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控制程序及设备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9730发布日期:2018-08-31 21:3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对设备进行控制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对网络进行控制的方法,已有从监视系统集中控制多个据点的网络的方法。作为代表性的方法,可以举出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

并且,在期待着网络控制的可编程性的提高及控制的迅速性的提高。

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sdn控制器使用openflow控制在通信设备中流过的业务的方法。sdn控制器相当于网络控制装置,openflow是控制通信设备的协议。

通过集中控制网络,能够控制整体的业务,实现在系统整体中的策略设定。

作为应用了网络的集中控制的系统,已有根据在据点内产生的事件来控制网络的系统。

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网络集中控制技术和攻击检测系统,从广域网中将对据点内的服务器进行攻击的业务隔离出来的技术。

在网络被集中控制的系统中,广域网介入在网络控制装置和据点之间。即,许多中继装置介入在网络控制装置和据点之间。因此,从网络控制装置对据点内的通信设备进行设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并且,存在导致用于命令对通信设备进行设定的分组在通信路径的中途丢失而不能进行对通信设备的设定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thenewnormfornetworksonfwhitepaper,april13,2012

非专利文献2:nen-fuhuangetal,“anopenflow-basedcollaborative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forcloudnetworking”,201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softwareandnetworks(iccsn)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从第1控制装置和第2控制装置分别控制设备。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控制装置具有:第1存储部,其存储用于对设备的设定进行管理的第1管理信息;第1受理部,其受理指示针对所述设备的第1设定的设定指示;第1命令部,其生成用于将所述设备的设定设为所述第1设定的第1设定命令;第1发送部,其发送所述第1设定命令;第1接收部,其接收在第2控制装置将所述设备的设定设为第2设定的情况下从所述第2控制装置发送的第2设定通知,该第2设定通知是用于告知所述第2设定的通知;以及第1更新部,其在所述第1设定命令已被发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管理信息更新为与所述第1设定对应的信息,在所述第2设定通知被接收到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管理信息更新为与所述第2设定对应的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从第1控制装置和第2控制装置分别控制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通知更新处理(s120)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系统100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设定更新处理(s140)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设备控制系统100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优先级信息(293、393)的结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流程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流程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设定更新处理(s170)的流程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图。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第2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实施方式4的设定更新处理(s170)的流程图。

图22是实施方式4的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的流程图。

图23是实施方式4的通知更新处理(s120)的流程图。

图24是实施方式4的状态变更处理(完成)的流程图。

图25是实施方式的第1控制装置200的硬件结构图。

图26是实施方式的第2控制装置300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图7说明对设备进行控制的设备控制系统100。

***结构的说明***

根据图1说明设备控制系统100的结构。

设备控制系统100是对设备进行控制的系统。具体地讲,设备控制系统100是集中控制各个据点的通信设备110的系统。这样的系统被称为网络控制系统。

设备控制系统100具有多个据点。

第1据点101具有第1控制装置200。具体地讲,第1控制装置200是集中控制其它据点的通信设备110的装置。这样的装置被称为网络控制装置。

第1控制装置200经由第1网络104与其它据点连接。具体地讲,第1网络104是如互联网那样的广域网。

在第2据点102构建了网络系统105。

网络系统105具有第2控制装置300、事件检测装置120、通信设备110和终端装置107。

它们与第2网络106连接。

具体地讲,第2网络106是局域网。局域网也被称为lan(localareanetwork)。

第2控制装置300是控制据点内的通信设备110的装置。这样的装置被称为子网络控制系统。

事件检测装置120是检测在网络系统105中发生的事件的装置。具体地讲,事件是指终端装置107的病毒感染等。病毒是指计算机病毒。

通信设备110是如路由器那样的中继装置。

终端装置107是如个人计算机那样的计算机。

第3据点103的结构与第2据点102相同。

但是,设备控制系统100也可以不具有第3据点103。并且,设备控制系统100也可以具有除第3据点103以外的其它据点。其它据点的结构与第2据点102相同。

根据图2说明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

第1控制装置200是具有处理器901、存储器902、辅助存储装置903、通信装置904、输入装置907和显示器908这些硬件的计算机。处理器901经由信号线与其它硬件连接。

处理器901是进行处理的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控制其它硬件。具体地讲,处理器901是cpu、dsp或gpu。cpu是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简称,dsp是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简称,gpu是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单元)的简称。

