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061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的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的送风装置(FAN FOR AIR CONDITIONER),特别是采用稳定且高效率的BLDC电机,从而提高送风效率及热交换效率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空调器分为分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其中,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相互分离并各安装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一体式空调器将室内机和室外机结合为一个装置,将其贯通安装于窗口或墙面。由于冷/暖房空间逐渐变大,使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体积相应增大,且在室外机侧的压缩器工作时产生较大的振动,故一般多使用分体式空调器。
上述分体式空调器包含有安装于室内,使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向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内供给温风或冷风的室内机;安装于室外,对冷媒进行压缩、冷凝、膨胀操作,从而使冷媒在上述室内机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的室外机。上述室内机和室外机则通过冷媒配管相连接安装。
其中,上述室内机包含有形成有室内空气吸入/排出的吸入口及排出口的室内机箱;安装于上述室内机箱的内侧,使通过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安装于上述蒸发器的一侧,使室内空气通过上述蒸发器,再将产生的冷气排出到室内侧的室内风扇及电机。
此外,上述室外机包含有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排出的吸入口及排出口的室外机箱;安装于上述室外机箱的内侧,将通过上述蒸发器的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的压缩器;将通过上述压缩器的冷媒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冷媒的冷凝器;将通过上述冷凝器的冷媒减压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的如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膨胀装置;安装于上述冷凝器的一侧,使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冷凝器的作为轴类风扇一种的室外风扇及电机。其中,上述电机一般使用有单相及三相感应电机,上述感应电机通过壳架内侧安装的固定子中间的轴及转子旋转的方式,使固定子接通交流电,从而产生旋转磁力并旋转上述转子。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送风效率,上述室外机箱在三个侧面上形成有上述吸入口,上面则形成有上述排出口,使在上述室外风扇进行驱动时,从三个侧面吸入空气并进行热交换,再向上面排出热交换的空气。
其中,上述压缩器、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各通过冷媒配管相连接,冷媒通过上述结构依次进行压缩、冷凝、膨胀、蒸发操作并循环。
但是,上述以往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由于城市的高密度化和环境管理的强化,其安装场所受到限制,并由于噪音及热气的放出而引起周围居民的不满。特别是,在大规模居民楼单元等公共居住场所,由于美观和噪音等问题,规定室外机必需安装在室内阳台的内部。
为此,最近在大规模居民楼单元等公共居住场所,安装有前面吸入空气并进行热交换后,再向前面排出上述热交换空气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
但是,上述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由于其吸入空气的吸入面积小于上述三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从而降低送风效率及热交换效率。
并且,上述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为了驱动上述送风扇而一般采用单相或三相感应电机,由于上述感应电机的整体效率低于40-50%以下,特别是作为旋转力的扭矩特性具有较小的稳定区域,从而限定旋转数可变区域的范围,当旋转数超出上述扭矩特性的稳定区域时,将会导致噪音及降低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送风装置,使其采用稳定驱动送风扇并提高送风量的BLDC电机,从而减少噪音及提高送风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塑料材质的风扇壳架;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内侧的送风扇;轴连接于上述风扇壳架内侧安装的送风扇,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送到上述送风扇的轴;在上述风扇壳架的外侧,与上述风扇壳架保持同心度而固定的固定子;与上述固定子一同驱动BLDC电机,并直接结合于上述轴的转子。
在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为了驱动送风扇而使用有BLDC电机,上述BLDC电机在大部分的旋转数的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状态,并同时保持高效率。由此,可对旋转数进行多种变化而驱动BLDC电机,并在整个旋转数区域内保持稳定的状态,并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从而减少噪音的同时,可减少消耗的电力。
并且,在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可在风扇壳架有效固定安装上述BLDC电机,并可在上述风扇壳架的内部插入安装上述BLDC电机的一部分,从而可减小整个送风装置的大小。


图1显示出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显示出BLDC电机及支架(supporter)的组件从风扇壳架及送风扇分离的状态的参照立体图。
图3显示出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显示出图3中驱动部的放大图。
图5a显示出图3中支架的立体图。
图5b显示出图5a的底面立体图。
图6显示出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a显示出图6的剖面图。
图7b显示出图7a的主要放大图。
图8a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外观的立体图。
图8b显示出图8a的平面图。
图9a是使用于本发明中的转子的立体图,显示出其内部结构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9b显示出图9a的底面立体图。
图10a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转子套管(bushing)的立体图。
图10b显示出图10a的底面立体图。
图11显示出使用于转子的磁铁(magnet)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固定子的立体图。
图13显示出图12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盘心(core)放大图,其显示出螺旋(spiral)盘心的立体图。
