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发光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6322发布日期:2018-12-28 20:3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致发光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致发光领域,具体讲是一种电致发光用具。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又可称电场发光,简称el,是通过加在两电极的电压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引致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变化、复合导致发光的一种物理现象,利用其原理而制造的电致发光用具可以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

在申请号为cn201510345516.4,申请日为2015年6月19日的《一种平面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应用》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平面电致发光器,包括基板、电极层、绝缘层和发光层;电极层包括电极a和电极b,电极a和电极b间隔排布印制于基板表面,且相邻电极a和电极b不接触;绝缘层将电极层夹于绝缘层和基板间,发光层设置于绝缘层表面。本申请的平面电致发光器件,创造性的将电极a和电极b同时印制在基板的同一个平面,然后在电极层上覆盖绝缘层和发光层;这样结构的平面电致发光器件,对于可直电极a和电极b连接电源后,接用极性溶剂或导电溶液在发光层表面书写发光,也可以在发光层表面涂覆或蒸镀导电物质层,使其长期发光。但是由于其结构由于绝缘层的设置,将对于电场起到消减的作用,对于发光层的发亮度造成影响,而且绝缘层的设置也进一步增加了电致发光用具整体的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整体厚度更加薄,适用性更广的电致发光用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致发光用具,包括基材和与发光层,所述基材的表面设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且互不接触,所述发光层与基材的表面相贴合且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包裹,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隙由发光层填充,所述发光层为复合材料,且由可透光的有机材料以及颗粒状的无机发光材料组成,所述发光材料的表面被有机材料包裹,该发光材料分布在有机材料内部。

采用以上所述的结构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由于发光层由导电的无机发光材料与绝缘的有机材料构成,发光材料分布在有机材料中,当通过调节发光材料与有机材料的比例能够调节发光层的发光效果,有机材料起到一定的绝缘效果,当发光层受到进一步的电场作用时发光材料能够被激发发光,与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发光用具相比简化了绝缘层,进一步地提高了发光层的发光效果,且其结构能够更加轻薄,适用性更广。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为玻璃板、塑料板、陶瓷片、布料、金属板或木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机为金属、无机非金属导电材料或聚合物导电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无机发光材料由硫化锌、硒化锌、硫化镉、硒化镉、氧化锌、硫化钙和硫化锶中的至少一种制成,或者硫化锌、硒化锌、硫化镉、硒化镉、氧化锌、硫化钙和硫化锶中的至少一种的量子点材料制成;所述硫化锌、硒化锌、硫化镉、硒化镉、氧化锌、硫化钙或硫化锶中掺杂有锰、铜、碳纳米管、银、金、铝、铅离子和稀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稀土离子选自铕、铈、铒、钐和钕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可透光的有机材料为聚氨酯、环氧树脂、有机玻璃、硅胶或氰基丙烯酸酯。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材料与发光材料的比例为1∶10到10∶1。

另外上述的电致发光用具的应用为将所述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连接电源两极,所述发光层上覆盖有电场增强层,该电场增强层导电,使得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发光。

进一步地,电场增强层为极性溶液或者是导电物质。

进一步地,极性溶液包括纯水、乙醇、甲醇、乙二醇、异丙醇、丙酮或乙酸,所述导电物质包括电解质、金属、碳系材料、雨水、海水。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为交流电源,电压范围1-1000v,频率范围1-100khz。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一种电致发光用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基材;2、发光层;3、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电场增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提到在另一元件“上”、“附着到”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上、与另一元件“结合”、“接触”另一元件等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附着到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上、与另一元件结合和/或接触另一元件或也可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一个元件被提到“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附着到”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上、与另一元件“直接结合”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会理解,提到与另一构件“相邻”布置的一个结构或构件可具有叠加在该相邻构件上或位于该相邻构件下的部分。

空间相关术语,如“下方”、“低于”、“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本文中可为易于描述而使用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元件或构件与另外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构件的关系。要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除附图中描绘的取向外还意在包括器件在使用或运行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倒转附图中的器件,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构件“下方”或“下面”的元件则将取向在其它元件或构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两者。器件可以以其它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所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类似地,除非明确地另行指示,术语“向上”、“向下”、“垂直”、“水平”等在本文中仅用于解释说明。

一种电致发光用具,包括基材1和与发光层2,在基材1的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其中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分别间隔排列而且保证相邻的两个电极之间互不接触,即排列方式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依次类推,且每个电极均不互相接触,相邻的电极之间具有相同或是不同距离的空隙,所述发光层2与基材1的表面相贴合且将所有的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包裹,所述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隙由发光层2填充。

其中上述的发光层2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层,发光层2由可透光的有机材料以及颗粒状的无机发光材料组成,其中的发光材料颗粒的表面被有机材料包裹,该发光材料分布在有机材料内部,将固态的发光材料颗粒加入液态的有机材料后,搅拌均匀后将有机材料固化,发光材料颗粒即可较均匀的分布在有机材料内部。