存储器902是易失性的存储装置。存储器902也被称为主存储装置或主存储器。具体地讲,存储器902是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

辅助存储装置903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具体地讲,辅助存储装置903是rom、hdd或快闪存储器。rom是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简称,hdd是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的简称。

通信装置904是进行通信的装置,具有接收器905和发送器906。具体地讲,通信装置904是通信芯片或nic(networkinterfacecard:网络接口卡)。

输入装置907是受理输入的装置。具体地讲,输入装置907是键盘、鼠标、数字键或触摸屏。

显示器908是显示数据的显示装置。具体地讲,显示器908是液晶显示器。

第1控制装置200具有第1计算部210、第1判定部220、第1命令部230和第1更新部240这些“部”作为功能结构的要素。“部”的功能由软件实现。关于“部”的功能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辅助存储装置903中存储有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被加载在存储器902中,通过处理器901来执行。

另外,在辅助存储装置903中存储有os(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统)。os的至少一部分被加载在存储器902中,通过处理器901来执行。

即,处理器901一面执行os一面执行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

执行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而得到的数据被存储在存储器902、辅助存储装置903、处理器901内的寄存器或处理器901内的高速缓存这些存储装置中。这些存储装置作为存储数据的第1存储部290发挥作用。

另外,第1控制装置200具有多个处理器901,多个处理器901协作执行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

在存储器902中存储有在第1控制装置200中使用、生成、输入输出或收发的数据。

具体地讲,在存储器902中存储有第1管理信息291及第1拓扑信息292等。关于在存储器902中存储的数据的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通信装置904作为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部发挥作用,接收器905作为接收数据的第1接收部281发挥作用,发送器906作为发送数据的第1发送部282发挥作用。

输入装置907作为受理输入的第1受理部283发挥作用。

显示器908作为显示数据的第1显示部284发挥作用。

将整合了处理器901和存储器902和辅助存储装置903的硬件称为“处理电路组件(processingcircuitry)”。

“部”也可以换一种措辞为“处理”或“工序”。“部”的功能可以由固件实现。

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能够存储在磁盘、光盘或快闪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

根据图3说明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

第2控制装置300是具有处理器901、存储器902、辅助存储装置903和通信装置904这些硬件的计算机。处理器901经由信号线与其它硬件连接。

第2控制装置300具有第2计算部310、第2命令部320、第2更新部330和第2通知部340这些“部”作为功能结构的要素。“部”的功能由软件实现。关于“部”的功能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第2控制装置300具有多个处理器901,多个处理器901协作执行实现“部”的功能的程序。

在存储器902中存储有在第2控制装置300中使用、生成、输入输出或收发的数据。

具体地讲,在存储器902中存储有第2管理信息391及第2拓扑信息392等。关于在存储器902中存储的数据的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通信装置904作为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部发挥作用,接收器905作为接收数据的第2接收部381发挥作用,发送器906作为发送数据的第2发送部382发挥作用。

存储器902、辅助存储装置903、处理器901内的寄存器或处理器901内的高速缓存这些存储装置,作为存储数据的第2存储部390发挥作用。

***动作的说明***

第1控制装置200及第2控制装置300的动作相当于设备控制方法。并且,设备控制方法的步骤相当于设备控制程序的步骤。

根据图4说明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

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在管理者操作输入装置907向第1控制装置200输入设定指示时执行。

设定指示是针对特定的通信设备110的设定的指示。将基于设定指示的设定的内容称为第1设定。

在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说明中,将特定的通信设备110简称为通信设备110。

步骤s101是第1受理处理。

在步骤s101中,第1受理部283受理设定指示。

步骤s102是第1计算处理。

在步骤s102中,第1计算部210根据设定指示计算通信路径。

通信路径是依照计算算法计算的。计算算法是由管理者生成的,被预先存储在第1存储部290中。

具体地讲,第1计算部210使用第1拓扑信息292计算与设定指示对应的通信路径。

第1拓扑信息292是用于管理第2网络106的拓扑的信息。

在设定指示是使得从终端装置107向第1网络104的通信能够进行的指示的情况下,计算从终端装置107到与第1网络104连接的中继装置的最短路径。

步骤s103是第1判定处理。

在步骤s103中,第1判定部220根据第1管理信息291判定可否进行第1设定。

第1管理信息291是用于管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的信息。具体地讲,第1管理信息291是为了变更通信设备110的设定而发送给通信设备110的设定命令。

