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14517阅读:来源:国知局
]信号接收触头 14 第一侦测触头15
[0031]第三高速信号触头 103 第四高速信号触头104
[0032]第二电源触头 16 第二接地触头17
[0033]第三接地触头 21 第三电源触头22
[0034]第五高速信号触头 105 第六高速信号触头106
[0035]第二侦测触头 23 第四电源触头24
[0036]第七高速信号触头 107 第八高速信号触头108
[0037]第四接地触头 25 头部31
[0038]尾部 32 第一平板部33
[0039]第一竖直部 34 第二水平部35
[0040]第二竖直部 36 第三竖直部37
[0041]第三水平部 38 第四竖直部39
[0042]第四水平部 361 第五水平部391
[0043]水平状端子 41 竖直状端子42
[0044]本体部421下延部422
[0045]导电端子6第一端子61
[0046]第二端子62第三端子63
[0047]第四端子64第五端子65
[0048]第六端子66第七端子67
[0049]第八端子68第九端子71
[0050]第十端子72第十一端子73
[0051]第十二端子74第十三端子75
[0052]第十四端子76第十五端子77
[0053]第十六端子78料带320
[0054]初步结构100’、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55]请参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立体示意图,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的端子组,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未图示)的绝缘本体(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导电端子6包括头部31和连接头部31的尾部32,所述头部31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触头。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由同一片材弯折下料剪切而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尾部32并成一排。请参图1至图2所示,为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在同一片材经初步成型和弯折后的初步结构100’立体示意图,请参图3所示,为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初步结构100’在尾部32所在位置进行料带320剪切后的最终结构示意图,如此设置,尾部32并成一排用以连接电路板(未图示),便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制造和组装,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0056]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依次包括第一端子61、第二端子62、第三端子63、第四端子64、第五端子65、第六端子66、第七端子67及第八端子68,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由一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初步结构100’在尾部32所在位置下料剪切而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初步结构100’由同一片材弯折而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初步结构100’设有第一平板部33、自第一平板部33左侧向下弯折的第一竖直部34、自第一竖直部34下端向左进一步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部35、自第二水平部35左侧进一步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竖直部36、自第一平板部33右侧向下弯折的第三竖直部37、自第三竖直部37下端向右进一步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部38、自第三水平部38右侧进一步向上弯折延伸的第四竖直部39,所述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端子63、64、65、66位于所述第一平板部33上,所述第二端子62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34上,所述第一端子61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36上,所述第七端子67位于所述第三竖直部37上,所述第八端子68位于所述第四竖直部39上。如此设置,导电端子6之间排列分布合理,有利于将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尾部32所在位置的料带320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制造简单,定位精准,且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用料成本。
[0057]所述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端子63、64、65、66为水平状端子41,所述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端子63、64、65、66的触头位于水平状端子41前端,所述第一、第二、第七及第八端子61、62、67、68为竖直状端子42,所述竖直状端子42包括前后延伸的本体部421、自本体部421向上或向下延伸的下延部422,所述主体部及所述下延部422进一步向前延伸有两个所述触头。如此设置,可减小电连接器端子组100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0058]所述第一端子61、第二端子62、第三端子63、第四端子64、第五端子65、第六端子66、第七端子67及第八端子68分别为第一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22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7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25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15与第二侦测触头23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两侧。即,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USB2.0的端子组,其接口框架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相同,如此设置,在提高兼容性的同时,仅保留USB2.0端子组,可减少其他导电端子(未图示)的制造成本,从而符合电连接器高兼容性及低成本的趋势。
[0059]在所述第一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一电源触头1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信号发送触头13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和第二接地触头17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在所述第二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与第三电源触头2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与第四电源触头24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和第四接地触头25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位置精确,可更加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为弹性凸起状。如此,所述弹性凸起状的触头可与对接连接器的平板状触头实现较好的电性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母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在其他实施方中,所述触头也可以为平直状或其他形状,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公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
[0060]请参图6和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端子组200,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200为一种USB3.1Type-C端子组,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端子组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相比,区别如下:所述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62之间还设有第九端子71、第十端子72、第十三端子75和第十四端子76,所述第七端子67和第八端子68还设有第十一端子73、第十二端子74、第十五端子77和第十六端子78,请参图4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端子组200初步结构200’,所述电连接器端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