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848918阅读:来源:国知局
辅助支架81的前端在第一本体部15的外侧向前突出,并作为一前连接部83。这个前连接部83通过采用例如焊接而固定于在基板91的表面上形成的一固定垫93。此外,各辅助支架81的后端在第一保持部13的外侧向后突出,并作为一后连接部82。这个后连接部82通过采用例如焊接而固定于与相邻的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的一连接垫92。后连接部82不是必须固定于与相邻的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的一连接垫92。它也可以固定于与连接垫92分离的一固定垫93。通过将辅助支架81的前连接垫83固定于基板91上的固定垫93或连接垫92,第一连接器I可靠地固定于基板91的表面。
[0044]第一基座11具有:一侧壁部17,其位于辅助支架81的外侧并形成在第一本体部15上。侧壁部17包括:一锁定片18,其接合第二连接器101的锁定突出部118。
[0045]当第一连接器I和第二连接器101要对接时,操作人员使第一连接器I的对接面(图1B所示的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图3B所示的面)对准,第一连接器I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朝向彼此移动而更靠近,第二连接器101的各突出部164插入第一连接器I的对应的对接凹部12a中,且突出部164被挤压在接触臂部64的在对接凹部12a的两侧从对接突出部12的侧面突伸到对接凹部12a中的接触突出部64d之间。这样,第一端子61的接触臂部64的接触突出部64d接触从导电图案161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且在对应的导电图案161和第一端子61之间建立电连接。
[0046]这里,相对的接触突出部64d之间的间隔被突出部164推挤张大,且接触臂部64弹性变形。因为接触突出部64d被弹性变形的接触臂部64产生的弹性作用推挤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所以接触突出部64d和侧面164a之间的接触能够被可靠地维持。
[0047]当第一连接器I与第二连接器101如图4所示对接时,第一连接器I的锁定片18与第二连接器101的锁定突出部118彼此接合。这样,第一连接器I和第二连接器101被锁定在一起,并被阻止意外地解除接合。
[0048]参照图5A-图7B,如图5A所示,一第一端子61是具有一大体音叉形平面轮廓的一金属板。这个第一端子61具有:一单个基部63 ;—对接触臂部64,从基部63向前延伸;以及一单个尾部62,从基部63向后延伸。
[0049]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尾部62和基部63之间的连接部分具有一曲轴形状的侧轮廓。然而,这个侧轮廓也可以是线性的。此外,一接合突出部63a和一接合凹凸部63b形成于基部63的顶面和侧面,以保持接合的第一基座11的第一保持部13。然而,接合突出部63a和接合凹凸部63b可以被省略。
[0050]不是必须是如图5A所示的一对左右接触臂部64。也可是如图6A至图6D所示的一单个接触臂部。这里,当第一连接器I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接触臂部64的接触突出部64d接触从导电图案161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164的左侧面或右侧面164a,而接触臂部64的接触突出部64d不接触突出部164的另一侧面164a。在图6A至图6D所示的例子,尾部62的图示被省略。
[0051]各接触臂部64是采用诸如一光刻技术进行的蚀刻的方法而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与基部63成为一体。各接触臂部64的尺寸可以变化。在该例子中,各接触臂部64的宽度为约0.5mm,高度为约0.3mm,而长度为约2.5mm。
[0052]接触臂部64是从基部63向前延伸的一细长的大体矩形板状的元件,而一细长的狭缝状的开口部64e形成于该板的宽度方向(在图6A-6B中为纵向)的中央并沿长度方向(在图6A-6B中为横向)延伸。开口部64e沿该板的厚度方向贯通接触臂部64。开口部64e的一侧是一第一框部64a,第一框部64a用作从基部63向前延伸的一细长杆状框部,而开口部64e的另一侧是一第二框部64b,第二框部64b用作从基部63向前延伸的一细长杆状框部。开口部64e的末端(tip)处于第一框部64a的自由端和第二框部64b的自由端。换句话说,连接框部64c被用作了连接末端的细长杆状框部。换言之,从基部63向前延伸的悬臂式的接触臂部64包括:一第一框部64a和一第二框部64b,它们是从基部63向前延伸的两个细长悬臂式元件;以及一连接框部64c,连接第一框部64a的自由端和第二框部64b的自由端。狭缝状的开口部64e由基部63、第一框部64a、第二框部64b、以及连接框部64c限定。
[0053]一接触突出部64d形成于第一框部64a的自由端附近。接触突出部64d比第一框部64a厚,就是说,接触突出部64d具有比第一框部64a更大的厚度。它具有梯形平面轮廓,且比第一框部64a更进一步向外侧突出。接触突出部64d的突出部分的侧面64f为平的且作为与突出部164的用作相对侧面的侧面164a接触的接触面。因为如图6D所示,接触突出部64d比第一框部64a厚,所以侧面64f也比第一框部64a的侧面厚。结果,侧面64f的接触面积更大。这加大了相对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的接触面积,且能够减少接触突出部64d与突出部164之间的接触阻力。如果需要,接触突出部64d和第一框部64a 二者的厚度可以相同。
[0054]如图7A所示,当第一连接器I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且在第一端子61与对应的导电图案161之间已建立电连接时,第一端子61的接触臂部64的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接触从导电图案161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这里,接触突出部64d被突出部164沿与突出部164相对的方向(在图中向右)位移。结果,悬臂式的接触臂部64弹性变形,从而自由端沿与突出部164相对的方向位移。接触臂部64的变形能够通过图7A与图6A的对比更容易地理解。
[0055]当更细致地观察一已变形的接触臂部64时,显而易见的是,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的延伸方向几乎与变形前的延伸方向相同。换句话说,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在变形之前和变形之后依然几乎平行。在变形之前,如图5A和图6A所示,接触臂部64的纵向正交于在基端处连接的基部63的宽度方向,而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的延伸方向几乎平行于接触臂部64的纵向轴并正交于基部63的宽度方向。在变形之后,如图7A所示,接触臂部64的纵向轴沿与突出部164相对于基部63的宽度方向的反方向(在该图中向右)倾斜且弯曲。然而,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的延伸方向依然几乎正交基部63的宽度方向。换句话说,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在维持相同方位(orientat1n)的同时被沿平行方向移动。
[0056]此外,当第一连接器I与第二连接器101已对接时,导电图案161的突出部164的纵向轴与所述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基本平行于第一连接器I的对接凹部12a的纵向轴。由此,当突出部164使接触突出部64d沿与突出部164相对的方向位移时,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在维持相对于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同一方位的同时在大体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结果,与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的良好接触能够得以维持。因为,如上所述,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和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均是平的,所以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能够在更大的面积上维持与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良好的接触。由此,如图7A所示,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能够维持与突出部164的侧面164a的良好接触并能够维持低的接触阻力。
[0057]接触突出部64d的侧面64f能够在平行方向上移动,因为其上已形成接触突出部64d的第一框部64a为整体上比接触臂部64窄的一悬臂式元件。这赋予了它更大的柔性以及更大的变形自由度。结果,它能够在与基部63的连接部分附近或在与接触突出部64d的基部63的侧端的连接部分附近(图7A中的下端)自由变形。这使得接触突出部64d在除了第一框部64a位移的整体(overall)方向之外的方向上位移。此外,第二框部64b作为一备件,其从第一框部6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