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149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通常涉及一种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其配备有旋转电机和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运行以控制旋转电机的操作。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其配备有旋转电机和控制装置(也称为逆变器组件)。控制装置配备有功率模块、散热件、连接端子、汇流条和绝缘体。功率模块通过导热且电绝缘的粘合剂连接到散热件。连接端子和汇流条被嵌件模塑在绝缘体中,该绝缘体构成具有内壁、外壁和平壁的罩壳。绝缘体通过粘合剂连接到散热件。功率模块配置在由绝缘体和散热件限定的凹坑中。功率模块的端子连接到连接端子和汇流条。电绝缘的填充材料配置在由绝缘体和散热件限定的凹坑中。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通常如在下面讨论的专利公开那样,配备有旋转角度传感器(也称为角位置传感器),以检测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角度,用于控制旋转电机的操作。

日本专利第一公开第2015-202049号教示一种作为电驱动机构运行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其包括电动机(即旋转电机)、要由旋转角度传感器检测的物体和与电动机的轴的轴线对准的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感测装置。该物体附连到电动机的轴,并包括配备有突出件的磁旋转变压器转子(magneticresolverrotor)。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感测装置包括旋转变压器定子芯、线圈和连接器。旋转变压器定子芯安装在旋转变压器转子的外周上。线圈包括缠绕在旋转变压器定子芯上的励磁绕组和输出绕组。连接器将线圈和控制板电连接在一起。感测装置的旋转变压器定子芯配置在形成于散热件的凹坑中。散热件和控制板布置成具有与电动机的轴的轴线垂直延伸的主表面。

电驱动机构(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设计成具有控制板和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感测装置,所述控制板和所述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感测装置彼此分离,以便使控制板增加供部件安装的区域。在轴承与由旋转角度传感器检测且被附连到电动机的轴的端部的物体之间的距离短,从而使物体的振动最小化,这使得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测量精确性提高,并且使得电动机的振动噪声减少。

然而,电驱动机构面临一种缺点,即,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感测装置布置成更接近于附连到电动机的轴且由感测装置直接检测的物体,使得它们受到由旋转电机产生的磁通量不利地影响,从而导致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测量精确性降低。

电驱动机构具有通过连接器固定到控制板的感测装置,并且还具有安装在控制板上的功率模块,从而导致控制板的尺寸增加。上述尺寸增加导致控制板的变形(例如,翘曲)的风险,从而导致固定到控制板的感测装置的未对准。这还导致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测量精确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其配备有角位置传感器,并且设计成使由旋转电机所产生的磁通量导致的角位置传感器的测量精确性的降低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以在诸如汽车等交通工具中使用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该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包括:(a)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配备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定子具有电枢绕组,所述转子具有磁场绕组;(b)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配备有控制电路和角位置感测装置,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运行以控制逆变器电路来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所述角位置感测装置运行以测量转子的角位置;(c)第一基板,在该第一基板上安装有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基板配置于控制装置;以及(d)第二基板,在该第二基板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所述第二基板配置于控制装置。

第一基板定位在转子的轴向方向上比角位置感测装置更接近旋转电机。第一基板布置在距角位置感测装置一定距离处。

换句话说,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具有角位置感测装置,该角位置感测装置定位成比第一基板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后端,并远离第一基板布置。因而,角位置感测装置配置成更远离旋转电机,使得由旋转电机产生并到达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磁通量对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操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因而,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能够使角位置感测装置因由旋转电机产生的磁通量而在确定转子的旋转位置时产生误差的风险最小化。

如上所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配备有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安装有控制电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因而,角位置感测装置没有安装在其上安装有控制电路的第一基板上。第一基板是在尺寸上大于第二基板并在其上已经安装有电气装置的基板,所述电气装置会产生大量的热。因而,第一基板容易地发生热变形。第一基板具有当安装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中时促进变形的大面积。如上所述,角位置感测装置固定到第二基板,使得其不受第一基板的任何变形影响,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模式中,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控制装置配备有构成逆变器电路的切换模块和与切换模块连接的汇流条。切换模块和汇流条之间的接头定位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方向上比切换模块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前部。

在接头(即汇流条)和角位置感测装置之间的距离比较长,从而导致由穿过接头或汇流条的电流的流动在角位置感测装置附近产生的磁通量的密度减小。这使得磁通量对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操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控制装置还配备有用于将由切换模块产生的热逸散的散热件。角位置感测装置定位在转子的径向方向上比散热件更接近转子的轴线。

换句话说,角位置感测装置在转子的径向方向上布置在散热件内部,使得流过散热件的冷却介质到达角位置感测装置,从而对角位置感测装置和第二基板进行冷却。

角位置感测装置定位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方向上比散热件的后端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前部。

换句话说,角位置感测装置定位在旋转电机的轴向方向上比散热件的后端更接近旋转电机,从而使得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方向上的控制装置(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尺寸减小。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具有在尺寸上小于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

