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流组件、冷却装置及其动力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9688发布日期:2020-02-18 14:3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扰流组件、冷却装置及其动力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扰流组件、冷却装置及其动力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由于动力电池在高能量密度大功率放电的情况下一般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为了保证动力电池能够及时散热并确保正常工作,需要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却装置对其进行冷却。现有通常的冷却装置通常采用的是口琴管式的冷板结构,由于冷却装置包括了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相连通的多块冷板,与进水口的远近距离不同,使其内部的冷却水流量不同,各个冷板之间的冷却效果有差异,因此,在现有的冷却装置中,需要通过水管接插件或焊接某一段进水管管径的方式来限制不同区域冷却水的流量,从而使各个冷板的冷却效果达到均匀平衡。而现有的方式工艺和结构都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还会占用较大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同区域冷却水的流量无法合理控制的问题,提供扰流组件、冷却装置及其动力电池包,通过设置扰流片将开口截面分隔并使开口截面的面积减小,结构简单高效限流整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扰流组件,包括插接固定框和扰流片组,所述插接固定框设有依次设置的多个开口,所述扰流片组包括有一端连接固定在所述开口并将所述开口的截面分隔的扰流片;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片组之间设有用于与外部冷却装置连接定位的豁口。

优选地,所述扰流片的连接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开口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扰流片组包括片体至少部分地扭曲的变形片。

优选地,所述扰流片组还包括平直片,所述平直片和所述变形片沿所述开口的排列方向交替地一一对应连接固定在多个所述开口处。

优选地,所述平直片和变形片的末端的两侧都设有方便所述扰流组件与外部冷却装置连接的倒角。

优选地,所述扰流片组包括中间薄片和立筋,所述中间薄片和立筋沿所述开口的排列方向交替地一一对应连接固定在多个所述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进水管、出水集流体和连通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集流体之间的多个冷板,所述冷板内具有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进水管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冷板一端的多个进水连通口相互连通,至少一个所述进水连通口内设有如上所述的扰流组件,相邻两个所述进水连通口之间的侧壁,与所述豁口过盈配合定位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管和位于所述进水管两侧的所述出水集流体,且所述进水管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冷板与所述出水集流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位于中部的所述出水集流体和位于所述出水集流体两侧的所述进水管,且所述出水集流体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冷板与所述进水管相互连通。

优选地,在多个所述进水连通口内均设有所述扰流组件;沿所述进水管和出水集流体的延伸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冷板,处于延伸方向不同位置上的冷板的所述进水连通口内设置的扰流组件中,所述扰流片的厚度和/或形状不同。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中设有如上所述的冷却装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扰流片将开口截面分隔并使开口截面的面积减小,结构简单高效限流整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扰流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冷板一端的口琴管式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扰流组件101开口102中间薄片

