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86093阅读:来源:国知局
离子和正离子。
[0063] 基材50搭载有放电电极40。基材50作为不同的基材而包括将作为第1基材的 基板51和作为第2基材的基板52。基板51和基板52相互相对地设置。基板51具有一 方表面51a和另一方表面5化,基板52具有一方表面52a。基板51、52 W表面51a和表面 52a面对面的方式配置。
[0064] 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状电极42搭载于基板51。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 状电极42 W各自的针尖从表面51a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基板51。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针 状电极44搭载于基板52。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针状电极44 W各自的针尖从表面52a 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基板52。
[00化]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设于基板51的另一方表面5化。基板支撑壳体54 W支撑基 板51并且覆盖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的方式设置。基板支撑壳体55 W支撑基板52的方式 设置。
[0066] 配线56设为将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和第3针状电极43之间电连接的连接构件。 配线57设为将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和第4针状电极44之间电连接的连接构件。基板支 撑壳体55 W覆盖基板52中的、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3、44与配线56、57的接点 的方式设置。也可W代替图4所示的单一的基板支撑壳体55覆盖第3针状电极W及第4 针状电极43、44与配线56、57的2个接点双方的构成而分别设置覆盖第3针状电极43与 配线56的接点的壳体、W及覆盖第4针状电极44与配线57的接点的壳体。
[0067] 外装壳体31设为形成离子发生装置26的外观的箱体。外装壳体31由树脂材料 一体地成形。外装壳体31作为其构成部位具有基板收纳部32、33和肋状部34?36。外装 壳体31具有由基板收纳部32、肋状部35、基板收纳部33 W及肋状部34构成四边的矩形框 状。外装壳体31具有俯视为矩形的形状,上述矩形具有沿着放电电极40的延伸方向延伸 的长度和沿着与放电电极4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短边。
[0068] 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相互隔开距离平行地配置。基板收纳部32具有 比基板收纳部33大的容积。在基板收纳部32中收纳有基板51、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 W及 基板支撑壳体54。在基板收纳部33中收纳有基板52和基板支撑壳体55。第1针状电极 41和第2针状电极42从基板51的表面51a向外装壳体31的外部延伸出来。第3针状电 极43和第4针状电极44从基板52的表面52a向外装壳体31的外部延伸出来。为了提高 安全性,也可W在图4所示的构成中追加设置不与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 的针尖直接接触的保护罩。
[0069] 第1针状电极和第2针状电极41、42、感应电极45、基板51、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 W及基板支撑壳体54构成电源单元。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3、44、基板52 W及基 板支撑壳体55构成电极单元。
[0070] 搭载有第1针状电极和第2针状电极41、42的基板51、W及搭载有第3针状电极 和第4针状电极43、44的基板52均收纳在外装壳体31内。由此,第1针状电极?第4针 状电极41?44实现1个单元。在外装壳体31内还收纳有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感应电极 45、配线56、57,构成离子发生装置26的各要素收纳在外装壳体31内而实现一体化。
[0071] 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 W相互隔开距离平行且与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 正交的方式配置。相互相对的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的一端彼此被肋状部34连 结。相互相对的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的另一端彼此被肋状部35连结。
[0072] 肋状部36与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平行地配置。肋状部36在肋状部34和肋状 部35之间将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相互连结。
[0073] 肋状部34?36从基板收纳部32起沿着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状电极42的 延伸方向直线状地延伸。肋状部34?36从基板收纳部33起沿着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 针状电极44的延伸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0074] 感应电极45从基板51的表面51a朝向肋状部36的内部突出。感应电极45的前 端部收纳在外装壳体31(肋状部36)的内部。此外,感应电极45除了图示的针状的形状W 夕F,也可W具有板状或者椿状的形状。
[0075] 配线56 W从基板收纳部32经过肋状部35的内部朝向基板收纳部33的方式配设。 配线57 W从基板收纳部32经过肋状部34的内部朝向基板收纳部33的方式配设。配线56 W经过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中的任一方的方式配设,配线57 W经过肋状部34和肋状部 35中的任一另一方的方式配设。
[0076] 在被基板收纳部32、肋状部35、基板收纳部33 W及肋状部34包围的外装壳体31 的内侧形成有中空的空间38。空间38形成为在图1和图4的纸面垂直方向、即图2、图3 W及图5的上下方向贯通外装壳体31的形状。
[0077] 外装壳体31具有外表面31s,外表面31s的一部分构成第1壁面37和与第1壁 面37相对的第2壁面39。第1壁面37形成于基板收纳部32,第2壁面39形成于基板收 纳部33。第1壁面37和第2壁面39构成空间38的周缘的一部分。第1壁面37和第2壁 面39将基板收纳部32、33之间的空间38划分形成。空间38形成在第1壁面37和第2壁 面39之间。
[007引从基板51、52延伸出来的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的前端部配置于 空间38。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状电极42的针尖从第1壁面37向外装壳体31的外部 突出,排列配置在空间38内。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针状电极44的针尖从第2壁面39向 外装壳体31的外部突出,排列配置在空间38内。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的 针尖配置在肋状部34和肋状部36之间的空间38,第2针状电极42和第4针状电极44的 针尖配置在肋状部36和肋状部35之间的空间38。