具体地,其上安装有旋转位置感测装置的第二基板在尺寸上小于第一基板。这使得第二基板的变形(即翘曲)比第一基板的变形(即翘曲)更少。

安装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中的角位置感测装置由磁角度传感器实现。磁角度传感器的使用使角位置感测装置在其尺寸上减小。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控制装置具有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覆盖有树脂。这使得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的传热阻力(即热阻)减小,进而增加来自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热的逸散。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控制装置配备有磁构件,该磁构件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方向上位于角位置感测装置的后部。

因而,磁通量流过磁构件。上述流动用于使穿过位于磁构件前部中的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即由角位置感测装置检测的磁通量)的不期望的变化或扰乱,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此外,当产生电磁噪声的某种构件(即电磁噪声源)配置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外部时,位于角位置感测装置和电磁噪声源之间的磁构件用作用于保护角位置感测装置免于电磁噪声的磁护罩,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控制装置配备有罩壳,在该罩壳中储存有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布置在磁构件和旋转电机的后端之间。上述布置促进磁构件向罩壳的附连。

磁构件固定到控制装置的第一基板和罩壳中的一个,或是由控制装置的第一基板和罩壳中的一个保持。

换句话说,磁构件布置成更接近角位置感测装置,从而减少从旋转电机流动至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的扰乱。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控制装置还配备有磁护罩,该磁护罩配置在第二基板与旋转电机之间。

磁护罩用于阻碍从旋转电机流动至第二基板的电磁噪声的输入,从而使得由旋转电机产生的电磁噪声对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操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这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该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包括:(a)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配备有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定子具有电枢绕组;(b)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配备有控制电路和角位置感测装置,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运行以控制逆变器电路来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所述角位置感测装置运行以测量转子的角位置;以及(c)磁构件,该磁构件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方向上配置于角位置感测装置的后端后面。

通过上述布置,磁通量从旋转电机流动,并穿透角位置感测装置,然后到达位于角位置感测装置后面的磁构件。穿透布置在旋转电机和磁构件间的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具有在单个方向定向且不经受扰乱的稳定流。此消除由角位置感测装置检测到的磁通量的扰乱,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可以设计成具有附连到控制装置的罩壳的外表面的磁构件。

将磁构件固定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是容易的。磁构件发挥功能以使流过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的扰乱最小化。通常地,诸如控制电路等各种构件配置在控制装置的罩壳内。因此,在磁构件安装于罩壳内部的情况下,将磁构件放置在罩壳内而无与其它构件发生机械干扰。然而,磁构件向控制装置的罩壳的外表面的附连不需要考虑此类干扰。换句话说,磁构件的构造或定位的自由度很高,从而促进其中对穿透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进行控制以减少磁通量的扰乱的缓解。将磁构件固定到控制装置的罩壳的外表面也是容易的。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可以具有磁构件,该磁构件固定到旋转电机和控制装置中的一个。

磁构件向旋转电机和控制装置中的一个的固定导致到达角位置感测装置的磁通量的扰乱的极大减少,并且也使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未对准最小化。这确保在旋转电机和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稳定度,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可以设计成具有磁构件,该磁构件配备有电缆保持器,该电缆保持器对诸如电力电缆或通信电缆等电缆进行保持。

附连到磁构件的电缆保持器的使用促进电缆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固定,而不使用附加紧固件。电缆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固定使得电缆的断裂或联接电缆的连接器的移除的风险最小化。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从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并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更充分地理解,然而,这不应该用作将本发明限于具体实施例,而是仅为了解释和理解的目的。

在图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移除了盖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布线板和第二布线板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在图1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内的汇流条的接头的位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后端的平面图;

图7是展示由附连到图5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旋转轴线的角位置感测磁铁所产生的磁通量的流动的视图;

图8是展示由附连到图5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旋转轴线的角位置感测磁铁所产生的磁通量的流动的扰乱的视图;

图9是展示当磁构件安装在图5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中时由角位置感测装置产生的磁通量的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变型的平面图;以及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另一变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如本文所指,旋转电机1安装在诸如汽车等交通工具上。

第一实施例

图1中所示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是一种从安装在交通工具中的存储电池提供电力以产生驱动力来驱动交通工具的装置,并且是将驱动力或转矩从诸如安装在交通工具中的内燃机等发动机提供至其中以给存储电池充电的装置。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配备有旋转电机10和控制装置11。

在下列讨论中,轴向方向表示旋转电机10的转子101的旋转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或是平行于转子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如图1中所示,前部或前侧表示在轴向方向上从控制装置11到旋转电机10的方向。后部或后侧表示在轴向方向上从旋转电机10到控制装置11的方向。径向方向是转子101的径向方向,即与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

旋转电机

旋转电机10作为提供电力以产生驱动力来移动交通工具的驱动力发电机起作用,并且也作为从发动机提供驱动力以给存储电池充电的电力发电机起作用。旋转电机10配备有定子100、转子101、壳体104和角位置感测磁铁105。