图15显示出可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固定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盘心结构的例示图,其显示出分割盘心的立体图。
图17显示出可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固定子还有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盘心结构的例示图,其显示出整盘心的立体图。
图19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0显示出采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安装状态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21显示出采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显示出采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主要部件附图标记说明1送风装置10,10’机箱11支撑托架 20室外机侧热交换器30控制箱 200霍尔传感器300分接头壳架组件(tap hous ingassembly) 40风扇壳架410a,410b空气吸入口 G格栅430成形部(forming) 44护罩440a连接面 440b引导面46梯形垫片(echelon pad) 50多叶片式风扇
52叶片54主盘56套管560a底座部(base)560b套筒部(hub) 560c螺栓连接孔58铆钉(rivet) 6BLDC电机60转子60a转子框架602底面 602a套筒部602b贯通孔602c冷却针602d通孔 602e压花部(embossing)602f排水孔602g位置决定孔602h连接孔604侧壁面604a弯曲部604b弯曲部60b磁铁 65固定子65a螺旋盘心 652a底座部654a轮齿(teeth) 656a凹入槽65b绝缘体(insulator) 650b绝缘体上面部(upper)651b绝缘体下面部 655b连接部656b位置决定凸起 657a盘心层积用铆钉65c盘心 65d金属管65’固定子65a’分割盘心65”固定子65a”整盘心68轴 680细齿(serration)680a,680b轴侧卡块685平面区间69a,69b轴承 70转子套管72啮合部 720细齿74连接部 740位置决定用结合凸起742连接孔 76a,76b加强肋80支架82轴承壳架部822a,822b支架侧卡块 84固定子固定部842位置决定槽 844通孔
86固定部 88a,88b,88c加强肋90梯形构件 920a本体部920b顶部(head) 95遮盖托架(bracket)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中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显示出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2显示出BLDC电机及支架的组件从风扇壳架及送风扇分离的状态的参照立体图,图3显示出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图3中的多叶片式风扇是半剖面图,即,实际的套管是如图8b所示的轴的左右两侧对称的圆盘形状。
此外,图4显示出图3中驱动部的放大图,图5a显示出图3中支架的立体图,图5b显示出图5a的底面立体图。
并且,图8a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多叶片式风扇外观的立体图,图8b显示出图8a的平面图,图9a是使用于本发明中的转子的立体图,显示出其内部结构的部分切开立体图,图9b显示出图9a的底面立体图。
此外,图10a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转子套管的立体图,图10b显示出图10a的底面立体图,图11显示出使用于转子的磁铁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此外,图12显示出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固定子的立体图,图13显示出图12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盘心放大图,其显示出螺旋盘心的立体图。
根据本发明中的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外箱10;固定于上述外箱10的内部,并具有在下部面形成的空气吸入口410a及前方形成的空气排出口的塑料材质的风扇壳架40;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内部的作为离心风扇一种的多叶片式风扇50;轴连接于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送到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轴68;用于支撑上述轴68的轴承69a、69b;连接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面,用于支撑上述轴承69a、69b及固定子65的支架80;结合于上述轴68的风扇连接部相反侧端部的电绝缘材质的转子套管70;结合于上述转子套管70,通过上述转子套管70将驱动力传送到上述轴68的转子60;位于上述转子60的内侧,与上述转子60一同构成BLDC的电机6,并在上述支架80上保持同心度而固定的固定子65。
此外,对应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空气排出口及空气吸入口410a的上述外箱10的各面将开放,上述风扇壳架40的空气排出口侧对应的开方面上安装有格栅G。
同时,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下部面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10a,相互连接上述下部面和与下部面相隔既定距离的上部面,并围住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侧壁面一侧形成有空气排出口。
此外,上述风扇壳架40下部面的空气吸入口410a中设置有护罩44,用于引导流入空气的流动。
此外,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内部的多叶片式风扇50,其中心线轴对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下部面中心线偏心安装。
即,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下部面中心线和内部安装的多叶片式风扇50的中心线轴不一致,而是成相隔离的状态。
由此,如图3所示,上述风扇壳架40和多叶片式风扇50之间的左右侧空间大小将各不相同。
此外,上述外箱10和风扇壳架40之间安装有支撑托架11,用于将风扇壳架40支撑于外箱10上。
上述支撑托架11最好从外箱10一体延长并连接到风扇壳架40的上面,但也可作为另外的构件而设置于外箱10和风扇壳架40之间。
此外,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面形成有用于加强强度的肋条400,设置于上述风扇壳架40上面的肋条400大致沿着圆周方向而形成。
同时,参照附图3、附图4及附图5a、附图5b,上述支架80包含有内部安装有支撑轴承69a、69b的轴承壳架部82;向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外侧放射状延长形成,用于提高支架80和风扇壳架40之间结合力的支架固定部86;连接上述支架固定部86之间,提供用于固定上述固定子65的面的固定子65固定部。上述支架80最好是铝等金属材质而铸造形成。
即,上述支架80的支架固定部86成三脚架的形状。
此外,为使上述风扇壳架40成形时,上述支架80的固定子连接面位于风扇壳架40的内侧,上述支架80向风扇壳架40的上部方向弯曲形成,使上述支架固定部86的末端部位于固定子的连接面上侧。
并且,上述支架80上设置有加强肋88a,从而加强支架固定部86的强度,以及在进行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时提高与树脂的结合力。上述加强肋88a同时最好连接于固定子固定部84及轴承壳架部82的外周面。
