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装置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064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装置及空调设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驱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使用该种驱动装置的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驱动装置中,电机外壳直接与驱动装置的外壳相接触,使得电机的振动能直接传导到驱动装置的外壳上,从而使得因电机振动产生的噪音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发明而学习。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包括:外壳;电机,安装到所述外壳的内部,包括电机壳体;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外表面的弹性减震带,所述弹性减震带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与外壳之间;减速齿轮机构,安装到所述外壳的内部,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弹性减震带为环形,套在所述电机壳体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弹性减震带至少为两条,相邻弹性减震带之间互相隔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弹性减震带为橡胶或软质泡沫塑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弹性减震带为带状结构,其厚度为0.3~0.7mm,宽度为3~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弹性减震带为“o”形结构,其横截面直径为0.5~1.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电机包括定子以及可相对定子旋转的转子,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磁芯;所述转子磁芯包括中心区、从所述中心区沿径向向外延伸的若干极身、从每个所述极身的末端向两周侧伸出来的极靴;相邻极身之间形成绕线槽,所述转子磁芯还包括若干分隔齿,每个分隔齿从所述中心区沿径向向外延伸且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极身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还包括绝缘线架,包裹住所述转子磁芯的上表面、下表面、极身侧壁以及极靴的内侧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极身的径向长度是所述分隔齿的径向长度的两倍或两倍以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定子包括安装到电机壳体内壁的永磁体、安装到电机壳体开口端的端盖、以及安装到电机壳体内并位于永磁体与端盖之间的电刷装置;所述电刷装置包括环状的绝缘座、安装到绝缘座的电刷、设置于绝缘座的若干支撑脚;所述若干支撑脚围成环状并抵顶到永磁体,从而使永磁体与绝缘座之间形成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减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双联齿轮和第二双联齿轮,所述第一双联齿轮中较大的齿轮与安装在所述电机输出轴端的蜗杆相啮合;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中较大的齿轮与所述第一双联齿轮中较小的齿轮相啮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减速齿轮结构还包括一个大齿轮,与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中较小的齿轮相啮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大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双联齿轮中较大齿轮的直径以及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中较大齿轮的直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驱动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以及空调设备,电机结构紧凑,外壳更设有弹性减震带,有效降低了因电机振动引起的噪音。

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发明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驱动装置的除去顶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驱动装置的电机及减速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电机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电机的电机壳体及永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电机的转子磁芯的横向剖视图。

图7为图3所示电机的转子磁芯及绝缘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电机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电机去掉壳体及端盖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减噪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80,包括:由外壳顶盖13以及外壳底盖14组成的外壳;安装到外壳的内部的电机11;安装到外壳的内部用于对电机进行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机构12;其中,电机11包括电机壳体31,在电机壳体31的外表面还设有弹性减震带18,该弹性减震带隔开电机壳体31与外壳。

减速齿轮结构12包括第一双联齿轮27、第二双联齿轮28以及大齿轮25。其中:第一双联齿轮中较大的齿轮21为蜗轮,与安装在电机输出轴端的蜗杆16相啮合;第二双联齿轮中较大的齿轮24与第一双联齿轮中较小的齿轮22相啮合;大齿轮25与第二双联齿轮中较小的齿轮23相啮合。在本实施例中,大齿轮25的直径大于第一双联齿轮27中较大齿轮21的直径以及第二双联齿轮28中较大齿轮24的直径。大齿轮25受到齿轮23驱动后,可对外输出,例如通过其转动轴对外输出,或通过与其同轴转动的小齿轮对外输出。

上述弹性减震带18为带状结构,其厚度为0.3~0.7mm,例如是0.5mm,宽度为3~5mm,例如是4mm。且弹性减震带18至少为两条,相邻弹性减震带之间互相隔开。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减震带18有两条,分别位于电机壳体31的两端。弹性减震带18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软质泡沫塑料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弹性减震带18为“o”形结构,其横截面的直径为0.5~1.5mm,例如是1mm。

