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3496发布日期:2020-09-29 09:4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复位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位电路,其复位的启动时间可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运行平台的多样化以及其功能日益丰富且复杂,用户在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系统死机的问题。

目前很多带电池的电子产品并没有设计相关的硬件复位电路,当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系统出现死机时,只能取出电池,重新上电复位,对于一些不便取出电池的,只能送售后维修或等待电池电量耗尽,这样的话不仅会给用户造成不便,且对于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都造成负面影响。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通过单独设计一个独立的复位按键来实现复位的解决方案,这样使得电子产品需要配置不必要的按键,进而提升了产品的成本;此外,复位按键一般设置在产品表面或者隐藏于复位孔内,对于设置在产品表面的方式,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容易误碰复位按键而造成的误操作;而对于隐藏在复位孔内的,需要在外壳开一个小孔然后用顶针去顶开关进行复位,这样不仅对产品的外观设计会有影响,同时也不便于用户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位电路,能够复用任何一个或多个功能按键,实现复位且启动复位时间可调,既方便用户操作,也使得结构设计更简单,产品外形更美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复位电路,包括按键模块分别连接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电连接供电模块以及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所述按键模块经开启使所述供电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及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导电;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连接二极管d1和电阻r1,所述二极管d1连接电容c1,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容c1分别接地;以及所述二极管d1并联电阻r2,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电阻r2连接第三开关模块,所述第三开关模块连接微控制器mcu,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所述微控制器mcu;其中,所述供电模块通过所述电阻r2充电并导通所述第三开关模块以使得所述微控制器mcu实现复位。

可选的,所述按键模块包括第一功能按键和第二功能按键;以及

所述第一功能按键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按键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且所述第一、二功能按键同时启动以接地所述第一、二开关模块。

当第一功能按键和第二功能按键同时按下去的时候相当于接地,这时会导通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供电模块就会通过电阻r2进行充电,当电压达到阈值后,第三开关模块导通,强制拉低微控制器mcu的复位端口,从而达到复位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三极管q1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q1的第一引脚经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按键模块,所述三极管q1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所述三极管q1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

电阻r3为偏置限流电阻,用于调节三极管q1的第一引脚,即基极的偏置电流。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三极管q2和电阻r4;所述三极管q2的第一引脚经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按键模块,所述三极管q2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所述三极管q2的第三引脚同时连接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阻r1。

电阻r4为偏置限流电阻,用于调节三极管q2的第一引脚,即基极的偏置电流。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关模块包括三极管q3和电阻r5;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容c1,所述三极管q3的第二引脚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三引脚经所述电阻r5连接所述微控制器mcu。

可选的,所述三极管q3为sc-59三极管,将电路中电源的能量转换成信号的能量。

可选的,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所述微控制器mcu的供电输入接口,所述第三开关模块连接所述微控制器mcu的复位端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复用任何一个或多个功能按键,实现复位且启动复位的时间可调,既方便用户操作,也使得结构设计更简单,产品外形更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复位电路图。

其中,10为复位电路;11为供电模块;12为按键模块;121为第一功能按键;122为第二功能按键;13为第一开关模块;14为第二开关模块;15为第三开关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复位电路10,包括供电模块11、微控制器mcu、按键模块12、第一开关模块13、第二开关模块14和第三开关模块15;按键模块12分别连接第一开关模块13和第二开关模块14,第一开关模块13另连接供电模块11及第二开关模块14;第二开关模块14另连接二极管d1和电阻r1,二极管d1另连接电容c1和第三开关模块15,电阻r1和电容c1另分别接地;二极管d1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2,第三开关模块15连接微控制器mcu,供电模块11连接微控制器mcu。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当按下按键模块12时,相当于接地,使第一开关模块13和第二开关模块14与供电模块11导通,供电模块11通过电阻r2进行充电,当第三开关模块15的脚位电压达到阈值后,导通第三开关模块15,强制拉低微控制器mcu的复位端口,从而达到复位的功能。

对于复位时间,根据rc的充电原理,可以通过调整电阻r2和电容c1的参数设定启动(使能)复位时间。

当按键模块12释放的时候,第三开关模块15会通过二极管d1和电阻r1进行放电,从而第三开关模块15截止,微控制器mcu的复位端口恢复为高电平,完成复位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键模块12包括第一功能按键121和第二功能按键122;其中,第一功能按键121连接第一开关模块13,第二功能按键122连接第二开关模块14。

当第一功能按键121和第二功能按键122同时启动时相当于使第一、二开关模块13、14接地,而导通供电模块11、第一开关模块13和第二开关模块14,供电模块11通过电阻r2进行充电,当第三开关模块15的脚位电压达到mosfet阈值后,第三开关模块15导通,强制拉低微控制器mcu的复位端口,从而达到复位的功能。

基于上述内容,可理解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复位所需的功能按键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来硬件复位所需要的按键使能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模块13包括三极管q1和电阻r3;三极管q1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3连接按键模块12,三极管q1的第二引脚连接供电模块11,三极管q1的第三引脚连接第二开关模块14。电阻r3为偏置限流电阻,用于调节三极管q1的第一引脚,即基极的偏置电流。

第二开关模块14包括三极管q2和电阻r4;三极管q2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4连接按键模块12,三极管q2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一开关模块13,三极管q2的第三引脚同时连接二极管d1和电阻r1。电阻r4为偏置限流电阻,用于调节三极管q2的第一引脚,即基极的偏置电流。

第三开关模块15包括三极管q3和电阻r5;三极管q3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二极管d1和电容c1,三极管q3的第二引脚接地,三极管q3的第三引脚连接电阻r5;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微控制器mcu。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极管q3为sc-59三极管,将电路中电源的能量转换成信号的能量。其中,供电模块11连接微控制器mcu的供电输入接口,第三开关模块15连接微控制器mcu的复位端口。

以上内容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