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定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0913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机定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具有在定子铁芯上装有树脂制绝缘盖结构的电动机定子的发明。
在诸如3相直流无刷电机的定子中,定子铁芯上嵌入树脂制绝缘盖,各相线圈缠绕在定子铁芯的绝缘盖上。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绝缘盖的端面上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内一起插入异相线圈的连接线,所以会产生异相间绝缘破坏的现象。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异相间绝缘性能的电动机定子。
为达到上述自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子铁芯;装在该定子铁芯上的树脂制绝缘盖;从上述绝缘盖的上部绕装到上述定子铁芯上的多相的线圈;和并列设置在上述绝缘盖处且可分别插入异相线圈接线的多个槽部,这些多个槽部相互邻接的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上述多相线圈的连接线分别配置在绝缘盖的上下两侧,且至少在一侧的绝缘盖端面上并列设置有多个槽部,所述多个槽部分别插入异相线圈的连接线。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各槽部呈环状,各槽部的壁上形成有连接线插入的缺口部。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部中至少有一个的底面高度与线圈绕线末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在绝缘盖上,对应于各相的线圈的绕线始端和末端的角度位置一体形成呈筒状的多个的端子插入部,在这些各端子插入部上,形成有插入线圈的末端线的沟槽部。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多个的槽部,其壁板的高度尺寸呈台阶状依次变化。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多个的槽部,相对定子铁芯的底面相隔开的尺寸从定子铁芯内周向外周依次减小。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在绝缘盖内绕装线圈的绕装部上,形成有位于绕线始端部且可插入线圈导线的沟槽部。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子铁芯;装在该定子铁芯上的树脂制绝缘盖;绕装在上述定子铁芯的绝缘盖上并有多相的线圈;和并列设置在上述绝缘盖处且可分别插入异相线圈连接线的多个槽部;这些多个槽部邻接的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
根据上述发明,异相线圈的连接线分别插入多个槽部内,其高度位置相互错开。这样,由于各连接线由各槽部的壁板隔绝,所以大幅度地提高了绝缘性能。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多相线圈的连接线分别配置在绝缘盖的上、下两侧,且至少在一侧的绝缘盖上并列设置有多个槽部,所述多个槽部分别插入异相线圈的连接线。
根据上述发明,各相线圈的连接线分别布置在两侧绝缘盖的端面上。这样,与各相线圈连接线集中于一侧绝缘盖端面的情况不同,由于不需要将槽部集中设置在一侧绝缘盖的端面上,所以装置得以小型化。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各槽部呈圆筒状,其壁板上形成有连接线插入的缺口部。
根据上述发明,由于连接线沿槽部的圆环状底面布线,其长度得以缩短。这样,由于降低了线圈的阻抗,所以提高了电气特性。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多个槽部中至少有一个的底面高度与线圈绕线未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根据上述发明,槽部的底面设置大致与线圈绕线末端在同一高度位置上。这样,当在定子铁芯上缠绕线圈时,由于连接线易于插入槽部内而提高子装配工艺性和加工性。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绝缘盖上,对应于各相线圈的绕线始端和末端的角度位置形成了多个与绝缘盖成为一体且呈筒状的端子插入部。
