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4150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电子设备中,例如个人电脑、便携式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和车辆导航设备中, 为了减小外罩(casing)的总尺寸,并同时增大显示器的尺寸,外罩被设计 成可折叠的(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No.2003画258961)。 图9示出了传统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用于连接板的配线。 在图9中,第一电路板301安装在便携式移动电话的第一外罩上,该 便携式移动电话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例子。第二电路板302安装在与第一 外罩可旋转地连接的第二外罩上。挠性线路板或挠性印制电路303作为连接第一电路板301和第二电路 板302的电线。连接在挠性线路板303 —端的第一接线器304与安装在第 一电路板301上的第一板安装连接器305相连接。连接在挠性线路板303 另一端的第二接线器306与安装在第二电路板302上的第二板安装连接器 307相连接。挠性线路板303的中间部分巻绕在具有纵向狭缝的圆柱形固定管308 上并借此支撑在圆柱形固定管308上。固定管308作为电线支撑装置,其 设置在铰链部中,该铰链部提供第一外罩和第二外罩之间的旋转连接。该 结构使第一外罩可沿用箭头A表示的轴相对第二外罩旋转。因此,即使在 打电话时,由于打开处于折叠状态的便携式电话的显示器部分而引起第一 外罩相对第二外罩旋转,作为电线的挠性线路板303也能够平稳地变形, 从而使第一电路板301和第二电路板302能够保持它们之间的电连接。然而,上述传统的电线支撑装置只能够应付绕一个轴的旋转运动,而 不能应付绕两个轴的旋转运动。因此,传统的电线支撑装置不能应付两个或多个外罩之间的复杂连接。近来,为了改进显示器的可见性,电子设备 例如便携式电话这样设计,使得支撑显示器的外罩可绕一个轴相对另一个 外罩旋转打开,也可绕另一个轴旋转。由于该结构,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 可自由地更改显示器的方向。图9中所示的电线支撑装置并不能应付这种 绕两个轴的旋转。具体地,即使使用了允许绕与箭头A表示的轴垂直的轴 旋转的铰链部,如果显示器绕与箭头A表示的轴垂直的轴旋转,挠性线路板303会扭曲,从而使绕两个轴的旋转变得困难。使用由多根电线组成的 电缆代替挠性线路板303可允许绕两个轴的旋转,因为电缆允许一定程度 的扭曲。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缆扭曲,力作用于电缆的颈部,即 连接到接线器的电缆的相对端部,由此电缆的电线可能损坏,或经过电缆 传输的信号会受到干扰。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传统电线支撑装置的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 电线支撑装置,该电线支撑装置避免电线的扭曲传输到电线的相对两端, 借此避免对电线和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部施加力。简要地说,在本发明的电 线支撑装置中,电线被设置为穿过铰链支撑结构上形成的通孔,该铰链支 撑结构允许绕至少两个轴的旋转。至少一个通孔位于旋转轴上。至少一个 180度的弯曲部分形成在电线上,至少一个90度的弯曲部分在电线上形成 于180度的弯曲部分和电线的每个相对末端之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线支撑结构,该电线支撑结构 设置在旋转连接部上并连接设备的第一部分和设备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 分与该第一部分连接以绕至少两个旋转轴旋转。该电线支撑结构支撑具有 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的相对两端的电线。电线支撑结构还包 括通孔,电线从通孔穿过,至少一个通孔位于其中一个旋转轴上。电线这 样被支撑,使得至少一个大约180度的弯曲部分形成在电线上,至少一个 大约90度的弯曲部分在电线上形成于大约180度的弯曲部分和电线的每个 相对末端之间。优选地,该电线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到第一部分的第一支 撑件,通过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连接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支撑件, 以及通过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连接到第二支撑件的第三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可连接到第二部分。