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2768发布日期:2018-11-30 20:0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框架,尤其涉及一种在脚座开设有气流通道的马达框架。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马达框架PA100,包含一框架本体PA1、二第一脚座PA2(图中仅标示一个)、二第二脚座PA3(图中仅显示一个)以及多个散热鳍片PA4(图中仅显示一个)。框架本体PA1具有一外周面PA11,二第一脚座PA2与二第二脚座PA3是分别设置于框架本体PA1的外周面PA11的两端,而散热鳍片PA4是设置于框架本体PA1的外周面PA11。

承上所述,一般来说,利用马达框架PA100所制成的马达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为了帮助马达装置散热,通常还会再加装外部风扇与风罩来提供散热气流沿散热鳍片PA4的延伸方向朝马达框架PA100流动,使散热气流与马达框架PA100的散热鳍片PA4进行热交换;然而,由于第一脚座PA2与第二脚座 PA3的存在会阻挡到散热气流的流动,也因此在第一脚座PA2与第二脚座PA3 之间通常不会设有散热鳍片PA4,相对的浪费了马达框架PA100的外周面 PA11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在现有的技术中,当散热气流流向马达框架时,往往会因为框架本体设置有脚座,使得散热气流朝马达框架流动时,会因为脚座的阻挡而相对的减少了通过框架本体的表面的气流;缘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框架,使散热气流可以流经脚座之间而增加散热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框架,其包含:

一框架本体,沿一轴向延伸,并具有一外周面,且该外周面沿该轴向依序包含一第一末端段、一邻接于该第一末端段的本体中段以及一邻接于该本体中段的第二末端段;

至少一第一脚座,设置于该第一末端段,并开设有至少一沿该轴向延伸的第一气流通道;

至少一第二脚座,与该至少一第一脚座相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二末端段,并与该至少一第一脚座将该外周面区分形成一位于该至少一第一脚座与该至少一第二脚座间的座间散热区与一相邻于该座间散热区的座外散热区,且该至少一第二脚座开设有至少一沿该轴向延伸的第二气流通道;以及

多个散热鳍片,分别自该外周面凸伸出,并于该座外散热区内自该第一末端段沿该轴向经过该本体中段延伸至该第二末端段至少一座间鳍片自该外周面凸伸出,并于该座间散热区内自邻近于该第一末端段处沿该轴向延伸至邻近于该第二末端段处。

上述的马达框架,其中该至少一第一脚座包含:

一脚座本体,固接于该外周面;以及

至少一强化支撑结构,固接于该脚座本体与该外周面,并与该脚座本体围构出该至少一第一气流通道。

上述的马达框架,其中该脚座本体具有一底部与一支撑部,该支撑部固接于该底部与该外周面。

上述的马达框架,其中该至少一座间鳍片与该至少一强化支撑结构在垂直于该轴向的投影面上为彼此偏离。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的侧面示意图;以及

图5为图3的圈A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PA100 马达框架

PA1 框架本体

PA11 外周面

PA2 第一脚座

PA3 第二脚座

PA4 散热鳍片

100 马达框架

1 框架本体

11 外周面

111 第一末端段

112 本体中段

113 第二末端段

2、3 第一脚座

21 脚座本体

211 底部

212 支撑部

22 强化支撑结构

4 第二脚座

5 散热鳍片

6 座间鳍片

7 散热鳍片

F 散热气流

FW 气流通道

D1 座间散热区

D2 座外散热区

X 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阅图2与图3,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的立体示意图;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马达框架100包含一框架本体1、二第一脚座2与3、二第二脚座4(图中仅标示一个)、多个散热鳍片5(图中仅标示一个)、多个座间鳍片6(图中仅标示一个)以及多个散热鳍片7(图中仅标示一个)。

框架本体1沿一轴向X延伸,并具有一外周面11,且外周面11沿轴向X 依序包含一第一末端段111、一本体中段112以及一第二末端段113,本体中段112邻接于第一末端段111,第二末端段113邻接于本体中段112。

第一脚座2与3以经过框架本体1的中心的垂直线为中心而对称地设置于第一末端段111的底部两侧,且以第一脚座2为例,第一脚座2包含一脚座本体21以及三个强化支撑结构22(图中仅标示一个)。脚座本体21具有一底部211与一支撑部212,底部211用以放置于地面或桌台等设置面,支撑部212 一体成型地固接于底部211与外周面11的第一末端段111。三个强化支撑结构22分别一体成型地自外周面11的第一末端段111向外延伸至脚座本体21,进而与脚座本体21围构出三个气流通道FW(图中仅标示一个);此外,三个强化支撑结构22更分别自远离本体中段112处沿轴向X延伸至邻近于本体中段112处,藉以使气流通道FW同样朝轴向X延伸。而由于第一脚座3是与第一脚座2对称设置的相似结构,故在此不多加赘言。

二第二脚座4设置于第二末端段113,且二第二脚座4分别对应于二第一脚座2与3;其中,二第二脚座4的结构相当于二第一脚座2与3的结构,故同样不再多加赘言。此外,基于二第一脚座2与3以及二第二脚座4的设置,外周面11更区分出二座间散热区D1(图中仅标示一个)与一相邻于座间散热区D1的座外散热区D2,其中二座间散热区D1是由二第一脚座2与3分别与二第二脚座4所围构形成,而座外散热区D2则是外周面11上除了座间散热区D1以外的部份。此外,在第一脚座2与第一脚座3之间实际上也属于一座外散热区(图未标示)。

多个散热鳍片5分别自外周面11凸伸出,并于座外散热区D2内自第一末端段111沿轴向X经过本体中段112延伸至第二末端段113。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图3的圈A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多个座间鳍片6 自外周面11凸伸出,并于座间散热区D1内自邻近于第一末端段111处沿轴向X延伸至邻近于第二末端段113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座间鳍片6与强化支撑结构22在垂直于轴向X的投影面上为彼此偏离,意即不重叠不相交。当一散热气流F朝马达框架100移动时,散热气流F会进入强化支撑结构22 所形成的气流通道FW中,并流向座间散热区D1,进而与座间散热区D1内的外周面11以及座间鳍片6进行热交换。

多个散热鳍片7与上述的散热鳍片5相似,同样是分别自外周面11凸伸出,并于第一脚座2与3间的座外散热区(图未标示)内自第一末端段111 沿轴向X经过本体中段112延伸至第二末端段113。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因为脚座的设置而使得散热气流无法流经脚座间的区域,进而相对的降低了整体的散热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马达框架是在第一脚座与第二脚座上开设有气流通道,因此不管是风罩的风扇所形成的散热气流,或者是空气自然流动所形成的散热气流,都能经由气流通道流至第一脚座与第二脚座在外周面所围构形成的座间散热区,进而与座间散热区的外周面进行热交换,有效的提升马达框架整体的散热效率;且在本实施例中,当座间散热区更设有座间鳍片时,通过气流通道的散热气流更能与座间鳍片进行热交换,进而再提升散热效率。此外,由于座间鳍片与强化支撑结构在垂直于轴向的投影面上彼此偏离,因此通过气流通道的散热气流能再因为座间鳍片而分流。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