根据上述发明,如果将各相线圈末端线插入各端子插入部后再将各接线端子插入的话,各末端线就由各接线端子固定。这样,当在定子铁芯上缠绕线圈时,就不需要用别的方法固定各末端线。与此同时,由于在各端子插入部插入各接线端子且与各末端线接通,所以末端线的处理变得容易起来。而且,由于端子插入部的设置与各线圈绕线的始端和末端相对应,所以其末端线很容易插入沟槽部。进一步讲,由于各端子插入部与绝缘盖整体形成,所以与多个端子插入部用别的方式安装在绝缘盖上的结构相比,降低了装置的成本。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各槽部壁板的高度尺寸呈台阶状依次变化。
根据上述发明,当在定子铁芯上缠绕线圈时,由于能将各连接线拉向各槽部的壁板而很容易地插入槽部,所以缩短了绕线准备时间。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各槽部底面宽度尺寸从定子铁芯内周向外周变化的方向上依次减小。
根据上述发明,异相线圈的连接线沿槽部底面布置,其高度方向上有台阶。这样,由于能够防止异相线圈交错部分的接触,所以进一步提高了异相间绝缘性能。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绝缘盖内绕装线圈的绕装部上形成有位于绕线始端部且可插入线圈导线的沟槽部。
根据上述发明,线圈导线插入绝缘盖沟槽部的同时其位置就被确定了。这样,由于各线圈的绕线始端很稳定且沿该开始部分线圈绕线非常容易整齐排列,所以,不仅能使电气特性稳定,而且也提高了配装工艺性和加工性。
发明的积极效果从上述说明可以清楚地知道,本发明的电动机定子具有下述效果。
根据所述的发明,在绝缘盖上并列设置了多个槽部,异相线圈的连接线分别插入各个槽部之中。这样,由于异相线圈连接线在高度上的位置相互错开且由各槽部的壁板隔开,所以能起到提高异相间的绝缘性能、防止绝缘破坏的效果。
根据所述发明,各相线圈的连接线从绝缘盖的端面一侧以及相对的另一侧拉出,这样,就不必在绝缘盖的一侧端面上设置多个槽部,所以,可使装置小型化。
根据所述发明,各槽部被设置成圆筒状的同时,在各槽部的壁板上形成有供线圈绕线插入用的缺口部。这样,由于各线圈绕线沿槽部底面呈圆周状布置而缩短了导线长度,所以降低了线圈阻抗、提高了电气特性。
根据所述的发明,槽部底面设置大致与线圈绕线末端在同一高度位置上。这样,由于连接线易于插入槽部内而提高了装配工艺性和加工性。
根据所述的发明,端子插入部与绝缘盖整体形成。这样,由于线圈末端线插入端子插入部的沟槽部后再插入接线端子的话,就可以将各末端线连通并固定,所以末端线处理操作较容易。
根据所述的发明,多个个槽部壁板的高度尺寸呈台阶状变化。这样,由于绕线时能很容易地将连接线拉向壁板并进入槽部,所以提高了装配工艺性和加工性。
根据所述的发明,槽部底面设置为从定子铁芯外周向内呈台阶状的结构。这样,由于异相线圈的连接线位置高度位置错开,所以能防止连接线交错部分的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异相间的绝缘性能,可确实防止绝缘的破坏。
根据所述的发明,在绝缘盖的绕装部上形成有线圈绕线插入的沟槽部。这样,由于各线圈的最初绕线稳定、易于整齐排列地进行缠绕,所以电气性能得以稳定,装配工艺性及加工性也得以提高。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主要部位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下盖要部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上盖要部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下盖要部的另一纵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上盖的局部顶视图。
图6是表示W相线圈缠绕状态的顶视图。
图7是表示V相线圈缠绕状态的顶视图。
图8表示U相线圈缠绕状态的顶视图。
图9是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从上侧看)。
图10是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从下侧看)。
