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式小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7758发布日期:2019-02-15 20:2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式小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电源控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轨道式小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很多场所如医院、电讯、银行等通常都要求有不间断电源,而为确保不间断电源的供应,就需要通过双电源切换装置来实现切换,但现有的双电源切换装置一种是需要手动操作,这种方式在操作上存在不便;另一种虽然能自动化操作,但控制结构复杂,从而造成切换装置部分整体体积较大,无法与现有已经在使用的小型断路器相配套装在同一控制箱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小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其结构更简单,产品更小型化,并能与小型断路器相配套装在同一控制箱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小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断路器和第二断路器,第一断路器上具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的第一脱扣手柄,第二断路器上具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的第二脱扣手柄,第一断路器和第二断路器之间设置有自动切换装置,所述自动切换装置包括有外壳体、电机、联动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断路器和第二断路器分设在外壳体两侧,且第一断路器上第一脱扣手柄和第二断路器上第二脱扣手柄的转向相反,所述电机、联动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均位于外壳体内,所述联动齿轮与电机输出轴相联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与联动齿轮构成啮合联动,并分设在联动齿轮的两侧,第一齿轮与第一脱扣手柄构成联动配合,第二齿轮与第二脱扣手柄构成联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电机工作,带动联动齿轮旋转,由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与联动齿轮构成啮合联动,同时,第一齿轮与第一脱扣手柄构成联动配合,第二齿轮与第二脱扣手柄构成联动配合,因此第一脱扣手柄和第二脱扣手柄会跟着旋转,而由于第一断路器上第一脱扣手柄和第二断路器上第二脱扣手柄的转向相反,因此一个断路器会相应跳闸,另一个断路器则合闸,如电机正转时,第一断路器跳闸,第二断路器合闸;那么电机反转时,第一断路器合闸,第二断路器跳闸。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切换装置,能实现双电源的自动切换,且结构简单,产品体积更小,并能与小型断路器相配套装在同一控制箱内。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断路器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并使第一断路器提前跳闸的第一撞针,第二断路器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并使第二断路器提前跳闸的第二撞针,第一撞针和第二撞针分别从外壳体的两侧插入,第一齿轮上对应设置有通过转动与第一撞针发生触碰的第一拨动块,第二齿轮上对应设置有通过转动与第二撞针发生触碰的第二拨动块,第一、第二撞针上还连接有在其被触碰后使其复位的复位拉簧。

采用上述结构,当第一断路器需要跳闸时,第一拨动块会随着第一齿轮的旋转首先与第一撞针发生触碰,从而促使第一断路器内部的脱扣机构在第一脱扣手柄完全转动到位之前已经提前触发脱扣;同理,当第二断路器需要跳闸时,第二拨动块会随着第二齿轮的旋转首先与第二撞针发生触碰,从而促使第二断路器内部的脱扣机构在第二脱扣手柄完全转动到位之前已经提前触发脱扣。因此,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始终是一边断路器先分闸,另一边的断路器才合闸,进而有效确保用电安全。另外在复位拉簧的作用下,还可以将一边断路器的跳闸动力转换成另一边断路器的合闸动力,因此可选用功率更小的电机,从而使得产品的整体体积可做的更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拨动块和第二拨动块均为三角形状,且第一拨动块的其中一个角与第一齿轮相铰接,第二拨动块的其中一个角与第二齿轮相铰接,所述第一齿轮在第一拨动块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挡块,且第一拨动块上还连接有促使其与所述第一挡块保持抵接的第一拉簧,所述第二齿轮在第二拨动块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挡块,且第二拨动块上还连接有促使其与所述第二挡块保持抵接的第二拉簧。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第一拨动块和第二拨动块无论电机正转或反转都能与对应撞针形成触发式触碰,从而只要改变电机的电流方向便能将两边断路器的功能相互切换,结构更合理,应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联动齿轮套装在电机输出轴上,联动齿轮上还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并露出外壳体的凸台,所述的凸台上开设有径向卡槽,电机输出轴上对应铰接有可嵌入到所述径向卡槽内的切换块。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联动齿轮是套装在电机输出轴上,因此只有当所述切换块嵌入到所述径向卡槽内,电机输出轴的转动才能带动联动齿轮一起旋转,即此时切换装置处于自动化工作状态;而当所述切换块通过铰接转动,从所述径向卡槽内取出时,电机输出轴与联动齿轮之间处于打滑状态,即此时切换装置切换到手动操作的工作状态。因此通过增设手动操作模式,可在电机发生故障时或维修过程中便于人们进行手动切换操作。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电机输出轴上还套装有联动块,所述联动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联动轴,且两端的联动轴呈同轴设置,第一、第二齿轮分别套装在位于两端的联动轴上,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还套装有定位齿轮,所述定位齿轮与第一、第二齿轮均构成啮合联动,且所述定位齿轮和联动齿轮分别位于联动块的两侧。

