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座及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767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充电座及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扫地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座及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机器人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智能机器人代替人们处理日常家务,其中,扫地机器人作为智能机器人的一种,能够帮助人们打扫房间,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舒适性和便利性,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扫地机器人包括负责清扫工作的机器人,以及与机器人匹配的充电座,机器人通过充电座进行充电操作。目前,充电座通常放置于地面,并且与地面或者墙壁连接,机器人在电量较低时返回充电座处进行充电。

但是,由于充电座所处位置较低,因此易于被踩到,且当家中有小孩子或者宠物时,充电座易被小孩子或者宠物当成玩具,可能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座安装于地面附近易发生踩踏等意外而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座,包括:固定组件、自动收线器、第一转轴、第一驱动器、连接绳和充电座本体,其中,

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于所述固定组件上,且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所述连接绳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充电座本体连接;

自动收线器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充电座本体的电源线具有插头的一端伸出所述充电座本体并绕设与所述自动收线器上,且所述插头伸出所述自动收线器。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本体的底部安装有缓冲件和吸盘。

优选地,所述吸盘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吸盘与所述充电座本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充电座本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充电座本体底部的边缘区域,所述吸盘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吸盘均设位于所述缓冲件围成的区域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转轴上至少设置有一对限位板,所述连接绳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且位于一对所述限位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连接板和外壳,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外壳的其中一个侧面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连接架,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伸出所述外壳,所述连接架伸出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连接架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二驱动器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延伸板和加强筋,所述延伸板与连接板相连,沿所述延伸板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加强筋倾斜设置且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延伸板和所述充电座本体相连。

可选地,所述自动收线器包括外罩、发条弹簧和滚筒,所述发条弹簧位于所述滚筒内,所述发条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滚筒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罩连接,所述滚筒与所述外罩转动连接,所述电源线缠绕于所述滚筒上,且所述电源线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外罩伸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座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座用于为扫地机器人的机器人充电,在使用过程中,将固定组件固定到墙壁上或者柜子上,将电源线的插头与插座连通,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转轴转动,从而将连接绳放出,使得充电座本体逐渐靠近地面,在充电座本体向靠近地面方向移动时,拉动电源线,使得从自动收线器中伸出的电源线的长度更长。充电座本体降落到地面后,充电座本体的充电端与机器人的充电端配合,从而为机器人充电。

在机器人充电完成后,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转轴反向转动,从而逐渐收起连接绳,使得充电座本体逐渐上升。因此,在无需使用充电座本体时,充电座本体被拉升到较高位置,从而避免因意外踩到而发生损坏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扫地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座安装于地面附近易发生踩踏等意外而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以及与所述机器人的充电端匹配、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充电座。

所述扫地机器人与上述充电座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中支撑板处于竖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中支撑板处于水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中固定组件处于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中固定组件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中自动收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固定组件;11-外壳;12-连接板;13-安装孔;14-连接架;15-支撑板;16-第二转轴;17-延伸板;18-加强筋;20-自动收线器;21-外罩;22-滚筒;30-第一转轴;31-限位板;40-第一驱动器;50-连接绳;60-充电座本体;61-电源线;62-插头;63-缓冲件;64-吸盘;10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包括:固定组件10、自动收线器20、第一转轴30、第一驱动器40、连接绳50和充电座本体60,其中:第一转轴30安装于固定组件10上,且与固定组件10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器40与第一转轴30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转轴30转动;连接绳50缠绕于第一转轴30上,连接绳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轴30和充电座本体60连接;自动收线器20于固定组件10连接,充电座本体60的电源线61具有插头62的一端伸出充电座本体60并绕设与自动收线器20上,且插头62伸出自动收线器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座用于为扫地机器人的机器人充电,在使用过程中,将固定组件10固定到墙壁上或者柜子上,将电源线61的插头62与插座连通,第一驱动器40驱动第一转轴30转动,从而将连接绳50放出,使得充电座本体60逐渐靠近地面100,在充电座本体60向靠近地面100方向移动时,拉动电源线61,使得从自动收线器20中伸出的电源线61的长度更长。充电座本体60降落到地面100后,充电座本体60的充电端与机器人的充电端配合,从而为机器人充电。

在机器人充电完成后,第一驱动器40驱动第一转轴30反向转动,从而逐渐收起连接绳50,使得充电座本体60逐渐上升。因此,在无需使用充电座本体60时,充电座本体60被拉升到较高位置,从而避免因意外踩到而发生损坏的现象发生。