定子100构成磁路的一部分并提供电力以产生磁通量。具体地,定子100作为提供有交流电以产生磁通量的磁通量发电机起作用,并且也作为通过与由转子101所产生的磁通量的交链来产生交流电的ac发电机起作用。定子100配备有定子芯100a和电枢绕组100b。

定子芯100a构成磁路的一部分并包括磁性材料形成的环形构件。定子芯100a将电枢绕组100b保持在其中。虽未图示,定子芯100a具有多个狭槽,通过多个狭槽缠绕电枢绕组100b。

电枢绕组100b提供有交流电以产生磁通量,并且通过与由转子101所产生的磁通量的交链来产生交流电。电枢绕组100b包括两个星形连接(y-connected)的三相绕组。电枢绕组100b保持在定子芯100a的狭槽中。

转子101构成磁路的一部分并且提供有电力,以产生磁通量。具体地,转子101提供有直流电,以产生磁通量,并且也通过与如由电枢绕组100b产生的磁通量的交链来产生转矩。转子101也由从安装在交通工具中的发动机提供的驱动力而旋转,以产生与电枢绕组100b磁性地链接的磁通量,使得电枢绕组100b产生交流电。转子101配备有转子芯101a、磁场绕组101b和风扇101c以及旋转轴102。

转子芯101a构成磁路的一部分并由磁性材料制成。转子芯101a是所谓的爪极型芯(lundell-polecore)并将磁场绕组101b保持在其中。转子芯101a配备有供磁场绕组101b设置的环形中空部分101d,并且还具有供旋转轴102穿过并将旋转轴102保持在其中的通孔101e。

磁场绕组101b提供有直流电,以产生磁通量,从而在转子芯101a的外周上产生磁极。磁场绕组101b配置并保持在转子芯101a的环形中空部分中。

风扇101c安装在转子芯101a上并与转子芯101a一起旋转,以将新鲜空气从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外侧吸到旋转电机10和控制装置11中。风扇101c分别布置在转子芯101a的前端表面和后端表面上。

转子101布置成具有转子芯101a,其外周表面通过给定间隙而与定子芯100a的内周表面面对。

旋转轴102固定到转子101并由壳体104保持成可旋转。旋转轴102是圆柱形状并与转子101一起旋转。旋转轴102穿过转子101的通孔101e并具有由转子芯101a保持的其长度的中间部分。旋转轴102配备有滑环102a。

滑环102a包括运行以提供直流电至磁场绕组101b的金属圆柱体。滑环102a通过电绝缘体102b安装在旋转轴102的后端部分的外周表面上。滑环102a连接到电绝缘体102b并通过导线连接到磁场绕组101b。

壳体104覆盖定子100的轴向相对端部和转子101的转子芯101a的轴向相对端部,并保持旋转轴102可旋转。控制装置11固定到壳体104。壳体104配备有前壳体104a和后壳体104b。

前壳体104a覆盖定子100和转子101的转子芯101a的前端部分,并保持旋转轴102的前侧可旋转。前壳体104a包括底部104c和周壁104d。底部104c具有在其中形成的通孔。周壁104d具有在其中形成的通孔。前壳体104a具有周壁104d,该周壁104固定到定子芯100a的前端,以便覆盖定子100和转子101的转子芯101a的前端部分。前壳体104a通过轴承104e将旋转轴102的前侧保持成可旋转,其中旋转轴102的前端在前壳体104a外部向前突出。

后壳体104b覆盖定子100和转子101的转子芯101a的后端部分,并保持旋转轴102的后侧可旋转。控制装置11固定到后壳体104b。后壳体104b包括底部104f和周壁104g。底部104f具有在其中形成的至少一个通孔。类似地,周壁104g具有在其中形成的通孔。后壳体104b具有周壁104g,该周壁104g固定到定子芯100a的后端,以便覆盖定子100和转子101的转子芯101a的后端部分。后壳体104b通过轴承104h将旋转轴102的后侧保持成可旋转,其中旋转轴102的后端在后壳体104b外部向后突出。

角位置感测磁铁105起到产生用于测量转子101的旋转位置(即角位置)的磁场的作用。角位置磁铁105保持在磁性支架中并固定到旋转轴102的后端。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11作为用于对从存储电池输出至旋转电机10以产生驱动力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器起作用。控制装置11还起到将由旋转电机10所产生的电力转换成被提供给存储电池以给存储电池充电的作用。

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控制装置11包括罩壳110、第一布线板111、逆变器电路112、磁场电路114、电刷115、控制电路116、逆变器汇流条117、第二布线板118、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磁构件120和磁护罩121。

罩壳110由树脂箱形成,并配置在后壳体104b的后端上,以存储第一布线板111、逆变器电路112、磁场电路114、电刷115、控制电路116、第二布线板118和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罩壳110也用作保持器,以牢固地保持逆变器汇流条117和其它导电汇流条。罩壳110包括主体110a和盖110b。