电线穿过的通孔可形成在绕第一旋转轴旋 转的连接部和/或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上。如果需要,电线穿过的通 孔可形成在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或第三支撑件的部分上,而不是形 成在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和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上。第 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可相互垂直。本发明提供另一种电线支撑结构,该电线支撑结构设置在旋转连接部 上并连接设备的第一部分和设备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与该第一部分连 接以绕至少两个旋转轴旋转。该电线支撑结构支撑电线,电线的相对两端 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该电线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到第一部分 的第一支撑件,通过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连接到第一支撑件的第 二支撑件,以及通过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连接到第二支撑件的第 三支撑件。通孔形成在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和可绕第二旋转轴旋 转的连接部上。电线这样被支撑,使得电线穿过在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 连接部和/或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连接部上形成的通孔。此外,至少一个 大约180度的弯曲部分形成在电线上,至少一个大约90度的弯曲部分在电线上形成于大约180度的弯曲部分和电线的每个相对末端之间。在本发明的电线支撑装置中,电线被设置为穿过形成在允许绕至少两 个轴旋转的铰链支撑结构上的通孔。至少一个通孔位于旋转轴上,至少一个180度的弯曲部分形成在电线上,至少一个90度的弯曲部分在电线上形 成于180度的弯曲部分和电线的每个相对末端之间。因此,本发明的电线 支撑装置可以避免电线的扭曲传输到电线的相对两端,并借此避免对电线 和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部施加力。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变得 明显。


本发明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来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 的元件。图1为设备的第一立体图,其中使用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线支 撑装置;图2为图1中设备的第二立体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电线支撑装置的第一位置的立体图; 图4A至4C为第一位置的电线支撑装置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电线支撑装置的第二位置的立体图;图6A至6C为第二位置的电线支撑装置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电线支撑装置的第三位置的立体图;图8A至8C为第三位置的电线支撑装置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以及图9为示出传统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用于连接板的配线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为设备的第一立体图,其中使用了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电线支撑装置,图2为图1中设备的第二立体图。在图1中,附图标记10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设备),其中设有下面将描述的铰链支撑结构30。该设备可以是其它类型的,例如个人电脑、PDA、数码相机、摄像机、 音乐播放器、游戏机或车辆导航设备,只要其外罩被分为可旋转地连接在 一起的至少两部分。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描述是在设备为上述便携式电 话IO的假设下给出的。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表示方向的词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和 后,是为了说明便携式电话10和铰链支撑结构30部分的结构和动作。