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456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马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马达装置,如图4所示,其包括马达主体110X和齿轮120X,其中,马达主体110X具有收纳转子、定子和齿轮组(此处,转子、定子和齿轮组均未图示)的外壳111X以及从该外壳111X突出的输出轴112X,齿轮120X与输出轴112X的从外壳111X突出的部分卡合,并利用与齿轮120X的端面抵接的C形环150X防止齿轮120X从输出轴112X脱落。

在上述马达装置工作时,通过驱动马达主体110X内部的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转子的旋转可通过齿轮组传递至输出轴112X,从而带动齿轮120X旋转。

上述马达装置可应用于投影仪,例如,如图5所示,在投影仪的外壳210X中安装上述马达装置(通常是将马达主体110X固定于外壳210X),以使齿轮120X的中心轴L1与透镜镜筒220X的外周上设有的镜筒侧齿轮221X的中心轴L2相互平行地隔开适当间隔,并使齿轮120X与镜筒侧齿轮221X啮合,藉此,马达装置通过驱动齿轮120X旋转使透镜镜筒220X旋转,就能进行投影仪的对焦等。

不过,在上述结构的投影仪中,当马达装置驱动齿轮120X旋转时,该齿轮120X会受到来自镜筒侧齿轮221X的反作用力,如图4、图5所示,由于输出轴112X的前端不受支承,因此齿轮120X容易在输出轴112X的径向上运动,容易导致输出轴112X在径向上倾斜、产生磨损,进而导致输出轴112X的旋转精度下降,出现齿轮120X、221X的啮合不良和产生噪音、投影仪的聚焦定位精度变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装置,当与输出轴连接的齿轮受到来自与之啮合的连接对象的被驱动齿轮等的作用力时,有助于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从而避免齿轮的啮合不良和噪音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装置包括:马达主体,该马达主体具有外壳和从该外壳突出的输出轴;以及齿轮,该齿轮与所述输出轴的从所述外壳突出的部分连接,其中,所述马达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架,该安装框架具有安装部以及与该安装部连接的支承部,其中,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外壳上,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齿轮的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且对所述齿轮的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装置,能利用安装框架对与输出轴连接的齿轮的与外壳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因此,在马达装置的实际使用中,当与输出轴连接的齿轮受到来自与之啮合的连接对象(例如投影仪等)的被驱动齿轮等的作用力时,有助于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藉此,还有助于避免齿轮的啮合不良和噪音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齿轮以所述输出轴的前端从所述齿轮突出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输出轴,所述支承部通过对所述输出轴的前端进行支承,来对所述齿轮的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马达装置,不用对现有的马达装置作大幅度变动,只要在其基础上追加安装框架,就能在马达装置的实际使用中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侧开口,且能供所述输出轴的前端从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侧嵌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马达装置,根据实际需要,能沿着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方便地将齿轮组装于安装框架,有助于提高马达装置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输出轴的前端隔着C形环嵌入所述开口部,且所述C形环与所述开口部一起包围所述输出轴的前端的整个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马达装置,通过利用C形环和开口部一起包围输出轴的整个周面,能避免输出轴的前端沿着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从开口部脱出,能更可靠地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部具有通孔,该通孔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支承部,所述输出轴插入所述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马达装置,能可靠地避免齿轮因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从输出轴脱落。

