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95851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包括主马达以及位于主马达底端的齿轮支架,所述齿轮支架包括固定板和底板,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板外侧的第一基板和设置在底板外侧的第二基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主马达底面,该固定板通过支撑柱与底板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基板与固定板通过第一支撑柱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基板和底板通过第二支撑柱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分别设置有传动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依次啮合;所述基板的上方设置连接第一齿轮组的第一输出轴,所述底板的下方设置连接第二齿轮组连接第二输出轴。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向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减速马达领域,尤其是涉及具有双向输出的微型齿轮减速马达。
【背景技术】
[0002]微型齿轮减速马达是微型电机驱动闭式传动减速装置,就是减速机和马达的组合体,用来降低转速和增大转矩,以满足机械设备工作的需要。微型齿轮减速电机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环保水处理、起重运输、物料搬运、轻工、医疗、港口、机场、汽车生产、电力等各行各业。
[0003]如中国专利号为201120153902.0名为一种减速电机的专利,公开了这样的一种技术方案:包括主电机,及位于主电机一侧的电容,及位于主电机另一侧的连接板,及位于连接板一侧的底板,及位于底板一侧的组齿机构,及位于组齿机构下用于支撑的撑柱,及位于组齿机构上方的输出齿片,及位于组齿机构一侧的基板,及位于基板一侧的输出轴承,及位于输出轴承一侧的输出轴,组齿机构包括第一组齿、第二组齿、第三组齿、第四组齿、用于连接底板和组齿机构的机壳螺钉、铜套、定位轴承和轮轴。当电机的动力输出时,通过起步轮带动第一组齿的转动,进而依次带动第二组齿、第三组齿、第四组齿转动,由于第一组齿、第二组齿、第三组齿和第四组齿相啮合连接,传递过程中损失的动力较少,工作效率高,且性能好。
[0004]但是,该微型齿轮减速马达的工作效率较低,能耗高,另外,该马达连接有容置减速齿轮组的支架,但是该支架的尺寸与马达相同,只能实现单向输出,不能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双向输出的齿轮减速马达,方便客户的使用要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
[000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解决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包括主马达以及位于该主马达底端的齿轮支架,
[0007]所述齿轮支架包括尺寸、形状一致的固定板和底板,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板外侧的第一基板和设置在底板外侧的第二基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主马达底面,该固定板通过支撑柱与底板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基板与固定板通过第一支撑柱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基板和底板通过第二支撑柱形成第二空腔;
[0008]所述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分别设置有传动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依次啮合;
[0009]所述基板的上方设置一个连接第一齿轮组的第一输出轴,所述底板的下方设置一个连接第二齿轮组连接第二输出轴。
[0010]优选的,所述主马达输出端连接有输出齿轮,该输出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组啮合传动。
[0011]优选的,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相互哨合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哨合。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依次哨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随动齿轮和第一输出齿轮。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随动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输出齿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
[0016]优选的,所述主马达的顶端设置两个接线柱,该接线柱与主马达连接并提供电力。
[0017]优选的,所述的主马达总高为15mm,长度为12mm,所述固定板与底板的长度为24mm。
[0018]优选的,所述的齿轮支架为铜制支架。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0]1、由于设置有齿轮支架,可以安装减速齿轮,起到降低马达输出速度;
[0021]2、在齿轮支架上设置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实现双向输出,提高输出效率,满足多向同步输出的要求。
[0022]3、性能稳定,能耗低,满足了客户的两向输出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的正面示意图;
[0024]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的俯视图;
[0025]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的齿轮组的啮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1、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7]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主马达I和位于该主马达I下端的齿轮支架,所述该主马达I连接一个输出齿轮11 ;所述齿轮支架包括固定板21和底板22,该固定板21和底板22通过支撑柱23构成空腔,该空腔内设置有传动齿轮组26。另外,该齿轮支架还包括位于固定板上方的第一基板24和位于底板下方的第二基板25 ;所述第一基板24通过第一支撑柱241与固定板21形成第一空腔242,该第二空腔242内设置有第一齿轮组243 ;所述第二基板25通过第二支撑柱251与底板2形成第二空腔252,该第二空腔252内设置有第二齿轮组253。所述的输出齿轮11与传动齿轮组26啮合传动,所述的该传动齿轮组26分别与第一齿轮组243和第二齿轮组253哨合传动。所述第一齿轮组243连接第一输出轴2430,所述第二齿轮组253连接第二输出轴2530。另外,所述的支撑柱23、第一支撑柱241和第二支撑柱251的个数均为两个,而且其都是按对角线的方式固定而起连接作用。
[0028]图3显示了输出齿轮11、传动齿轮组26、第一齿轮组243以及第二齿轮组253的啮合示意图。[0029]所述传动齿轮组26包括第一传动齿轮261和第二传动齿轮262,输出齿轮11、第一传动齿轮261和第二传动齿轮262依次连接传递动力。
[0030]第一齿轮组243包括依次哨合的第一从动齿轮2431、第一随动齿轮2432和第一输出齿轮2433 ;所述的第一输出齿轮2433连接有第一输出轴2430。
[0031]第二齿轮组253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2531、第二随动齿轮2532和第二输出齿轮2533 ;所述的第二输出齿轮2533连接第二输出轴2530。
[0032]图3中显示了,第二传动齿轮262分别与第一主动齿轮2431和第二主动齿轮2531啮合连接传动动力。
[0033]这样,主马达I输出的动力通过输出齿轮11、传动齿轮组26、第一传动齿轮261和第二传动齿轮262将动力减速传递出来供用户使用。
[0034]本实用新型能耗低,其额定功率仅为0.4W-0.5W左右。
[0035]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包括主马达以及位于该主马达底端的齿轮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支架包括尺寸、形状一致的固定板和底板,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板外侧的第一基板和设置在底板外侧的第二基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主马达底面,该固定板通过支撑柱与底板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基板与固定板通过第一支撑柱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基板和底板通过第二支撑柱形成第二空腔; 所述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分别设置有传动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依次啮合; 所述基板的上方设置连接第一齿轮组的第一输出轴,所述底板的下方设置连接第二齿轮组连接第二输出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马达输出端连接有输出齿轮,该输出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组啮合传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相互哨合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哨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依次哨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随动齿轮和第一输出齿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随动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齿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马达的顶端设置两个接线柱,该接线柱与主马达连接并提供电力。
9.如权利要求1到8任意一种所述的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马达总高为15mm,长度为12mm,所述固定板与底板的长度为24_。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双向输出微型齿轮减速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支架为铜制支架。
【文档编号】H02K7/116GK203674883SQ201420037261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谭书涛 申请人:深圳市踢踢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