主体110a具有固定于主体110a的逆变器电路112、磁场电路114和控制电路116,上述主体110a将电刷115保持成能沿径向方向移动。主体110a还具有固定于主体110a的逆变器汇流条117和其它导电汇流条。主体110a具有在其中心形成的通孔110c。主体110a固定到后壳体104b的后端。如本文所指,径向方向是垂直于旋转电机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换句话说,垂直于旋转轴102的长度的方向。

盖110b覆盖主体110a的后侧。盖110b包括底部110d和周壁110e。周壁110e具有分别面向散热件113的翅片113b的多个开口110f,这将稍后详细地描述。

第一布线板111是其上安装有逆变器电路112、磁场电路114和控制电路116的基板。第一布线板111还是在电路112、114和116中布线的内布线基板。第一布线板111具有在其外表面形成并且在其中也形成的布线图案。第一布线板111下文也称为第一基板。

如在图2中清楚地示出,第一布线板111是u形状的。第一布线板111固定在罩壳110内并在距其一距离处环绕刷握110h。第一布线板111比逆变器电路112更靠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定位,并且在远离后壳体104b和逆变器电路112一距离处布置。第一布线板111具有涂布有树脂110g的外表面。逆变器电路112和控制电路116也由树脂110a气密地密封在罩壳110内。

逆变器电路112是运行以提供交流电(即电力)至电枢绕组100b并且也将从电枢绕组100b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路。逆变器电路112配备有三个切换模块112a。逆变器电路112以远离后壳体104b给定间隔配置在罩壳110中。

如上所述,电枢绕组100b包括两个三相绕组。逆变器电路112因而配备有两个三相逆变器。每个三相逆变器包括六个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逆变器电路112因而配备有全部十二个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

每个切换模块112a包括构成逆变器电路112的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中的四个逆变器切换装置。

针对每个切换模块112a,设置一个散热件113。散热件113由金属构件组成,并运行以将由切换模块112a的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所产生的热逸散。每个散热件113包括主体(也称为散热件基座)113a和翅片113b。

主体113a由矩形板组成。翅片113b每个由薄板组成,并以彼此远离的给定间隔布置在主体113a的主表面之一的第一表面上。

散热件113嵌件模塑在罩壳110的主体110a中并远离后壳体104b定位。散热件113中每个的主体113a具有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与其上安装有翅片113b的第一表面相对。主体113a的第二表面暴露于旋转电机10。翅片113b远离旋转电机10延伸。切换模块112a比散热件113更接近旋转电机10(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前部)布置,并与散热件113(即主体113a)接触放置。换句话说,散热件113位于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的与分别和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接触的旋转电机10相反的一侧上。每个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通过导热粘合剂、润滑油或薄板实际地与散热件113中的一个接触放置,但是可以布置成与散热件113中的一个的主体113a直接接触。切换模块112a在旋转电机10的圆周方向上以彼此远离的给定间隔相邻布置。类似地,散热件113在旋转电机10的圆周方向上以彼此远离的给定间隔相邻布置。

逆变器电路112安装在与逆变器汇流条117连接的第一布线板111上。逆变器汇流条117包括与逆变器电路112电连接的金属导体。逆变器汇流条117嵌件模塑在罩壳110的主体110a中。逆变器汇流条117具有连接到逆变器电路112的端部(即接头)。端部117嵌件模塑在罩壳110的主体110a中并在径向方向上定位在翅片113a的内侧,且定位成比翅片113a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

逆变器电路112也与电枢绕组汇流条(未示出)连接,该电枢绕组汇流条由金属导体组成并将切换模块112a与电枢绕组100b电连接。与逆变器汇流条117的接头117a相似地,在电枢绕组汇流条和电枢绕组100b之间的接头布置成比第一布线板111更接近旋转电机10的后部,并且定位在切换模块112a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切换模块之间和在散热件113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散热件之间。

磁场电路114运行以提供直流电至磁场绕组101b。磁场电路114配备有磁场切换装置114a。磁场切换装置114a放置成与第一布线板111接触。

电刷115运行以通过滑环102a将直流电从磁场电路114输送至磁场绕组101b。电刷115配置在罩壳110中。具体地,罩壳110的主体110a具有位于其中心的刷握110h。电刷115保持在刷握110h中并远离后壳体104b、逆变器电路112和控制电路116定位。

控制电路116运行以控制逆变器电路112和磁场电路114的操作。控制电路116配备有安装在其上的电子装置。

第二布线板118是在其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基板。角位置感测装置119运行以使用由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场来测量转子101的角位置。第二布线板118已经在其上安装有旋转位置感测装置119和用于通过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确定转子101的旋转位置(即角位置)的电路。第二布线板118还是在其上布线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内布线基板或板。第二布线板118具有在其外表面上形成且还在其中形成的布线图案。第二布线板118下文也称为第二基板。

如在图1中可以看到,第二布线板118在罩壳110内沿与旋转电机10的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布线板118具有前表面和在旋转电机10的轴向方向上与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第二布线板118具有安装在前表面上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在轴向方向上布置在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的后部中。换句话说,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在距其一距离处与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的后端对准,并定位在比角位置感测磁铁105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部。