第1判定部220进行的判定如下所述。

第1判定部220判定所计算出的通信路径与第1管理信息291是否矛盾。矛盾是指彼此的内容相反。

在第1管理信息291的内容是用于将从终端装置107向第1网络104的通信设为不可的设定而通信路径的内容是将从终端装置107向第1网络104的通信设为可能的路径的情况下,通信路径与第1管理信息291是矛盾的。

依照判定算法判定有无矛盾。判定算法是由管理者作成的,被预先存储在第1存储部290中。

在没有矛盾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220判定为能够进行第1设定。在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220判定为不能进行第1设定。

在判定为能够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4。

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不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变更为第1设定,并结束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处理。

步骤s104是第1命令处理。

在步骤s104中,第1命令部230生成用于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设为第1设定的第1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1命令部230将所计算出的通信路径转换为第1设定命令。从所计算出的通信路径向第1设定命令的转换是按照转换算法进行的。转换算法是由管理者作成的,被预先存储在第1存储部290中。

在通信路径的内容是在通信设备110中从第1端口向第2端口转发终端装置107的数据这种内容的情况下,第1命令部230将通信路径转换为针对通信设备110的端口的命令。

步骤s105是第1发送处理。

在步骤s105中,第1发送部282发送第1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1发送部282向通信设备110发送包括第1设定命令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1网络104和第2网络106到达通信设备110。

在通信设备110接收到第1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设备110将自身的设定更新为第1设定。

步骤s106是第1更新处理。

在步骤s106中,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与第1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第1设定命令。

通过步骤s101~步骤s106的处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被变更为第1设定,第1管理信息291被更新为与第1设定对应的信息。

根据图5说明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

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在事件检测装置120检测出在网络系统105中发生的事件、并从事件检测装置120向第2控制装置300发送了事件通知时执行。事件通知是用于告知检测出的事件的通知。

具体地讲,事件是指病毒的检出。在具有特定模式的数据流向第2网络106的情况下,通过事件检测装置120检测出病毒。

步骤s111是第2接收处理。

在步骤s111中,第2接收部381接收事件通知。具体地讲,第2接收部381接收包含有事件通知的分组。

步骤s112是第2计算处理。

在步骤s112中,第2计算部310根据通过事件通知而通知的事件,计算通信路径。

通信路径是依照计算算法计算的。计算算法是由管理者生成的,被预先存储在第2存储部390中。

具体地讲,第2计算部310使用第2拓扑信息392计算与事件对应的通信路径。

第2拓扑信息392是用于管理第2网络106的拓扑的信息。

在事件是终端装置107的病毒感染的情况下,第2计算部310计算从终端装置107向第1网络104的通信被切断的通信路径。

步骤s113是第2命令处理。

在步骤s113中,第2命令部320根据在网络系统105中发生的事件生成第2设定命令。第2设定命令是用于将特定的通信设备110的设定设为第2设定的命令。在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的说明中,将特定的通信设备110简称为通信设备110。

具体地讲,第2命令部320将计算出的通信路径转换为第2设定命令。转换方法与步骤s104相同。即,第2命令部320依照在第2存储部390中预先存储的转换算法进行转换。

步骤s114是第2发送处理。

在步骤s114中,第2发送部382发送第2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2发送部382向通信设备110发送包含有第2设定命令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2网络106到达通信设备110。

在通信设备110接收到第2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设备110将自身的设定更新为第2设定。

步骤s115是第2更新处理。

在步骤s115中,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与第2设定对应的信息。第2管理信息391是用于管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第2设定命令。

步骤s116是第2通知处理。

在步骤s116中,第2通知部340生成第2设定通知。第2设定通知是用于告知第2设定的通知。

具体地讲,第2设定通知是包含有第2设定命令的信息。

步骤s117是第2发送处理。

在步骤s117中,第2发送部382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第2设定通知。

具体地讲,第2发送部382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包含有第2设定通知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2网络106和第1网络104到达第1控制装置200。