此外,上述支架80上形成有位置决定槽842,使在上述支架80上结合固定子65时保持其同心度。更具体说,上述支架80的固定子固定部84中设置有用于决定与固定子65的装配位置的位置决定槽842,与此对应的固定子65上则设置有位置决定用凸起656b参照附图12。当然,也可以是位置决定用凸起形成于支架,而位置决定槽则形成于固定子的绝缘体。
同时,上述支架80的固定子固定部84面上形成有通孔844,使在进行风扇壳架的注塑成形时(injection molding),提高嵌入的支架80和支架之间的结合力。
此外,在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卡块822a、822b中,下部形成的卡块822a成“”形状,使在各安装于上述轴68外周面上下部侧的轴承中,用于支撑安装于下部侧的下部轴承69a的上端部;在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卡块822a、822b中,上部形成的卡块822b成“”形状,用于支撑安装于上部侧的上部轴承69b的下端部。
此外,位于上述轴承壳架82的内侧,向风扇壳架40传送转子60驱动力的轴68的外周面下部及上部也可形成有位置决定用卡块,从而决定上述轴68上的下部轴承及上部轴承的安装位置。
同时,在本发明中,风扇壳架具有与支架不同的振动模式而成塑料材质,从而可有效减少转子的振动。
此外,参照附图3、附图4及附图8a、附图8b,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中设置有主盘54,使其连接沿着风扇内侧的圆周方向形成的各叶片52,上述主盘54的中心部分则包含有用于轴68和多叶片式风扇50连接的套管56。
其中,上述叶片52的下端部及上端部设置有固定盘53a、53b,用于结合固定上述各叶片,从而防止风扇高速旋转时叶片的转动引起的噪音。
此外,上述套管56包含有紧贴于主盘54面的圆盘形的底座部560a;在上述底座部560a中央部分以轴方向凸出形成,其中央设置有轴68插入孔的套筒部560b。
上述套管56由2个部分(piece)组成,在各紧贴于主盘54的两侧面的状态下,通过铆钉58连接或螺钉连接而相互结合。
此外,上述主盘54安装在多叶片式风扇5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离电机侧较近的位置。
这是因为,由于空气主要由风扇壳架40的空气吸入口410a直接流入,使其提高通过多叶片式风扇50的空气吸入量及排出量。
其中,上述主盘54的位置在剖开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前面部分时,使主盘54到风扇末端的长度较短侧和主盘54到风扇末端的长度较长侧的长度比最好在1∶1.3至1∶2的范围内。
并且,上述套管56的套筒部560b外周面上至少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螺栓连接孔560c,上述轴68的末端部外周面上则设置有平面区间685,使在进行装配时,施加贯通上述螺栓连接孔560c的上述螺栓15f的压紧力。
由此,在装配时,上述平面区间685中施加有螺栓的压紧力,使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坚固结合于上述轴68并一同进行旋转。
此外,上述轴68的风扇连接侧末端部的外周面可设置有凸起(未图示)或卡块(未图示),用于决定对应于轴的套管的插入位置。即,在装配上述轴和多叶片式风扇时,上述轴的凸起或卡块将卡住于套管的套筒部,使在不能再进行插入时,平面区间将自动位于螺栓连接位置,并可决定多叶片式风扇的风扇壳架内的位置。
参照附图3a、附图3b,上述转子套管70在位于转子框架60a内侧的状态下,与上述轴68及转子框架60a进行结合。但是,也可使上述转子套管70在位于转子框架60a外侧的状态下,与上述轴68及转子框架60a进行结合。
此外,参照附图10a、附图10b,上述转子套管70包含有中央部分夹紧啮合有上述轴68的啮合部72;为了连接于上述转子框架60a,在上述啮合部72周围沿着半径方向延长形成的连接部74。
其中,上述转子套管70的连接部74一体形成有多个位置决定用结合凸起740,使在进行装配时插入于上述转子框架60a的位置决定孔602g中。
此外,上述转子套管70的连接部74上设置有连接孔742,使其与上述转子框架60a进行螺栓连接。
此外,上述转子套管70的啮合部72及连接部74上各设置有加强肋76a、76b。
此外,上述轴68的上端部外周面,以及与此对应的上述转子套管70啮合部72中央孔的内周面,各形成有相互啮合的细齿680、720。
即,通过贯通于连接部74的连接孔742的螺栓15a等连接构件,上述转子套管70连接于转子框架60a。通过啮合部72的中心部插入,并细齿结合于上述转子套管的轴68,将通过插入于其端部连接孔的螺栓15b而连接于上述转子套管70。
此外,上述转子套管70由树脂材质制成,使其不同于铁板材质的转子框架60a的振动模式。
参照附图3a、附图3b及附图9a、附图9b,上述转子60包含有转子框架60a和安装于内侧的磁铁60b。考虑到生产及成形方面,上述转子框架60a最好由铁板构成。
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上述转子框架60a也可由注塑物构成,或者是由铁板和包住其外侧的树脂材质的注塑物构成。
此外,上述转子框架60a包含有大致成圆盘形的底面602;从上述底面602的边缘部分大致垂直的方向延长形成的侧壁面604。其中,上述侧壁面604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弯曲部604a,上述弯曲部604a中设置有放置面,用于支撑其内面安装的磁铁60b;上述底面602的中心部分则设置有套筒部602a,上述套筒部602a中形成有贯通孔602b,其内安装有将上述转子60结合于轴68上的螺栓15b等连接构件。
其中,上述转子框架60a的底面602上设置有连接孔602h,使其对应于转子套管70的连接部74上形成的连接孔742。
此外,上述转子框架60a包含有大致成圆盘形的底面602;从上述底面602的边缘部分大致垂直的方向延长形成的侧壁面604。其中,当是铁板材质的情况下,上述底面602和侧壁面604将通过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
其中,上述侧壁面604的开口部末端向半径方向外侧1次弯曲,其末端再2次弯曲的形状而成,上述侧壁面604的2次弯曲方向则是底面602侧。
由此,转子框架60a侧壁面604的开口部侧末端形成的弯曲部604b,将提高转子侧壁面604的强度,从而防止高速旋转时引起的转子压坏和随之产生的噪音现象。
此外,上述转子框架60a的套筒部602a的周围放射状形成有多个冷却针602c,在上述转子60旋转时,将空气吹向固定子65侧,以便冷却固定子65中产生的热量。上述冷却针602c在半径方向上具有既定的长度。
同时,上述冷却针602c通过气切割(lancing)加工,并向转子60的开口部侧形成,通过气切割加工而成的通孔602d将起到通风口的作用。
此外,上述冷却针602c相对于底面602成90°的弯曲状态,使其面向转子60的开口部侧。
此外,上述转子框架60a底面602的冷却针602c和冷却针602c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压花部602e,用于加强上述转子框架60a的强度,上述压花部602e上则形成有用于排出水分的排水孔602f。
同时,如图9a所示,上述磁铁60b的个别部分成弧形状;或是如图11所示,大致成C字形状,即,由于凸出的部分大致接近于C字形状,从而称其为C字形磁铁60b”。
参照附图3b、附图13及附图14,上述固定子65包含有环形的螺旋盘心65a,将由轮齿654a和底座部652a构成的铁板从下层到上层螺旋形旋转并构成多层结构;绝缘体65b,包住上述盘心而起到绝缘作用,其设置有形成连接孔的连接部655b,上述连接孔向上述盘心的内侧凸出形成,使固定子65通过螺栓15c等连接构件连接于上述风扇壳架40;线圈65,缠绕于上述盘心的轮齿654a上。
其中,上述固定子的连接部655b向上述盘心的内侧至少3处以上凸出形成,上述连接部655b的高度则达到盘心整个层积高度的20%以上,从而有效承受电机驱动时产生的振动。
同时,上述连接部655b的连接孔中可压入有金属管65d,或是代替上述金属管65d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切开部,并在半径方向上安装具有弹性的弹簧销(spring pin)(未图示)。