具体的,无机发光材料可以是由硫化锌、硒化锌、硫化镉、硒化镉、氧化锌、硫化钙和硫化锶中的至少一种制成,或者硫化锌、硒化锌、硫化镉、硒化镉、氧化锌、硫化钙和硫化锶中的至少一种的量子点材料制成;所述硫化锌、硒化锌、硫化镉、硒化镉、氧化锌、硫化钙或硫化锶中掺杂有锰、铜、碳纳米管、银、金、铝、铅离子和稀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稀土离子选自铕、铈、铒、钐和钕中的至少一种,有机材料优选的是固化后为透明的粘接剂,具体可以是聚氨酯、环氧树脂、有机玻璃、硅胶或氰基丙烯酸酯。

其中基板1可以是玻璃板、塑料板、陶瓷片、布料、金属板或木板,所述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机4为金属、无机非金属导电材料或聚合物导电材料。

发光层2中的有机材料起到一定的绝缘效果,当发光层2受到进一步的电场作用时发光材料能够被激发发光,与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发光用具相比简化了绝缘层,进一步地提高了发光层2的发光效果,且其结构能够更加轻薄,适用性更广,有机材料与发光材料的比例多少能够调节发光层2的发光效果,如果有机材料的含量高,则其绝缘效果好,发光层2的光发效果差,如果有机材料的含量低,则其绝缘效果差,发光层的光发效果好。有机材料与发光材料的比例为1∶10-10∶1的范围内,均可以实现有机材料绝缘;发光材料受到进一步的电场作用时能够被激发发光这两个效果,有机材料与发光材料所占的质量比例为4∶6-6∶4,为优选的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发光用具的应用方法具体为:将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4分别连接电源两极,发光层2与电场加强层5接触后,光发层2中与电场加强层5接触的竖直部分的发光材料在电场的激发下能够发光。其中电场增强层5可以是极性溶液或者是导电物质,极性溶液包括:纯水、乙醇、异丙醇、丙酮、乙酸、甲醇、乙二醇、;导电物质包括:电解质、金属、碳系材料、雨水、海水、人体等,电场增强层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电容(极性溶液)或者电阻(导电物质)使发光层2中竖直方向上的电场增大,激发发光材料使其发光,电场增强层5必须同时全部或部分覆盖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才能使两种电极被覆盖区域的发光。

优选的,与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连接的电源为交流电源,电压范围可以是1-1000v,频率范围可以是1-100khz。

实施例一

基材1:以pet为材料,首先将pet板切割为合适的形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预处理30分钟;

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所用的材料为市面上现有的导电银浆,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银浆印刷在pet基材1上,厚度为30微米,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得到的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的宽度为500微米,电极之间的最小间隔500微米;

发光层2:将市面上所售zns:cu电致发光粉与透明环氧树脂胶按照质量比1∶1均匀混合,再加入少量固化剂搅拌均匀,再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有机无机混合物印刷在电极层上,厚度为20微米,然后再烘箱中10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形成固化的发光层2;

电场增强层5:用普通铅笔书写留下的石墨/黏土混合物;

使用时,对于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施加日常生活用电电压,铅笔在发光层上接触过的部位将会发光。

实施例二

基材1:以陶瓷为材料,首先将pet板切割为合适的形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预处理30分钟;

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所用的材料为市面上现有的导电银浆,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银浆印刷在pet基材1上,厚度为40微米,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加热15分钟,得到的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的宽度为500微米,电极之间的最小间隔500微米;

发光层2:将市面上所售硫化锌电致发光粉与透明硅胶按照质量比4∶5均匀混合,再加入少量固化剂搅拌均匀,再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有机无机混合物印刷在电极层上,厚度为20微米,然后再烘箱中10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形成固化的发光层2;

使用时,对于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施加日常生活用电电压,使用者身体接触到的发光层上接触过的部位将会发光。

实施例三

基材1:以pet为材料,首先将pet板切割为合适的形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预处理30分钟;

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所用的材料为市面上现有的导电银浆,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银浆印刷在pet基材1上,厚度为30微米,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得到的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的宽度为500微米,电极之间的最小间隔500微米;

发光层2:将市面上所售碳纳米管电致发光粉与透明有机玻璃按照质量比5∶4均匀混合,再加入少量固化剂搅拌均匀,再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有机无机混合物印刷在电极层上,厚度为20微米,然后再烘箱中300摄氏度加热50分钟,形成固化的发光层2;

使用时,对于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施加日常生活用电电压,使用者身体接触到的发光层上接触过的部位将会发光。

实施例四

基材1:以pet为材料,首先将pet板切割为合适的形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预处理30分钟;

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所用的材料为市面上现有的导电银浆,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银浆印刷在pet基材1上,厚度为30微米,然后在烘箱中10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得到的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的宽度为500微米,电极之间的最小间隔500微米;

发光层2:将市面上所银粉电致发光粉与透明有机玻璃按照质量比7∶3均匀混合,再加入少量固化剂搅拌均匀,再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有机无机混合物印刷在电极层上,厚度为20微米,然后再烘箱中300摄氏度加热40分钟,形成固化的发光层2;

使用时,对于第一电极3以及第二电极4施加日常生活用电电压,使用者身体接触到的发光层上接触过的部位将会发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示例,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的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都应属于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