图11异相线圈连接线的交错部分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2本发明实施例2的示意图(上盖要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上盖要部顶视图。
图14是下盖要部仰视图。
图15是上盖要部纵剖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示意图(要部的纵剖示意图)。
图17是上盖要部的立体示意图。
下面根据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该实施例是将本发明应用于洗衣机的脉动电机以及铁驱动洗衣槽的三相自动转子式无刷直流电机定子的例子。首先,在图9中,定子铁芯1是由形成圆环状的多个单位铁芯(图中未示)连接而成的,该各单位铁芯是由钢板层叠形成的。
如图1所示,相当于绝缘盖的上盖2由不导电的合成树脂形成,并具有做成圆筒状的壁板2a和从壁板2a呈放射状延伸的绕装部2b(见图5)。各绕装部2b的横断而呈コ字形,当把上盖2从定子铁芯1的轴线方向从上往下压入后1如图6所示,各绕装部2b的外侧被定子铁芯1的T型部遮盖,而定子铁芯1的上半部分除内外周面全部被上盖2遮盖。
如图1所示,相当于绝缘盖的下盖了由不导电的合成树脂形成,并具有做成圆筒状的壁板2a和从壁板2a呈放射状延伸的绕装部3b。各绕装部3b的横断而呈コ字形,当把下盖了从定子铁芯1的轴线方向由下往上压入后,下盖3的壁板3a以及各绕装部3b分别与上盖2的壁板2a以及绕装部2b对接,各绕装部3b外侧也被定子铁芯1的T型部1a~1c遮盖。这样,如图10所示,定子铁芯1的下半部除内外周面全被下盖3遮盖。
如图8所示,定子铁芯1的各T型部1a处、上盖2及下盖3之上绕装有U相线圈4。该U相线圈4由一根导线缠绕而成,且以4S为绕线始端。当在上一个T型部绕线结束后,沿前头A所示方向再对下一个T型部缠绕,如此顺序进行(图中4e为U相线圈4的绕线终端)。如图9所示,相对于各T型部线圈的绕线方向如图中箭头B所示,各U相线圈4之间的连接线4a位于上盖2一侧。
如图7所示,定子铁芯1的各T型部16处,上盖2及下盖3上缠绕有V相线圈5。该V相线圈5由一根导线缠绕而成,且以5S为绕线始端。当在上一个T型部绕线结束后,沿箭头A所示方向再对下一个T型部缠绕,如此顺序进行(图中5e为V相线圈5的绕线终端)。如图9所示,相对于各T型部1b,线圈的绕线方向与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相反,各V相线圈5之间的连接线5a位于下盖3一侧。
如图6所示,定子铁芯1的各T型部1C处,上盖2及下盖3上缠绕有W相线圈6。该W相线圈6由一根导线缠绕而成,且以6S为绕线始端。当在上个T型部绕线结束后,沿箭头A所示方向再对下一个T型部缠绕,如此顺序进行(图中6e为W相线圈6的绕线终端)。如图10所示,相对于各T型部1C,线圈的绕线方向与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相反,各W相线圈6之间的连接线位于下盖3一侧。
如图1所示,上盖2处形成有圆筒状槽部7。如图3所示该槽部7由上盖2的壁板2a、与壁板2a整体形成的圆环状底板7a和与该底板7a整体形成的圆筒状壁板7b构成。上述壁板7a的上端面略高于U相线圈4绕线终端,而壁板7b的上端面低于壁板2a的上端面。
在壁板2a上形成有多个向上开口的缺口部7c。如图9所示,这些缺口部7c的配置与各T型部1a相对应,各U相线圈4的连接线4a通过缺口部7c插入槽部7内并沿底板7a上表面穿入下一个缺口部,再由这里引出。
如图2所示,下盖3上形成有圆筒状第1槽部8。该第1槽部8由下盖3的壁板3a、与壁板3a整体形成的圆环状底板8a和与底板8a整体形成的圆筒状壁板8b构成。上述底板8a下端面位置高度略高于W相线圈6的绕线终端,而壁板8b的下端面略低于壁板3a的相应位置。
在壁板3a上形成有多个向下开口的缺口部8c。如图10所示,这些缺口部8c的配置与各T型部1c相对应,各W相线圈6的连接线6a通过缺口部8c插入槽部8内并沿底板8a上表面穿入下一个缺口部,再由这里引出。
如图4所示,下盖3处,在上述第1槽部8内侧并与之并列形成有圆筒状的第2槽部9。该第2槽部9由第1槽部8的壁板8b、与该壁板8b整体形成的圆环状底板9a和与该底板9a整体形成的圆筒状壁板9b构成。上述底板9a位于第1槽部8的底板8a的下方,上述壁板9b的下端面位于壁板8b的上方位置处。
在壁板3a和8b上,形成有多个向下开口的缺口部9C及9d。如图10所示,各缺口9c及9d的设置与T型部1b相对应,各缺口部9c的底面高度与9d大致相同(见图4),且位于底板8a下方。这样,各V相线圈5的连接线5a通过缺口部9c及9d插入槽部9内(见图10),然后沿底板9a底面经邻接的缺口9d及9c引出。