此外,上述螺旋盘心65a从最下层到最上层,以螺旋形状缠绕并形成多层结构。在上述螺旋盘心65a底座部652a半径方向外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形成有多个轮齿654a。上述螺旋盘心65a的底座部652a上设置有矩形状或梯形状的凹入槽656a,使在缠绕盘心时减小产生的应力。
并且,上述螺旋盘心65a通过贯通于底座部652a中形成的通孔的铆钉657a而进行结合,上述螺旋盘心65a的缠绕开始部位和缠绕结束部位,将通过焊接方式各结合于相邻的底座既定部位上。
同时,如图13所示,上述绝缘体65b由上下两部分制作装配并包住上述盘心。
在上述绝缘体65b由上下两部分制作时,其包含有结合于盘心上部侧的绝缘体上部650b;包住盘心下部侧而结合的绝缘体下部651b。
同时,上述绝缘体65b不只局限于由上下两部分制作,而可通过一次性的成形操作而成,此时的盘心则嵌入于树脂的状态而加工。
下面说明如上结构的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运作及送风过程。
当通过电源连接用分接头壳架组件300(Tap housing assembly),向构成BLDC电机6的固定子的线圈65c依次传输电流,使上述转子60开始进行旋转时,与结合于上述转子60的转子套管70之间进行细齿结合的轴68将一同旋转,从而通过上述轴68向多叶片式风扇50传送动力并使其旋转。由此,使上述风扇壳架10上下部的空气吸入口410a、410b吸入的空气,将通过外箱10前面的排出口O进行排出。
具体说,当构成BLDC电机6的固定子65的线圈65c中接通电流时,上述固定子65和磁铁60b之间将产生相互间的电磁作用力,传感器检测出上述磁铁60b的位置,并向上述固定子65的线圈65c依次传输电流,使上述固定子65和磁铁60b之间持续产生相互间的电磁作用力。通过上述电磁力的作用下,固定有上述磁铁60b的转子60旋转的同时,与此结合的上述轴68则一同进行旋转,从而将产生的旋转力传送到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
其中,上述BLDC电机6由于扭矩特性稳定的区域较宽,故可在多种旋转数的条件下使用,同时可稳定运行并减少噪音的产生,更进一步可减少消耗的电力。
上述用于电机控制的传感器使用有霍尔传感器200。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当多叶片式风扇50通过BLDC电机6进行旋转时,外部空气将从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下侧空气吸入口410a中吸入,同时,部分空气将从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侧空气吸入口310b中吸入并向圆周方向排出。此时,上述排出的空气在上述风扇壳架40引导作用下,通过上述外箱10的排出口O进行排出。
下面说明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作用效果。
首先,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为了驱动送风扇而使用BLDC电机6,上述BLDC电机6在大部分的旋转数的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状态,并同时保持高效率。由此,可对旋转数进行多种变化而驱动BLDC电机,并在整个旋转数区域内保持稳定的状态,并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从而减少噪音的同时,可减少消耗的电力。
并且,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可在塑料风扇壳架上直接固定固定子,并使上述BLDC电机的一部分插入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内侧区域,从而可减小整个送风装置的大小。
此外,由于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是电机直接连接式结构,可使其减少噪音及故障发生、动力损失等现象,并且轴承壳架部由较厚的金属材质构成,使其没有热变形而提高产品的信赖性。
并且,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转子60行成铁板结构,并可通过冲压成形而制作,其成形性能较好并所需时间较短,从而可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在上述转子框架60a的底面602边缘部分垂直延长形成的侧壁面604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弯曲部604a,上述弯曲部604a上形成有磁铁60b放置面,使在磁铁60b紧贴于转子内面时,通过上述放置面而稳定支撑上述磁铁60b,从而使转子60的制作较为容易。
并且,上述转子框架60a的套筒部602a的周围放射状形成有多个冷却针602c,并向半径方向具有既定的长度,使得转子60进行旋转时,上述冷却针602c将空气吹向固定子侧,从而冷却固定子65上产生的热量。
此外,上述冷却针602c通过气切割加工向转子60的开口部侧而形成,通过气切割加工而成的上述通孔602d起到通风口的作用。
并且,由于铁板材质的转子60通过冲压加工一次成形而成,使其缩短制作转子所需的时间,并可相应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上述转子60中,上述侧壁面604的开口部末端向半径方向外侧1次弯曲,其末端再向底面602方向2次弯曲的形状而成,从而提高转子框架60a的强度,并可防止高速旋转时引起的转子60压坏和随之产生的噪音现象。
与此同时,此外,上述转子60底面602的各冷却针602c和冷却针602c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压花部602e,用于加强上述转子60整体的强度,上述压花部602e上则形成有用于向外部排出水分的排水孔602f。
此外,本发明中的转子套管70通过树脂材质注塑成形,使其与铁板构成的转子框架60a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减少传送到上述轴68上转子60的振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采用具有容易缠绕结构的螺旋盘心65a,使在防止材料浪费的同时,容易制作。并且,支架80的固定子固定部84的强度将得到提高,使减少噪音及振动现象,从而提高机械结构上的信赖性及相应的寿命延长。
即,构成固定子65的螺旋盘心65a底座部652a中形成的凹入槽656a,可在盘心缠绕时减小产生的应力,从而可通过较小的作用力容易完成缠绕操作。
并且,参照附图12及附图13,树脂材质的绝缘体65b连接部655b的高度,将达到整个盘心层积高度的20%以上,使连接部上即使没有金属盘心也具有充分的强度,从而防止电机驱动时产生的振动引起的连接部655b的损坏现象。
特别是,上述连接部655b的高度最好达到层积盘心的整个高度。
此外,上述连接部655b的高度也可达到层积盘心的整个高度以上,但上述连接部655b的高度过高时,由于送风装置驱动部的整体高度也相应变高,使其不利于送风装置的成型化。由此,连接部655b的高度最好不超过层积盘心整体高度的2倍以上。
此外,上述连接部655b上形成的位置决定凸起656b,将与支架80的位置决定槽842进行整合,从而使固定子65的连接操作较为容易。
即,在本发明中,固定子65可牢固支撑于支架80,并可保持较好的同心度。
并且,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风扇壳架40由塑料材质而制成,并在嵌入有支架的状态下注塑成形,从而可提供较轻、价格低廉、制作性较好的结构。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1,由于BLDC电机6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空气吸入口410a的相反侧面,使吸入时的流动阻力最小化,并可进行高效率的稳定驱动,从而相应的提高送风效率。
下面参照附图6至附图18说明本发明中的第2实施例的送风装置。
在说明以下的实施例时,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将使用同一名称,并可省去与此相关的另外的说明及重复的说明。
