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7567发布日期:2020-05-22 21:18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隔离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电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它本身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对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均较大。

隔离开关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操作工人多是站在斗车或绝缘平台上使用电杆来分合刀闸。

为了使带电作业变得更安全,通常会使用导线遮蔽罩将触头与固封极柱隔离开,触头意外接触,保护操作工人的安全。

这些遮蔽罩能帮助保护额定值在25kv以下的隔离开关线路上的线路工人操作安全,但是在分合闸操作之前要先放上去,操作完成之后又要取下来,使用很不方便;而且现有的遮蔽罩仅有绝缘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发现隔离开关合闸状态的绝缘防护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由前防护套、中防护套和后防护套顺序连接而成,所述的前防护套和中防护套均为一块高密度聚乙烯绝缘片对卷形成,其顶部开口处通过销钉孔内的绝缘销钉连接;所述前防护套的前后侧分别有铜排入口和刀片出口,前防护套下侧有第一伞裙出口,防护套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一销轴出口,所述的第一伞裙出口与刀片出口之间为褶皱连接部;所述中防护套的前后侧分别有刀片入口和静头出口,中防护套下方为触头出口,中防护套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二销轴出口;所述的后防护套为右端封闭、上下侧分别有操作窗口和第二伞裙出口的立方体结构,后防护套底部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安装腰孔;所述前防护套或/和中防护套或/和后防护套的外表面敷设有感温变色层,前防护套或/和中防护套或/和后防护套的内壁面设置有通过温度判断触头与固封极柱连接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所述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与微控制单元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

所述的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前防护套后端部与中防护套前端部通过绝缘销钉连接,中防护套后端部与后防护套前端部通过绝缘销钉连接。

所述的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前防护套后端部与中防护套前端部通过粘接连接,中防护套后端部与后防护套前端部通过粘接连接。

所述的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前防护套后端部与中防护套前端部搭接,所述的中防护套后端部与后防护套前端部搭接。

进一步,所述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还包括与微控制单元连接的gprs模块和gps/北斗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防护套用于由接线铜排、静刀头部、负荷刀片、第一硅橡胶伞裙和第二硅橡胶伞裙构成的隔离开关上时,前防护套能紧密包覆住接线铜排和第一硅橡胶伞裙的连接处,中防护套能紧密包覆住负荷刀片部分,后防护套能紧密包覆住静刀头部和第二硅橡胶伞裙的连接处,线路检修工人提供额外的保护,当停电检修时负荷刀片与静刀头部意外接触或工作过程中发生短路时,因放电而产生高温时,外面的感温变色层变色,工作人员可现场观察和判断,同时内部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向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终端或远程服务器发送警报信息,实现远程监测报警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防护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防护套另一视角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后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后防护套另一视角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温度-电流监测装置的电路原理;

图11为温度-电流监测装置的控制部分结构图;

图12为温度-电流监测装置的控制原理图;

图13为温度-电流监测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14为温度采样处理的流程图;

图15为电流采样处理的流程图;

图16为主动上报流程图。

各附图标记为:11—前防护套,111—铜排入口,112—刀片出口,113—第一伞裙出口,114—第一销轴出口,115—褶皱连接部,12—中防护套,121—刀片入口,122—静头出口,123—触头出口,124—第二销轴出口,13—后防护套,131—操作窗口,132—第二伞裙出口,133—连接板,134—安装腰孔,2—温度-电流监测装置,3—销钉孔,4—静刀头部,51—第一硅橡胶伞裙,52—第二硅橡胶伞裙,6—接线铜排,71—第一销轴,72—第二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6~20kⅴ隔离开关的分体式绝缘修护装置,由前防护套11、中防护套12和后防护套13顺序连接而成,所述前防护套11、中防护套12和后防护套13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的外表面敷设有感温变色层,前防护套11、中防护套12和后防护套13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的内壁面设置有通过温度判断触头与固封极柱连接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本实施例是设置在后防护套13上),所述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与微控制单元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

本防护套用于由接线铜排6、静刀头部4、负荷刀片、第一硅橡胶伞裙51和第二硅橡胶伞裙52构成的隔离开关上时,前防护套11能紧密包覆住接线铜排6和第一硅橡胶伞裙51的连接处,中防护套12能紧密包覆住负荷刀片部分,后防护套13能紧密包覆住静刀头部4和第二硅橡胶伞裙52的连接处,线路检修工人提供额外的保护,当停电检修时负荷刀片与静刀头部4意外接触或工作过程中发生短路时,因放电而产生高温时,外面的感温变色层变色,工作人员可现场观察和判断,同时内部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向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终端或远程服务器发送警报信息,实现远程监测报警功能。