如图5所示,上盖2上形成有水平支承面2c,该支承面2c上形成了与其成一体的三个长方筒状的端子插入部10~12。这些端子插入部10~12设置在绕装部2b近傍,与线圈4~6的绕线始端4s~6s的角度位置相对应,其朝向定子铁芯内周和外周两壁面上分别形成有向上开口的沟槽部10a~12a。各该沟槽部10a~12a的宽度大致与线圈绕线的直径相等,线圈4~6的绕线始端4s~6s分别插在沟槽部10a~12a中(如图6~8所示)。
端子插入部10~12内插入有外部接线端子(图中未示),而端子插入部13~15内插入有共用接线端子(图中未示)。上述接线端子大都是插入式端子,当将外部接线端子(图中未示)插入端子插入部10~12,将共用接线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3~15时,各接线端子划破绕线的绝缘膜后与线圈接通。
下面说明定子的装配顺序。首先从轴线方向两侧分别将上盖2及下盖3装在定子线圈1上。然后,如图8所示,将线圈绕线压入端子插入部12的沟槽部12a、12a内,将外部接线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2内,与此同时,当线圈绕线被外部接线端子固定后,就可以4s作为绕线始端,开始在第一个T型部1a上缠绕U相线圈4。
如图9所示,当第一个T型部1a上缠绕U相线圈后,移动自动绕线机、将U相线圈4的连接线4a拉入壁板2a并将其插入槽部7内,然后开始缠绕下一个T型部1a上的U相线圈4。反复进行上述操作,所有的T型部1a上依次都将U相线圈4绕好后,再将U相线圈4的末端线插入端子插入部13的沟槽部13a、13a内(如图8所示),然后插入共用接线端子。
如图6所示,U相线圈4的缠绕结束后,再将线圈绕线压入端子插入部10的沟槽部10a、10a内、将外部接线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0内,与此同时,当线圈绕线被外部接线端子固定后就可以6s作为绕线始端,开始在第一个T型部1a上缠绕W相线圈6。
下面,如图10所示,移动自动绕线机,在将W相线圈6的连接线6a拉入壁板3a并插入槽部8内的同时,开始在各个T型部上依次缠绕W相线圈6。然后,如图6所示,将W相线圈6的末端线插入端子插入部14的沟槽部14a、14a内,将共用接线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4中。
如图7所示,当W相线圈6的缠绕结束后,将线圈绕线压入端子插入部11的沟槽部11a、11a内,将外部接线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1中,与此同时,当外部接线端子将线圈绕线固定后,5s为绕线始端在第一个T型部1b上开始缠绕V相线圈5。
下面,如图10所示,移动自动绕线机,在将V相线圈5的连接线5a拉入壁板3a并插入槽部9内的同时,开始依次在各个T型部上缠绕V相线圈5。然后,如图7所示,将V相线圈5的未端线插入端子插入部14的沟槽部15a、15a内、将共用接线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5中。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下盖3上并列设置了槽部8和9,其内插入有V相线圈5的连接线5a和W相线圈6的连接线6a。这样,由于连接5a及6a的高度位置不同且通过壁板8b相互隔开,所以,提高了异相间的绝缘性能并能防止绝缘的破坏。
但是,当将连接线4a~6a集中于上盖2或下盖3中的任一例,则上盖2及下盖3的任一方必须并列设置三个槽部并因此而变得大型化了。针对这个问题,上述实施例中,U相线圈4的连接线4a由上盖2一侧引出,V相和W相线圈5、6的连接线5a、6a由下盖3一侧引出。这样,就没必要并列设置3个槽部,装置也可小型化。
此外,在将槽部7~9设置成圆筒状的同时,在槽部7的壁板2上形成有缺口部7c,在槽部8的壁板3上形成有缺口部8c,在槽部9的壁板8b上形成有缺口部9d。这样,由于各线圈绕线沿槽部7~9设置成圆周状,其长度得以缩短,阻抗得以减小,电气性能得以提高。
此外,由于槽部7的底板7a及槽部8的底板8a设置高度大致与U相线圈4和W相线圈6的绕线终端高度相同,所以,各U相线圈4的连接线4a以及各W相线圈6连接线6a很容易插入槽7及8内。这样,提高了装配性和加工性,其结果是缩短了绕线准备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并降低了成本。