本发明中的第2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外箱10;固定于上述外箱10的内部,并设置有各向上下部方向形成的空气吸入口410a、410b及向前方向形成的空气排出口的塑料材质的风扇壳架40;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内部空间的作为离心风扇一种的多叶片式风扇50;轴连接于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送到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轴68;用于支撑上述轴68的轴承69a、69b;嵌入成形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面,用于支撑上述轴承69a、69b及固定子65的支架80’、80;结合于上述轴68的风扇连接部相反侧端部的绝缘材质的转子套管70;结合于上述转子套管70,通过上述转子套管70将驱动力传送到上述轴68的转子60;安装于上述转子60的内侧,与上述转子60一同构成BLDC电机6,同时固定于上述支架80’上并保持其同心度的固定子65。
此外,对应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空气排出口及空气吸入口410a、410b的上述外箱10的各面将开放,上述风扇壳架40的空气排出口侧对应的开方面上安装有格栅G。
同时,对上述风扇壳架4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上述风扇壳架40在下部面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10a;与上述下部面相隔既定距离的上部面上形成有兼用于电机安装用通孔的空气吸入口410b;相互连接上述下部面和上部面,并围住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侧壁面的一侧形成有对应于上述外箱的开方面的空气排出口。
此外,上述风扇壳架40的内部安装的多叶片式风扇50,其中心轴线相对于上述风扇壳架40上下部面中心线偏心安装,这与如前所述的实施例相同。
由此,上述风扇壳架40和多叶片式风扇50之间的左右侧空间大小将不相同。
此外,上述外箱10和风扇壳架40之间设置有支撑托架11,用于将风扇壳架40支撑于上述外箱10。
上述支撑托架11最好从外箱10一体延长并连接于风扇壳架40的上面,但也可作为独立的构件安装于外箱10和风扇壳架40之间。
同时,上述风扇壳架40下部面的空气吸入口410a,以及上述风扇壳架40上部面的兼用于电机安装用通孔的空气吸入口410b中设置有护罩44,44’,用于引导流入空气的流动。
与此同时,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及半径方向形成有肋条400,使在减少风扇壳架重量的同时,用于加强上述风扇壳架的强度。
此外,参照附图7b,嵌入成形于风扇壳架上部面的支架80’,其包含有内部安装有球轴承等上述轴68支撑用轴承69a、69b的轴承壳架部82;向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外侧放射状延长形成,并提供用于固定上述固定子65的面的固定子固定部84;从上述固定部84延长,并埋设于风扇壳架的兼用电机安装用通孔的空气吸入口周围面中的支撑部86。上述支架80’最好是铝等金属材质而铸造形成。即,从平面上看去,上述支架80’大致成三脚架的形状。
并且,在上述支架80’中,为使固定子固定部84的连接面不凸出于风扇壳架40的上面,固定子固定部84和支架的末端部之间连接的中间部位,将向风扇壳架40的上部方向弯曲形成。
并且,在连接固定子时,为了防止施加的连接作用力导致损坏固定子65的绝缘体,上述风扇壳架40上面的固定子连接孔入口形成有凸出轴套800(boss),使其防止上述固定子直接接触于上述支架的固定子固定部。
并且,上述支架80’上形成有肋条88a,88c(参照附图7b),用于提高支架的强度及嵌入注塑时与树脂的结合力。
此外,上述支架80’及固定子65中相对应形成有位置决定凸起及位置决定槽842,使在上述支架80’中连接固定子65时保持其同心度。
作为一例,上述支架80的固定子固定部84中设置有位置决定槽842,用于决定与固定子65的装配位置;与此对应的固定子65上则设置有位置决定用凸起656b参照附图12。
同时,在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卡块822a、822b中,下部形成的卡块822a成“”形状,使在各安装于上述轴68外周面上下部侧的轴承中,用于支撑安装于下部侧的下部轴承69a的上端部;在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卡块822a、822b中,上部形成的卡块822b成“”形状,用于支撑安装于上部侧的上部轴承69b的下端部。
此外,位于上述轴承壳架82的内侧,向风扇壳架40传送转子60驱动力的轴68的外周面下部及上部也可形成有位置决定用卡块,从而决定上述轴68上的下部轴承及上部轴承的安装位置。
如上结构的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将具有如前所述的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首先,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风扇壳架40由塑料注塑物构成,从而相应的减少风扇壳架40的重量。
其次,由于固定上述固定子65的支架80’在风扇壳架的注塑成形时嵌入成形,从而将省去另外的支架装配步骤。
此外,由于使用有直接连接式BLDC电机6,使在大部分旋转数的条件下稳定驱动的同时保持高效率,从而减少噪音及消耗的电力。
与此同时,上述BLDC电机的一部分将插入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内部,从而减小整个送风装置的大小。
此外,由于轴承壳架由Al等金属材质构成,故没有热变形并提高产品的信赖性。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1,转子60成铁板结构,并可通过冲压成形而制作,其成形性能较好,并且所需时间较短,从而可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1,在转子内面紧贴安装磁铁60b时,通过上述放置面实现磁铁60b的稳定支撑,从而使转子60的制作较为容易。
并且,在电机进行驱动时,转子框架60a的套筒部602a周围形成的多个冷却针602c,将通过通孔602d向固定子侧吹送空气,从而冷却固定子65中产生的热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转子60中,转子框架60a侧壁面604的开口部末端向半径方向外侧1次弯曲,其末端再2次弯曲的形状而成,从而提高转子框架60a的强度,使在高速旋转时防止转子60压坏的现象。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的转子60中,上述转子60底面602的各冷却针602c和冷却针602c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压花部602e,用于加强上述转子60的整体强度,上述压花部602e上则形成有用于向电机外侧排出水分的排水孔602f。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转子套管70成塑料材质,使其与铁板构成的转子框架60a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可有效传送到轴68上的振动。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采用具有容易缠绕结构的螺旋盘心65a,使在防止材料浪费的同时容易制作。
即,构成上述固定子65的螺旋盘心65a的底座部652a上设置有凹入槽656a,使在缠绕盘心时减小产生的应力,从而通过较小的作用力容易完成缠绕操作。
并且,参照附图12及附图13,树脂材质的绝缘体65b连接部655b的高度,将达到整个盘心层积高度的20%以上,使连接部上即使没有金属盘心也具有充分的强度,从而防止电机驱动时产生的振动引起的连接部655b的损坏现象。
此外,上述连接部655b上形成的位置决定凸起656b,将与支架80的位置决定槽842进行整合,从而使固定子65的连接操作较为容易。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固定子65可坚固支撑于树脂材质的风扇壳架40,并可保持固定子较好的同心度。
同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架80’的整个部分嵌入的情况不同,上述支架的轴承壳架部82在风扇壳架的注塑成形时嵌入于上面,上述固定子固定部84在风扇壳架的注塑成形时,则向风扇壳架的上面外侧露出成形。