如图2中清楚地示出,第二布线板118由具有一长度的条状板组成,该条状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彼此相对,且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第二布线板118具有安装在第一端(即如图2中所示,比第二端更接近控制装置11的中心的内端)上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第二布线板118的第二端(即如图2中所示,外端)具有比第一端的宽度更小的宽度。如图2中所示,第二布线板118定向成具有沿由u形的第一布线板111的开口和第一布线板111的三个侧面环绕的空间延伸的长度。其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第一布线板111的第一端布置在轴向方向上位于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的后端后面的上述空间内。

第二布线板118在面积上小于第一布线板111。第二布线板118由树脂110g气密地密封在罩壳110内,使得第二布线板118的外表面涂布有树脂110g。

如可以在图3中看到,第二布线板118和安装在第二布线板118上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定位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比散热件113的后端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散热件113的后端面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也布置在轴向方向上比散热件113的前端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部。换句话说,当散热件113围绕旋转电机10的轴线在旋转电机10的圆周方向上旋转时,角位置感测装置119配置在散热件113内侧的围绕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线限定的空间中。

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是设计成对由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场(即磁通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具体地,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由磁传感器(即磁角度传感器)实施。

磁构件120由磁板形成。磁板由软的磁性材料制成。具体地,磁板由诸如铁等黑色金属制成。磁构件120在面积上大于第二布线板118。磁构件120定位在轴向方向上比第二布线板118和安装在第二布线板118上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端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部,并布置在距第二布线板118和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一定距离处。磁构件120具有与第二布线板118的主表面延伸的方向平行延伸的主表面。磁构件120牢固地固定到罩壳110的盖110b。

与磁构件120类似地,磁护罩121由磁板形成。磁护罩121定位在轴向方向上比第一布线板111的后端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并布置在距第一布线板111一定距离处。磁护罩121具有与第一布线板111的主表面延伸的方向平行延伸的主表面。具体地,磁护罩121牢固地固定到与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部面对的旋转电机10的后壳体104b的后端。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的操作

在下文中,参照图1、图3和图4,对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操作进行详细地描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即旋转电机10)在电动机模式和发电机模式下选择性地可操作。将首先讨论产生驱动力以移动交通工具的电动机模式。

当交通工具的点火开关打开时,直流电通过逆变器汇流条117输送至逆变器电路112的切换模块112a。直流电还通过其它导电汇流条和第一布线板111供给至磁场电路114和控制电路116。

在供给直流电时,磁场电路114和控制电路116开始操作。控制电路116响应于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命令,以控制逆变器电路112和磁场电路114的操作。磁场电路114由控制电路116控制,以通过电刷115和滑环102a将直流电输送至磁场绕组101b。逆变器电路112由控制电路116控制,以将通过逆变器汇流条117输入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上面描述的电枢绕组汇流条将交流电供给至电枢绕组100b。这使旋转电机10在电动机模式下操作,以产生驱动力来移动交通工具。

当旋转电机10正在输出驱动力时,转子101和旋转轴102正在旋转。附连到旋转轴102的后端的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也正在旋转,使得磁通量在角位置感测磁铁105附近改变。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检测磁通量的此类变化,以确定转子101和旋转轴102的旋转状态。旋转状态由控制电路116使用,以对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旋转进行控制。

接着,在下面将描述给安装在交通工具中的存储电池充电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发电机模式。

当进入发电机模式时,旋转电机10从安装在交通工具中的发动机提供驱动力,使得电枢绕组100b产生交流电。控制电路116停止对切换模块112a的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进行的切换。安装在逆变器切换112b中的二极管运行,以将通过电枢绕组汇流条从电枢绕组100b输送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然后将其输出至安装在交通工具中的存储电池。存储电池进而通过由旋转电机10产生的电力充电。控制电路116可以设计成根据由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求出的转子101的旋转角度,来将切换模块112a的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打开或关闭,以将由电枢绕组100b所产生的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通过对由从发动机输出的驱动力操作的转子101和旋转轴102的旋转进行感测,来实现逆变器切换装置112b的切换操作的停止。

有益的优点

将在下面描述由本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提供的有益的优点。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包括旋转电机10和控制装置11。旋转电机10配备有具有电枢绕组100b的定子100和具有磁场绕组101b的转子101。控制装置11配备有控制电路116,该控制电路116对将电力输送至电枢绕组100b的逆变器电路112的操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1还包括测量转子101的旋转位置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控制装置11配备有其上安装有控制电路116的第一布线板111和其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第二布线板118。第一布线板111定位在转子101(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比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更接近旋转电机10(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第一绕组板111布置在转子101的轴向方向上距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一定距离处。

换句话说,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具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该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定位在比第一布线板111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端并远离第一布线板111布置。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因而更远离旋转电机10设置,使得由旋转电机10产生的磁通量几乎不会到达角位置感测装置119,进而使由旋转电机10产生的磁通量对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操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因而,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能够使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因由旋转电机10产生的磁通量而在确定转子101的旋转位置时产生误差的风险最小化。