具体地,在充电座本体60内设置有信号收发机构和控制机构,机器人通过与充电座本体60进行信号传输,从而确定充电座本体60的位置,以移动到充电座所在之处,控制机构与信号收发机构和第一驱动器40均相连,控制结构接受信号收发机构的信号后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使用过程中,在机器人与充电座本体60之间传输信号,机器人开始搜寻充电座本体60的位置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驱动器40驱动充电座本体60下降,以为机器人充电。

值得说明的是,机器人与充电座本体60之间通过信号收发机构进行信号传输,使得机器人搜寻充电座的位置,以使得机器人向充电座的方向移动的技术为本领域常用技术,因此在本文中不再赘述信号收发机构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进一步地,为便于控制充电座本体60,充电座还包括无线遥控器,无线遥控器向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从而对第一驱动器40进行控制。如此设计,使用者可自行控制充电座本体60升降。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充电座本体60的底部安装有缓冲件63和吸盘64。吸盘64可以为橡胶吸盘64或者真空吸盘64,当吸盘64采用橡胶吸盘64时,吸盘64处于初始状态时,吸盘64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缓冲件63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如此设计,当充电座本体60降落到地面100时,缓冲件63为充电座本体60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且可减小充电座本体60落地时发出的声音。

当采用橡胶吸盘64时,由于吸盘64处于初始状态时,吸盘64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缓冲件63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充电座本体60下降的过程中,吸盘64最先与地面100接触,在吸盘64与地面100接触后,充电座本体60继续下降,从而挤压吸盘64,将吸盘64中的部分气体挤压出去,从而使得吸盘64内部气压小于大气压,进而使得吸盘64吸附于地面100。如此设计,当充电座本体60降落到地面100后,通过缓冲垫进行缓冲减振,通过吸盘64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充电座本体60在地面100支撑更为稳固,在机器人与充电座本体60配合以充电的过程中减轻晃动。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缓冲件63设置于充电座本体60底部的边缘区域,吸盘6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吸盘64均设位于缓冲件63围成的区域内。缓冲件6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缓冲件63数量为一个时,缓冲件63为环形,环形的缓冲件63的外围形状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边缘形状相同,也就是说,缓冲件63设置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边缘且成封闭环形,多个吸盘64均设置于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且位于缓冲件63围成的区域内。

当缓冲件6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缓冲件63沿充电座本体60的底面边缘区域间隔设置,吸盘64位于充电座本体60底面的中部区域。

当然,上述缓冲件63与吸盘64的设置方式仅为举例说明,不是对其限制,其可为其他合理形式。

为便于提高充电座本体60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30上至少设置有一对限位板31,连接绳50缠绕于第一转轴30上且位于一对限位板31之间。

具体地,连接绳5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当连接绳50的数量为一个时,连接绳50的一端与充电座本体60的重心相对位置的顶部连接,此时,第一转轴30上设置有一对限位板31,连接绳50的另一端绕设于两个限位板31之间,两个限位板31将连接绳50缠绕区域限定于两个限位板31之间,从而防止在收放连接绳50的过程中产生较大范围晃动。

为了进一步减轻在升降过程中充电座本体60的晃动,连接绳50的数量为两个或多个,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绳5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转轴30上设置有两对限位板31,两个连接绳50分别连接于充电座本体60上相对的两处区域(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连接绳50分别连接于充电座本体60的顶部的左右两侧),两个连接绳50的另一端分别绕设于对应的一对限位板31之间的区域。

固定组件10用于与屋顶、墙壁或者柜子等较高的家具连接,下文以固定组件10与墙壁连接为例对固定组件10的结构及连接方式进行描述:

