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注液系统的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9477发布日期:2020-05-22 21:2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注液系统的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注液系统的蓄电池。



背景技术:

蓄电池长时间使用后需进行补注电解液体的蓄电池主体。

以富液式储能蓄电池为例,蓄电池处于一种长期浮充状态,使电池内的电解液水发生电解,长时间使用后会造成蓄电池内部电解液液面下降,因此需要对蓄电池定期进行维护,补注电解水。

原始的富液式储能蓄电池补注电解水操作方法为:撬开蓄电池胶体盖板,取下每单体溢气阀和橡胶帖及周边填充物,再通过注射器进行每单体补注电解水的操作。富液式储能蓄电池多以单体组合为主,在补注电解水时需逐只进行,针对集中排布领域蓄电池也要逐只进行补液操作,无法做到集中注液,补液过程中费事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注液系统的蓄电池,可以简化蓄电池补液过程的工作流程。

一种具有注液系统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电池主体,所述电池主体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上的注液单元,各个壳体依次贴合,各个电池主体的注液单元之间通过设有的连接管依次连通,所述注液单元用于直接补注电解水。

优选的,所述注液单元包括注液阀体、排气管,所述注液阀体固定穿插于壳体上,所述注液阀体上部裸露于壳体外,所述注液阀体内设有密闭阀腔,所述注液阀体上部设有连通密闭阀腔的注液口和出液口,前一密闭阀腔的注液口和后一密闭阀腔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依次连通,所述注液阀体下部设有连通密闭阀腔的进液口,所述进液口连通壳体内设有的容纳腔室,所述排气管分别连通密闭阀腔和壳体内的容纳腔室。

优选的,所述进液口设有多个且周向分布于注液阀体下部,多个进液口可以在流通过程中,使得多个进液口部分进液部分出气,从而更加流畅的实现气液互换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注液阀体为虹吸发生结构,注液阀体为虹吸发生的结构从而使得补注电解水更加便捷,加速了各个注液单元内电解水的流通。

优选的,所述注液阀体包括主体部和虹吸栓,所述主体部内具有柱形腔,所述虹吸栓包括一体成型的栓头部和中空管部,所述栓头部可拆卸式密封连接柱形腔上端形成上述密闭阀腔,所述中空管部插入柱形腔内,所述中空管部设有分别对应注液口与出液口的两个径向通孔,两个所述径向通孔均低于注液口与出液口且高于进液口,所述中空管部与主体部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隔绝中空管部与主体部之间的上下间隙;所述排气管包括向上延伸的上管体,所述上管体套接于中空管部内,所述上管体上端低于栓头部底部且高于径向通孔。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包括向下延伸的下管体,所述下管体插入壳体内的容纳腔室,下管体与上管体均是中空的且相互连通,所述下管体的内径大于上管体的内径,下管体的内径较大,可以有效避免壳体内的液体发生晃动而对下管体的下端造成堵塞。

优选的,所述栓头部与柱形腔构成螺纹密封连接,从而能提高了产品的密封性,而且若是油管路内部发生堵塞,也可以直接旋转栓头部从而取出虹吸栓,便于清洁。

优选的,所述注液阀体与壳体构成螺纹密封连接,所述注液阀体与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从而提高产品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注液阀体和排气管为一体式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有益效果:只需要将电解水注入第一个电池主体,通过连接管的依次传输,便可以将电解水依次传递至其他电池主体内,无需针对各个电池主体进行依次注入,大大提高了相应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池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池主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注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注液单元的剖面运行原理图。

1、壳体;2、注液阀;3、连接管;4、主体部;5、虹吸栓;6、径向通孔;7、栓头部;8、中空管部;9、密封圈;10、上管体;11、下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种具有注液系统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电池主体,所述电池主体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上的注液单元。各个壳体1依次卡位贴合固定从而形成组件结构,壳体1内上部设有用于容纳注液单元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有合围的挡板构成,所述挡板设有用于液体流通的开口,其主要作用为隔离注液单元与蓄电池的其他部件。所述注液阀2体与壳体1构成螺纹密封连接,所述注液阀2体与壳体1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从而提高产品的密封性。上述壳体1可以为方形或柱形结构。

各个电池主体的注液单元之间通过设有的连接管3依次连通。所述注液单元包括一体式结构的注液阀2体、排气管,注液阀2体和排气管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密封性。所述注液阀2体固定穿插于壳体1上,所述注液阀2体上部裸露于壳体1外,所述注液阀2体内设有密闭阀腔,所述注液阀2体上部设有连通密闭阀腔的注液口和出液口,前一密闭阀腔的注液口和后一密闭阀腔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3依次连通,所述注液阀2体下部设有连通密闭阀腔的进液口,所述进液口连通壳体1内设有的容纳腔室,所述排气管分别连通密闭阀腔和壳体1内的容纳腔室。所述进液口设有4个且周向分布于注液阀2体下部,4个进液口可以在流通过程中,使得2个进液口进液,而另外2个进液口进行出气,从而更加流畅的实现气液互换的功能。

所述注液阀2体包括主体部4和虹吸栓5,所述主体部4内具有柱形腔,所述虹吸栓5包括一体成型的栓头部7和中空管部8,所述栓头部7可拆卸式密封连接柱形腔上端形成上述密闭阀腔,所述栓头部7与柱形腔构成螺纹密封连接,从而能提高了产品的密封性,而且若是油管路内部发生堵塞,也可以直接旋转栓头部7从而取出虹吸栓5,便于清洁。所述中空管部8插入柱形腔内,所述中空管部8设有分别对应注液口与出液口的两个径向通孔6,两个所述径向通孔6均低于注液口与出液口且高于进液口,所述中空管部8与主体部4之间设有密封圈9,所述密封圈9用于隔绝中空管部8与主体部4之间的上下间隙;所述排气管包括向上延伸的上管体10,所述上管体10套接于中空管部8内,所述上管体10上端低于栓头部7底部且高于径向通孔6。

所述排气管包括向下延伸的下管体11,所述下管体11插入壳体1内的容纳腔室,下管体11与上管体10均是中空且相互连通,所述下管体11的内径大于上管体10的内径,下管体11的内径较大,可以有效避免壳体1内的液体发生晃动而对下管体11的下端造成堵塞。

上管体10与中空管部8之间的间隙构成内间隙通道,中空管部8与密闭阀腔底部之间的间隙构成下间隙通道,中空管部8与密闭阀腔侧壁之间的间隙构成外间隙通道,所述内间隙通道、下间隙通道、外间隙通道依次连通构成发生u型的虹吸通道。

运行原理:当蓄电池内部的液面过低,排气管底部将暴露在壳体1内的气体中,注液过程中,液体从注液口进入穿过通孔,依次穿过内间隙通道、下间隙通道、外间隙通道发生虹吸反应,从而将电解水注入壳体1内,而壳体1内的气体不断经排气管排出,由于上官体的顶部高于径向通孔6,此时从排气管溢出的气体直接沿上管体10与中空管部8向下移动,进而从对应出液口的径向通孔6排出,进入出液口。

可以根据注液需求调整排气管的长度,当需要注液液面高时,使排气管的长度较短当需要注液液面低时排气管长度较长。

当注液达到规定液面时,此时排气管底部没入液体内,蓄电池内部的空气无法通过排气管排出,此时蓄电池内部密闭空气对液柱产生的压力与外部液体流动产生的压力相平衡,液体不再注入到蓄电池中,而通过连接管3进入下一电池主体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