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盘及电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9880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发热盘及电炊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热盘及电炊具。
背景技术
:电炊具是将大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家用电器之一,其中,设有发热盘的电炊具一般包括发热管,发热管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通过热交换使发热盘的盘体发热,以用于加热食物或水等。现有的发热盘的发热管贴靠设置在盘体的底部,并且,发热管呈马蹄状设置,这种结构的发热盘方便安装和接线,但是发热管发热盘,其两端首尾并不相连,形成缺口,该缺口导致发热管的热量沿环状所在平面的围合区域发热不连续,造成发热盘发热不均。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热盘及电炊具,旨在使发热盘发热更均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发热盘,包括盘体及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安装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所述发热管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发热管具有位于内部的起始端及位于外部的末端,所述发热管的起始端至末端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的平面旋转角大于360度;所述发热管自其起始端至末端的螺旋半径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发热管的螺旋半径随着平面旋转角扩大而均匀增大。优选地,所述发热管的起始端至末端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的平面旋转角小于720度。优选地,所述发热管的起始端至末端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的平面旋转角为370度至380度。优选地,所述发热管的螺旋半径为30毫米至200毫米。优选地,所述发热管的末端沿其螺旋中心的径向间隔距离为20毫米至50毫米。优选地,所述发热管为接触式发热管,所述接触式发热管包括发热元件及铠装包材,所述铠装包材覆盖在所述发热元件的外表面上,所述接触式发热管通过所述铠装包材焊接固定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优选地,所述发热管为辐射式发热管,所述辐射式发热管包括辐射式发热体及石英玻璃管,所述辐射式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石英玻璃管内。优选地,所述盘体呈圆形设置,所述发热管的螺旋中心与所述盘体的圆心重合。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炊具,所述电炊具包括本体及发热盘,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本体内,所述发热盘包括盘体及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安装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所述发热管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发热管具有位于内部的起始端及位于外部的末端,所述发热管的起始端至末端在所述盘体的底面上的平面旋转角大于360度;所述发热管自其起始端至末端的螺旋半径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盘发热时,发热管与盘体进行热交换,发热管呈螺旋状设置在盘体的底面上,以形成较大的发热区域。发热管位于内部的起始端及位于外部的末端之间的连续部位围合形成单螺旋状,该单螺旋状的发热管便于安装,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发热管的起始端至末端在盘体的底面上的平面旋转角大于360度,可以使发热管绕螺旋中心所在平面的径向呈一封闭的环状,该环状没有缺口。发热管的起始端与末端之间的螺旋半径呈逐渐增大,使发热管在该径向上形成一定的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可以使发热管自起始端旋转360度后与该起始端形成错位,从而使起始端与末端之间的连续部位形成发热段,发热段在底面上形成连续的发热区域,从而将热量均匀地传导至盘体,使发热盘发热更均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炊具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发热盘20发热管10盘体21起始端11底面22末端2本体23发热段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热盘,参照图1所示,该发热盘包括盘体10及发热管20,发热管20安装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发热管20呈螺旋状设置,发热管20具有位于内部的起始端21及位于外部的末端22,发热管20的起始端21至末端22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的平面旋转角大于360度;发热管20自其起始端21至末端22的螺旋半径逐渐增大。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图中带箭头的实线指示的是面、腔、孔等平面或空间。该发热盘的发热管20安装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当发热管20发热时,发热管20与盘体10进行热交换。盘体10的底面11为平面设置或部分平面设置,发热管20的安装面与底面11上的平面平行设置,以使发热管20对盘体10的一侧进行传热。此处所述的传热可以是接触式传热或辐射式传热。盘体10为导热件,热量在盘体10的底面11传导至与底面11相对的一侧,热量继续传导至盘体10上的器皿。发热管20呈螺旋状设置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以形成较大的发热区域。其中,螺旋的方向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左螺旋或右螺旋。