如上所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配备有其上安装有控制电路116的第一布线板111和其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第二布线板118。因而,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不会安装在其上安装有控制电路116的第一布线板111。第一布线板111是在尺寸上大于第二布线板118的基板,并且在其上已经安装有产生大量热的电气装置。因而,第一布线板111容易发生热变形。第一布线板111具有大面积,这促进当第一布线板111安装在控制器旋转电机1中时第一布线板111发生变形。如上所述,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固定到第二布线板118,使得其不受第一布线板111的任何变形影响,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性。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配备有构成逆变器电路112的切换模块112a和连接到切换模块112a的逆变器汇流条117。切换模块112a与逆变器汇流条117之间的接头117a定位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比切换模块112a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具体地,旋转电机10的后端)。

接头117a(即逆变器汇流条117)与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之间的距离比较长,从而导致由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附近通过接头117a或逆变器汇流条117的电流的流动所产生的磁通量的密度减小。这使得磁通量对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操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配备有构成逆变器电路112的切换模块112a和用于将由切换模块112a产生的热逸散的散热件113。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定位在转子101的径向方向上比散热件113更接近转子101的轴线(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中心)。

换句话说,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在转子101的径向方向上布置在散热件113内部,使得流过散热件113的冷却介质(即移动穿过由罩壳110和后壳体104b限定的第一冷却流路的空气)撞击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从而对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和第二布线板118)进行冷却。

更具体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转子101的旋转将引起风扇101c产生空气(即冷却介质)的流动,以对控制装置11进行冷却。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配备有由罩壳110和后壳体104b限定的冷却流路(即第一冷却流路)。

冷却流路通过散热件113和后壳体104b从盖110b的开口110f延伸到后壳体104b外部。每个冷却流路将空气流输送至散热件113的对应一个散热件,将已经穿过散热件113中一个的空气流引导至后壳体104b,然后将空气流排出到后壳体104b外部。此类空气流也对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即第二布线板118)进行冷却。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也配备有第二冷却流路,该第二冷却流路在控制电路116和后壳体104b之间输送空气流,将已经在控制电路116和后壳体104b之间穿过的空气流引导至后壳体104b中,然后将空气流排出到后壳体104b外部。

如上所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配备有构成逆变器电路112的切换模块112a和用于将由切换模块112a产生的热逸散的散热件113。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定位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径向方向上比散热件113的后端更接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前部。

换句话说,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定位在旋转电机10的轴向方向上比散热件113的后端更接近旋转电机10,从而导致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的控制装置11(即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尺寸减小。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具有在尺寸上小于第一布线板111的第二布线板118。

具体地,其上安装有旋转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第二布线板118在尺寸(例如,从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观察到的表面积或伸出面积)上小于第一布线板111。这导致第二布线板118的变形(即翘曲)比第一布线板111的变形(即翘曲)更小。

安装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中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由磁角度传感器实施。磁角度传感器的使用能使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在其尺寸上减小。

第二布线板118的更小的尺寸通常导致其热容量减小。因而,第二布线板118对从安装在第一布线板上的切换模块112a传输的热不太敏感,从而避免第二布线板118发生不期望的变形,也就是说,使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未对准最小化。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具有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中的至少一个涂布有树脂。这导致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中的一个的传热阻力(即热阻)减小,并因而增加热从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中的一个逸散。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配备有磁构件120,该磁构件120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部。

因而,磁通量流过磁构件120。此流用于使穿过位于磁构件120前部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磁通量(即由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检测的磁通量)的扰乱最小化,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在其中,诸如线束等第二磁构件在没有磁构件120时布置在控制装置11或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附近的情况下,穿过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磁通量(即由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检测的磁通量)将流过第二磁构件。换句话说,第二磁构件的存在将导致由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检测的磁通量的扰乱,这会降低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

然而,磁构件120的使用用于减少穿过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磁通量的扰乱,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此外,当产生电磁噪声的某种构件(即电磁噪声源)配置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外部时,位于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与电磁噪声源之间的磁构件120作为用于保护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免于电磁噪声的磁护罩起作用。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配备有罩壳110,该罩壳110在其中存储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布置在磁构件120和旋转电机10的后端之间。上述布置促进磁构件120向罩壳110的附连。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控制装置11配备有配置在第二布线板118和旋转电机10之间的磁护罩121。磁护罩121用于阻碍在旋转电机10的轴向方向上从旋转电机10向后传输至第二布线板118的电磁噪声的输入,从而减轻由旋转电机10产生的电磁噪声对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操作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第二实施例

图4示出具有固定到第二布线板118的磁构件120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其它布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布置相同。

如图4中清楚地示出的磁构件120具有一主表面,该主表面粘结到或紧密地附连到气密地密封第二布线板118的树脂110g的后部主表面。换句话说,磁构件120通过树脂110g固定到第二布线板118。

有益的优点

本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仅在固定到第二布线板118的、换句话说被第二布线板118保持的磁构件120这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有所不同,进而提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优点基本上相同的优点。

