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板、嵌铆结构及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8412发布日期:2020-12-04 14:1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散热板、嵌铆结构及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板、嵌铆结构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5g的推广,能量密集度相应增大,考虑到5g基站发射功率的提升,5g的射频电路板对于材料的散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热管理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板与散热底座的铆合结构均为单面嵌铆,且嵌铆冲头3为从上向下垂直施加压力使单侧嵌铆根部与底板嵌槽贴合铆紧。因此传统散热板的吹胀管部位只能在嵌铆背面一侧,如此一来双面散热板的吹胀管部位对嵌铆冲头就会有干涉无法嵌铆,目前行业解决双面散热板的吹胀管部位对嵌铆冲头干涉多为将单侧嵌铆根部和本体间单侧颈部做曲折成型向单侧位移后实现单面嵌铆,但单面嵌铆受力在一侧导致单侧嵌铆根部以上部位向无受力一侧倾倒,无法保证散热鳍片,双面散热板与散热底座垂直,影响后工序散热器产品其他零部件的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散热板、嵌铆结构及散热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的散热板容易产生倾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散热板,包括:

板本体,具有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以及位于所述板本体的一端的根部;

第一颈部,与所述根部相连接并向所述第一侧面的外部方向弯折,所述第一颈部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插置部;

第二颈部,与所述根部相连接并向所述第二侧面的外部方向弯折,所述第二颈部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插置部。

可选地,沿所述板本体的根部的长度方向投影时,所述第一插置部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表面为凸弧面,或者,所述第一颈部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卷曲形成所述第一插置部,所述第二颈部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卷曲形成所述第二插置部。

可选地,沿所述板本体的根部的长度方向投影时,所述第一颈部和所述第二颈部对称设置,和/或,所述第一颈部上的插置部和所述第二颈部上的插置部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吹胀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颈部和/或所述第二颈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沿所述板本体的根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颈部与所述第二颈部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散热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嵌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所述的散热板,以及

底座,设有嵌槽,所述嵌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嵌槽分别与所述第一插置部和所述第二插置部一一对插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

所述板本体在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散热板一侧端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板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板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板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板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嵌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嵌铆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在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使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分别向板本体外部折弯,使得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能够同时对板本体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进行支撑,以提高散热板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插置部和第二插置部,能够与其他结构相互配合,实现对散热板进行固定,避免板本体由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受力不平衡而导致的倾斜,进而提高散热板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板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主视图;

图3为图1俯视图;

图4为图1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置部一种结构形式一实施例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置部另一种结构形式一实施例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嵌铆结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板与底座配合结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配合结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示意图;

图11为图10分解图;

图12为图10中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与底座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底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4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板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主视图,图3为图1俯视图,图4为图1右视图,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板,包括:具有第一侧面23、与所述第一侧面23相背的第二侧面24以及位于所述板本体20的一端的根部25;第一颈部30,与所述根部25相连接并向所述第一侧面23的外部方向弯折,所述第一颈部30远离所述根部25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插置部31;第二颈部32,与所述根部25相连接并向所述第二侧面24的外部方向弯折,所述第二颈部32远离所述根部25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插置部33。所述第一插置部31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颈部30,所述第二插置部33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颈部32,使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保持在预设状态,进而使所述板本体20保持预设形态。

如图4中所示为所述散热板的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状态,其中,所述根部25为所述散热板的下端,所述第一侧面23为所述散热板的右侧表面,所述第二侧面24为所述散热板的左侧表面。

在对所述散热板进行定位时,可以使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远离所述根部25的一端等高,此时,当所述板本体20被固定起来时,所述板本体20能够呈垂直状态。也可以根据所述板本体20的预设形态确定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形状和角度,以使所述板本体20能够按照预设形态装设在其他设备上。所述其他设备可以为用于安装所述散热板的工作台或其他支撑结构。

由于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分别向所述板本体20的第一侧面23和第二侧面24的外部弯折,使得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能够在所述板本体20的根部25下方两侧分别形成支撑点,以对所述板本体20提供支撑,当所述板本体20安装完成之后,所述板本体20同时受到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支撑,进而可以防止所述板本体20产生不必要的倾斜。在需要将所述板本体20垂直设置时,仅需要使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远离所述根部25的一端等高度设置。

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分别向所述板本体20的两侧面外部弯折,可以为设置在所述板本体20根部25的曲折结构,将其固定在所述板本体20上;也可以将所述板本体20的根部25分割形成多段,将多段分别进行弯折,使其分别向所述板本体20的两侧外部弯折形成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

由于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可以分别从所述板本体20的两侧对所述板本体20进行支撑,在所述板本体20上附着其他结构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防止所述板本体20产生倾斜,在所述第一侧面23和所述第二侧面24上附着的结构重量不一致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的尺寸和/或形状,或者调整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形状和/或尺寸来使所述板本体20保持稳定。

为了提高所述散热板的散热性能,可以在所述散热板上设置吹胀结构21,吹胀结构21内部填充有介质,能够提高散热板的散热性能,所述吹胀结构及其填充介质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设置所述吹胀结构21时,可以在所述第一侧面23或所述第二侧面24上设置所述吹胀结构21,以使所述散热板形成单面吹胀板,也可以在所述第一侧面23和所述第二侧面24上均设置所述吹胀结构21,以使所述散热板形成双面吹胀板。

在形成单面吹胀板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颈部30或所述第二颈部32的尺寸和/或形状,或者调整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形状和/或尺寸来防止所述散热板向设置有所述吹胀结构21的一侧倾斜。

