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98181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用于降低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成本及提高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准确度。该方法为: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计算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并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专利说明】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结构变得愈加复杂。目前,直放站以成本低和覆盖区域大的特点,在无线网络优化和网络覆盖中已经被大规模应用。
[0003]直放站作为一种有源设备,本身不具备无线通信的网络信令和基带处理能力,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基站的无线信号,并将信号射频部分直通放大处理。直放站从传输方式划分,可分为无线直放站、光纤传输直放站和移频直放站等。
[0004]直放站作为一种延伸覆盖设备,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隧道、山区、地下室、无法规划宏站而造成的弱覆盖区域、市区内因阻挡而造成的弱覆盖区域、地下停车场等弱覆盖区域。如果直放站的覆盖范围与其信源小区的覆盖范围存在重叠覆盖时,直放站自身覆盖区域的TA (Time Advanced,时间提前量)值与基站到达该处的TA存在差异,导致直放站的信号与基站的信号互相之间存在重叠覆盖,由于时间色散造成同频干扰,严重影响通信系统的业务质量及上下行信道的信号质量。因此,在直放站的应用过程中,直放站的信源小区(即基站)的选择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即其设计标准和前提条件是信源小区覆盖范围与直放站覆盖范围分离、割裂开来。现网中直放站选取信源小区时,需要选择与直放站覆盖区域相反的方向的小区或者是存在一定夹角的小区作为其信源小区。参阅图1所示,直放站覆盖范围与A小区相反,直放站覆盖范围在B小区覆盖区域内,因此,直放站不能选择B小区作为其信源小区,而选择与B小区反方向的A小区作为其信源小区,其中,直放站的覆盖区域与信源小区的覆盖区域内的MR分布也不在同一区域。
[0005]例如,参阅图2所示,A小区为直放站的信源小区,B小区与C小区为与A小区不同的另外两个小区,其中A小区的MR在A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直放站的MR在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内。
[0006]直放站在山区实现了“小容量、大覆盖”的广度覆盖,在建筑楼宇内部等室内场景实现深度覆盖。直放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和分流了宏基站的部分吸收话务量,实现吸收话务量的合理分担。直放站覆盖区内话务吸收是衡量移动网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定量评估直放站覆盖区域内话务量有效吸收的方法尤为重要。
[0007]直放站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了设备远程监控、告警和轮询等功能。因为直放站无法像基站那样利用OMC (Operations &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系统自动实现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指标)监控,不具备评估和确定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有效吸收话务量的功能。因此,对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网络优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0008]现有技术中,确定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有效吸收话务量时,需要在直放站设备内部增加上行信号信道分离模块、信道功率检测模块和吸收话务量计算模块,即通过改造直放站硬件系统架构,统计上行信道的吸收话务量,实现确定直放站有效吸收的吸收话务量,参阅图3所示。具体为:采用对直放站上行信号进行旁路测量,通过对上行信号在不同信道上的电平变化,判断在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是否有用户占用无线信道网络资源,进而通过统计不同信道的占用时长,最终确定出直放站覆盖区域内话务吸收总量。参阅图4所示,目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0009]步骤400:在直放站上行支路旁路出上行信号进入直放站吸收话务量计算设备;
[0010]步骤410:经旁路出的直放站的上行信号通过信道分离模块,实现所有信道的分离,使分离后的所有信道的上行信号进入信道功率检测模块;
[0011]步骤420:利用信道功率检测模块,实现对所有信道的功率计算,得到各信道的功率变化情况;
[0012]步骤430:利用检测到的信道的功率与空闲状态下的信道的功率的变化情况,得到各信道被占用的时长;
[0013]步骤440:基于各信道被占用的时长,通过吸收话务量计算模块得到直放站覆盖区域有效吸收的话务量。
[0014]目前确定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有效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0015]1、需要对直放站系统进行硬件改造或增加硬件设备,因此,增加成本,及若改造或增加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护新的故障点。
[0016]2、如果直放站系统存在外部干扰,由于干扰信号的影响,直放站的上行功率会增力口,直放站系统无法区分出是干扰信号还是用户有效占用信号而导致直放站的上行功率增力口,因此,确定出的吸收话务量存在一定的误差。直放站上行信号如果存在增益不足的现象,信道功率检测模块可能无法触发功率对比,不能进行吸收话务量的统计,影响直放站的有效吸收话务量的确定精度。
[0017]3、触发数据业务时,会占用一个或多个信道,导致上行功率增加,而系统无法区分是数据流量还是语音吸收话务量,影响直放站的有效吸收话务量的确定精度。

【发明内容】

[00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用以降低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成本及提高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准确度。
[001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20]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包括:
[0021]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
[0022]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⑶R ;
[0023]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0024]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装置,包括:
[0025]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
[0026]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 ;
[0027]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0028]本发明实施例中,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并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实际应用中的直放站的信源小区选择的示意图;
[0030]图2为现有技术中直放站的覆盖区域与信源小区的覆盖区域内的MR分布的示意图;
[0031]图3为现有技术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装置示意图;
[0032]图4为现有技术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详细流程图;
[0033]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详细流程图;
[0036]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⑶R的流程图;
[0037]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详细流程图;
[0038]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详细流程图;
[0039]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邻区基站确定的移动终端所在的区域的示意图;
[0040]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精确位置的详细流程图之一;
[0041]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精确位置的详细流程图之二;
[0042]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直放站的覆盖区域划分为9个不同的网格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降低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及提高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从Abis 口信令信息中提取MR,通过定位算法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然后确定与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MSI,通过MSI关联到与各个移动终端的MR相对应的CDR,得到每个CDR的呼叫时长,通过每次呼叫单位时间内通话的累计时长,准确确定直放站有效吸收的话务量,具体如图5所示,上述过程也就是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从而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004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0045]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A+Abis信令监测系统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30、第二获取单元40与计算单元50,其中,
[0046]第一获取单元30: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
[0047]第二获取单元40:用于根据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