如图2、图3所示,所述的前防护套11为一块高密度聚乙烯绝缘片对卷形成,其顶部开口处通过销钉孔3内的绝缘销钉连接,前防护套11的前后侧分别有铜排入口111和刀片出口112,分别容纳接线铜排6和负荷刀片,前防护套11下侧有第一伞裙出口113,用于容纳第一硅橡胶伞裙51,防护套11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一销轴出口114,用于容纳隔离开关的第一销轴71,其中第一伞裙出口113与刀片出口112之间为褶皱连接部115,用于分合闸时容积的扩大。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中防护套12为一块高密度聚乙烯绝缘片对卷形成,其顶部开口处通过销钉孔3内的绝缘销钉连接,中防护套12的前后侧分别有刀片入口121和静头出口122,分别容纳负荷刀片和静刀头部4,中防护套12下方为触头出口123,中防护套12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二销轴出口124,用于容纳隔离开关的第二销轴72。

如图6、图7所示,所述的后防护套13为右端封闭、上下侧分别有操作窗口131和第二伞裙出口132的立方体结构,用于容纳第二硅橡胶伞裙52,后防护套13底部设置有连接板133,连接板133上设置有安装腰孔134。

如图8所示,前防护套11后端部与中防护套12前端部、以及中防护套12后端部与后防护套13前端部可以是通过绝缘销钉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粘接连接,还可以是直接搭接。

如图9、图10所示,所述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与微控制单元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其中无线通讯模块与微控制单元进行连接,实现模块间的相互通信,完成本地通信与远程通信;电源管理模块与无线通讯模块、温度检测模块以及微控制单元连接,提供电压以完成整个装置的供电功能;微控制单元分别与无线通讯模块和导线温度检测模块连接,实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用于负荷动刀片7的状态监测,对异常或故障提前预警,主要功能是实现系统监控、无线通信、温度监测、电流监测等任务的调度和管理,可与多种上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既可与操作工人携带的便携式智能终端进行数据通信,也可以与电力部门设置在线路上的故障指示器汇集单元进行数据通信,若周围无智能设备,也可单独加装汇集单元作为其上行设备;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的上行设备根据本装置的安装环境而定,具有很强的可交互性。

防护套上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平时处于低功耗休眠状态,通过合理的时钟同步技术研究,实现高精度的无线通信功能定时唤醒,定时对安装于线路故障隔离管中的导线开断状态进行监测,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与上报,降低待机和监测状态功耗。

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采用电池、超级电容或设置在本体外的电流互感器获取电源,所述的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还包括与微控制单元连接的gprs模块和gps/北斗模块,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gprs直接发送至巡检人员的手机中,同时通过gps/北斗模块将故障所在地的坐标实时反馈给巡检人员。

本发明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可实现对10kv隔离刀闸动头的温度和电流的同步监测,并通过无线自组网的数据传输方式把监测数据上报至系统平台,生成温度、电流关系曲线,直观展示温度与电流变化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预警,缩短故障时间,增强隔离刀闸运行的稳定性。如图11所示,其控制部分包括应用模块和驱动模块,而应用模块包括应用任务模块和应用支持模块,其中应用支持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管理、参数管理、通信协议处理等功能,应用任务模块主要通过调用驱动模块和应用支持模块,实现对各功能模块工作配置,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等功能,协调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配合,按照指定次序实现特定功能任务;而驱动模块包括mcu驱动模块和外围器件驱动模块,其中mcu驱动模块主要完成mcu各功能设备的工作配置和功能实现等,而外围器件驱动模块主要完成各外围器件接口配置、状态控制和功能实现等。

图12为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部分的控制原理图,嵌入式控制程序的各个层之间通过接口函数,进行数据交互,保证了各个层之间的独立性,也使得编程代码变得清晰,容易读懂。通过接口函数交互数据,首先保证的数据的安全性,调用时只需要对接口函数本身进行理解,不需要深入函数内部,减轻了编写应用程序的工作量。

图13为温度-电流监测装置2部分的控制流程图:微功率无线任务初始化;微功率无线速率选择;微功率无线打开;微功率无线设置成发送模式;微功率无线设置成接收模式;微功率无线接收模式关闭;微功率无线发送模式关闭;电流数据上报;温度数据上报;数据缓存区清零;测温模块掉电;测温模块上电;执行一次测量,返回测量值;上报间隔获取;报警阈值获取;测量间隔设置;测量间隔获取;上报间隔设置;报警阈值设置;设置报警上报标志,用于指示是否有报警上报任务;获取报警上报标志,用于指示是否有报警上报任务;新记录数据保存;数据缓存区清零;测电流模块掉电;测电流块上电;执行一次测量,返回测量值;执行一次测量,返回测量值;报警阈值设置;设置报警上报标志,用于指示是否有报警上报任务;获取报警上报标志,用于指示是否有报警上报任务;硬件看门狗初始化;喂狗。

图14为温度采样处理的流程图,其中温度采样程序是指读取一次ds18b20的温度值。图15为电流采样处理的流程图,用于实现电流监测模块的上电、掉和监测模块的数据读取与计算。图16为主动上报流程图。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