请同时参照图4、图5,电机11包括定子以及可相对定子旋转的转子,其中:转子包括转轴35、固定安装到该转轴35的转子磁芯40、设置到转子磁芯40的绝缘线架34、绕制到绝缘线架34并固定到转子磁芯40的转子绕组(图中未显示)、固定到转轴35并与转子绕组电连接的换向器;上述 转子磁芯可以由具有导磁性能的软磁性材料制成。定子包括用于产生磁场的永磁体32,设置在电机壳体31的内表面。电机壳体31的顶部中心设有第一毂部47用于支撑转子的转轴35,例如,通过安装轴承来支撑转轴35。

参考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转子磁芯40包括中心区41、从中心区4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若干极身42、从每个极身的末端向两周侧伸出来的极靴43;相邻极身之间形成绕线槽。其中,中心区41上设有通孔45,用于供转轴35穿过。通孔45的横截面不是圆形,以确保转子磁芯40与转轴35能同轴同速转动。本实施例中,通孔45包括圆柱状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向外伸出的若干缝隙。相应地,转轴35与通孔45配合的部分设有若干凸楞与上述缝隙配合。极身42用来绕制线圈元件(图中未显示)。具体地,绝缘线架34形成于或安装到转子磁芯40,然后在绝缘线架上绕制线圈元件,使线圈元件的有效部分落入相邻极身之间形成的绕线槽内。为了方便绝缘线架34的定位、安装,以及为了更好地分隔相邻极身上的线圈元件,转子磁芯40还形成了若干分隔齿44,每个分隔齿44从转子磁芯40的中心区沿径向向外延伸,且位于两个相邻的极身之间。分隔齿44的数量与转子磁芯40的极身数量相同。分隔齿44的沿转子磁芯40径向的高度小于极身的沿转子磁芯40径向的高度,优选地,分隔齿44的长度小于极身长度的1/2,即极身的径向长度是分隔齿的径向长度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在具体实施时,转子磁芯40可以由多个转子磁芯片沿电机轴向堆叠而成。

绝缘线架34包裹住转子磁芯40的上表面、下表面、极身侧壁以及极靴的内侧壁,也就是说,在绝缘线架34的包裹下,转子磁芯仅极靴的外侧壁曝露在外。具体地,绝缘线架34的包括与转子磁芯片的形状基本相同的顶板51、底板52,以及位于顶板51与底板52之间的若干壁板53,壁板53用于遮盖住转子磁芯的极身侧壁以及极靴的内侧壁;其中,绝缘线架34的顶板51的中心设有第二毂部54,用于与转轴35固定连接,底板52的中 心设有圆形通孔55,用于供转轴35穿过。在具体实施时,绝缘线架3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由两部分形成,例如,顶板51作为一个部分,壁板53及底板52为另一部分。

请再参照图8,电机11的定子除了安装到电机壳体内壁的永磁体32外,还包括安装到电机壳体开口端的端盖37、以及安装到电机壳体内并位于永磁体与端盖之间的电刷装置39。端盖37与电机的输出轴端位于电机壳体31的相对两端,用于承载并固定该电刷装置39;一般地,端盖37安装于电机壳体31具有开口的一端,端盖37上设有用于支撑转子的转轴35的第三毂部38。参考图4或图9,转轴35的端部通过轴承安装到该第三毂部38。

参考图4、图8和图9,电刷装置39安装在壳体31内,并位于永磁体32与端盖37之间。电刷装置39包括环状的绝缘座56、嵌设到绝缘座56伸到端盖37外的两根导电端子58、安装到绝缘座56的电刷59。电刷59与导电端子58导电连接,用于给转子的绕组供电。绝缘座56一体形成有若干支撑脚57,该若干支撑脚57围成环状,并抵顶到永磁体32,从而形成永磁体32与绝缘座56之间形成缝隙。

请参照图10,本发明提供的驱动装置输出频率与噪音的变化曲线为曲线b,而现有技术中的驱动装置输出频率与噪音的变化曲线为曲线a,可见,本发明提供的驱动装置在低频率输出时降噪效果明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如暖通空调设备,包括上述驱动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驱动装置及使用该种驱动装置的暖通空调设备,通过在电机壳体的外表面设置弹性减震带,使电机壳体不与驱动装置的外壳直接接触,从而使电机振动被相对隔离,借此降低噪音;本发明还将电机的内部结构另作设置,降低电机自身的振动,进一步降低驱动装置的噪音。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发明。举例而言,作为一 个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以得到又一实施例。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