此外,图19显示出另一形状的支架80”的立体图,其形状上与附图5a及附图5b具有较小的差异,但其基本结构则相同。
在此情况下,加强肋中的一个形状与附图5a及附图5b的加强肋不同,与附图4进行比较时,加强肋中的加强肋88a的形成位置将不相同。
即,附图5a及附图5b中的加强肋88a,只在固定子固定部84面上的中央位置形成一个;附图19中的加强肋88a,则在支架固定部86面上的边缘部分两侧相对的形状而成。
此外,虽未显示出具体的实施例,上述支架80可只包含有内部安装有上述轴68支撑用轴承的轴承壳架部82;在上述轴承壳架部82的外周面上半径方向延长形成,使上述支架固定于风扇壳架40上面的同时,其相反侧固定上述固定子的固定子固定部84。
即,在此情况下,固定子固定部84将扩展到支架固定部,使其成圆盘形状而不是以往支架固定部86中的车轮线形状。
此外,图15显示出可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固定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盘心结构的例示图,其显示出分割盘心的立体图。在附图15中的固定子65’的情况下,将使用有分割盘心,而不是螺旋盘心65a。
上述分割盘心65a’通过由轮齿654a和底座部652a构成的铁板,从材料上沿着圆周方向分割的状态下制作后,再将上述分割的盘心各部分焊接(welding)成一个盘心。
图面符号W是焊接部。
此外,在此情况下,使用有通过分离的部分相互装配的绝缘体65b,但如图17所示,也可将上述盘心通过嵌入成形,使绝缘体完全包住盘心的形状。
并且,图17显示出可使用于本发明中的固定子还有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8显示出图17的盘心结构的例示图。在如图17所示的固定子65”的情况下,代替作为盘心使用的螺旋盘心65a或分割盘心而使用有整盘心65a”,上述整盘心65a”通过由轮齿654a和底座部652a构成的铁板,沿着圆周方向不断连接为整体而成,其整盘心65a”的结构如图18所示。
图17显示出盘心嵌入成形并使绝缘体完全包住盘心的形状,但在此情况下,也可使用有如图16所示的通过分离的部分相互装配的绝缘体。
同时,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套管56的螺栓连接孔560c的螺栓的末端部,将按压于上述轴68的末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平面区间685,使多叶片式风扇50与上述轴68一同进行旋转。但是,多叶片式风扇50结合于上述轴68并不只局限于上述连接结构。
虽未图示,与转子套管70和贯通于中央部分的轴68通过螺栓15b连接的结构相同的原理,通过贯通于多叶片式风扇50的主盘54中央部分和轴68的末端面的螺栓,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和轴68可相互进行连接。
下面参照附图20至附图22说明如上结构的送风装置1使用在前面吸入排出型空器用室外机的实施例。
附图20至附图22显示出采用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安装状态的部分切开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及主视图。如图20至图22所示,在本发明中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前面开放形成的机箱10’的内部设置有各种结构部件,上述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安装于居住用/商业用建筑物的外壁2上形成的矩形状的空间内壁上。
具体说,建筑物的外壁2上形成的空间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外部框架4,在上述外部框架4的内侧,内部框架5则固定安装于上述外部框架4(根据情况的不同,上述内外部框架4,5可一体形成)。为使上述内部框架5的内侧区域分上下方向分划为上述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穿过上述内部框架5的中间安装有中间分离架9。在各区域内安装有多个的百叶窗叶片8,通过上述百叶窗叶片8之间的空隙吸入或排出空气。上述内部框架5的内侧紧贴安装有室外机,并在上述内部框架5和室外机之间安装有密封构件S,使其防止空气泄漏的同时,起到缓冲振动的作用。
在如上安装的前面吸入排出型空调器的室外机,上述机箱10a的开放的前面下侧和上侧相互分离形成有吸入口I及排出口O,上述吸入口I的内侧设置有压缩器(未图示)及热交换器20,用于压缩及冷凝内部流动的冷媒;上述排出口O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吹送空气的送风装置1。特别是,上述送风装置1在固定安装于上述排出口O内侧的风扇壳架40的内侧,安装有作为离心风扇一种的多叶片式风扇50。同时,在上述风扇壳架40中,通过另外的支架80固定安装有BLDC电机6,使其连接于上述多叶片式风扇,并旋转驱动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
其中,上述机箱10a在上述吸入口I及排出口O的内侧,各对应于上述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而形成有吸入部11a及排出部11b。在上述吸入口I及排出口O开放的前面最好各安装有格栅G,用于防止较大的异物或昆虫、动物等侵入。
作为参照,上述机箱10a考虑到前面吸入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内部安装的热交换器等结构,故其与前述的送风装置的外箱10具有稍微不同的结构。
并且,上述机箱10a在上述吸入部11a及排出部11b,通过多种形状的托架(未图示)固定安装上述压缩器及热交换器20等各种结构部件。上述机箱10a开放的前面周围部分在上述内部框架5的内侧,紧贴于上述密封构件S而安装。
当然,上述压缩器及热交换器20通过冷媒配管连接于上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未图示),此外,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膨胀装置(未图示)也在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和室内机之间通过冷媒配管连接安装。通过如上结构,冷媒沿着上述压缩器、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膨胀装置、室内机侧热交换器构成的冷冻循环,依次进行压缩、冷凝、膨胀、蒸发操作,从而对安装有上述室内机的空间进行冷房操作。
其中,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是多个冷媒管弯曲排列的状态下,安装有多个冷却针602c的结构,其成为‘U’形状弯曲的状态,并安装于上述机箱的吸入部11a中。其内侧安装有上述压缩器的同时,其背面侧则安装有控制箱30,用于调节室外机中含有的各种结构部件的操作。
并且,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上侧固定安装有上述送风装置1,在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和BLDC电机6相互进行连接后,利用上述支架80将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及BLDC电机6内设固定于上述风扇壳架40中,并通过另外的固定用托架(未图示),将上述风扇壳架40固定安装于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上侧,使上述风扇壳架40位于上述机箱10a的排出部11b。
具体说,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是轴方向吸入空气,并向圆周方向排出空气的一种离心风扇,使其相对于轴类风扇具有较大的风量。
此外,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结构将参照如前所述的实施例结构。