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比,磁构件120固定到第二布线板118,换句话说放置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附近,从而进一步减少从旋转电机10流动到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扰乱。

磁构件120可以替代地固定到第一布线板111。这也提供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优点相同的优点。

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型

已经参照图2进行了描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布线板118由具有第一端(即内端)和第二端(即外端)的大体矩形板组成。第二端在宽度上小于第一端。然而,第二布线板118可以设计成具有另一配置。

例如,第二布线板118可以形成为楔形状,以具有从其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增大的宽度(即旋转电机10的径向方向上的大小),或是可替代地形成为葫芦形状,以具有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变化的宽度。

如上所述,第二布线板118在尺寸上小于第一布线板111,但是,其可以成型为在旋转电机10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并且具有配置于第一布线板111的u形状内部的更小面积部分。可取的是在径向方向上长的第二布线板118具有固定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附近的一部分。因而,在第二布线板118的固定部分与第二端(即外侧)之间的距离会变长,由此使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与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的未对准最小化。

第三实施例

图5和图6示出具有固定到控制装置11的外表面的磁构件120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其它布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布置相同,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解释。

如可以图5和图6中看到,磁构件120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控制装置11的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端的后部中。如可以在图5的立体图中看到,磁构件120牢固地固定到控制装置11的罩壳110的盖110b的外表面(即盖110b的后部外表面)。

磁构件120包括主体120a、侧壁120b、附连耳片(attachmenttab)120c和电缆保持器120f。

主体120a是沿罩壳110的盖110b的后表面延伸的板构件。具体地,主体120a形成为弓形状,并将盖110b的后端的表面的一部分覆盖。更具体地,如图6的平面图中所示,主体120a成型为将盖110b的后端的表面的边缘部分局部地覆盖。换句话说,主体120a没有覆盖盖110b的、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与旋转电机10的旋转轴102的后端或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的后端对准的一部分。

侧壁120b与主体120a整体地形成,并沿罩壳110的盖110b的侧表面延伸。侧壁120b在主体120a和附连耳片120c之间连接。

附连耳片120c将磁构件120连接到旋转电机10。附连耳片120c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径向方向上从侧壁120b向外延伸。附连耳片120c具有供螺栓120d插入的开口。通过将螺栓120d插入穿过附连耳片120c的开口并且螺纹地将螺栓120d紧固到后壳体104的支架120e,来实现磁构件120向旋转电机10的附连。

只要确保磁构件120向旋转电机10的附连的稳定度,附连耳片120c的数量就不限于所示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附连耳片120c的数量越多,磁构件120便越牢固地固定到旋转电机10,并且磁构件120与旋转电机10的未对准越少。

支架120e形成在旋转电机10的壳体104(具体地,后壳体104b)上,但是可以替代地设置在旋转电机10的前壳体104a或是控制装置11的罩壳110上。在控制装置11的罩壳110配备有支架120e的情况下,附连耳片120c用于将磁构件120固定到控制装置11。

每个电缆保持器120f保持连接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外部电缆,或者可替代地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周围或附近延伸,而不连接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电缆保持器120f中的一个保持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而其它电缆保持器120f仅保持通信电缆120h。电力电缆120g是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操作时可流过电流的电线。通信电缆120h是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操作时可流过控制信号的电线。

只要电缆保持器能够将电缆固定到旋转电机10,电缆保持器120f的类型就不限于所示的类型。在本实施例中,电缆保持器120f中的一个由夹子120i实现,而其它电缆保持器120f由电缆系带(tie)120j实现。夹子120i保持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电缆系带120j仅保持通信电缆120h。可以通过将夹子120i和电缆系带120j的爪或耳片插入到形成在主体120a或侧壁120b中的开口,来实现夹子120i和电缆系带120j中的每个向旋转电机10的附连。

电缆保持器120f的数量不限于所示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具体地,电力电缆120g由电缆保持器120f中的一个保持。通信电缆120h由两个电缆保持器120f保持。

有益的优点

本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仅在附连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外表面的磁构件120这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有所不同,进而提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优点基本上相同的优点。

如上所述,磁构件120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端后面。这使得从旋转电机10朝向磁构件120流动的磁通量的扰乱最小化。

具体地,由旋转电机10的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通量在其轴向方向上径向地流动到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部。磁构件120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放置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部后面,从而产生穿过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稳定流动。角位置感测磁铁105、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和磁构件120以此顺序与磁通量流动的方向对准。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布置在从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移动到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稳定流内。因而,从旋转电机10流动到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扰乱减少,从而确保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的稳定度。

在本公开中,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部件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部后面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上述部件与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线对准。

更具体地,在角位置感测磁铁105(或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周围缺少磁构件的情况下,如图7中所示,由附连到旋转电机10的旋转轴102的后端的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通量均匀地辐射。若如图8中所展示,外部磁构件200放置在由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通量例如在远离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外表面一定位置处流动的区域中,外部磁构件200吸引磁通量,从而使得磁通量的流动的扰乱。例如,如由图8中的虚线指示,在缺少外部磁构件200的情况下经预期由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通量的流动将被外部磁构件200吸引,以如由实线指示,产生磁通量的流动,使得流过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磁通量的数量及定向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磁通量的扰乱。这导致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测量精确性的劣化。

