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1776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地,已广泛地使用同轴电缆(参考专利文献I),作为布置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位置处(例如,在汽车等的电气装置的内部)的电缆。同轴电缆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一个或多个内导体(芯线)由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覆盖,并且设置在内绝缘体的外周上的外导体由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覆盖。以及,还已知这样的结构,使得屏蔽导体设置在外绝缘体的外周上,并且屏蔽导体由第三绝缘被覆(保护护套)覆盖。这些导体的端部分别连接到同轴电缆的一侧处的连接端子,并且同时,经由该连接端子连接到要连接的匹配装置的连接端子、电路、电线等。以该方式,同轴电缆电导通于匹配装置。
[0003]现有技术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JP-A-2011-81957

【发明内容】

[0006]技术问题
[0007]在同轴电缆侧处的连接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缆中的多个导体、并且同轴电缆经由该连接端子而连接到要连接的匹配装置的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在同轴线缆的端子连接部中布置了多个连接端子。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两个内导体被平行地引出并且连接到同轴电缆侧处的连接端子,从而与要连接的匹配装置的连接端子相对的这样的结构中,两个连接端子平行地布置在同轴电缆的端子连接部中。因此,同轴电缆的端子连接部尺寸变得体积大,这在实现同轴电缆的连接结构的空间节省上出现问题。
[0008]而且,在平行布置的连接端子之间的间隔不恒定的情况下,存在由于阻抗不一致而可能招致的连接可操作性劣化或电导通性劣化。另外,以与在同轴电缆侧处的端子连接部相同的方式,在匹配装置中的端子连接部尺寸也变得体积大。因此,为实现该类型的连接结构的空间节省,也必须考虑匹配装置中端子连接部。
[0009]已鉴于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能够使电缆(同轴电缆)的端子连接部尺寸紧凑,并且能够改善连接可操作性和电导通性能。
[0010]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1](I) 一种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内导体,该内导体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以及外导体,该外导体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内导体同轴地布置,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分别连接到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连接到所述内导体的通过剥离所述第一绝缘被覆而露出的部分;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具有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的筒状,并且连接到所述外导体的通过剥离所述第二绝缘被覆而露出的部分;以及壳体部件,该壳体部件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并且容纳以分离的方式同轴地布置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
[0012]根据具有以上(I)中所述的结构的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能够以恒定的间隔同轴地布置多个端子,从而使得电缆的端子连接部尺寸紧凑。结果,能够提高电缆的连接可操作性和电导通性能。
[0013](2)如上述(I)中的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屏蔽导体,该屏蔽导体围绕所述第二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三绝缘被覆覆盖,所述屏蔽导体与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同轴地布置;以及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连接到所述屏蔽导体的通过剥离所述第三绝缘被覆而露出的部分,其中,所述屏蔽部件围绕所述壳体部件的外周;并且其中,所述屏蔽导体的露出部分布置在所述屏蔽部件的外周上,并且借助于覆盖在所述屏蔽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外周上的环部件,所述屏蔽导体的露出部分通过压嵌而连接到所述屏蔽部件的外周面。
【附图说明】
[0014]图1 (a)和I (b)是示出根据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视图,其中图1(a)是示出端子连接结构在分解为组成部件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并且图1(b)是示出在图1(a)所示的组成部件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整体的透视图。
[0015]图2是示出根据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纵截面图。
[0016]图3(a)和3(b)是示出在要连接的匹配装置中的端子部件(端子台)的整体结构的视图,其中图3(a)是端子台在分解为组成部件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并且图3(b)是示出在图3(a)所示的组成部件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0017]图4是示出在连接状态下的端子台和电缆的透视图。
[0018]参考标记列表
[0019]I电缆
[0020]2内导体
[0021]3外导体
[0022]5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
[0023]6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
[0024]7壳体部件(端子壳体)
[0025]21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
[0026]31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根据发明的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下文中简称为端子连接结构)。该发明涉及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电缆包括:覆盖有第一绝缘被覆的内导体;以及包围在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的外导体,并且该外导体与内导体同轴地覆盖有第二绝缘被覆,其中端子连接结构分别连接到内导体和外导体。作为该类型的电缆,能够设想需要一种同轴电缆,该同轴电缆用作布置在屏蔽电磁波等的位置处(例如,在汽车等的装置的内部)的电缆。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电缆的用途不限于该情况。
[0028]如图1和2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电缆I包括:内导体2,其覆盖有第一绝缘被覆(下文称为内绝缘体)21 ;以及外导体3,其包围内绝缘体21的外周并且与内导体2同轴地覆盖有第二绝缘被覆(下文称为外绝缘体)31。电缆I还设置有屏蔽导体4,该屏蔽导体4包围外绝缘体31的外周并且与内导体2和外导体3同轴地覆盖有第三绝缘被覆(下文称为保护护套)41。在该情况下,能够以期望的方式形成内导体2、外导体3和屏蔽导体4。例如,能够假设内导体2和外导体3为绞合线形式,并且能够假设屏蔽导体4为编织线或箔形式。而且,内绝缘体21、外绝缘体31和保护护套41由绝缘材料形成(例如,诸如聚乙稀、聚氯乙烯、有机硅这样的树脂)。具体地,电缆I形成为所谓的同轴电缆(三层同轴电缆),其从优使用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位置。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假设电缆I是两极的电缆,该电缆具有在正电势(正极)处的内导体2以及在负电势(负极)处的外导体3,可替换地,具有在负电势处的内导体2以及在正电势处的外导体3;并且假设电缆I用于直流电路。还能够假设电缆I形成为三极电缆,其包括使用在三相交流电路、单线三线电路等中的多个内导体。
[0029]在该实施例中的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下文称为内导体端子)5,其连接到内导体2的通过剥离内绝缘体21而露出的部分;第二端子(下文称为外导体端子)6,其具有筒状,包围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并且连接到外导体3的通过剥离外绝缘体31而露出的部分;以及壳体部件(下文称为端子壳体)7,其包围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和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并且以分离的方式同轴地容纳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注意,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电缆I的延伸方向(图2中的横向),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相连接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被称为为最末端侧,并且其相对侧(图2中的右侧)被称为为基端侧。
[0030]内导体端子5具有:压嵌部51,通过压嵌,内导体2连接到该压嵌部51 ;以及开口52,下文将描述的要连接的匹配装置的第一段子(端子台内端子)11适于插入并连接到该开口 52。压嵌部51通过压嵌以压接端部22的方式而连接到内绝缘体21从其剥离的内导体2的该端部22。开口 52形成为大致的筒状,该筒状的内径被设定为稍大于前述匹配设备的第一端子的外径。内导体端子5被构造成使得当第一端子插入到开口 52的筒部中并且与筒部接合时连接到前述第一端子。
[0031]外导体端子6形成为大致的筒状,该筒状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内导体端子5的最大直径部(具体地,开口 52的最大直径),并且具有能够将内导体端子5 (即,压嵌部51和开口 52)容纳在该筒状的内部的结构(简言之,能够包围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的结构)。外导体端子6可以通过将导电平板折成筒状而形成。而且,在从剥离了外绝缘体31的端部32向后的位置处(具体地,在相比端部32位于基端侧处的外绝缘体31的外周部),环部件33覆盖并固定到与外导体端子6相连接的外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