由于端子插入部10~15设置在上盖2上,所以,当将U相线圈4和W相线圈6的末端线插入端子插入部10~15的沟槽部10a~15a内,且端子插入部10~15内插入接线端子后,即可将各末端线接通并固定。这样,由于末端线处理变得较容易,所以也提高了装配性和加工性。
由于各端子插入部10~15分别对应于线圈4~6的绕线始端和末端部位而设置,所以线圈4~6的末端线能简单地插入沟槽部10a~15a中,即其处理变得更容易了。进一步说,由于端子插入部10~15与上盖2整体形成,与各端子插入部10~15分别安装在上盖2上的结构比较,降低了成本。
由于槽部8的壁板3a及槽部9的壁板8b的高度尺寸呈台阶状变化,所以当V相线圈5及W相线圈6缠绕时,随着自动绕线机的移动,其连接线5a及6a就可以被拉入壁板8b及3a并插入槽部9及8内。这时,由于连接线5a及6a很容易插入槽部9及8内,于是进一步缩短了绕线准备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
由于槽部9的底面高度(相对于定子铁芯1的间隔尺寸)高于槽部8的底面,(如图11所示)V相线圈5的连接线5a及W相6的连接线6a沿槽部9的底面及槽部8的底面布置且高度方向上尺寸不同,所以能够防止连接线5a及连接线6a交错部分相接触。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异相间的绝缘性能,并可确实防止绝缘层的破坏。
由于外周侧缺口部9c的底面高于槽部8的底面,V相线圈5连接线5a的位置由缺口部9c确定,所以能确实防止连接线5a与连接线6a相接触,从而防止了异相之间绝缘的破坏。
下面根据图12~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这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仍采用相同的符号,说明从略,下面仅就不同的部件加以说明。首先,在图15中,上盖2的底板7a处形成有多个沟槽部7d(图中只表示了1个),各U相线圈4的连接线4a如图12所示插进沟槽部7d中。
如图13所示,上盖2的壁板2a及下盖3的壁板3a上外周面的位置处形成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沟槽部7c(图中只表示了一个)。如图12所示各该沟槽部7e位于T型部1a的根部附近,当各U相线圈4的连接线4a由槽部7的缺口部7c拉出后插入沟槽部7e内,然后缠绕下一个T型部。
如图14所示,在槽部8的底板8a上,形成有多个沟槽部8d(图中只表示了一个),在槽板9的底板9a上形成有多个沟槽部9e(图中只表示了一个),各V相线圈5的连接线5a及各W相线圈6的连接线6a可以插入上述沟槽部9e及8d中。
在下盖3的壁板3a及上盖2的壁板2a上外周位置处形成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沟槽部8e(图中只表示了一个)。各沟槽部8e位于T型部1c的根部附近,各W相线圈6的连接线6a由槽部8的缺口部8c拉出后,再插入沟槽部8e内并在T型部1c上缠绕。此外,在下盖3的壁板3a及上盖2的壁板2a上外周面位置处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沟槽部9f(图中只表示了一个)。各沟槽部9f位于T型部1b的根部位置处,各V相线圈5的连接线5a由槽部9的缺口部9d及9c拉出后,插入沟槽部9f中并在T型部1b上缠绕。
各沟槽部7d、8d、9e的深度尺寸大致设定为线圈导线直径的1/5~3/2左右。而各沟槽部7e、8e、9f的深度尺寸大致设定为线圈导线直径的1/2左右。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槽部7的底板7a、槽部8的底板8a、槽部9的底板9a处分别形成了沟槽部7d、8d和9e,其内分别插入连接线4a、6a和5a。这样,由于连接线4a、5a和6a分别由沟槽部7d、8d和9e引导且其长度尺寸为最低值,所以降低了线圈绕线的阻抗、进一步提高了其电气特性。并且,由于连接线4a~6a的长度尺寸一定,所以其阻抗亦一定,从这点上也提高了其电气特性。进一步讲,还具有能防止各线圈4~6松驰的优点。
此外,在上盖2及下盖3上形成了沟槽部7e、8e和9f、其内插入了U相线圈4,W相线圈6和V相线圈5的第一圈。这样U相线圈4~W相线圈6的初始缠绕位置得以确定,也易于绕线的排列,且进一步缩短了绕线准备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可防止各线圈产生松驰现象。
