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0750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尤其涉及具有夹持配合结构的电连接器端子组。
【背景技术】
[0002]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14年12月17日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204030066U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配合,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顶壁、底壁、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安装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形成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夹持配合结构,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也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采用上下两排结构,尾部可通过焊接PCB或由线路连接为一个通路。
[0003]然而,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的数量较多,产品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生产流程长,品质难控制,成本高;尾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产品阻抗较大,散热效果差。
[000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端子组。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头部与尾部主体部之间设有阶梯状弯折部使所述尾部主体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夹持结构之间。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部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部,所述下料部包括自头部后端向下一体弯折延伸的竖直部、自竖直部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称,所述尾部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之间。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水平部及第二水平部前端设有相互靠拢的凸起状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上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体部侧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的侧边下料部。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体部单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单边下料部或位于主体部两侧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双边下料部。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体部中部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刺破下料部。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部的主体部向后用以连接料带,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主体部后端齐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位于下料部与头部上的触头,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所述第一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与第三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与第四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和第四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部的主体部为自头部向后水平延伸的平直状。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为USB Type C或FPC电连接器端子组。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之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电连接器端子采用刺破、单边或者双边下料方式,把端子尾部材料向头部所在方向反向弯折,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夹持结构,所述头部与尾部主体部之间设有阶梯状弯折部使所述尾部主体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夹持结构之间,进而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形状在上下方向上较为对称,当插接对接连接器时,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受力较为均匀,不易发生向下或向下的弯曲变形,从而延长电连接器端子组的使用寿命。且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形成回转多触头高密度小间距端子组结构,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组的侧视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组连接料带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5是图3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电连接器端子组100 头部11
[0024]第一水平部111 尾部12
[0025]主体部121 下料部122
[0026]竖直部1221第二水平部1222
[0027]第一触头1120第二触头1224
[0028]阶梯状弯折部14夹持结构110
[0029]第一接地触头101第一电源触头102
[0030]信号发送触头103信号接收触头104
[0031]第一侦测触头105第二电源触头106
[0032]第二接地触头107第三接地触头201
[0033]第三电源触头202第二侦测触头203
[0034]第四电源触头204第四接地触头205
[0035]料带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6]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其所揭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未图示)的绝缘本体(未图示)上,其包括头部11和连接头部11的尾部12,所述尾部12包括主体部121、自主体部121向头部11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122,所述下料部122与头部11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夹持结构110。所述下料部122是指各电连接器端子或部分电连接器端子采用刺破、单边或者双边下料等方式把尾部12材料向头部11所在方向反折而成,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可形成回转多触头高密度小间距端子组结构;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端子结构为上下两排设置,所述构成一个夹持结构110(未图不)的一对电连接器端子(未图示)具有两个尾部12(未图示);而本实用新型中,单个电连接器端子即可形成一个夹持结构110,且每个夹持结构110共用一个尾部12的主体部121,如此,可减小广品阻抗,提尚广品性能,简化广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尚广品稳定性,缩短广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所述头部11与尾部12之间设有阶梯状弯折部14使所述尾部12主体部12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夹持结构110之间,如此,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形状在上下方向上较为对称,当插接对接连接器时,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受力较为均匀,不易发生向下或向下的弯曲变形,从而延长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使用寿命。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尾部12材料向头部11所在方向反折的角度可以为180度或其他特定角度以满足相应的需求。
[0037]所述头部11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部111,所述下料部122包括自头部11后端向下一体弯折延伸的竖直部1221、自竖直部1221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水平部1222,所述第一水平部111与第二水平部122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称,所述尾部12主体部121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第一水平部111与第二水平部1222之间。如此设置,使所述头部11和下料部122在左右方向上对齐,所述第一水平部111与第二水平部1222之间的空间可用以供对接连接器插接,从而使所述夹持结构110对对接连接器的夹持更为稳固,不易扭转偏斜。当插接对接连接器时,所述第一水平部111与第二水平部1222受力均匀,不易使尾部12主体部121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延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使用寿命。
[0038]所述第一水平部111及第二水平部1222前端设有相互靠拢的凸起状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上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具体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11前端设有向第二水平部1222凸起的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第一触头1120,所述第二水平部1222前端设有向第一水平部111凸起的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触头1224,如此设置,所述夹持结构110可稳固夹持对接连接器,从而使所述第一触头1120和第二触头1224与对接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