其次,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面和底面各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10a、410b,使在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轴方向吸入通过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空气,各空气吸入口410a、410b中最好设置有护罩44,44’,使吸入的空气引导到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同时,前面还形成有空气排出口,使上述空气向多叶片式风扇50的圆周方向排出。
其中,上述风扇壳架40的空气排出口连通于上述机箱10a的排出口O。
同时,上述BLDC电机6在将交流转换为直流时使用有无刷(brush)驱动回路,由于没有电刷而不产生火花,使其减少气体爆炸的危险,并在大部分旋转数的条件下稳定驱动的同时,可保持70-80%程度的高效率。具体说,上述BLDC电机6包含有向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传送动力的轴68;通过相互间的电磁力产生旋转作用力,使其驱动上述轴68的固定子65及转子60和磁铁60b;用于检测上述转子60的位置,从而控制供给的电流的霍尔传感器200。
特别是,为了减小吸入时的流动阻力,上述BLDC电机6将通过上述支架80固定安装于吸入流量相对较少的上述风扇壳架40上面的空气吸入口410b侧。
详细说,为了在贯通于上述支架8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上述轴68通过球轴承等轴承69a、69b支撑于上述支架80上,其末端通过螺栓连接或堵缝(caulking)等方法,与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上侧轴中心进行连接,上述固定子65则在上述轴68的外围具有既定间隔而安装固定于上述支架80上。
与此同时,上述转子60的外径部分位于上述固定子65的外围,其内径部分则固定安装于上述轴68。上述转子的底面沿着半径方向加长形成有多个肋条或压花部,使即便产生离心作用力也可加强强度。上述永久磁铁68在圆周方向上相隔既定距离固定安装有多个,使在上述转子60的外径部分与上述固定子65产生相互间的电磁作用力。上述霍尔传感器200则固定安装于上述固定子65的盘心侧。
由此,在上述固定子65的线圈65c依次流动有电流时,通过上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和磁铁60b的相互电磁作用力,上述转子60开始进行旋转,上述转子60的旋转力则通过上述轴68传送到多叶片式风扇50,并使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一同进行旋转。
接着,上述支架80将如上结构的多叶片式风扇50及BLDC电机6悬挂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内侧,详细说,上述支架80包含有为使上述轴68通过上述轴承69a、69b旋转而安装的圆筒形状的轴承壳架部72;一体形成于上述轴承壳架部72的上端,使在上述固定子65架设的状态下固定安装的固定子固定部84;在上述固定子固定部84的圆周上相隔既定距离并向半径方向凸出形成,同时固定于上述风扇壳架40上面的空气吸入口410b周围的多个支架固定部86。
其中,上述轴承壳架部72的上下端内侧安装有轴承69a、69b,上述轴承69a、69b的长度相比上述轴68的长度较短并成圆筒形状,用于支撑上述轴68使其进行旋转。上述固定子固定部84中形成有多个位置决定槽842和连接孔846,使在上述固定子65插入的状态下进行螺丝固定。
与此同时,上述支架80在上述轴承壳架部72及固定子固定部84的周围最好形成有各保持120°间隔的三个支架固定部86,用于分散上述支架80所支撑的重量。为了加强上述支架固定部86的强度,上述轴承壳架部72和上述固定子固定部84及支架固定部86之间形成有加强肋88a,使其支撑上述固定子固定部84及支架固定部86的下侧。上述支架固定部86的上面也最好形成有多个加强肋88b、88c。
特别是,上述支架固定部86从上述固定子固定部84向半径方向凸出形成。同时,其中间部分沿着半径方向向上方倾斜而成,其末端水平的部分则形成有梯形构件固定孔866。由此,在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上侧空气吸入口410b的周围部分,将连接有上述支架固定部86并安装上述支架80。
下面说明如上结构的作为本发明中主要部分的送风装置的装配过程及室外机的运作。
首先,在上述BLDC电机6中,上述轴68在上述支架80的轴承壳架部72通过上述轴承69a、69b可旋转安装,使上述固定子65螺丝固定于上述支架的固定子固定部84的上面并构成电机组件,上述电机组件在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位于上述风扇壳架40内侧的状态下,将上述轴68连接于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轴中心而安装,并在上述支架80的支架固定部86放置于上述风扇壳架上面的空气吸入口410b周围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进行装配固定操作。
由此,上述装配有BLDC电机6的送风装置1,在放置于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上侧的状态下,通过另外的托架进行固定安装。为了控制上述BLDC电机6的操作,上述BLDC电机6通过电线连接于上述控制箱30。
下面说明如上装配的室外机的运作,根据上述控制箱30的信号而驱动上述压缩器,由此,冷媒依次经过上述压缩器、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膨胀装置等结构,流入到上述室内机,并沿着上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进行循环。
其中,在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中循环冷媒的同时,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通过上述BLDC电机6进行驱动,使上述机箱10a的吸入口1中吸入的空气通过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与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操作,热交换的空气则在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吹送作用下,通过上述机箱10a的排出口O进行排出。
当然,上述BLDC电机6由于扭矩特性稳定的区域较宽,故可在多种旋转数的条件下使用,同时可稳定运行并减少噪音的产生,更进一步可减少消耗的电力。
由此,在上述BLDC电机6的作用下,作为离心风扇一种的多叶片式风扇50旋转并轴方向吸入空气,使通过上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空气,大部分吸入到上述风扇壳架40的下侧空气吸入口410a,而一部分吸入到上述风扇壳架的上侧空气吸入口410b,并通过各空气吸入口410a410b侧形成的护罩44,44’进行引导,使其向上述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轴方向流入并向圆周方向排出。接着,在上述风扇壳架40的引导作用下,通过连通于上述风扇壳架空气排出口的机箱10a的排出口0进行排出。