步骤s120是通知更新处理。

在步骤s120中,第1控制装置200的第1管理信息291被更新为与第2设定对应的信息。

根据图6说明通知更新处理(s120)。

步骤s121是第1接收处理。

在步骤s121中,第1接收部281接收第2设定通知。

具体地讲,第1接收部281接收包含有第2设定通知的分组。

步骤s122是第1更新处理。

在步骤s122中,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与第2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第2设定命令。

通过步骤s111~步骤s122的处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被变更为第2设定,第1管理信息291及第2管理信息391被更新为与第2设定命令对应的信息。

根据图7说明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系统100的动作的具体示例。

(1)终端装置107感染病毒。

(2)事件检测装置120监视终端装置107的通信状态等,检出终端装置107的病毒感染。

(3)事件检测装置120将终端装置107的病毒感染通知给第2控制装置300。

(4)第2控制装置300对通信设备110进行用于将感染上病毒的终端装置107从第2网络106中隔离出来的设定。

(5)第2控制装置300将针对通信设备110的设定内容通知给第1控制装置200。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在第2据点102配置有第2控制装置300,从事件检测装置120向第2控制装置300通知事件。于是,第2控制装置300对第2网络106的通信设备110进行与事件对应的设定。由此,能够迅速控制第2网络106的通信设备110。即,能够迅速控制第2网络106。

另外,由于在第2据点102中进行针对通信设备110的控制,因而即使是第1控制装置200不能与通信设备110进行通信的状况下,也能够控制通信设备110。即,能够控制第2网络106。

在检测出计算机病毒的情况下,通过可靠且迅速地控制第2网络106而将感染上计算机病毒的终端装置107的业务从第2网络106中隔离出来。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其它的结构***

管理信息(291、391)是由管理者设定的。

但是,管理信息也可以从通信设备110进行收集。

拓扑信息(292、392)是由管理者设定的。

但是,拓扑信息也可以从通信设备110进行收集。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设备110检测相邻的通信设备110。并且,控制装置(200、300)从通信设备110收集用于确定所检测出的通信设备110的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拓扑信息进行存储。

设定指示也可以从终端装置107发送给第1控制装置200。在这种情况下,第1接收部281作为第1受理部283发挥作用。

实施方式2

关于借助于第2控制装置300对通信设备110进行第1设定的方式,根据图8~图11进行说明。但是,省略或简化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说明。

***结构的说明***

设备控制系统100及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图8说明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

第2控制装置300在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要素的基础上,还具有第2判定部350作为功能结构的要素。

关于第2判定部350的功能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动作的说明***

根据图9说明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

步骤s131~步骤s134的处理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步骤s101~步骤s104的处理相同。

步骤s135是第1发送处理。

在步骤s135中,第1发送部282发送第1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1发送部282向第2控制装置300发送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1网络104和第2网络106到达第2控制装置300。

步骤s140是设定更新处理。

在步骤s140中,从第2控制装置300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第1设定通知或错误通知。

第1设定通知是用于告知第1设定的通知。

错误通知是用于告知错误的通知。

关于设定更新处理(s140)的具体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步骤s136是第1接收处理。

在步骤s136中,第1接收部281接收第1设定通知或错误通知。

具体地讲,第1接收部281接收包含有第1设定通知的分组或包含有错误通知的分组。

步骤s137及步骤s138是第1更新处理。

在步骤s137中,第1更新部240判定接收到的通知是第1设定通知和错误通知中的哪个通知。

在接收到的通知是第1设定通知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38。

在接收到的通知是错误通知的情况下,不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变更为第1设定,并结束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处理。

步骤s138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步骤s106相同。

根据图10说明设定更新处理(s140)。

步骤s141是第2接收处理。

在步骤s141中,第2接收部381接收第1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2接收部381接收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的分组。

步骤s142是第2判定处理。

在步骤s142中,第2判定部350根据第2管理信息391判定可否进行第1设定。判定方法与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图4说明的步骤s103相同。

在判定为能够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43。

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47。

步骤s143是第2发送处理。

在步骤s143中,第2接收部381发送第1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2接收部381向通信设备110发送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2网络106到达通信设备110。

在通信设备110接收到第1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设备110将自身的设定更新为第1设定。

步骤s144是第2更新处理。

在步骤s144中,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与第1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第1设定命令。

步骤s145是第1通知处理。

在步骤s145中,第2通知部340生成第1设定通知。

具体地讲,第1设定通知是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的信息。

步骤s146是第2发送处理。

在步骤s146中,第2发送部382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第1设定通知。

具体地讲,第2发送部382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包含有第1设定通知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2网络106和第1网络104到达第1控制装置200。

