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范围输入的高压取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787发布日期:2019-08-13 21:1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宽范围输入的高压取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取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宽范围输入的高压取电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中,逆变器将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输出,驱动三相电机进而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驱动汽车运行。它是整个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部分,因此逆变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驱动电机能否可靠、高效的运行。

现有车载逆变器的驱动电源主要由12V的低压电池供电,通过推挽、反激、BUCK、BOOST等开关电源电路来给后级供电。其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逆变器正常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该12V低压电源失效,整个逆变器就不能正常工作,对汽车运行产生巨大风险。为提高整个电机驱动系统的安全性,需要有另外一套备用电源来降低系统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宽范围输入的高压取电电路,通过对变压器的设计,实现了从60V到600V的输入电压稳定输出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宽范围输入的高压取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低压T-,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电源芯片的2脚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还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依次串联,所述第五电阻接高压T+,所述第五电阻分别与第二电容、第六电阻和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第七电阻和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源芯片的3脚与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以及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电源芯片的4脚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MOS管的源极以及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低压T-,

它还包括变压器,所述第二电容、第六电阻和第八电阻的一端均与变压器的1脚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第七电阻和第九电阻的一端均与变压器的5脚连接,所述MOS管的漏极与变压器的5脚连接,

所述变压器的7脚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和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8脚分别与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和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8脚接低压T-,所述变压器的11脚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和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12脚分别与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和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12脚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芯片的6脚分别接第二十二电阻和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接15V输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低压T-。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电路以UCC28700芯片为核心,当充电电压达到芯片的起振电压,整个电路就开始工作,通过谷底开关的功能有效的降低了整个电路的损耗,降低MOS管温升10℃左右;该电路构成简单,组成元器件少,提高了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R1~23 第一~二十三电阻

C1~11第一~十一电容

T变压器

U电源芯片

QMOS管

D1~4第一~四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宽范围输入的高压取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如图1所示,它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优选为22Ω,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优选为2.2μf,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低压T-,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源芯片U的2脚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还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依次串联,所述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优选为1MΩ电阻,所述第五电阻R5接高压T+,所述第五电阻R5分别与第二电容C2、第六电阻R6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优选为2.2nF,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优选为20KΩ,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优选为20KΩ,所述第三电容C3、第七电阻R7和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源芯片U的3脚DRV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为5.1Ω,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以及MOS管Q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为10KΩ,所述电源芯片U的4脚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为10KΩ,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MOS管Q的源极以及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为3.3Ω,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MOS管Q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低压T-,所述电源芯片U的5脚GND接低压T-。

它还包括变压器T,所述第二电容C2、第六电阻R6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均与变压器T的1脚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第七电阻R7和第九电阻R9的一端均与变压器T的5脚连接,所述MOS管Q的漏极与变压器T的5脚连接。

所述电源芯片U采用UCC28700,经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从高压T+取电给芯片VDD脚供电的第一电容C1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电源芯片U的起振电压,整个电路开始工作,电源芯片U起振后工作,经+15V输出反馈给芯片供电,电源芯片U由6脚VS管脚分压电压来控制输出电压,通过4脚CS管脚的采样电流来控制开关占空比。

所述变压器T的7脚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7脚接入+15V输入电压,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优选为10μF,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优选为1KΩ,所述变压器T的8脚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8脚接低压T-。

所述变压器T的11脚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和第十一电容C11优选为10μF,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二十一电阻R21优选为1KΩ,所述变压器T的12脚分别与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12脚接地。

所述电源芯片U的6脚分别接第二十二电阻R22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为82KΩ,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为27KΩ,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15V输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低压T-。

具体实施时,高压T+和低压T-分别取自逆变器的高压侧和低压侧,通过电源芯片U的抖频功能降低电源电路EMI干扰3db以上,通过谷底开关的功能有效的降低了整个电路的损耗,降低MOS管Q温升10℃左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