然 而,当便携式电话IO和铰链支撑结构30如图中所示方向使用时,这些词 语表示各个方向,当便携式电话IO和铰链支撑结构30的方向改变时,这 些词语必须解释为表示相应的不同的方向。便携式电话IO包括操作部外罩(第一部分)11和显示部外罩(第二部 分)12,显示部外罩12通过铰链部17可旋转地连接到操作部外罩11。铰 链部17包括位于操作部外罩11和显示部外罩12之间的中间部17a,以及 从操作部外罩11突伸出的两个支撑臂部17b。操作部外罩11包括多个由 按键等形成的操作元件13。显示部外罩12包括由液晶显示器、LED显示 器等形成的显示部14,该显示部14用于显示字符和图象。显示部外罩12还包括由扬声器等形成的声音输出部15,该声音输出部15设置在图1中的上端附近。操作部外罩11也包括由麦克风等形成的声音输入部16,该 声音输入部16设置在图1中的下端附近。在图1中,示出的便携式电话10的状态为打开显示部外罩12以打电 话、收发邮件等。使用者可如箭头18a所示通过绕铰链部17旋转显示部外 罩12来相对操作部外罩11打开和关闭显示部外罩12;具体地,如箭头18a 所示相对支撑臂部17b旋转中间部17a。而且,使用者可以如图2所示打开 便携式电话10的显示部外罩12以显示照片图象、广播电视节目等。在该 情况下,使用者可如箭头18b所示通过绕铰链部17旋转显示部外罩12来 相对操作部外罩11打幵和关闭显示部外罩12;具体地,如箭头18b所示 相对中间部17a旋转显示部外罩12。也就是说,铰链部17允许绕两个旋转 轴的旋转以借此应付显示部外罩12绕两个旋转轴相对操作部外罩11的旋 转运动。因此,显示部14的可见性可以得到改进。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电线支撑装置的第一位置的立体图。 图4A至4C为第一位置的电线支撑装置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参考图3,铰链支撑结构30设置在铰链部17内,该铰链支撑结构30 也作为电线支撑装置,用于支撑穿过铰链部17的电缆(电线或挠性印制电 路)51。如所述的,电缆51由多根(例如30根)绝缘电线组成。但是, 电缆51可以由具有多个导体的单根电缆组成。当电缆51由多根电线组成 时,多根电线可以被绑紧,或不被绑紧并保持松散。为了方便描述,假定 电缆51由多根被绑紧的电线组成,这些电线在其整个长度上包覆有绝缘外 套材料,并可以象单根的粗电缆一样使用。电缆51与设置在操作部外罩11内的线路板等和设置在显示部外罩12 内的线路板等电连接。第一连接器52a连接到面对操作部外罩一侧位置的 电缆51的端部。第二连接器52b连接到面对显示部外罩12 —侧位置的电 缆51的端部。当第一连接器52a和第二连接器52b被共同描述时,它们被 称为"连接器52"。将绝缘外套元件从电缆51的相对两端去除,从而使 电线与连接器52的未示出的端子连接。在图中,电缆51的去除掉绝缘外 套元件的部分比保留部分要宽。在例举的实施例中,铰链支撑结构30包括连接到操作部外罩11的第一支撑件31,连接到第一支撑件31并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第二支撑件3'2,以及连接到第二支撑件32并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第三支撑件33。 第三支撑件33连接到显示部外罩12。在允许绕至少两个轴旋转的范围内, 该铰链支撑结构30可具有任何结构,并由任何数目的元件组成。在例举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1由通过冲压和弯曲成形的单个金属 板组成,第二支撑件32由通过冲压和弯曲成形的三个金属板组成,第三支 撑件33由通过冲压和弯曲成形的单个金属板组成。如果需要,每个第一支 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都可由通过金属以外的材料,例 如陶瓷、树脂等制成的单个组件或多个组件形成。第一支撑件31具有平行于第一旋转轴延伸的底壁部,以及从底壁部的 相对两端垂直突伸出的两个轴支撑壁部。第二支撑件32具有平行于第一旋 转轴延伸的底壁部,以及从底壁部的相对两端垂直突伸出的两个轴支撑壁 部。第一支撑件31的两个轴支撑壁部和第二支撑件32的两个轴支撑壁部 在其远端部通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和第二枢转连接部35b相互可旋转地 连接。第一枢转连接部35a和第二枢转连接部35b作为位于第一旋转轴上的 可旋转的连接部,其允许绕第一旋转轴的旋转运动。通过该结构,第一支 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相互连接以绕第一旋转轴旋转。通孔36形成在第 一枢转连接部35a和第二枢转连接部35b上,从而使通孔36穿过第一支撑 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相应的轴支撑壁部。电缆51设置成穿过第一枢转 连接部35a的通孔36。此外,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圆柱形的第一间隔件38a和第二间隔件38b 设置在第一枢转连接部35a和第二枢转连接部35b处,从而使第一间隔件 38a和第二间隔件38b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相应的轴支 撑壁部之间。