当形成双面吹胀板时,可以提高所述散热板的稳定性,当所述第一侧面23和所述第二侧面24的吹胀结构21形状和/或尺寸不一致导致所述散热板的第一侧面23和第二侧面24受力不均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颈部30或所述第二颈部32的尺寸和/或形状,或者调整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形状和/或尺寸来防止所述散热板向设置有所述吹胀结构21的一侧倾斜。

请继续参阅图4,为了提高所述散热板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沿所述根部25的长度方向投影时,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对称设置,以如图4中投影方向为例,以所述板本体20的中线为对称轴,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相互对称。通过采用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在加工时,可以方便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的加工。

为了使所述散热板安装之后,所述散热板呈垂直结构,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沿所述根部25的长度方向的投影时,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对称设置,在安装时,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呈相对平衡状态,此时,可以方便所述散热板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板本体20的根部25的长度方向投影时,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远离所述根部25的一端表面为凸弧面,在将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与其他结构相配合时,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远离所述板本体20一端为外凸表面,以防止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端部产生遮挡,当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与其他结构相配合时,能够快速插入其他固定结构内,方便其快速安装。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置部一种结构形式一实施例局部放大图,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可以为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远离所述本部的一端的端部,也可以将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远离所述根部25的一端进行弯曲,使其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置部另一种结构形式一实施例局部放大图,可以将所述第一颈部30或所述第二颈部32的末端进行多次卷曲,以使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形成多层卷曲形状,也可以仅将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进行折弯形成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此时,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或所述第二插置部33的纵向截面呈u形。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颈部30和/或所述第二颈部3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沿所述板本体20的根部25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颈部30与所述第二颈部32间隔设置。以如图3、图4中所示散热板为例,所述第一颈部30向所述板本体20的右侧折弯,所述第二颈部32向所述板本体20的左侧折弯,间隔折弯形成间隔设置形式。

通过采用多个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相互配合,当所述散热板被固定起来之后,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形成至少三个支撑点,以从多个方位对所述散热板进行支撑,进而有助于提升所述散热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散热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嵌铆结构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7至图9,图7为本实用新型嵌铆结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板与底座10配合结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底座10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板,以及底座10,设有嵌槽12,所述嵌槽1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嵌槽12分别与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一一对插设置。所述嵌槽12分别与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相对应,当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插入对应的所述嵌槽12内时,所述散热板被固定在所述底座10上。

由于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分别向所述板本体20的两侧面外侧弯折,所述嵌槽12也与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上的所述插置部33位置相对应。

以如图7、图8中所示结构为例,所述散热板上的对应的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与所述底座10上的所述嵌槽12相互插接,实现所述散热板的固定。可以在所述底座10上设置向所述散热板凸出的凸部11,将所述嵌槽12设置在所述凸部11上。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散热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可以将所述散热板相互平行设置,使单个所述散热板垂直于所述底座10设置有所述嵌槽12的一侧表面设置,以使相邻的所述散热板保持恒定距离,以保证所述散热装置的通风性能,同时可以方便所述散热板的定位和安装。

通过设置多个所述散热板,能够方便集中将所述散热板安装在所述底座10上,在所述散热板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之后,可以在所述散热板远离所述底座10一端设置盖板22,将所述盖板22与所述底座10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盖板22和所述底座10分别对所述散热板的上下两端进行定位,使所述散热板保持稳定状态。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嵌槽12包括第一嵌槽121和第二嵌槽122,所述第一嵌槽121与所述第一插置部31相对应,所述第二嵌槽122与所述第二插置部33相对应。由于所述第一颈部30和所述第二颈部32分别向所述板本体20的两侧外部弯折,使得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可能存在错位,通过采用所述第一嵌槽121和所述第二嵌槽122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可以使所述散热板保持稳定状态。

沿所述根部25的长度方向投影时,当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相互对称时,所述第一嵌槽121和所述第二嵌槽122可以为相对应的对称结构,当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相互不对称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嵌槽121和所述第二嵌槽12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插置部31和所述第二插置部33能够保持稳定状态,防止所述板本体20出现倾斜或抖动。

在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所述凸部11时,可以将所述第一嵌槽121和所述第二嵌槽122分别设置在所述凸部11上。

请参阅图10至图1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配合结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示意图,图11为图10分解图,图12为图10中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0中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与底座10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0中底座10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板34和第二散热板35;所述板本体20在所述底座10朝向所述散热板一侧端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散热板34与所述第二散热板35或其延长线形呈夹角设置,可以为如图14中的v形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的上均可以设置有所述吹胀结构21。

以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设于所述底座10的上端面,且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均垂直于所述底座10朝向所述散热板一侧端面为例,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在所述底座10的上端面上的投影中,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呈夹角设置,能够方便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的分布,同时,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之间不会出现干涉,有助于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的散热。

在设置有所述盖板22时,当将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与所述端盖相配合时,能够利用呈夹角排布的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第二散热板35,防止所述盖板22产生倾斜和抖动,有助于提高所述散热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板34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板34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板34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以方便定位,同时也方便通风;也可以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板34相互错位设置,以充分利用所述底座10上的空间。

在采用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34时,所述底座10上也设置多个所述嵌槽12,以分别对各所述第一散热板34进行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板35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板35间隔设置,其安装方式和技术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的数量均为多个,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34可以相互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散热板35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以使所述第一散热板34和所述第二散热板35均间隔分布在所述底座10上,以使所述散热板保持预设间距,提高所述散热板的散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嵌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散热装置的实施例。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嵌铆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