步骤s147是错误通知处理。

在步骤s147中,第2通知部340生成错误通知。

步骤s148是第2发送处理。

在步骤s148中,第2发送部382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错误通知。

具体地讲,第2发送部382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包含有错误通知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2网络106和第1网络104到达第1控制装置200。

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图11说明实施方式2的设备控制系统100的动作的具体例。

(1)管理者使用终端装置107对第1控制装置200指示第1设定。

(2)第1控制装置200向第2控制装置300发送第1设定命令。

(3)第2控制装置300进行针对通信设备110的第1设定。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在从第1控制装置200控制第2网络106的通信设备110的情况下,借助于第2控制装置300控制通信设备110。由此,能够使得在第1控制装置200的第1管理信息291与第2控制装置300的第2管理信息391之间不会产生矛盾。

实施方式3

根据图12~图17对根据设定的优先级判定是否需要设定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省略或简化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重复的说明。

***结构的说明***

设备控制系统1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图12说明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

在第1存储部290中存储有第1管理信息291及第1优先级信息293等。

第1管理信息291包含有关通信设备110所具有的设定的优先级。

如图13所示,第1优先级信息293是将优先级和命令契机相互对应起来而得的数据。

第1控制装置200的其它要素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图14说明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

在第2存储部390中存储有第2管理信息391及第2优先级信息393等。

第2管理信息391包含有关通信设备110所具有的设定的优先级。

第2优先级信息393的结构与第1优先级信息293相同。

***动作的说明***

根据图15及图16说明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

首先,根据图15说明步骤s151~步骤s158的处理。

步骤s151~步骤s155的处理与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步骤s131~步骤s135的处理相同。

但是,在步骤s153中,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1。

步骤s170是设定更新处理。

在步骤s170中,从第2控制装置300向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第1设定通知或错误通知。

第1设定通知是用于告知第1设定的通知。

错误通知是用于告知错误的通知。

关于设定更新处理(s170)的具体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步骤s156及步骤s157与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步骤s136及步骤s137相同。

步骤s158是第1更新处理。

在步骤s158中,第1更新部240从第1优先级信息293取得与第1设定对应的优先级。

具体地讲,第1更新部240从图13的第1优先级信息293取得与设定指示对应的优先级“2”。

并且,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与第1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第1设定命令及所取得的优先级。

下面,根据图16说明步骤s161~步骤s166的处理。

在步骤s161中,第1判定部220从第1优先级信息293取得与设定指示对应的优先级。

并且,第1判定部220判定与设定指示对应的优先级和第1管理信息291中包含的优先级中哪个优先级比较高。

在与设定指示对应的优先级较高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2。

在与设定指示对应的优先级较低的情况下,不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变更为第1设定,并结束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处理。

在步骤s162中,第1判定部220询问是否需要第1设定。

具体地讲,第1判定部220向第1显示部284输入询问的消息,第1显示部284显示询问的消息。

在步骤s163中,第1受理部283受理表示是否需要第1设定的判断结果。

具体地讲,管理者判断是否需要第1设定,并操作输入装置907向第1控制装置200输入判断结果。并且,第1受理部283受理所输入的判断结果。

在步骤s164中,第1判定部220判定所受理的判断结果的内容。

在受理了表示需要第1设定的判断结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5。

在受理了表示不需要第1设定的判断结果的情况下,不将通信设备110的设定变更为第1设定,并结束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处理。

在步骤s165中,第1命令部230生成第1设定命令及优先标志。第1设定命令的内容与在实施方式1的步骤s104中说明的内容相同。

优先标志是请求使第1设定比通信设备110的设定优先的标志。

在步骤s166中,第1发送部282发送第1设定命令及优先标志。

具体地讲,第1发送部282向第2控制装置300发送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及优先标志的分组。该分组经由第1网络104和第2网络106到达第2控制装置300。

在步骤s166之后,处理进入设定更新处理(s170)。

根据图17说明设定更新处理(s170)。

步骤s171是与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图10说明的步骤s141相当的处理。

在步骤s171中,第2接收部381接收第1设定命令。

具体地讲,第2接收部381接收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的分组或者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和优先标志的分组。