本实用新型第六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齿轮上设置有轴部,该轴部从所述齿轮的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突出,所述齿轮的所述外壳侧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支承部通过对所述轴部进行支承,来对所述齿轮的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马达装置,能在将齿轮组装于安装框架之后,再组装于外壳,能方便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组装方式,提高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七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齿轮上设置有卡合部,所述齿轮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输出轴的前端卡合而与所述输出轴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马达装置,能方便地将齿轮连接于输出轴,且能提高齿轮相对于输出轴的位置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八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侧开口,且能供所述轴部从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侧嵌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马达装置,根据实际需要,能沿着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方便地将齿轮组装于安装框架,有助于提高马达装置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九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轴部隔着C形环嵌入所述开口部,且所述C形环与所述开口部一起包围所述轴部的整个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马达装置,通过利用C形环和开口部一起包围轴部的整个周面,能避免轴部沿着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从开口部脱出,能更可靠地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十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部具有通孔,该通孔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支承部,所述轴部插入所述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马达装置,能可靠地避免齿轮因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从输出轴脱落。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板部和连接板部,所述安装板部安装在所述外壳上,所述连接板部将所述安装板部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通过采用薄板状构件来形成安装部,能节省安装框架的制作材料,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安装板部上设置有卡定部,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被卡定部,所述安装框架通过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而固定于所述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能方便地将安装框架固定于外壳,提高马达装置的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被卡定部是从所述外壳沿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所述卡定部是朝所述外壳侧突出的成对的卡定突片,该成对的卡定突片从两侧夹持所述突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能利用简单地结构形成卡定部和被卡定部,提高马达装置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外壳内收纳有转子、定子和将所述转子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的齿轮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能根据实际需要使输出轴以适当的旋转速度旋转。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能利用安装框架对与输出轴连接的齿轮的与外壳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因此,在马达装置的实际使用中,当与输出轴连接的齿轮受到来自与之啮合的连接对象(例如投影仪等)的被驱动齿轮等的作用力时,有助于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藉此,还有助于避免齿轮的啮合不良和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D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E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包括的马达主体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F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包括的马达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G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包括的马达主体的结构的齿轮组展开图。

图2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表示现有的马达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表示安装有上述现有的马达装置的投影仪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并将X方向设为与马达装置的输出轴的轴线L方向平行。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1A至图1G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进行说明,其中,图1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D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E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包括的马达主体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图1F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包括的马达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1G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包括的马达主体的结构的齿轮组展开图。

[马达装置1的整体结构]

如图1A至图1D所示,马达装置1包括:马达主体10,该马达主体10具有外壳11和从该外壳11突出的输出轴12;以及齿轮20,该齿轮20与输出轴12的从外壳11突出的部分连接。

此外,如图1A至图1D所示所示,马达装置1还包括安装框架30,该安装框架30具有安装部31以及与该安装部31连接的支承部32,其中,所述安装部31安装在外壳11上,所述支承部32在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即X方向上)上位于齿轮20的与外壳11相反的一侧(即图1A中的上侧),且对齿轮20的与外壳11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

[马达主体10的结构]

如图1E至图1G所示,马达主体10具有大致呈筒状的外壳11和从该外壳11突出的输出轴12,在外壳11内收纳有转子13、定子14和齿轮组15,转子13的旋转可经由齿轮组15而传递至输出轴12。

此处,如图1B所示,外壳11包括圆筒状的外壳部件以及将该外壳部件的开口封闭的板部件。具体而言,如图1E所示,外壳11具有:周壁部111;第一板部112,该第一板部112以与周壁部111分体形成的方式设置于周壁部111的在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上的一端侧,并将周壁部111的在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封闭;第二板部113,该第二板部113以与周壁部111一体形成的方式设置于周壁部111的在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并将周壁部111的在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封闭;以及隔板114,该隔板114以设置于第一板部112与第二板部113之间的方式固定于周壁部111,且设有供转子13的转轴131贯穿的孔1141。

此外,如图1E所示,转子13具有:转轴131,该转轴131沿着与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而贯穿隔板114,且一端侧以能旋转的方式被第一板部112支承,另一端侧以能旋转的方式被第二板部113支承;以及磁体132,该磁体132安装在转轴131上。

此外,如图1E所示,定子14以包围转子13的方式固定于外壳11内,且包括沿着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排列的第一定子铁心组141和第二定子铁心组142。