第一间隔件38a和第二间隔件38b的厚度(即沿第一旋转轴 测量的尺寸)可以自由地设置。如果需要,第一间隔件38a和第二间隔件 38b可以省略。第二支撑件32的底壁部的一端终止在具有第二枢转连接部35b的轴支 撑壁部。但是,底壁部的另一端向外延伸超出具有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 轴支撑壁部,并通过第三枢转连接部35c与第三支撑件33可旋转地连接。第三支撑件33具有垂直于第二旋转轴延伸的底壁部,以及从底壁部的一纵 向侧边缘垂直突伸出并沿与底壁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轴支撑壁部。第二支撑件32的底壁部和第三支撑件33的轴支撑壁部在其端部通过 第三枢转连接部35c可转动地相互连接。第三枢转连接部35c作为可转动的连接部,其位于垂直第一旋转轴延 伸的第二旋转轴上,并允许绕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运动。通过该结构,第二 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相互连接以绕第二旋转轴旋转。通孔36形成在 第三枢转连接部35c上,从而使通孔36穿过轴支撑壁部。电缆51设置成 穿过第三枢转连接部35c的通孔36。而且,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圆柱形的第 三间隔件38c设置在第三枢转连接部35c上,并位于第二支撑件32的底壁 部和第三支撑件33的轴支撑壁部之间。第三间隔件38c的厚度大于第一间 隔件38a和第二间隔件38b的厚度;但是,第三间隔件38c的厚度可以自 由地更改。如果需要,可以省略第三间隔件38c。此外,第三枢转连接部 35c的位置可以自由地更改。在例举的实施例中,第三枢转连接部35c位于 图4A中的第二支撑件32的右侧轴支撑壁部的外侧。但是,第三枢转连接 部35c可以位于第二支撑件32的左侧轴支撑壁部的外侧,或位于第二支撑 件32的左侧轴支撑壁部和右侧轴支撑壁部之间。在图3和图4A至图4C中,铰链支撑结构30位于第一位置,该第一 位置与显示部外罩12相对操作部外罩11关闭的状态相对应。两个连接孔 41形成在第一支撑件31的底壁部上。底壁部设置在操作部外罩11内,并 通过未示出的插入连接孔41的连接件,例如螺钉或螺栓等连接到操作部外 罩ll。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孔41的数目和位置可以自由地更改。图4A至图4C中所示的第一支撑件31的底壁部被分为左侧部和右侧 部。然而,该底壁部可以是连续的底壁,其连接第一支撑件31的左侧轴支 撑壁部和右侧轴支撑壁部。第一支撑件31的左侧轴支撑壁部和右侧轴支撑 壁部容纳在铰链部17的左侧和右侧支撑臂部17b内。同时,两个连接孔 42形成在第三支撑件33的底壁部上。该底壁部设置在显示部外罩12内, 并通过插入连接孔42的未示出的连接件,例如螺钉或螺栓等连接到显示部 外罩12。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孔42的数目和位置可以自由地更改。图3 和图4A至图4C中示出的第三支撑件33的底壁部为连续的底壁。然而,该底壁部可以分为左侧部和右侧部。第二支撑件32设置并连接在铰链部17的中间部17a上。电线支撑孔 (通孔)43形成在第二支撑件32的左侧轴支撑壁部和右侧轴支撑壁部的 每一侧上。电缆51设置成穿过靠近第三枢转连接部35c的轴支撑壁部的电 线支撑孔43。在例举的实施例中,电缆51设置成在多个位置弯曲,从而使电缆51 具有U形部分(大约180度的弯曲部分)53和L形部分(大约90度的弯 曲部分)54a至54g。部分53不必要假定为U形,也可以假定为不同的形 状,例如近似方形的C形,只要该部分整体上弯曲大约180度。部分54a 至54g中的每一部分不必要假定为L形,也可以假定为不同的形状,例如 弓形,只要这些部分弯曲大约90度。值得注意的是,当L形部分54a至 54g共同描述时,其被称为"L形部分54"。本实施例中的电缆51的最低要求是至少一个大约180度的弯曲部分在 电缆51上形成,至少一个大约90度的弯曲部分在电缆51上形成于180度 的弯曲部分和电缆51的每一个相对末端之间。弯曲电缆51的方式(即图 中所示的电缆51的路线(routing)方式)只是一个例子,电缆51的路线 方式并不局限于此。电缆51的路线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操作部外罩11、显示部外罩12和铰 链部17等的内部形状和设置在那里的其它元件的排列。例如,在例举的实 施例中,第二连接器52b设置在一方向上,从而使其纵向方向变成平行于 第三支撑件33的底壁部的延伸方向。然而,第二连接器52b的位置这样确 定,使得第二连接器52b可以与连接到显示部14的配对连接器相对接。当 连接到显示部14的配对连接器垂直于第三支撑件33的底壁部的延伸方向 延伸时,第二连接器52b将这样设置,使其纵向方向垂直于第三支撑件33 的底壁部的延伸方向。因此,任何数目的180度的弯曲部分都可在电缆51 上任何位置形成。此外,任何数目的90度的弯曲部分都可在电缆51上任 何位置形成,只要至少一个90度的弯曲部分位于180度的弯曲部分和连接 到相应连接器52的电缆51的每个相对端部之间。