步骤s172是与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图10说明的步骤s141相当的处理。

在步骤s172中,第2判定部350根据第2管理信息391判定是否能够进行第1设定。判定方法与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图4说明的步骤s103相同。

在判定为能够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3。

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第1设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7。

在步骤s177中,第2判定部350判定在第1设定命令中是否附加有优先标志。

当在第1设定命令中附加有优先标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3。

当在第1设定命令中未附加优先标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8。

步骤s173~步骤s176的处理的流程与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图10说明的步骤s143~步骤s146的处理的流程相同。

但是,步骤s174有一部分与步骤s144不同。

在步骤s174中,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与第1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2更新部330从第2优先级信息393取得与设定指示对应的优先级,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第1设定命令及所取得的优先级。

步骤s178及步骤s179与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图10说明的步骤s147及步骤s148相同。

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的处理流程与根据实施方式1的图5及图6说明的处理流程相同。

但是,在步骤s115、步骤s116及步骤s122中,一部分的处理不同。

在步骤s115中,第2更新部330从第2优先级信息393取得与第2设定对应的优先级。

具体地讲,第2更新部330从图13的第2优先级信息393取得与在网络系统105中发生的事件对应的优先级。

并且,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与第2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2更新部330将第2管理信息391更新为第2设定命令及所取得的优先级。

在步骤s116中,第2通知部340生成第2设定通知。

具体地讲,第2设定通知是包含有第2设定命令和事件识别符的信息。事件识别符识别在网络系统105中发生的事件。

在步骤s122中,第1更新部240从第1优先级信息293取得与第1设定通知对应的优先级。

具体地讲,第1更新部240从图13的第1优先级信息293取得与第1设定通知中包含的事件识别符对应的优先级。

并且,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与第2设定对应的信息。

具体地讲,第1更新部240将第1管理信息291更新为第2设定命令及所取得的优先级。

***实施方式3的效果***

由于设定的优先级被加以管理,因而对第2网络106的通信设备110的控制的灵活性提高。即,无论在从第1控制装置200控制第2网络106的情况下和从第2控制装置300控制第2网络106的情况下中的哪种情况下,都能够提高控制的灵活性。

***其它的结构***

也可以向利用终端装置107的管理者进行是否需要第1设定的询问。在这种情况下,第1接收部281作为第1受理部283发挥作用。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9~图24,对在第2控制装置300不进行通信设备110的设定的情况下,第1控制装置200直接对通信设备110进行第1设定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省略或简化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意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结构的说明***

设备控制系统1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图18说明第1控制装置200的结构。

第1控制装置200在实施方式3所说明的要素的基础上,还具有第1通知部250。关于第1通知部250的功能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根据图19说明第2控制装置300的结构。

第2控制装置300在实施方式3所说明的要素的基础上,还具有第2管理部361和第2设定部362作为功能结构的要素。

关于第2管理部361和第2设定部362各自的功能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第2管理信息391包含状态标志。

状态标志是表示在第1控制装置200中是否完成了第1管理信息291的更新的信息。

将表示第1管理信息291的更新已完成的标志值记述为完成,将表示第1管理信息291的更新未完成的标志值记述为更新中。

***动作的说明***

根据图20说明第2设定处理。

第2设定处理是由第2设定部362执行的处理。

在步骤s181中,第2设定部362针对网络系统105中包含的中继装置分别进行第1中继设定。

第1中继设定是用于将从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的第1设定命令转发给通信设备110和第2控制装置300的设定。

被进行了第1中继设定的中继装置将从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的第1设定命令转发给通信设备110和第2控制装置300。具体地讲,中继装置将包含有第1设定命令的分组转发给通信设备110,将该分组的拷贝发送给第2控制装置300。在通信设备110接收到第1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设备110将自身的设定更新为第1设定。

具体地讲,第2设定部362生成用于将中继装置的设定设为第1中继设定的第1中继命令,将所生成的第1中继命令输入第1发送部282。并且,第1发送部282将包含有第1中继命令的分组发送给中继装置。在中继装置接收到包含有第1中继命令的分组的情况下,中继装置将自身的设定更新为第1中继设定。