[0048]计算单元50:用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0049]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按照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协议,在移动终端每次建立连接保持通话的过程中,每480ms向BTS(Base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台)发送一次 MR (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数据,其中,在信令信道上,每470ms向BTS发送一次MR数据,同时,MR中包含的数据可用于网络评估和优化。BTS将接收到的MR数据通过Abis 口,封装在LAPD (Link Access Protocolon the Dchannel,专用信道数据链路层管理协议)帧中,向所属BSC (base station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发送。
[0050]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参阅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详细流程如下:
[0051]步骤700: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0052]步骤710:根据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⑶R。
[0053]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A+Abis采集系统从Abis 口,并将含有LAPD U帧帧头及三层信令的信息在A+Abis系统中进行相应封装,添加接口监视设备及出局处理设备的协议帧头,然后将封装后的信息发给服务器。服务器对接收到的封装后的信息进行解码分析,从LAPD U帧帧头中得到MR信息,从三层信令中提取MSI信息,而通过MSI信息可知每个移动终端的CDR,因此,通过与每个移动终端的MR的对应的MSI信息可获取与每个移动终端的MR所对应的CDR,并且基于A+Abis采集系统的A 口信令信息获取每个移动终端的CDR,具体如图8所示。
[0054]在实际应用中,每次通话的过程中,每个⑶R与多个MR相对应,因此,MR与⑶R存在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0055]步骤720:根据获得的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0056]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所有MR的基础上,可获得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所有CDR,通过确定同一时间段内各CDR的通话时长,得到该时间段内的吸收话务量。直放站区域吸收话务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0057]
【权利要求】
1.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 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⑶R ; 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包括: 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bis 口信令信息获取所述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 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⑶R,包括: 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 口信令信息,进一步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包括: 接收来源于各处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 根据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所述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 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后,还包括: 确定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信息,其中,针对直放站管辖的任意一移动终端,确定操作包括: 将所述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测试移动终端逐次放入所述各个网格中,每放入一个网格,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该网络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 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 分别计算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个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确定所述距离中的最小欧氏距离,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位于最小欧氏距离对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所属的网格,将该网格作为所述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分别根据所述测试移动终端在相对应的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dt = (st,ist,2st,3....st,n),其中,st,n为所述测试终端在第t个网格内的第η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所述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kn),其中,kn为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第η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包括: 根据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码MSI,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与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MR相对应的CDR。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包括: 根据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持续的时长,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其中,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与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正相关。
8.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 ;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bis 口信令信息获取所述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 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 口信令信息,进一步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来源于各处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 根据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所述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 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获取单元进一步用于: 确定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信息,其中,针对直放站管辖的任意一移动终端,确定操作包括: 将所述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测试移动终端逐次放入所述各个网格中,每放入一个网格,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该网络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 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 分别计算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个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确定所述距离中的最小欧氏距离,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位于最小欧氏距离对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所属的网格,将该网格作为所述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分别根据所述测试移动终端在相对应的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dt = (stjlstj2stj3....st,n),其中,st,n为所述测试终端在第t个网格内的第η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所述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kn),其中,kn为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码MSI,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与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MR相对应的CDR。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所持续的时长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其中,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与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正相关。
【文档编号】H04W24/08GK103581990SQ201210281099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8日
【发明者】李军, 马少杰, 王磊, 李同心, 邢孟辉 申请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