其中,由于上述BLDC电机6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40的空气吸入口410a410b中吸入流量相对少的空气吸入口410b侧,从而使吸入时的流动阻力最小化,并可进行高效率的稳定驱动,从而相应的提高送风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材质的风扇壳架;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内侧的送风扇;轴,连接于上述风扇壳架内侧安装的送风扇,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送到上述送风扇;固定子,在上述风扇壳架的外侧与上述风扇壳架保持同心度而固定;转子,与上述固定子一同驱动BLDC电机,并直接结合于上述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包含有转子框架,以及磁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由铁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由注塑物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由构成骨架的铁板和包住上述铁板外侧的注塑物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包含有大致成圆盘形的后壁面;从上述后壁面的边缘部分向前方延长形成的侧壁面;其中,从上述后壁面的边缘部分向前方延长形成的侧壁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弯曲部,上述弯曲部中设置有放置面,用于支撑其内面安装的磁铁;上述后壁面的中心部分则设置有套筒部,上述套筒部中形成有贯通孔,其内安装有将上述转子结合于轴上的螺栓等连接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的套筒部周围放射状形成有多个冷却针,使在上述转子旋转时,将空气吹向固定子侧,以便冷却固定子中产生的热量;其中,上述冷却针在半径方向上具有既定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针通过气切割加工,并向转子的开口部侧而成,通过气切割加工而成的通孔将起到通风口的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针向转子的开口部侧成90°弯曲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后壁面的冷却针和冷却针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压花部,用于加强上述转子框架的强度,其中,上述压花部上则形成有用于排出水分的排水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框架的套筒部和用于将上述转子的驱动力传送到送风扇的上述轴之间设置有转子套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子框架的套筒部形成的贯通孔边缘部分,相隔既定距离形成有连接孔及位置决定孔,结合于上述轴的送风扇相反侧端部外周面上的转子套管,将通过上述连接孔连接于上述转子框架上,并通过上述位置决定孔决定其装配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轴的送风扇相反侧端部外周面,以及与此对应的上述转子套管的套筒部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于相互啮合的细齿。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套管在边缘部分区域,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连接孔,使其对应于上述转子的套筒部中形成的连接孔;上述连接孔之间一体形成有位置决定凸起,在上述转子插入于位置决定孔内时,上述转子及转子套管的连接孔自动保持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套管的套筒部外侧设置有加强肋,用于加强上述套筒部的强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套管由树脂材质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子包含有构成磁路的作为磁性体的盘心;包住上述盘心并起到绝缘作用的绝缘体;缠绕于上述盘心的轮齿部分的线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心是通过由轮齿和底座部构成的铁板,沿着圆周方向不断连接的整盘心。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心是通过由轮齿和底座部构成的铁板,从材料上沿着圆周方向分割的状态下制作后,再将上述分割的盘心各部分焊接成一个盘心的分割盘心。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心是通过由轮齿和底座部构成的铁板,从最下层到最上层螺旋形旋转,并构成多层结构的环形的螺旋盘心。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体通过嵌入成形而包住盘心。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体包含有结合于盘心上部侧的绝缘体上部;包住盘心的下部侧而结合的绝缘体下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子包含有通过由轮齿和底座部构成的铁板,从最下层到最上层螺旋形旋转,并构成多层结构的环形的螺旋盘心;用于包住上述螺旋盘心的绝缘体;缠绕于上述螺旋盘心的轮齿的线圈;一体形成于上述绝缘体,并设置有向上述盘心内侧凸出形成的连接孔,使上述固定子连接于支架上的连接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向上述盘心的内侧至少3处以上凸出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的高度达到盘心整个层积高度的20%以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的连接孔中安装有弹簧销。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的连接孔中压入有金属管。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了防止施加的连接作用力导致损坏固定子的绝缘体,上述风扇壳架的上面形成有凸出轴套,使其防止上述固定子直接接触于上述支架的固定子固定部。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扇壳架的注塑成形时,塑料材质的风扇壳架的上面还嵌入注塑成形有支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的支架固定部上形成有肋条,使在嵌入注塑成形于风扇壳架的上面时,用于提高与树脂的结合力。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盘心从最下层到最上层以螺旋形状缠绕并构成多层结构,上述螺旋盘心底座部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向半径方向凸出形成有多个轮齿,上述螺旋盘心的底座部设置有凹入槽,使在缠绕盘心时减小产生的应力。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盘心通过贯通于底座部中形成的通孔的铆钉而进行结合。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盘心的缠绕开始部位和缠绕结束部位,将通过焊接方式各结合于相邻的底座既定部位上。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入槽成矩形状或是梯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的送风装置,使其采用稳定驱动送风扇并提高送风量的BLDC电机,从而减少噪音并提高送风效率。为此,本发明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塑料材质的风扇壳架;安装于上述风扇壳架内侧的送风扇;轴连接于上述风扇壳架内侧安装的送风扇,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送到上述送风扇的轴;在上述风扇壳架的外侧,与上述风扇壳架保持同心度而固定的固定子;与上述固定子一同驱动BLDC电机,并直接结合于上述轴的转子。
文档编号H02K29/06GK1779274SQ20041007276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8日
发明者金仁丘, 具滋亨, 朴炳一, 金良好, 许景裕, 李东旭, 程世经, 高永欢, 黄晋圣, 洪永浩, 黄金裴, 崔欢综, 黄峻险, 金太根, 姜春秀, 宋虎珍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