与上面相比,当磁构件120如图9中清楚地所示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端后面时,将导致由角位置感测磁铁105产生的磁通量在缺少外部磁构件200的情况下被吸引至磁构件120,从而产生穿透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稳定流动来使从旋转电机10流动到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扰乱最小化。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还设计成具有固定到控制装置11的罩壳110的盖110b的外部(即、作为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后端的所述盖110b的后部外表面)的磁构件120。已经从旋转电机10辐射的磁通量流过配置在罩壳110的盖110b外部的磁构件120。这阻止从旋转电机10流动到磁构件120的磁通量免受扰乱。

因而,与当磁构件120安装在罩壳110内部时相比,本实施例的控制器旋转电机1的结构促进磁构件120向控制装置11的罩壳的盖110b的附连。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设计成具有固定到其的磁构件120(即旋转电机10的壳体104),由此极大地减少磁通量的扰乱。磁构件120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壳体104的固定使得磁构件120的未对准(即,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与磁构件120的未对准)的风险最小化。这使得穿透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磁通量的扰乱的最小化稳定。

如上所述,磁构件120配备有保持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的电缆保持器120f。

附连到磁构件120的电缆保持器120f的使用促进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固定,而不使用附加紧固件。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向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固定使得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的断裂以及电力电缆120g和通信电缆120h联接的连接器的移除的风险最小化。

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型

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具有磁构件120的大体弓形的主体120a。具体地,如可以在图6中看到,主体120a具有弓形的外围轮廓。主体120a可以替代地设计成具有图10或图11中所示的构造。图10和图11是类似于图6的平面图,其示出出于可见性考虑而从其中移除了电缆120g和120h的磁构件120。

图10的主体120a形成为具有弓形侧剖面的大体t形状。具体地,主体120a具有在盖110b的后表面的中心整体延伸的中心延伸件220。

图11的主体120a在尺寸上大于图10中所示的主体。具体地,主体120a具有弧形侧剖面并且还具有覆盖基本上盖110b的整个后表面的区域。

图10或图11中的磁构件120的主体120a的形状成型为至少覆盖盖110b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盖110b的中心或中心部分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与旋转电机10的旋转轴102的轴线(即附连到旋转轴102的后端的角位置感测磁铁105)对准。换句话说,磁构件120布置在距角位置感测磁铁105的最小距离处。

有益的优点

本变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仅在磁构件120的主体120a的构造上,与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有所不同,进而提供与第三实施例中的那些优点基本上相同的优点。

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结构具有在角位置感测磁铁105和磁构件120之间的减小的距离,由此进一步减少从旋转电机10流动到磁构件120的磁通量的扰乱。

此外,在图10和图11每个中的磁构件120的主体120a在面积上小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磁构件120的主体120a。换句话说,磁构件120(即主体120a)覆盖或重叠盖110b的增大的面积,进而作为用于阻碍热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外部向旋转电机10和控制装置11的转移的热护罩起作用,从而导致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整体热阻增大。

如从关于第三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变型的上述讨论可见,只要磁构件120在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后部后面,则磁构件120就不必然地需要位于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轴线的延长线上。

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变型

在第三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型每个中的控制装置11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配备有第一布线板111和第二布线板118,但不限于此类结构。

例如,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可以如同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具有与逆变器电路112、磁场电路114和控制电路116一同在其上安装有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单个电路板。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型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和上述变型中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设计成使用包括角位置感测磁铁105和角位置感测装置119的角位置传感器(也称为旋转位置传感器),以测量旋转轴102的旋转(即,旋转角度),但不限于此类结构。例如,角位置传感器可以由旋转变压器(resolver)实施,以测量旋转轴102的旋转度数。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变型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和上述变型中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设计成具有安装在其中的单个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但是可以替代地配备有两个或更多个角位置感测装置119。例如,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1可以具有彼此远离地安装在第二布线板118上的多个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具体地,第二布线板118具有穿过其厚度的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可以彼此远离地设置在仅第二布线板118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上,或者可替代地设置在第二布线板118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方上。在角位置感测装置119放置在第二布线板118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方上的情况下,部分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在第一表面上的布局可以相对于第二布线板118的厚度与其它角位置感测装置119在第二表面上的布局对称。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三变型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和上述第一变型至第三变型中的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配备有在转子101中具有磁场绕组101b的旋转电机10,但是不限于此类结构。例如,控制器一体型旋转电机1可以配备有具有带有永久磁铁的转子101的旋转电机10。

虽然本发明已经为了促进对其更好理解而对优选实施例进行公开,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各种方式体现而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因此,本发明应该理解为包括对可以体现而不背离如随附权利要求书中详细阐述的本发明的原理的所示出的实施例的所有可能实施例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