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组件10包括连接板12和外壳11,连接板12与外壳11的其中一个侧面连接,连接板1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3,第一转轴30与外壳11转动连接,具体地,将螺钉的尖端穿过连接板12的安装孔13插入墙壁中,螺钉的头部直径大于安装孔13的直径,螺钉的头部与安装孔13的周围区域接触,从而将连接板12和外壳11固定到墙壁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及对于外壳11的支撑强度,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组件10还包括延伸板17和加强筋18,延伸板17与连接板12相连,沿延伸板17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3,加强筋18倾斜设置且加强筋18的两端分别与延伸板17和充电座本体60相连。延伸板17与墙壁的固定方式与连接板12与墙壁之间的固定方式相同,延伸板17与连接板12可以为一体成型制成,延伸板17的设置使得固定组件10与墙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连接区域增大,连接稳固性更强。在图4和图5所示的固定组件10中,延伸板17与连接板12的底部连接,加强筋18的一端与延伸板17的下部区域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的底面远离墙壁的一侧连接,从而对于外壳11起到支撑作用。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延伸板17还可与连接板12的顶部连接,加强筋18的一端与延伸板17的上部区域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的顶面远离墙壁的一侧连接,加强筋18为外壳11提供拉力,防止外壳11远离墙壁的一侧向下倾斜。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10还包括连接架14,第一转轴30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架14与外壳11转动连接,连接架14的一端伸出外壳11,连接架14伸出外壳11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板15,支撑板15与连接架14通过第二转轴16转动连接,第二转轴16与第二驱动器连接,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转轴16转动,第二转轴16带动支撑板15转动,从而使得支撑板15在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之间转换。

值得说明的是,在状态转换过程中,两个第二转轴16的转向相反。举例来说,如图2和图3所示,当将支撑板15由竖直状态转换为水平状态时,左侧的第二转轴16带动支撑板15逆时针转动,右侧的第二转轴16带动支撑板15顺时针转动;将支撑板15由水平状态转换为竖直状态时,左侧的第二转轴16带动支撑板15顺时针转动,右侧的第二转轴16带动支撑板15逆时针转动。

具体实施时,两个支撑板15均处于水平状态时,两个支撑板15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充电座本体60在相同方向上相对两侧之间的最大距离。在使用过程中,在充电座本体60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两个支撑板15均处于竖直状态;在充电座本体60需停留在上方时,先将充电座本体60升到高于支撑板15与连接架14的连接端的位置,然后通过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转轴16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板15转动,以使得支撑板15从竖直状态转换为水平状态,然后使得支撑板15停留在水平状态,并使得充电座本体60下降一段距离以使得充电座本体60与支撑板15接触。如此设计,支撑板15对于充电座本体6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减轻连接绳50对于充电座的拉力,增加连接绳50的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自动收线器20包括外罩21、发条弹簧和滚筒22,发条弹簧位于滚筒22内,发条弹簧的一端与滚筒22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外罩21连接,滚筒22与外罩21转动连接,电源线61缠绕于滚筒22上,且电源线61的两端分别从外罩21伸出。

具体实施时,自动收线器20的外罩21与固定组件10的外壳11连接,电源线61设置有插头62的一端从外罩21中伸出,并插入设置于墙壁上的插座中,电源线61的另一头从外罩21中伸出并与充电座本体60连接。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外罩21的底部和外壳11上相对设置有过孔,电源线61经由外罩21的底部伸入外壳11,从外壳11中伸出后与充电座本体60连接。

进一步地,可在外罩21上设置固定夹,当将插头62插入插座后,使用固定夹将设置有插头62的一端的电源线61固定,避免电源线61拉动插头62。

在充电座本体6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充电座本体60拉动电源线61,使得电源线61伸出外壳11的长度增加,电源线61设置有插头62的一端不动,另一端带动滚筒22转动,从而使得发条弹簧蓄力。在充电座本体6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发条弹簧逐渐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发条弹簧带动滚筒22反向转动,从而将电源线61卷到滚筒22上,以将电源线61收回。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40和第二驱动器均可使用电机,连接绳50可使用钢丝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和实施例一提供的充电座,充电座的充电端与机器人的充电端匹配,充电座用于为机器人充电。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充电座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板,充电板上设置有第一接触片;机器人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接触片,第一接触片与第二接触片接触后,充电座为机器人充电。

或者,机器人上设置有插口,第二接触片位于插口的内壁,充电板插入插口后,第一接触片与第二接触片接触,从而为机器人充电。

具体地,在充电座本体和机器人内均设置有信号收发机构,机器人通过与充电座本体进行信号传输,从而确定充电座本体的位置,以移动到充电座所在之处。机器人与充电座本体之间通过信号收发机构进行信号传输,使得机器人搜寻充电座的位置,以使得机器人向充电座的方向移动的技术为本领域常用技术,因此在本文中不再赘述信号收发机构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