下面根据图16及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其中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仍采用原来符号,说明从略。下面就不同的部件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在上盖2的各绕装部2b及下盖3的各绕装部3b上的上下端面处形成有沟槽部2c及3c。各沟槽部2c及3c位于绕装部2b及3b根部附近,其深度设定为线圈导线直径的1/2左右。
根据上实施例,各线圈4~6的第一圈插入沟槽部2c及3c内,且上、下层线圈绕线相互紧密接触并压紧(所谓的整列密圈绕法)。这样,由于各线圈4~6的第一圈很稳定,所以易于整列缠绕。且由于电气特性稳定,质量也得以提高。与此同时,提高了装配工艺性和加工性缩短了绕线准备时间、降低了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3中,各绕装部2b及3b的绕线始端处形成有一条沟槽部2c及3c,但并不限定为一条,例如,也可在整个绕装部2b及3b中形成多条沟槽部2c及3c。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3中,按U相线圈4、W相线圈6、V相线圈5的先后顺序进行缠绕,也可不按上述顺序进行,例如,可按W相线圈6、V相线圈5、U相线圈4或按W相线圈6、U相线圈4、V相线圈5的顺序进行。
在上述实施例1~3中,下盖3的壁板9b、8b、3a的高度尺寸从定子铁芯内周向外依次增大,也可设置为依次减小的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3中,上盖2的壁板7b、2a的高度尺寸从定子铁芯内周向外依次增大,也可设置为依次减小的结构。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1~3适用于外转式无刷直流电机,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也适用于诸如内转式无刷直流电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子铁芯;装在该定子铁芯上的树脂制绝缘盖;从上述绝缘盖的上部绕装到上述定子铁芯上的多相的线圈;和并列设置在上述绝缘盖处且可分别插入异相线圈接线的多个槽部,这些多个槽部相互邻接的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上述多相线圈的连接线分别配置在绝缘盖的上下两侧,且至少在一侧的绝缘盖端面上并列设置有多个槽部,所述多个槽部分别插入异相线圈的连接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各槽部呈环状,各槽部的壁上形成有连接线插入的缺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部中至少有一个的底面高度与线圈绕线末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在绝缘盖上,对应于各相的线圈的绕线始端和末端的角度位置一体形成呈筒状的多个的端子插入部,在这些各端子插入部上,形成有插入线圈的末端线的沟槽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多个的槽部,其壁板的高度尺寸呈台阶状依次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多个的槽部相对定子铁芯的底面相隔开的尺寸从定子铁芯内周向外周依次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在绝缘盖内绕装线圈的绕装部上,形成有位于绕线始端部且可插入线圈导线的沟槽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机定子,其中在定子芯1上装有上盖及下盖,其上又绕装有U相线圈、V相线圈和W相线圈。这种结构中,下盖上并列设有槽部,W相线圈的连线插入槽部内,V相线圈的连线插入槽部中,这样,由于连接线及在高度方向上位置相互错开、通过槽部的壁板隔绝开来,所以提高了异相间的绝缘性能。
文档编号H02K3/32GK1173064SQ9711248
公开日1998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1996年6月13日
发明者志贺刚, 林钦也 申请人:东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