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冷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3182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油冷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油冷电机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201520537263.6”的中国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的冷却系统及油冷电机,如图1所示,该冷却系统包括机壳1、端盖3、定子组件4、转子5及转轴6,机壳1和端盖3之间形成密闭腔体,机壳1上设置有与密闭腔体连通的进油口2,机壳1与定子组件4之间设置有冷却密封油道,冷却密封油道的一端与进油口2连通,另一端与形成在机壳1上的油槽连通,端盖3中设有进油孔9,进油孔9的一端与油槽连通,另一端与形成在转轴6内部的内孔13连通,转轴6上设置有第一出油口8,第一出油口8的一端与内孔13连通,另一端与设置在转子5内的油口连通,油口与密闭腔体连通,机壳1上设置有与密闭腔体连通的第二出油口21,流动的冷却油对定子组件4、转子起到冷却作用,提高了电机的冷却效果。

上述的电机冷却系统虽然能够达到电机较好的冷却效果,但是对于高转速电机来说,转轴6处于高速旋转,为增加转轴6的润滑效果,轴承与转轴6之间需要添加润滑油,由于转轴处于高速旋转给冷却油的添加来带不便,同时,转轴6与轴承之间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无法快速的散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油冷电机的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油冷电机的冷却结构,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转子,套于转子外的定子,与转子固定连接的转轴,以及用于支撑转轴的前轴承和后轴承;机壳的一端与前端盖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密封连接,机壳、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前端盖内壁设有支撑前轴承的前轴承室,前轴承室与前轴承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前端盖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间隙的第一油路;后端盖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中心的第二油路,转轴的中心沿其轴线方向设有油道,油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转轴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出油孔靠近轴承且与油道连通,机壳顶壁设有与密封腔体连通的注油口,机壳内壁设有凹槽,且凹槽与定子之间形成密封的冷却流道,冷却流道一端与注油口连通,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油路的进油口和第二油路的进油口连通;第二油路的出油孔与油道的开口端连通,机壳内壁的底部设有集油槽。

一种优选方案是冷却流道包括两路分流道,分流道为由机壳内壁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迂回凹槽,其中一分流道的一端与注油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油路的进油口连通;另一分流道的一端与注油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油路的进油口连通。

一种优选方案是分流道的截面为Z形,S形或螺旋形。

一种优选方案是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与定子的两端存在间隙,前端盖或后端盖的内壁向间隙方向延伸有挡油环,挡油环套于轴承外且挡油环的宽度不小于与轴承宽度。

一种优选方案是后端盖内壁中心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套于油道内,另一端与第二油路的出油口连通。

一种优选方案是机壳底部贯穿有与集油槽连通的出油孔。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冷却油从注油口流向冷却流道,冷却流道内的一部分冷却油沿着第二油路流向向转轴的油道内,油道内的冷却油随转轴一起旋转时被甩出,被甩出的部分冷却油对前轴承和后轴承起到润滑作用,部分冷却油对密封腔体起到冷却作用;冷却流道内的另一部分冷却油沿着第一油路流向前轴承的端面与前轴承室之间的间隙,冷却油对前轴承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冷却后或润滑后的冷却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集油槽,冷却油既起到到冷却的作用,又起到润滑的作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油冷电机的冷却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前端盖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后端盖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机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7所示,一种油冷电机的冷却结构,包括机壳100,前端盖200,后端盖300,转子600,套于转子600外的定子500,与转子600固定连接的转轴400,以及用于支撑转轴400的前轴承403和后轴承404;机壳100的一端与前端盖200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300密封连接,机壳100、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前端盖200内壁设有支撑前轴承403的前轴承室202,前轴承室202与前轴承403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前端盖200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间隙的第一油路201;后端盖300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中心的第二油路301,转轴400的中心沿其轴线方向设有油道401,油道401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转轴400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402,出油孔402靠近轴承且与油道401连通,机壳100顶壁设有与密封腔体连通的注油口101,机壳100内壁设有凹槽,且凹槽与定子500之间形成密封的冷却流道104,冷却流道104一端与注油口10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油路201的进油口和第二油路301的进油口连通;第二油路301的出油孔402与油道401的开口端连通,机壳100内壁的底部设有集油槽102。

如图3至图7所示,冷却油从注油口101流向冷却流道104,冷却流道104内的一部分冷却油沿着第二油路301流向向转轴400的油道401内,油道401内的冷却油随转轴400一起旋转时被甩出,被甩出的部分冷却油对前轴承403和后轴承404起到润滑作用,部分冷却油对密封腔体起到冷却作用;冷却流道104内的另一部分冷却油沿着第一油路201流向前轴承403的端面与前轴承室202之间的间隙,冷却油对前轴承403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冷却后或润滑后的冷却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集油槽102,冷却油既起到到冷却的作用,又起到润滑的作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如图3至图7所示,冷却流道104包括两路分流道,分流道为由机壳100内壁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迂回凹槽,其中一分流道的一端与注油口101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油路201的进油口连通;另一分流道的一端与注油口10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油路301的进油口连通。分流道的截面为Z形,S形或螺旋形。

如图3至图7所示,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分别与定子500的两端存在间隙,前端盖200或后端盖300的内壁向间隙方向延伸有挡油环302,挡油环302套于轴承外且挡油环302的宽度不小于与轴承宽度。

如图3至图7所示,转轴400在旋转过程时,油道401内的冷却油沿着出油孔402被甩出,部分甩出的冷却油渗透至转轴400和前轴承403之间,或者转轴400和后轴承404之间,部分冷却油被挡油环302挡住,使得更多的冷却油流向转轴400和前轴承403之间,或者转轴400和后轴承404之间之间。

如图3至图7所示,后端盖300内壁中心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套于油道401内,另一端与第二油路301的出油口连通。

如图3至图7所示,机壳100底部贯穿有与集油槽102连通的出油孔103。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