在例举的实施例中,电缆51设置成穿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 第三枢转连接部35c的通孔36、以及第二支撑件32的一个轴支撑壁部的电线支撑孔43。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对通孔36和用作通孔的电线支撑孔 43的数目没有限制,只要这些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位于一个旋转轴上。 此外,电缆51可以穿过任何通孔36和电线支撑孔43。例如,电缆51可 以穿过第二枢转连接部35b的通孔36。在这里,为了方便仅描述该情形, 即如图中所示的,此时电缆51具有单个U形部分53和七个L形部分54, 电缆51穿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第三枢转连接部35c的通孔 36及第二支撑件32的一个轴支撑壁部的电线支撑孔43。如图5和图6A至6C所示,铰链支撑结构30处于第二位置,该第二 位置与显示部外罩12已经相对操作部外罩11打开90度的状态相对应。在 该第二位置,如图6C能更好地看出,第二支撑件32的轴支撑壁部的突出 方向相反于(即相对形成180度的角)第一支撑件31的轴支撑壁部的突出 方向。同时,在图3和图4A至图4C中示出的第一位置,第二支撑件32 的轴支撑壁部的突出方向垂直于(即相对形成90度的角)第一支撑件31 的轴支撑壁部的突出方向。也就是说,铰链支撑结构30的位置可以通过将 图4C中的第二支撑件32相对第一支撑件31绕第一旋转轴顺时针旋转90 度而从第一位置转变到第二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撑件33和第二支 撑件3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都保持相同的位置关系。电缆51的路线穿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和第二支撑件32的 一个轴支撑壁部的电线支撑孔43。从U形部分53延伸到L形部分54e (包 括这些部分)的一部分电缆51连同第二支撑件32 —起容纳在铰链部17的 中间部17a内。从L形部分54c延伸到第一连接器52a的一部分(包括部 分54c)电缆51连同第一支撑件31—起容纳在操作部外罩11内。因此, 当铰链支撑结构3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电缆51上穿过第一枢 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的一部分会扭曲。但是,电缆51包括邻近穿过第 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的该部分的U形部分53,位于U形部分53 和与第一连接器52a连接的端部之间的L形部分54a至54d,以及位于U 形部分53和与第二连接器52b连接的端部之间的L形部分54e至54g。因 此,电缆51穿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的该部分上的扭曲不会传 递到分别与第一连接器52a和第二连接器52b连接的电缆51的相对端部, 因此,基本上没有力或有限的力施加到相对端部。进一步,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支撑件32可进一步将图6C中的第二支 撑件32绕第一旋转轴相对第一支撑件31顺时针旋转90度。由于该运动, 铰链支撑结构30处于一位置,该位置与图1中所示显示部外罩12相对操 作部外罩11打开大约180度的状态相对应。在该情形下,电缆51穿过第 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的该部分会进一步扭曲。然而,如前面所述, 电缆51上穿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的该部分的扭曲不会传递到 分别与第一连接器52a和第二连接器52b连接的电缆51的相对端部,所以 基本上没有力或有限的力施加到相对端部。参考图7、图8A至图8C,铰链支撑结构30处于第三位置,该第三位 置与显示部外罩12相对操作部外罩11已经横向打开大约110度的状态相 对应。如图2中所示,第三位置与显示器外罩12相对操作部外罩11横向 打开的状态相对应。在第三位置,最佳如图8B所示,第二支撑件32的底 壁部的纵向方向和第三支撑件33的底壁部的纵向方向之间形成大约110度 的角。相反,在图3和图4A至图4C中所示的第一位置中,第二支撑件32 的底壁部的纵向方向和第三支撑件33的底壁部的纵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 为零度。也就是说,铰链支撑结构30的位置可以通过将图4B中的第三支 撑件33相对第二支撑件32绕第二旋转轴顺时针旋转110度而从第一位置 转变到第三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在第一 位置和第三位置时都保持相同的位置关系。电缆51的路线穿过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的通孔36和第二支撑件32的 轴支撑壁部的电线支撑孔43。从U形部分53延伸到L形部分54e (包括 这些部分)的电缆51的一部分连同第二支撑件32—起容纳在铰链部17的 中间部17A内。