发热管20具有位于内部的起始端21及位于外部的末端22,在本实施例中,该两端之间的连续部位围合形成单螺旋状,该单螺旋状的发热管20便于安装,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发热管20的起始端21至末端22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的平面旋转角大于360度,也就是说,位于螺旋状外部的末端22自起始端21在底面11上旋转超过一周。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使发热管20绕螺旋中心所在平面的径向呈一封闭的环状,即没有马蹄状发热管所具有的缺口,在盘体10的圆周方向加热更均匀。由于发热管20的起始端21与末端22之间的螺旋半径呈逐渐增大,使发热管20在该径向上形成一定的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可以使发热管20自起始端21旋转360度后与该起始端21形成错位,从而使起始端21与末端22之间的连续部位形成发热段23,发热段23在底面11上形成连续的发热区域,从而将热量均匀地传导至盘体10,使发热盘发热更均匀。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发热管20沿其径向上的发热更均匀,发热管20的螺旋半径随着平面旋转角扩大而均匀增大。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旋转角相同时,螺旋状发热管20上任意位置在径向上离开螺旋中心的速度是均等的。因此,发热管20在同等旋转角的区域内,每圈在发热段23上分配到的长度是相等的,以使发热管20在径向上分配到的热量更为均匀。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发热管20在热量散失与发热均匀之间取得均衡,既不大量增大发热面积而浪费热量,又能较好地将热量传导至盘体10。发热管20的起始端21至末端22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的平面旋转角小于720度。例如,可以将该旋转角设置在380度附近,以使发热管20的发热量散失较少,而将大部分热量传导到盘体10,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也可以将该旋转角设置在700度附近,从而使发热盘的热量更为均匀。在一较优实施方案中,发热管20的起始端21至末端22在盘体10的底面11上的平面旋转角为370度至380度。这样设置可以较好地使发热盘的热量均匀,同时减少了热量的损失。出于增强发热管20在小家电设备上的通用性考虑,发热管20的螺旋半径为30毫米至200毫米。其中,发热管20的螺旋半径最小处为起始端21所在的位置,起始端21的螺旋半径大于30毫米可以较均匀地使热量传导至盘体10的中心,也就是说,热量不会大量积聚在盘体10的中心处。发热管20的螺旋半径最大处为末端22所在的位置,末端22的螺旋半径小于200毫米可以使发热盘的尺寸与小家电适配。为了进一步使发热盘发热均匀,发热管20的末端22沿其螺旋中心的径向间隔距离为20毫米至50毫米,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末端22控制发热管20之间的间距。例如,发热管20的末端22沿其螺旋中心的径向间距距离设置在35毫米时,发热管的发热段23之间的热量不会大量积聚,从而使发热管20的发热更为均匀。基于上述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获得较佳的换热效率,发热管20可为接触式发热管,接触式发热管与盘体10的底面11形成面接触。此处需要阐明的是,面接触是指螺旋状的发热段23与盘体10的底面11完全接触。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使发热管20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与盘体10进行接触换热,提高换热效率。为了提高接触换热时的可靠性,发热管20固定在盘体10上,此处所述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如通过焊接、卡接或螺接等方式把发热管20固定在盘体10上。此种连接结构易于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附图,获得相应的技术方案,在此不一一赘述。出于加强发热管20的强度的目的,接触式发热管20包括发热元件及铠装包材,此处所述的铠装包材为金属件,发热元件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铠装包材覆盖在发热元件的外表面上,用于加强发热元件的强度,使接触式发热管既可以通过铠装包材保护发热元件,又可以使发热元件的热量通过铠装包材顺利传导至盘体10。同时,接触式发热管通过铠装包材焊接固定在盘体10的底面上,以方便生产制造。参照图1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发热管20发热时的安全性,发热管20设置为辐射式发热管,辐射式发热管通过热辐射将热量传导至盘体10,发热时表面温度低于接触式发热管,使用时比较安全。本实施例中,辐射发热管包括辐射式发热体及石英玻璃管,其中,辐射式发热体将电能转化为光波,光波通过热辐射将热量传导至盘体10,辐射式发热体设置在石英玻璃管内,对辐射式发热体进行防护,并对光波进行透射。出于防水、防尘、防氧化等目的,石英玻璃管呈连续设置,石英玻璃管的两端具有安装部。发热管20还包括两个导电装置,一导电装置通过石英玻璃管的一端的安装部密封,该导电装置与辐射式发热体电连接,该导电装置可以是多种规格的电极头,以使辐射式发热体与电路连接。辐射式发热体为电热丝,电热丝可以是金属镍铬丝或金属铁铬丝,电热丝具有通电后缓慢产生热能的物理特性,通电后发出辐射光。为了避免电热丝粘连,且避免电热丝与空气接触。电热丝的表面涂覆有耐高温金属氧化物涂层,该涂层是复合氧化镁粉涂层或珐琅层,避免电热丝氧化,延长使用寿命。电热丝可以在石英玻璃管内呈螺旋状或波浪状设置,以使辐射热能够均匀传导出石英玻璃管。为了使发热盘的发热更均匀,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盘体10呈圆形设置,盘体10的边缘各处至圆心的距离相等,热量在径向的传导路径均等,发热盘的发热比较均匀。发热管20的螺旋中心与盘体10的圆心重合,发热管20绕着盘体10的圆心呈螺旋状设置,可以使发热管20在盘体10具有相等的平面旋转角的区域内发热量均等。需要特别阐明的是,这样设置可以较容易使发热管20与盘体10的半径相适配。当盘体10比较大的时候,可以根据盘体10的边缘与螺旋中心的距离设置螺旋的圈数及螺距,使热量传导至盘体10更均匀。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炊具,参照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电炊具包括本体2及前述的发热盘1,该发热盘1安装在本体2内,对本体2内的器皿进行加热。该电炊具为电饭煲、压力锅、豆浆机、电水壶及破壁机中的任意一项,该发热盘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炊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