103立筋104豁口105插接固定框

200进水管201进水口300出水集流体

301出水口400冷板进401水连通口

402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通常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远、近”通常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远近。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扰流组件100,包括插接固定框105和扰流片组,所述插接固定框105设有依次设置的多个开口101,所述扰流片组包括有一端连接固定在所述开口101并将所述开口101的截面分隔并使所述开口截面的面积减小的扰流片,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片组之间设有用于与外部冷却装置连接定位的豁口104。通常情况下,扰流片的连接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开口101的中部。也就是说,每个扰流片都是一端连接固定在所述开口101上,另一端则为自由端沿连接固定端朝所述开口101的内部延伸,扰流片组可以包括片体至少部分地扭曲的变形片,如:片体的局部或整体上凸、下凹或翻转扭曲;还可以包括平直片,所述平直片和所述变形片沿所述开口101的排列方向交替地一一对应连接固定在多个所述开口101处。换句话说,实质上,扰流片组可以只包括变形片,也可以是由变形片和平直片组成的扰流片组,无论是变形片还是变形片和平直片的组合,每个扰流片都与一个开口101一一对应固定连接。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片组包括中间薄片102和立筋103,所述中间薄片102和立筋103沿所述开口101的排列方向交替地一一对应连接固定在多个所述开口101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扰流片组包括间隔交替设置在多个所述开口101内的中间薄片102和立筋103,其中的中间薄片102就是前述的平直片,而立筋103则是前述的变形片,立筋103的片体发生变形,在靠近与开口101的位置局部上凸而成。每个所述中间薄片102都与相邻的两个立筋103的其中一个立筋103并排紧靠设置,与另一个立筋103之间留有豁口104;或者,每个所述立筋103都与相邻的两个中间薄片102的其中一个中间薄片102并排紧靠设置,与另一个薄片102之间留有豁口10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口101设置中间薄片102和立筋103,实质上就是要通过占用开口的空间,进而使流道变小,实现限流。另外,如图1所示,豁口104设置在相邻的扰流片组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就是设置在由中间薄片102和立筋103两两构成的扰流片组之间,用于与外部冷却装置连接定位。由于扰流组件是插接在冷却装置的冷板一端的由多个进水连通口401构成的口琴管式结构中的,相邻的两个进水连通口401之间所形成的侧壁402与豁口104的位置相互对应。另外,在所述平直片和变形片沿其片体延伸方向端部的两侧,都设有方便所述扰流组件与外部冷却装置连接的倒角(图中未示出)。为了减小重量同时也便于加工,所述扰流片组中的扰流片通常采用的是塑料材质。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进水管200、出水集流体300和连通在所述进水管200和出水集流体300之间的多个冷板400,所述冷板400内具有冷却流道(图中未示出),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进水管200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冷板一端的多个进水连通口401相互连通,冷板400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200和出水集流体300焊接,设置在所述冷板400一端的多个进水连通口401使冷板形成口琴管式结构,相邻两个所述进水连通口401之间的侧壁402,与所述豁口104过盈配合定位连接,能够有效地防止扰流组件从冷却装置的进水连通口401位置处脱落。在进水管200和出水集流体300上分别设有进水口201和出水口301,其中,进水口201和出水口301都采用的是标准水管接头结构。同时,为了方便连接,进水管200与出水集流体300均采用方形铝管或圆形铝管。在通常情况下,采用上述结构的冷却装置水流会倾向于通过靠近进水口201位置的冷板400流向出水集流体300,然后通过出水口301排出。因此可能会导致多个冷板400之间流量分布不均匀,使各冷板制冷效率不一致,不同区域散热效果不同。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多个所述进水连通口的至少一个所述进水连通口401内设有如上所述的扰流组件,或者在全部进水连通口内都设有扰流组件,由于扰流组件包括设有多个开口101的插接固定框105和设置在所述开口101内的扰流片组,形成格栅状主体,其外轮廓与冷板400的进水连通口401的截面轮廓相同或略小。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扰流片组包括间隔交替设置在多个所述开口101内的中间薄片102和立筋103,其中,中间薄片102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流入冷板400中液体的流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整中间薄片102的厚度可以实现对不同流阻的设定。也就是说,对于位于冷却装置的不同位置上的冷板400可以装有不同规格的扰流组件结构,以实现对流量的调节及分配,从而达到不同冷板流量近似一致,保证冷板散热效果相同的目的。也就是说,沿所述进水管200和出水集流体300的延伸方向上设置的多个冷板400,处于延伸方向不同位置上的冷板400的所述进水连通口401内设置的扰流组件中,所述平直片的厚度不同和/或所述变形片的形状可以是不同的。而扰流片组中的立筋103,一方面用于保证扰流片整体结构稳定,同时其也具有通过调整厚度和形状实现调整流阻的功能。结合图2所示,由于进水管200和出水集流体300都具有一定的长度,而进水口201设置的进水管200的端部,对于沿着进水管200的延伸方向处于不同位置的冷板400来说,靠近进水口201的冷板400相对于远离进水口201的冷板400来说,可能会流速更快、流量更大,因此,为了达到整体冷却装置中冷却水的流速和流量的平衡,以达到最优的冷却效果,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处于不同位置上的冷板400增加扰流片结构不同的扰流组件。另外,豁口104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在装配时避让冷板400中相邻两个所述进水连通口401之间的侧壁402,同时,也可以通过豁口104两侧的立筋103和中间薄片102夹紧冷板400中的侧壁402,实现扰流片的装配。除此之外,在所述平直片和变形片沿其片体延伸方向端部的两侧,都设有方便所述扰流组件与外部冷却装置连接的倒角,其目的在于便于装配。扰流组件通过对应设置的豁口104及侧壁402嵌入到冷板400的流液入口位置,同时还可以在不同冷板400中装配不同规格的扰流组件,以实现对流量调节及分配,从而实现不同冷板流量近似一致,保证冷板散热效果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冷却装置,除了上述图2所示的一侧入一侧出的结构设置之外,也可以实现中间单侧进水口、两侧出水口或两侧进水口、中间出水口的结构。具体来说,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管200和位于所述进水管200两侧的出水集流体300,且所述进水管200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冷板400与所述出水集流体300相互连通。也就是中间进水两侧出水的冷却装置。当然,冷却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包括位于中部的出水集流体和位于所述出水集流体两侧的进水管,且所述出水集流体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冷板与所述进水管相互连通。也就是两侧进入中间出水的冷却装置。但无论冷却装置采用上述的何种结构,都是在进水管200与冷板400的连通位置的进水连通口401内设置扰流组件,从而达到限流整流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中设有如上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在高能量密度大功率放电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通过在动力电池包中设置冷却装置,对动力电池有效冷却并确保动力电池包在安全状态下正常运行。由于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的是扰流组件的设置,关于冷却装置与动力电池包之间更详细的连接关系并不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重点,因此,该部分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扰流片将开口截面分隔并使开口截面的面积减小,减少管路接插件,减少连接降低连接失效风险,冷却效果优化,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限流整流效果明显。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例如,扰流片并不局限于中间薄片和立筋的组合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片体的厚度和形状做适应性改变,以达到最终限流整流的效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