[0079] 在第1壁面37中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贯通外装壳体31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将基板 收纳部32的内部空间和空间38连通。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状电极42贯通形成于第 1壁面37的开口部,使针尖向空间38露出配置。在第2壁面39中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贯通 外装壳体31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将基板收纳部33的内部空间与空间38连通。第3针状电 极43和第4针状电极44贯通形成于第2壁面39的开口部,使针尖向空间38露出配置。
[0080] 空气在空间38中通风。外装壳体31规定空气流路的一部分。放电电极40所产 生的离子被在空间38中经过而流动的空气输送。空间38构成用于输送放电电极40产生 的离子的气体所流经的风路的一部分。规定空间38的外缘的第1壁面37和第2壁面39 构成风路的一部分。
[0081] 流经空间38的空气在图1和图4的纸面垂直方向、即在图2、图3 W及图5的上下 方向通风。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配置在与空间38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正交的同一平面上。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在与空间38内的空气的流动 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相互平行地配置。
[0082] 离子发生装置26还具备供电连接器46。供电连接器46设于收纳高电压发生电路 部53的基板收纳部32。供电连接器46设为用于对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供给电力的供电 部。
[0083]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离子发生装置26的构成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离子发 生装置26除了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和感应电极45 W外,具备端子T1、 T2、升压电路90、升压变压器91、二极管92、93、电容器94、95。在图4所示的高电压发生电 路部53的构成中包括升压电路90、升压变压器91、二极管92、93、电容器94、95。
[0084] 升压电路90构成为适当地包括二极管、电阻元件W及NPN双极晶体管等。升压变 压器91包括初级线圈91a和次级线圈9化。为了进行整流而设有二极管92、93和电容器 94、95。次级线圈9化的一端与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电连接。次级线圈 9化的另一端与感应电极45电连接。
[0085] 升压变压器91产生分别对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施加的正或负 的高电压。当在端子T1、T2之间施加电压时,经由二极管92对第1针状电极41和第4针 状电极44施加正的高电压脉冲,经由二极管93对第2针状电极42和第3针状电极43施 加负的高电压脉冲。由此,在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的针尖和感应电极45 之间发生电晕放电,第1针状电极41和第4针状电极44产生正离子,第2针状电极42和 第3针状电极43产生负离子。
[0086] 此外,正离子是在氨离子or)的周围附带多个水分子的簇离子,表示为H+化0) m(m是0 W上的任意的整数)。负离子是在氧离子的2~)的周围附带多个水分子的簇离子, 表示为化-化2〇)n(n是0W上的任意的整数)。当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时,两离子包围在空 气中浮游的霉菌或病毒的周围,在其表面上相互发生化学反应。利用此时生成的活性种的 哲自由基(? 0H)的作用去除浮游霉菌等。
[0087]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离子发生装置26的放电电极40的配置的示意图。参照 图7说明实施方式1的放电电极40、即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的配置。此 夕F,在图7中,为了简化,仅图示第1针状电极?第4针状电极41?44、搭载第1针状电极 和第2针状电极41、42的基板51 W及搭载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3、44的基板52。 [008引第1针状电极和第2针状电极41、42在与空间38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图7 的纸面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W各自的延伸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 1针状电极和第2针状电极41、42的针尖隔开第1间隔D1在空间38内排列配置。第1针 状电极和第2针状电极41、42的各自的针尖隔开第1间隔D1配置。
[0089] 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3、44在与空间38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 向上W各自的延伸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 43、44的针尖隔开第2间隔D2在空间38内排列配置。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3、 44的各自的针尖隔开第2间隔D2配置。
[0090] 第1针状电极和第3针状电极41、43在与空间38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 向上W各自的延伸方向存在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第1针状电极和第3针状电极41、 43的针尖隔开距离L配置在空间38内。第1针状电极和第3针状电极41、43的各自的针 尖隔开距离L配置。
[0091] 第2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2、44在与空间38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 向上W各自的延伸方向存在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第2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2、 44的针尖隔开距离L配置在空间38内。第2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2、44的各自的针 尖隔开距离L配置。
[0092] 基板51的表面51a与基板52的表面52a平行,第1针状电极和第2针状电极41、 42相对于表面51a垂直地突出相同的距离,第3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3、44相对于表 面52a垂直地突出相同的距离。通过该配置,第1针状电极和第3针状电极41、43的针尖 间距离与第2针状电极和第4针状电极42、44的针尖间距离相等。
[0093] 第1针状电极41的针尖和第3针状电极43的针尖之间的距离L比第1针状电极 41和第2针状电极42的间隔D1大、且比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针状电极44的间隔D2大。 第2针状电极42的针尖和第4针状电极44的针尖之间的距离L比第1针状电极41和第 2针状电极42的间隔D1大、且比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针状电极44的间隔D2大。
[0094] 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状电极42构成作为间隔D1和距离L中的短的距离的 间隔D1。构成间隔D1的两个针状电极的一方是产生正离子的第1针状电极41,另一方是 产生负离子的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