此外,如图1F、图1G所示,齿轮组15包括:第一齿轮151,该第一齿轮151具有与转轴131前端的齿轮1311啮合的大径齿轮1511和与该大径齿轮1511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1512;第二齿轮152,该第二齿轮152具有与第一齿轮151的小径齿轮1512啮合的大径齿轮1521和与该大径齿轮1521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1522;第三齿轮153,该第三齿轮153具有与第二齿轮152的小径齿轮1522啮合的大径齿轮1531和与该大径齿轮1531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1532;以及第四齿轮154,该第四齿轮154具有与第三齿轮153的小径齿轮1532啮合的大径齿轮1541和与该大径齿轮1541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1542。此处,第一齿轮151、第二齿轮152、第三齿轮153和第四齿轮154分别经由沿着与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支轴161、162、163、164能旋转地支承于外壳11,这些支轴161、162、163、164的一端被第一板部112支承,另一端侧被隔板114支承。

此外,如图1G所示,输出轴12具有轴主体121和与该轴主体121一体形成的输出轴齿轮122,其中,轴主体121的一端(图1G中的上端)经由第一板部112上的孔1121从外壳11突出,轴主体121的中间部和另一端(图1G中的下端)分别被孔1121的周缘部和隔板114支承,输出轴齿轮122位于外壳11内,且与齿轮组15的第四齿轮154的小径齿轮1542啮合。

[齿轮20、安装框架30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

如图1C所示,在齿轮20上设置有轴部201,该轴部201从齿轮20的与外壳11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突出,齿轮20的靠外壳11的一侧与输出轴12连接。

此处,在齿轮20(具体是齿轮20的靠外壳11的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孔部等卡合部(未图示),齿轮20通过所述卡合部与输出轴12的前端卡合而与输出轴12连接。

如上所述,安装框架30具有安装部31以及与该安装部31连接的支承部32。

具体而言,如图1B所示,安装部31包括安装板部311和连接板部312,所述安装板部311安装在外壳11上,所述连接板部313将所述安装板部311与所述支承部32连接。

更具体而言,如图1A和图1B所示,安装板部311大致呈圆板状,支承部32大致呈扇形板状,连接板部312大致沿着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延伸,安装板部311、连接板部312和支承部32围成收纳齿轮20的空间。

并且,在安装板部311上设置有供输出轴12穿过以与齿轮20连接的孔(未图示)。

并且,如图1A至图1D所示,在安装板部311上设置有卡定部3111,在外壳11(具体是第一板部112)上设置有被卡定部1122,安装框架30通过卡定部3111与被卡定部1122卡定而固定于外壳11。此处,被卡定部1122是从外壳11沿与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在图示的例子中沿第一板部112的周缘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但并不局限于此),卡定部3111是朝外壳11侧突出的成对的卡定突片(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安装板部311的周缘设置有两对,但并不局限于此),该成对的卡定突片从周向的两侧夹持突出部。

并且,如图1C所示,支承部32具有开口部321(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于扇形的中心部,但并不局限于此),该开口部321朝向与所述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垂直的方向(此处为Z方向)上的一侧开口,且能供轴部201从与输出轴12的轴线L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方向)上的一侧嵌入。

此外,如图1C所示,轴部201隔着C形环50嵌入开口部321,且C形环50与开口部321一起包围轴部201的整个周面。

[马达装置1的组装方法的一例]

在组装时,例如可先将齿轮20组装于安装框架30,然后再组装于马达主体10。具体而言,例如,先将齿轮20以轴部201隔着C形环50嵌入开口部321的方式设置在由安装板部311、连接板部312和支承部32围成的空间内。接着,使卡定部3111与被卡定部1122相互卡合,并使齿轮20的卡合部与输出轴12的前端卡合,藉此,组装完成马达装置1。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利用安装框架30对与输出轴12连接的齿轮20的与外壳11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当与输出轴12连接的齿轮20受到来自与之啮合的连接对象(例如投影仪等)的被驱动齿轮、齿条等的作用力时,有助于避免齿轮20在输出轴12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12发生倾斜,提高输出轴12的旋转精度,藉此,还能避免齿轮20的啮合不良和噪音的产生。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实际使用中,通过以使开口部321的开口朝向与齿轮20啮合的连接对象(例如投影仪等)的被驱动齿轮侧的方式安装马达装置1,能更好地承受来自连接对象(例如投影仪等)的被驱动齿轮、齿条等的作用力,避免齿轮20在输出轴12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12的前端发生错位。