在步骤s182中,第2设定部362定期监视第1管理信息291中包含的状态标志,判定状态标志有无变更。

在状态标志从更新中变更为完成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3。

在状态标志从完成变更为更新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4。

在步骤s183中,第2设定部362针对网络系统105中包含的中继装置分别进行第1中继设定。设定方法与步骤s181相同。

在步骤s184中,第2设定部362针对网络系统105中包含的中继装置分别进行第2中继设定。

第2中继设定是用于将从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的第1设定命令转发给第2控制装置300的设定。设定方法与步骤s181相同。

被进行了第2中继设定的中继装置将从第1控制装置200发送的第1设定命令转发给第2控制装置300,而不转发给通信设备110。

设备控制方法(第1控制)的处理流程与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图15及图16说明的处理流程相同。

但是,设定更新处理(s170)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3不同。

根据图21说明设定更新处理(s170)。

设定更新处理(s170)是对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图17说明的处理追加了步骤s171-2的处理。

在步骤s171-2中,第2管理部361判定第1管理信息291中包含的状态标志是更新中还是完成。

在状态标志是更新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2。

在状态标志是完成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4。

根据图22说明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

设备控制方法(第2控制)是对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图5说明的处理追加了步骤s114-2的方法。

在步骤s114-2中,第2管理部361将第1管理信息291中包含的状态标志从完成变更为更新中。

根据图23说明通知更新处理(s120)。

通知更新处理(s120)是对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图6说明的处理追加了步骤s123的处理。

在步骤s123中,第1通知部250生成完成通知,第1接收部281将完成通知发送给第2控制装置300。完成通知是用于告知第1管理信息291已被更新的通知。

根据图24说明状态变更处理(完成)。

状态变更处理(完成)是在从第1控制装置200向第2控制装置300发送了完成通知的情况下执行的处理。

在步骤s191中,第2接收部381接收完成通知。

在步骤s192中,第2管理部361将第1管理信息291中包含的状态标志从更新中变更为完成。

***实施方式4的效果***

在第2控制装置300未控制第2网络106的通信设备110的情况下,不经由第2控制装置300,而直接对通信设备110进行来自第1控制装置200的第1设定。由此,能够提高对第2网络106的控制的迅速性。

***实施方式的补充***

在实施方式中,第1控制装置200及第2控制装置300的功能也可以由硬件实现。

图25示出第1控制装置200的功能由硬件实现时的结构。

第1控制装置200具有处理电路990。处理电路990也称为处理电路组件(processingcircuitry)。

处理电路909是实现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的功能的专用的电路。在该“部”中也包括第1存储部290。

具体地讲,处理电路990是单一电路、复合电路、已编程处理器、并行编程处理器、逻辑ic、ga、asic、fpga或者它们的组合体。ga是gatearray(门阵列)的简称,asic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简称,fpga是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简称。

另外,也可以是,第1控制装置200具有多个处理电路990,多个处理电路990协作实现“部”的功能。

第1控制装置200的功能也可以由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来实现。即,“部”的一部分由软件实现,“部”的剩余部分由硬件实现。

图26示出第2控制装置300的功能由硬件实现时的结构。

第2控制装置300具有处理电路990。处理电路990也称为处理电路组件(processingcircuitry)。

处理电路909是实现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的功能的专用的电路。在该“部”中也包括第2存储部390。

另外,也可以是,第2控制装置300具有多个处理电路990,多个处理电路990协作实现“部”的功能。

第2控制装置300的功能也可以由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来实现。即,“部”的一部分由软件实现,“部”的剩余部分由硬件实现。

实施方式是优选方式的示例,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实施方式既可以部分地实施,也可以与其它方式组合起来实施。使用流程图等说明的步骤可以适当变更。

标号说明

100设备控制系统;101第1据点;102第2据点;103第3据点;104第1网络;105网络系统;106第2网络;107终端装置;110通信设备;120事件检测装置;200第1控制装置;210第1计算部;220第1判定部;230第1命令部;240第1更新部;250第1通知部;281第1接收部;282第1发送部;283第1受理部;284第1显示部;290第1存储部;291第1管理信息;292第1拓扑信息;293第1优先级信息;300第2控制装置;310第2计算部;320第2命令部;330第2更新部;340第2通知部;350第2判定部;361第2管理部;362第2设定部;381第2接收部;382第2发送部;390第2存储部;391第2管理信息;392第2拓扑信息;393第2优先级信息;901处理器;902存储器;903辅助存储装置;904通信装置;905接收器;906发送器;907输入装置;908显示器;990处理电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