从L形部分54f延伸到第二连接器52b的电缆51的一部分 (包括部分54f)连同第三支撑件33—起容纳在显示部外罩12内。因此, 当铰链支撑结构30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向第三位置转变时,电缆51上穿过 第二枢转连接部35b的通孔36的一部分会扭曲。但是,电缆51包括经由 L形部分54e与穿过第二枢转连接部35b的通孔36的该部分邻近的U形部 分53,位于U形部分53和与第一连接器52a连接的端部之间的L形部分 54a至54d,以及位于U形部分53和与第二连接器52b连接的端部之间的 L形部分54e至54g。因此,电缆51上穿过第二枢转连接部35b的通孔36的该部分上的扭曲不会传递到分别与第一连接器52a和第二连接器52b连 接的电缆51的相对端部,因此,基本上没有力或有限的力施加到相对端部。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铰链支撑结构30具有通孔36和作为通孔的电 线支撑孔43,电缆51穿过通孔36和电线支撑孔43,至少一个通孔36和 电线支撑孔43设置在旋转轴上,电缆51这样被支撑,使得至少一个U形 部分53形成在电缆51上,并且至少一个L形部分54形成在U形部分53 和电缆51的每个相对末端之间。因此,即使当铰链支撑结构30绕旋转轴旋转时,电缆51在穿过旋转 轴上的通孔36的该部分上的扭曲也不会传递到电缆51的相对端部,因此 基本上没有力或有限的力施加在相对端部。相应地,电缆51不会损坏,而且经过电缆51传输的信号也不会受到 干扰。铰链支撑结构30包括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 33。第一支撑件31连接到操作部外罩11,第二支撑件32通过第一枢转连 接部35a和第二枢转连接部35b连接到第一支撑件31以绕第一旋转轴旋转, 第三支撑件33通过第三枢转连接部35c连接到第二支撑件32以绕第二旋 转轴旋转。第二支撑件32连接到铰链部17的中间部17a,第三支撑件33 连接到显示部外罩12。这种结构允许显示部外罩12相对操作部外罩11的 复杂运动,并改进显示部14的可见性。通孔36形成在第一枢转连接部35a、第二枢转连接部35b和第三枢转 连接部35c上,电缆51可穿过任一个通孔36。此外,电线支撑孔43形成 在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上,电缆51设置成穿过电线支撑孔43。 因此,电缆51的路线方式可以自由地确定,该电缆51可以不用在其上施 加负荷而弯曲。在本实施例中,铰链支撑结构30包括3个支撑件(即第--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然而,该铰链支撑结构30 可以包括四个或多个支撑件。本实施例中,铰链支撑结构30具有两个旋转 轴,即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然而,铰链支撑结构30可以具有三个或 多个旋转轴。在本实施例中,单个的U形部分53形成在电缆51上。然而, 两个或多个U形部分53可以形成在电缆51上。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精神,许多本发 明的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这些修改和变化都不能从本发明的范围内排除。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线支撑结构(30),其设置在一设备的旋转连接部上并连接该设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1,12),该第二部分可绕至少两个旋转轴旋转,该电线支撑结构包括构件,其具有通孔(36,43),电线(51)可从通孔(36,43)穿过,所述通孔(36,43)设置在其中一个旋转轴上;以及电线(51),其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末端,第一末端设置在第一部分(11)上,第二末端设置在第二部分(12)上,电线通过该电线支撑结构支撑,从而所述电线穿过所述通孔,至少一个大约180度的第一弯曲部分(53)形成在电线(51)上,至少一个大约90度的第二弯曲部分(54)在电线(51)上形成于第一弯曲部分(53)和电线(51)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末端的每个末端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该电线支 撑结构(3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第一支撑件(31)连接到第一部分(11),第二支撑件(32)通 过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的第一连接部(35a, 35b)连接到第一支撑件(31), 第三支撑件(33)通过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的第二连接部(35c)连接到 第二支撑件(32)。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三支撑件(33)连接到第二部分(12)。