<实施方式2>

以下,根据图2A至图2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1A进行说明,其中,图2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1A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1A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装置1A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A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马达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齿轮20A以输出轴12A的前端从齿轮20A突出的方式安装于输出轴12A。具体而言,在齿轮20A的径向中央部设有贯穿该齿轮20A延伸的孔部202A,从马达主体10A的外壳11A突出的输出轴12A贯穿齿轮20A的孔部202A(此处,例如将孔部202A形成为沿输出轴12A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呈D形等,并将输出轴12A的与孔部202A卡合的部分形成为相应的形状,以实现齿轮20A相对于输出轴12A的止转,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通过粘接能实现止转)。并且,输出轴12A的前端隔着C形环50A嵌入安装框架30A的支承部32A的开口部321A,且C形环50A与开口部321A一起包围输出轴12A的前端的整个周面。此处,除了输出轴12A比上述实施方式1的马达主体10的输出轴12长之外,马达主体10A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马达主体10相同,此外,安装框架30A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安装框架30相同,因此,不再对马达主体10A和安装框架30A的具体结构进行赘述。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不用对现有的马达装置作大幅度变动,只要在其基础上追加安装框架,就能在马达装置的实际使用中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导致输出轴发生倾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应用于如图5所示的投影仪,此时,使马达装置的齿轮与投影仪的镜筒侧齿轮啮合,藉此,马达装置通过驱动齿轮旋转使透镜镜筒旋转,能进行投影仪的对焦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以开口部朝向镜筒侧齿轮的一侧开口的方式安装马达装置,藉此,能更可靠地避免齿轮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提高输出轴的旋转精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主体在外壳内收纳有转子、定子和齿轮组,转子的旋转经由齿轮组而传递至输出轴,但并不局限于此,马达主体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例如,马达主体也可不包括齿轮组,此时,可将输出轴直接与转子的转轴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装板部大致呈圆板状,支承部大致呈扇形板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安装板部和支承部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例如,也可将支承部形成为大致圆板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2具有开口部321,支承部32A具有开口部321A,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3A和图3B所示,也可在支承部32B上设置沿输出轴的轴线L方向贯穿支承部32B的通孔322B,以取代上述开口部321、321A。此时,通过将输出轴或轴部例如隔着C形环50B插入通孔322B,能可靠地避免齿轮20B因在输出轴的径向上运动而从输出轴脱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部201隔着C形环50嵌入开口部321,输出轴12A的前端隔着C形环50A嵌入安装框架30A的支承部32A的开口部321A,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C形环配置在外侧,例如将C形环配置成从支承部32、32A的与马达主体10、10A相反的一侧抵接于支承部32、32A,还可将C形环配置在齿轮20、20A与支承部32、32A之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省略C形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安装板部上设置有作为卡定部的成对的卡定突片,卡定部,在外壳上设置有作为被卡定部的突出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安装板部上设置突出部,而在外壳上设置成对的卡定突片。此外,卡定部和被卡定部也不局限于卡定突片和突出部,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例如,还可采用突起和孔来作为卡定部和被卡定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安装板部上设置有卡定部,在外壳上设置有被卡定部,安装框架通过卡定部与被卡定部卡定而固定于外壳,但并不局限于此,将安装框架固定于外壳的方式可根据需要适当设定。例如,也可利用螺钉等将安装框架固定于外壳,还可使用粘接剂等将安装框架固定于外壳,当然,根据需要,还可将上述卡定结构、螺钉、粘接剂自由组合。另外,例如还可由树脂、金属等来形成卡定部和/或被卡定部,此时,可通过使树脂熔融将卡定部与被卡定部接合,或通过焊接将将卡定部与被卡定部接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