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6031发布日期:2020-05-22 21:57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中,电机内一般设置有温度感应元件,用于实时监测电机本体温度并反馈给电机控制器,使电机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常用的温度感应元件为温度传感器线束,温度传感线束通过扎带固定在电机本体上,在电机本体上需要开设用于传入扎带的固定孔,将温度传感器线束环绕电机本体设置,将扎带长边穿过固定孔并环绕温度传感器线束,然后将扎带的长边穿过扎带本身自带的锁紧结构,再拉紧扎带,再将多余的扎带长边剪掉。

上述固定温度传感线束的过程繁琐,需要通过穿、拉、剪三个步骤进行,安装固定的步骤繁琐,且扎带的固定存在松动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简化温度传感线束的固定步骤,以实现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线束支架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线束支架插接于安装孔内,所述线束支架包括与固定板相互抵靠的上抵靠部和下抵靠部,所述上抵靠部和下抵靠部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上抵靠部上设有线束安装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抵靠部包括朝上抵靠部方向延伸的下抵靠支脚,所述下抵靠支脚的顶部设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底面与固定板的底面抵靠,所述开口槽的侧面与安装孔的内壁相抵靠。

将线束支架插接于固定板上的安装孔内,线束支架的下抵靠部设置了朝上抵靠部方向延伸的下抵靠支脚,且下抵靠支脚的顶部的开口槽的底面与固定板的底面抵靠,开口槽的侧面与安装孔的内壁相抵靠,避免线束支架在安装孔内旋转,配合线束支架的上抵靠部抵靠在固定板的顶面,使线束支架有效的固定在固定板,然后再将需要固定的温度传感线束穿过线束安装环进行固定,其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的步骤仅有两个步骤,实现了安装简便。

在上述的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所述下抵靠支脚的底端与连接板的底端相连接,下抵靠支脚相对于连接板倾斜设置且形成开口朝上的夹角。下抵靠支脚与连接板之间倾斜设置且开口朝上,当线束支架向下插入时,下抵靠支脚沿着安装孔的内壁向下移动,下抵靠支脚与连接板之间的开口变小,当下抵靠支脚完全移出安装孔内时,其开口恢复,位于下抵靠支脚上的开口槽与固定板抵靠卡接。

在上述的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所述下抵靠部具有两个下抵靠支脚,两个下抵靠支脚分别位于连接板两侧。连接板的两侧均设有下抵靠支脚能够有效的将线束支架固定在固定板上。

在上述的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所述上抵靠部包括均与固定板上表面相抵靠的上抵靠支脚一和上抵靠支脚二,所述上抵靠支脚一和上抵靠支脚二分别位于连接板的两侧,所述上抵靠支脚二与线束安装环相连。位于连接板上端的上抵靠支脚一和上抵靠支脚二与固定板的上表面抵靠避免安装器穿过安装孔。

在上述的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所述上抵靠支脚一和上抵靠支脚二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支脚,所述限位支脚的外侧面能够与安装孔的上边沿或内壁贴靠。限位支脚的设置能够避免线束支架在安装孔内旋转,同时能够避免线束支架与固定板装配时插接过剩导致线束支架的损坏。

在上述的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所述上抵靠支脚一和上抵靠支脚二的顶端均与连接板的顶端相连,上抵靠支脚一相对于连接板向外倾斜设置且开口朝下的夹角,上抵靠支脚二相对于连接板向外倾斜设置且形成开口朝下的夹角。上抵靠支脚一和上抵靠支脚二之间的倾斜设置,使线束支架在固定板上向下移动的移动量过剩时,其开口扩大具有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线束支架的损坏。

在上述的温度传感线束固定结构,所述上抵靠支脚二与线束安装环之间还设有连接臂,所述线束安装环位于固定板的外侧。线束安装环位于固定板的外侧便于线束与其穿过线束安装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安装步骤相较背景技术中的固定方式,其步骤减少,安装方便。

2、线束支架固定在固定板上后不会在安装孔内旋转,线束支架固定在固定板的连接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图3是本线束支架的立体视图。

图4是线束支架与固定板连接的剖视图。

图中,1、线束支架;2、固定板;3、安装孔;4、上抵靠部;5、下抵靠部;6、连接板;7、线束安装环;8、下抵靠支脚;9、开口槽;10、上抵靠支脚一;11、上抵靠支脚二;12、限位支脚;13、连接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固定线束的线束支架1,线束支架1插接在固定板2的安装孔3内,固定板2位于电机本体上。线束支架1包括上抵靠部4和下抵靠部5,上抵靠部4与下抵靠部5之间通过连接板6连接,将线束支架1插接在固定板2上后上抵靠部4与固定板2的上表面相抵靠,下抵靠部5与固定板2的下表面相抵靠。在上抵靠部4上还设置有用于线束通过且能够将线束固定的线束安装环7。

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4所示,上抵靠部4包括位于连接板6两侧的上抵靠支脚一10和上抵靠支脚二11,上抵靠支脚一10和上抵靠支脚二11的顶端均与连接板6的顶端相连,上抵靠支脚一10与连接板6之间向外倾斜设置且开口朝下的夹角,上抵靠支脚二11与连接板6之间向外倾斜设置且形成开口朝下的夹角,将线束支架1插接在固定板2上后上抵靠支脚一10和上抵靠支脚二11均抵靠在固定板2的上表面上。抵靠支脚一和抵靠支脚二的内侧壁上均设有限位支脚12,当安装结构在固定板2上的安装孔3内向下移动过量时,上抵靠支脚一10与连接板6之间的夹角以及上抵靠支脚二11与连接板6之间的夹角会扩大,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力,限位支脚12沿着安装孔3的边沿向下滑动,随着线束支架1向下移动量的加大,上抵靠支脚一10、上抵靠支脚二11与连接板6之间的夹角会扩大,直至限位支脚12与安装孔3的内壁贴靠,使限位支脚12对上抵靠支脚一10和上抵靠支脚二11形成加强结构,防止线束支架1继续向下移动,以防止由于线束支架1过度下移导致上抵靠部4的损坏。

如图2至图4所示,上抵靠支脚二11还通过连接臂13与线束安装环7相连。连接臂13使线束安装环7位于固定板2的外侧,便于线束穿过线束安装环7。

如图3和图4所示,下抵靠部5包括两个下抵靠支脚8,两个下抵靠支脚8分别位于连接板6的两侧,下抵靠支脚8的底端与连接板6的底端相连,下抵靠支脚8朝上抵靠部4方向延伸,下抵靠支脚8相对于连接板6倾斜设置且开口朝上具有夹角,在下抵靠支脚8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这有开口槽9。当线束支架1向下移动时,下抵靠支脚8的外侧面或上边沿沿着安装孔3的内壁向下移动,下抵靠支脚8与连接板6之间的夹角变小,当下抵靠支脚8完全穿过固定板2之后,下抵靠支脚8与连接板6之间的夹角恢复,且开口槽9的底面与固定板2的底面相贴靠,开口槽9的侧面与安装孔3的内壁相贴靠。

上抵靠支脚一10或上抵靠支脚二11与固定板2抵靠面至开口槽9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固定板2的厚度,使线束支架1能够有效的卡接在固定板2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线束支架、固定板、安装孔、上抵靠部、下抵靠部、连接板、线束安装环、下抵靠支脚、开口槽、上抵靠支脚一、上抵靠支脚二、限位支脚、连接臂。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