抵接臂3自所述第二端12向下且向内反折形成,使所述抵接臂3与所述第一臂1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b,所述第二夹角b为锐角,使所述抵接臂3自所述第一臂1向内反折形成,并非向远离所述第一臂1的方向弯折,可减小所述端子100的整体长度,从而实现更加密集化排布,且所述第二夹角b大于所述第三夹角c;所述开槽15的上端自所述第二端12继续向下延伸至所述抵接臂3至少二分之一长度的位置,延长所述开槽15的长度,使所述抵接臂3于所述开槽15两侧的金属板材的宽度变窄,增加所述抵接臂3的弹性,且在所述第一臂1和所述抵接臂3上设置所述开槽15使所述第一臂1和所述抵接臂3在所述开槽15的相对两侧形成双通道降低了所述端子100的感性;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臂4未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时,所述抵接臂3未与所述导接部2接触,即所述抵接臂3的下端与所述导接部2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2、3所示,所述第二臂4自所述横梁16的一侧向上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4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臂1的倾斜方向相同,保证所述第二臂4将足够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臂1,以使所述第一臂1带动所述抵接臂3接触所述导接部2,所述第二臂4与所述第一臂1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a,所述第一夹角a为锐角,且所述第一夹角a大于所述第二夹角b,在保证所述抵接臂3具有较好弹性的情况下,所述导接部2不会对所述抵接臂3产生较大的反向抵持力,所述第一夹角a大于所述第二夹角b,所述第二夹角b大于所述第三夹角c,在保证所述端子100整体弹性的情况下也降低了所述端子100的高度。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二臂4具有一接触部41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所述第二臂4受力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臂1发生弹性变形,使所述第一臂1下移,所述第一臂1带动所述抵接臂3抵接所述导接部2,以在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依次形成所述接触部41、所述第二臂4、所述第一臂1、所述导接部2和所述接触部41、所述第二臂4、所述第一臂1、所述抵接臂3、所述导接部2的两条相互并联的导电路径,从而减小了所述端子100的阻抗;并且,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所述第一臂1、所述第二臂4和所述抵接臂3由于发生挤压形变,而使所述第一夹角a、所述第二夹角b和所述第三夹角c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的角度均减小,且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仍保持所述第一夹角a大于所述第二夹角b,所述第二夹角b大于所述第三夹角c的关系,所述端子100在受压前与受压后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变,有利于所述端子100在使用完之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增加所述端子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4、5所示,为本发明端子100的另一种状态,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所述抵接臂3抵接于所述导接部2的第一位置p,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所述抵接臂3抵接于所述导接部2的第二位置q,且所述第二位置q比所述第一位置p更靠近所述导接部2的中心,所述抵接臂3自所述第一位置p滑移至所述第二位置q,保证所述抵接臂3与所述导接部2的稳定接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端子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第二臂4是自所述第一臂1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作用于所述接触部41上的力经过所述第二臂4传递到所述第一臂1,再通过所述第二臂4将力作用于所述抵接臂3,使所述抵接臂3的一端抵接所述导接部2,所述抵接臂3的相对另一端并未直接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抵接臂3受力较小,不易疲劳;并且,作用于所述第二臂4上的力要经过所述第一臂1的转折才传递到所述导接部2,所述第一臂1的一端连接所述导接部2,所述第一臂1的相对另一端并未直接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使得所述第一臂1和所述第二臂4具有较大的弹性压缩量,弹性较好,不易疲劳。

(2)由于所述抵接臂3抵接所述导接部2,进而在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依次形成所述接触部41、所述第二臂4、所述第一臂1、所述导接部2和所述接触部41、所述第二臂4、所述第一臂1、所述抵接臂3、所述导接部2的两条相互并联的导电路径,从而减小了所述端子100的阻抗,以改善所述端子100信号传输的性能。

(3)所述第一臂1包括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分支13和所述第二分支14,且所述第一分支13和所述第二分支14之间形成所述开槽15,在所述第一臂1整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臂1具有宽度较窄的所述第一分支13和所述第二分支14使所述第一臂1的柔韧性更好,同时可在所述第一臂1处分出多个相互并联的导电路径,降低所述端子100的感性。

(4)所述开槽15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臂1进入所述导接部2,所述开槽15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抵接臂3至少二分之一长度的位置,于两端延长所述开槽15的长度,增加了所述第一臂1的弹性,使所述抵接臂3于所述开槽15两侧的宽度相对于所述抵接臂3其它位置的宽度变窄,增加所述抵接臂3的弹性,且在所述第一臂1和所述抵接臂3上设置所述开槽15使所述第一臂1和所述抵接臂3在所述开槽15的相对两侧形成双通道降低了所述端子100的感性。

(5)所述第一夹角a呈锐角设置,且所述第一夹角a大于所述第二夹角b,在保证所述抵接臂3较好弹性的情况下,所述导接部2不会对所述抵接臂3产生较大的反向抵持力,并且所述第二夹角b为锐角,使所述抵接臂3自所述第一臂1向内反折形成,并非向远离所述第一臂1的方向弯折,可减小所述端子100的整体长度,从而实现更加密集化排布;所述第一夹角a大于所述第二夹角b,所述第二夹角b大于所述第三夹角c,在保证所述端子100整体弹性的情况下也降低了所述端子100的高度。

(6)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所述第一夹角a、所述第二夹角b和所述第三夹角c的角度均减小,且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仍保持所述第一夹角a大于所述第二夹角b,所述第二夹角b大于所述第三夹角c的关系,所述端子100在受压前与受压后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变,有利于所述端子100在使用完之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增加所述端子100的使用寿命。

(7)所述第一端11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12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之间的垂直距离,使所述第一臂1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倾斜设置,且所述抵接臂3可自位于较远的第二端12弯折过来与位于较近端的所述导接部2相接触,增加了所述抵接臂3的长度,且为所述抵接臂3提供了较大的变形空间,使所述抵接臂3的弹性更好。

(8)所述第二臂4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臂1的倾斜方向相同,保证所述第二臂4将足够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臂1,以使所述第一臂1带动所述抵接臂3接触所述导接部2。

(9)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41时,所述抵接臂3抵接于所述导接部2的第一位置p,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压接所述接触部41的过程中,所述抵接臂3自所述第一位置p滑移至所述第二位置q,并且所述第二位置q比所述第一位置p更靠近所述导接部2的中心,保证所述抵接臂3与所述导接部2的稳定接触。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