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3931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在完成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的嵌合作业时,基于设置于阳侧壳体的检测部件是否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两个壳体的嵌合状态。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037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阴侧壳体构成为具备端子容纳部和围绕端子容纳部的周壁部,检测部件容纳在端子容纳部的外表面和周壁部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内。因此,在端子容纳部、检测部件和周壁部的排列方向上,阴侧壳体的尺寸增大。
[0008]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实现设置有检测部件的壳体的小型化。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0]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利用周壁部围绕端子容纳部而成的形态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检测部件,基于在所述端子容纳部与所述周壁部之间的空间内是否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开口部,是将所述周壁部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切开的形态,使所述检测部件露出到外周侧;以及变形限制部,形成于所述周壁部和所述检测部件,通过彼此嵌合而允许所述检测部件在初始位置和检测位置之间的移动,且限制所述周壁部以使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扩大的方式变形。
[0011]根据该结构,周壁部的开口部以使检测部件露出到外周侧的方式开口,因此在检测部件的外周侧不存在周壁部。因此,与在检测部件的外周侧存在周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壳体小型化。而且,如果在周壁部形成开口部,则存在周壁部以使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变化的方式变形的可能性,然而,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周壁部的开口部的开口缘的变形限制部与在检测部件中形成的变形限制部嵌合,防止周壁部的变形。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将检测部件组装于第一壳体的状态的主视图。
[0013]图2是表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0014]图3是表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正确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位移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0015]图4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嵌合前的状态下,在图1的A-A线的高度剖切的俯视剖视图。
[0016]图5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正确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位移后的状态下,在图1的A-A线的高度剖切的俯视剖视图。
[0017]图6是第一壳体的壳体主体的主视图。
[0018]图7是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0019]图8是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0020]图9是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0021]图10是检测部件的侧视图。
[0022]图11是检测部件的俯视图。
[0023]图12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0024]图13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在与图2的B-B线的相同的位置剖切的侧剖视图。
[0025]图14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从图13的状态进一步发展的状态下,在与图2的B-B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侧剖视图。
[0026]图15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从图14的状态进一步发展的状态下,在与图2的B-B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侧剖视图。
[0027]图16是图3的C-C线剖视图。
[0028]图17是图1的D-D线剖视图。
[0029]图18是在与图13相同的状态下,在与图1的D-D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侧剖视图。
[0030]图19是在与图3和图16相同的状态下,在与图1的D-D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侧剖视图。
[0031]图20是在两个壳体正确嵌合,检测部件向初始位置位移并对锁定臂进行了锁定解除操作的状态下,在与图2的B-B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包括:肋,构成所述周壁部侧的所述变形限制部,且是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形态;以及槽部,构成所述检测部件侧的所述变形限制部,且是在大致周向上夹持所述肋,并且在大致径向上夹持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部和所述肋的形态。
[0033]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限制开口部在周向上扩开或收窄,而且能够限制检测部件相对于周壁部向径向相对位移。
[0034]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在所述端子容纳部和所述周壁部之间配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锁定在嵌合状态的锁定臂,在所述端子容纳部和所述锁定臂排列的方向上,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锁定臂是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形态。
[0035]根据该结构,在端子容纳部和锁定臂排列的方向上,检测部件与锁定臂至少部分地重叠,因此能够使第一壳体小型化。
[0036]〈实施例1>
[0037]以下,参照图1?图20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壳体10、安装于第一壳体10的合成树脂制的检测部件40、安装于第一壳体10的金属制的弹簧部件56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第二壳体60。
[0038]<第一壳体10的结构>
[0039]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由端子容纳部11和围绕端子容纳部11的周壁部17构成。如图13所示,端子容纳部11由壳体主体12、组装在壳体主体12的前端部的前部件13构成。在端子容纳部11容纳有左右一对阴端子配件14。
[0040]在端子容纳部11 (壳体主体12)的上表面15形成有使宽度方向中央部呈台阶状突出的形态的第一止动件16。第一止动件16是在后述的检测部件被弹簧部件56向检测位置侧施力的状态下将检测部件4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构件。
[0041]〈周壁部17>
[0042]如图1所示,周壁部17由下述部件构成:下壁部18,与端子容纳部11的下表面相对;左右一对侧壁部19,与端子容纳部11的侧面相对;以及左右一对突出部20,从两个侧壁部19的上端缘(与下壁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向内侧呈单臂梁状地突出。端子容纳部11的外周面和周壁部17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成为用于使第二壳体60的罩部62嵌入的嵌合空间21。嵌合空间21向第一壳体10的前方(正面侧)敞开。
[0043]周壁部17为周向上的一部分(上表面部)被切开的形态,该切开的部分成为使嵌合空间21和检测部件40向周壁部17的外周侧(上方)露出的开口部22。如图8所示,前后方向(与两个壳体10、6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开口部22的形成范围是从周壁部17的前端到后端的整个区域,开口部22向第一壳体10的前方敞开。如图13所示,周壁部17的前端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端子容纳部11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周壁部17的后端在端子容纳部1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与端子容纳部11的外周相连。即,周壁部17为向前方呈单臂梁状地延伸的形态。
[0044]如图1、图6所示,在周壁部17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肋23。肋23为如下形态:沿着突出部20的延伸端缘即开口部22的开口区域的左右两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肋23为向周壁部17的外周侧突出的形态。该肋23同时具备限制周壁部17以使开口部22的开口宽度变化的方式变形的功能和作为检测部件40在初始位置和检测位置之间移动时的引导件的功能。
[0045]如图1、6所示,在周壁部17 —体形成有从突出部20的前端缘(正面侧的端缘)向内周侧(嵌合空间21侧)突出的形态的覆盖部24。覆盖部24呈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一对。周向上的覆盖部24的形成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