这样设置,不仅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稳定,而且通过齿轮之间的可靠互锁,能有效确保两边的断路器始终保持一个断开一个合闸。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联动齿轮、定位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均为圆锥齿轮。这样设置,产品结构更加简凑,整体体积更加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齿轮上设置有与外壳体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一轴套,第二齿轮上设置有与外壳体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第一脱扣手柄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轴套与第二脱扣手柄之间均通过方轴同轴卡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第二断路器以及外壳体的背面上均设置有轨道卡接口。通过设置轨道卡接口,使得切换装置能与断路器一起卡接装配在同一轨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给出了一种轨道式小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断路器1和第二断路器2,第一断路器1上具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的第一脱扣手柄11,第二断路器2上具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的第二脱扣手柄21,第一断路器1和第二断路器2之间设置有自动切换装置3,所述自动切换装置3包括有外壳体31、电机32、联动齿轮33、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35,第一断路器1和第二断路器2分设在外壳体31两侧,且第一断路器1上第一脱扣手柄11和第二断路器2上第二脱扣手柄21的转向相反,所述电机32、联动齿轮33、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35均位于外壳体31内,所述联动齿轮33与电机输出轴321相联动,第一齿轮34和第二齿轮35均与联动齿轮33构成啮合联动,并分设在联动齿轮33的两侧,第一齿轮34与第一脱扣手柄11构成联动配合,第二齿轮35与第二脱扣手柄21构成联动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电机32工作,带动联动齿轮33旋转,由于第一齿轮34和第二齿轮35均与联动齿轮33构成啮合联动,同时,第一齿轮34与第一脱扣手柄11构成联动配合,第二齿轮35与第二脱扣手柄21构成联动配合,因此第一脱扣手柄11和第二脱扣手柄21会跟着旋转,而由于第一断路器1上第一脱扣手柄11和第二断路器2上第二脱扣手柄21的转向相反,因此一个断路器会相应跳闸,另一个断路器则合闸,如电机32正转时,第一断路器1跳闸,第二断路器2合闸;那么电机32反转时,第一断路器1合闸,第二断路器2跳闸。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切换装置,能实现双电源的自动切换,且结构简单,产品体积更小,并能与小型断路器相配套装在同一控制箱内。

第一断路器1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并使第一断路器1提前跳闸的第一撞针12,第二断路器2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脱扣机构相配合并使第二断路器2提前跳闸的第二撞针22,第一撞针12和第二撞针22分别从外壳体31的两侧插入,第一齿轮34上对应设置有通过转动与第一撞针12发生触碰的第一拨动块341,第二齿轮35上对应设置有通过转动与第二撞针22发生触碰的第二拨动块351,第一、第二撞针上还连接有在其被触碰后使其复位的复位拉簧。

采用上述结构,当第一断路器1需要跳闸时,第一拨动块341会随着第一齿轮34的旋转首先与第一撞针12发生触碰,从而促使第一断路器1内部的脱扣机构在第一脱扣手柄11完全转动到位之前已经提前触发脱扣;同理,当第二断路器2需要跳闸时,第二拨动块351会随着第二齿轮35的旋转首先与第二撞针22发生触碰,从而促使第二断路器2内部的脱扣机构在第二脱扣手柄21完全转动到位之前已经提前触发脱扣。因此,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始终是一边断路器先分闸,另一边的断路器才合闸,进而有效确保用电安全。另外在复位拉簧的作用下,还可以将一边断路器的跳闸动力转换成另一边断路器的合闸动力,因此可选用功率更小的电机,从而使得产品的整体体积可做的更小型化。

第一拨动块341和第二拨动块351均为三角形状,且第一拨动块341的其中一个角与第一齿轮34相铰接,第二拨动块351的其中一个角与第二齿轮35相铰接,所述第一齿轮34在第一拨动块34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挡块342,且第一拨动块341上还连接有促使其与所述第一挡块342保持抵接的第一拉簧343,所述第二齿轮35在第二拨动块35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挡块352,且第二拨动块351上还连接有促使其与所述第二挡块352保持抵接的第二拉簧353。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第一拨动块341和第二拨动块351无论电机32正转或反转都能与对应撞针形成触发式触碰,从而只要改变电机32的电流方向便能将两边断路器的功能相互切换,结构更合理,应用范围更广。

所述的联动齿轮33套装在电机输出轴321上,联动齿轮33上还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并露出外壳体的凸台331,所述的凸台331上开设有径向卡槽332,电机输出轴321上对应铰接有可嵌入到所述径向卡槽332内的切换块36。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联动齿轮33是套装在电机输出轴321上,因此只有当所述切换块36嵌入到所述径向卡槽332内,电机输出轴321的转动才能带动联动齿轮33一起旋转,即此时切换装置处于自动化工作状态;而当所述切换块36通过铰接转动,从所述径向卡槽332内取出时,电机输出轴321与联动齿轮33之间处于打滑状态,即此时切换装置切换到手动操作的工作状态。因此通过增设手动操作模式,可在电机发生故障时或维修过程中便于人们进行手动切换操作。

电机输出轴321上还套装有联动块37,所述联动块37的两端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联动轴371,且两端的联动轴371呈同轴设置,第一、第二齿轮分别套装在位于两端的联动轴371上,所述电机输出轴321上还套装有定位齿轮38,所述定位齿轮38与第一、第二齿轮均构成啮合联动,且所述定位齿轮38和联动齿轮33分别位于联动块37的两侧。

这样设置,不仅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稳定,而且通过齿轮之间的可靠互锁,能有效确保两边的断路器始终保持一个断开一个合闸。

所述的联动齿轮33、定位齿轮38、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35均为圆锥齿轮。这样设置,产品结构更加简凑,整体体积更加小型化。

第一齿轮34上设置有与外壳体31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一轴套344,第二齿轮35上设置有与外壳体31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二轴套354,所述第一轴套344与第一脱扣手柄1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轴套354与第二脱扣手柄21之间均通过方轴4同轴卡接固定。

第一、第二断路器以及外壳体的背面上均设置有轨道卡接口5。通过设置轨道卡接口5,使得切换装置能与断路器一起卡接装配在同一轨道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