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电线(51) 穿过的通孔(36)形成在每个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5a, 35b, 35c)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电线(51) 穿过的通孔(43)形成在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 撑件(33)中的两个支撑件上的除了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5a, 35b, 35c) 位置以外的部分上。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该电线 支撑结构(30)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的通孔(43),电线(51)从该附加 的通孔(43)穿过,该附加的通孔(43)形成在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中的一个支撑件上的除了第一和第二连 接部(35a, 35b, 35c)以外的部分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和第二旋转轴相互垂直。
8.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和第二旋转轴相互垂直。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和第二旋转轴相互垂直。
10. —种电线支撑结构(30),其设置在旋转连接部上并连接一设备 的第一部分(11)和设备的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连接到第--部分(11)以可绕至少两个旋转轴旋转,该电线支撑结构(30)支撑电线(51),电线(51)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上 的相对末端,该电线支撑结构(30)包括(a) 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 第一支撑件(31)连接到第一部分(11),第二支撑件(32)通过第一连 接部(35a, 35b)连接到第一支撑件(31),以促进绕第一旋转轴的旋转, 第三支撑件(33)通过第二连接部(35c)连接到第二支撑件(32),以 促进绕第二旋转轴的旋转;(b) 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都包括通孔(36);以及(c) 电线(51)穿过第一和第二通孔(36),该电线具有至少一个 大约180度的第一弯曲部分(53)和至少一个大约90度的第二弯曲部分(54),第二弯曲部分(54)设置在第一弯曲部分(53)和电线(51)的 每个相对末端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该电 线支撑结构(30)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的通孔(43),电线(51)从该附 加的通孔(43)穿过,该附加的通孔(43)形成在第一支撑件(31)、第 二支撑件(32)和第三支撑件(33)中的一个支撑件上的除了第一和第二 连接部(35a, 35b, 35c)以外的部分上。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相互垂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线支撑结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相互垂直。
全文摘要
一种电线支撑结构(30),其设置在一设备的旋转连接部上并连接设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1,12)。第二部分可绕至少两个旋转轴旋转。该电线支撑结构包括构件,该构件具有通孔(36,43),电线(51)可从通孔(36,43)穿过,通孔(36,43)设置在一个旋转轴上。电线(51)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末端。第一末端设置在第一部分(11)上,第二末端设置在第二部分(12)上。电线通过该电线支撑结构支撑,从而使电线穿过通孔,至少一个大约180度的第一弯曲部分(53)形成在电线(51)上,至少一个大约90度的第二弯曲部分(54)在电线(51)上形成于第一弯曲部分(53)和电线(51)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末端的每个末端之间。
文档编号H04M1/02GK101331743SQ200680047313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6日
发明者伊东良和, 川合笃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